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舞狮运动北狮的历史演进辨析_王晓辉

来源:榕意旅游网
体育文化导刊 2016年10月 第10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10 October 2016舞狮运动北狮的历史演进辨析王晓辉 乾清华 郭钰 王建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体育部,广东中山 528400)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历史、人文、动物、语言等角度探讨北狮运动的历史演进。主要结论:历史上,中国版图包含西域地区;西域地区狮子属于亚种狮,分布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托里等地区;佛教借用狮子的强大显示自己的威力,北狮运动狮头造型承载着佛教文化;龟兹狮子舞融汇了中原文化,现代运动竞赛动作中仍有遗迹;秦朝、战国时期,中原接壤西域的边区人民知道狮子。关键词:体育史;舞狮运动;北狮;西域近10年,中国舞狮运动的北狮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1995年国家体委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使北狮项目在全国得到推广;第二次是2002年北京体育大学第一支龙狮队组建和江苏提出的“百校龙狮进课堂”计划,使我国北狮运动从民间活动逐渐成为了高学历人群参与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在北京市教委下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高级中等学校招收体育艺术科技特[1]长生工作的通知》中,把舞龙、舞狮等若干传对于西域的理解,在王勇、高敬编著的《西域文化》指出:“我们所说的西域,一般指甘肃省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古代称之为‘葱岭’)以东,包括今天的新疆全境以及甘肃西[3]部……”,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一带。据《后汉书》记载:“……是岁……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六月辛未……疏勒国献师子、[4]封牛”,以上两条贡狮事件分别发生在东汉章和元年和阳嘉二年。第一条贡狮事件,我们结合西北大学魏乐乐的硕士论文《两汉迄唐徙居内地月氏人研究》里的论述:“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这是月氏西迁后,汉与月氏之间的第一[5]次正面接触。”可知,当时的月氏国为曾久居伊统项目纳入招生范围,这将把北狮运动推向新的里程。然而,虽然北狮技术和训练发展比较成熟,但是历史研究模糊不清,内容千篇一律,有必要对北狮的历史演进做全面、深入的探讨,使该项运动能够正确、健康的发展。1 古代西域地区归属中国研究北狮运动必须弄清楚西域的归属,很多从事舞狮运动的学者认为,“狮子这种动物产于西[2]域,而不产于中国内地”,且所有文献资料记载犁河流域(今新疆伊宁市的东南部)被匈奴击败随后西迁的大月氏,东汉章和元年该族已经建国于乌浒河北;第二条贡狮事件的疏勒国就是指今天新疆的喀什市。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西域地区放于现在的归属上,是泛指我国新疆一带。但是,站在古时的归属版块来看,由于“公元前60年,西汉政都提出“狮子产于西域”。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基金项目(414YJ09)第1作者简介:王晓辉(1982-),男,内蒙古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与武术研究。E-mail:14745428@qq.com。159府设置西域都护府……”[6] 后,“西域”地区才彻底归属于我国汉朝管辖之下。这期间,虽然王莽篡汉(公元9年)后,西域地区一段时间又被匈奴占领,但是在东汉时期“公元74年,东汉恢复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再次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7],至此,历朝历代政府对西域地区都有管理。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来看,西域地区归属于中国。2 真狮在中国古代西域地区有生存遗迹文化象征的形成并不是凭空想象,北狮运动形成的来源依据就是“本土所不产”的真狮子。北京白纸坊太狮第七代传人王建文老师认为,西域地区有真狮存在。有些学者提出,“中原没有狮子”,如,林移刚的《狮子入华考》一文首段就说“对于中原地区来说,狮子是外来之物”[8]。通过我国历史脉络结合疆域地理特征来看,以甘肃玉门关、阳关为界,以汉朝古都长安(今西安)为中心,我们知道甘肃玉门关、阳关往东南、东一带统称为“中原地区”,甘肃玉门关、阳关往西、西北一带统称为“西域地区”[9-10],所以,“中原地区”、“西域地区”是我国从古至今统治下的两个相对存在的地理和人文概念。我们说中国“中原地区”没有狮子,而狮子可能外来于中国“西域地区”。以前对于真狮子分布,据1989年出版的《简明大英百科全书》记载“……从前分布在非洲、欧洲和亚洲,但现在仅仅生存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11],原来非洲、欧洲、亚洲地域都有狮子分布,但研究中国舞狮运动从古籍中提到“西域”来看,是分布在亚洲地区的亚种狮子,所以从地理版块、动物迁徙的角度分析,中国舞狮运动艺术形象的来源应是亚种狮子。查阅新疆地情网发现,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托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托里县志》一书中得到证实:在托里这一地区曾经有狮子生存和活动。现摘录如下:“……在这儿,可以寻到黄羊、盘羊、马鹿、狼、狐、野猪、野驴、野骆驼的踪迹,巴尔鲁克山和玛依勒山曾有狮和虎逞威,达尔布特河曾有野马出现”[12]。在第二节野生动物章节里又有记160载:“既有虎、豹、熊、狮等食肉猛兽,也有天鹅等珍贵的飞禽……狮子过去在玛依勒山、巴尔鲁克山均有,现已绝迹。”[13]通过以上记载和叙述得出:在中国曾经是有狮子生存繁衍的,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帕米尔高原(葱岭)的阿姆河流域及巴尔鲁克山和玛依勒山,并且当时所栖息的应该是亚种狮。3 中国古代西域地区的狮子崇拜中国古代西域地区人民狮崇拜,主要是受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影响。在《历史上的新疆》书中记载“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高昌回鹘首领阿斯兰汗自称[14];《龟兹古国》书中记述“《魏书·西域传》载:‘龟兹国……其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师子床。’”[15];在《龟兹佛教与区域文化变迁研究》书中记述“《晋书》卷97《四夷传》载:其‘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狮子床’”[16]。从以上记载可以得知,西域一些国王称自己为“狮子王”,坐金狮子床,可见这也是专属王权的荣誉。由于西域地区周缘一些邦国如印度、撒马尔罕、大宛等盛产狮子,崇拜狮子,加上西域地区人民大多与以上邦国人民很早以前属于同一人种,信奉同一种文化,自然西域地区的部落首领也会崇拜百兽之王的狮子。4 文化象征的舞狮运动在中国古代龟兹地区的出现4.1 龟兹地区的“狮子”是外来文化目前龟兹地区没有发现与真狮子栖息有关遗迹和资料记载,但龟兹王崇拜狮子,自称“狮子王”在《魏书·西域传》、《旧唐书·西域传》里都有记录。而这种“狮子”文化并非本土所有,可能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早。因为:一、龟兹地区为吐火罗人居住地之一,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虽然最早的吐火罗人来自于[17],而且该文化下的吐火罗人崇拜的图腾并不是狮子,而是“双马神”[18];二、根据《龟兹古国》一书叙述“公元1世纪,印度商人把婆罗米文字带到塔里木盆地‘西州外甥狮子王’……”“里海—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19],可知,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和龟兹已经有商贸往来,可见两国之间的沟通之早;三、在陈寒的《略论鸠摩罗什时代的龟兹佛教》一文已经提出:“此外,《梁书》记载,刘之遴曾收集古物进献太子,其中有‘外国澡灌一口,铭云:元封二年,龟兹国献’(《梁书·刘之遴传》)。元封二年为汉武帝年号,即公元前109年。澡灌即净瓶,为佛教僧侣所用器皿,这表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佛教已经传入龟兹。”[20]综合来看,龟兹地区与印度文化及印度佛教交流很早,狮子文化随之而来是很有可能的。4.2 龟兹文化里的狮子舞随着狮子文化在龟兹地区出现,狮子舞也油然而生。此时狮子舞就是现今北狮运动的雏形。狮子舞当时在龟兹属于动物模拟舞种类。最初源于对狮子的崇拜、宗教活动或者人类扑捉狮子以及驯养狮子的一种社会生活写照,在新疆日报网的《西域狮与中华狮文化》一文提到:“阿姆河流域的原住民从林中捕来幼狮,驯熟后贩给商人。商人再贩往外地或献贡给官员或王廷,国王或大臣会把西域狮作为珍禽异兽向中原大皇帝献贡。另外,西域自古多杂耍百戏,驯兽表演当在百戏之中。”[21]所以,狮子舞的素材应该来源于勤劳人民的社会生活需求和狮子崇拜、宗教活动对狮子舞的影响。4.3 龟兹狮子舞与中原文化的兼容并蓄狮子舞叫五方狮子,又称太平乐。王功恪、王建林的《龟兹古国》提到:“《乐府杂录》记载:龟兹部‘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狮子郎。’《通典》亦云:‘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二人持拂为戏弄之状。五方狮子各衣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据·音乐志》记载,五方狮子为‘青、赤、黄、白、黑五色,旁边有140人的庞大伴唱队,高唱《太平乐》,载歌载舞’。”[22]从《乐府杂录》、《通典》里记载的“五方狮子”、“太平乐”很明显可以看出进入中原后的龟兹狮子舞融入了中原文化。《易经》作为我国文化之源,其主要囊括了早期的先天易学“河图”、“洛书”、《连山》、《归藏》,还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天干地支”、“五行文化”等,而“五方狮子”的“五”就融于易经当中,从易学家张延生教授所著的《易理数理》一书中,对河图、洛书、后天八卦的具体研究可以窥其端倪。从张延生教授对“河图”、“洛书”内涵的数理规律[23](见图1、2、3、4)的研究里看到,数字5作为一个中央数处理,所以,数字1到9中,数字5在中间(见图2),而对“洛书”的研究,从数字1到9,5更居在中间(见图4),可见数字5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思想地位。“五方狮子”的“方”,则是指由“洛书”发展而来的“后天八卦结构分布”[24]里的方位之象5)。“方”实指左东、上南、右西、下北、中五,五个方位,而且五个方位中,东配青色、南配有红色、西配有白色、北配有黑色,中五配有黄色。五个方位,中五的位置是所有方位的中心位置,起到连接、贯通、稳定、平衡的作用,同时又是图1 河图总体分布结构图图2 阴阳总体旋转图161(见图《旧唐书图3 洛书总体分布结构图图4 洛书数分布传递图图5 后天八卦结构分布图“无所不包”、“统一全局”、“承载万物”的中心地域,所以,它是皇帝所处的位置,而中五所配的黄色,也是中原地区历代帝王的专属颜色。从《易经》的数理角度来讲,都是和数字5在河图、洛书、后天八卦里所处的位置有关。 因此,从上面的论述中得知,古籍《旧唐书·音乐志》、《乐府杂录》、《通典》里所记载的五方狮子及相关内容,已经融合了中原文化。所以,龟兹地区“狮子舞”的形成是在当地社会生活基础上融合了中原文化,在配龟兹乐而成。现在,全国各种类型的舞狮运动竞赛中,北狮项目有“双狮拜四方270°上高台”[25]这一动作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狮里的“拜四方”动作。双狮拜四方270°上高台(见截自《2011年全国龙狮精英赛》视频图6、7、8、9)动作,既是两名运动员所扮演的狮子从四方桌的一边跳下,接着跳到另一边,随后跳到第三边,最后转体270°跳上最后一边的高台之上,完成“双狮拜四方270°上高台”动作。动作中以桌子的四个边,来寓意东、南、西、北自然地理方位,而自然地理方位的中位,则是四方桌的中心位置。所以,这一动作是“五方狮子”名称的最好体现。图6 动作1图7 动作2图8 动作3162图9 动作4关于狮子郎的角色,在今天的北狮运动中就是引狮员的角色(见图9),但是今天引狮员并不手执红拂子,而是手拿着绣球,有些全国舞狮比赛当中,套路编排为了突出主题,还出现引狮员手拿鞭子、宝莲灯、小酒坛等器物。5 中原接壤西域的边区人民在秦朝、战国时期知道狮子对中原地区真狮子最早记载,应该出自先秦文献《穆天子传》的中的“狻猊”一词,据《狮舞流沙万里来》一文叙述:“《穆天子传》中有‘狻猊’,日走五百里的传说记载……”[26]此书是叙述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771年)的周穆王西行见到西王母的故事,书中主要记录周穆王西行所见所闻的事情,所以,书里提到的“狻猊”应该是周穆王一行当时所见到的一种动物,对当时“狻猊”的记载并不确切,因为对此书的研究学者们至今不能达成共识,不具有说服力;另外据张勤的博士论文《西王母神话传说研究》论述:“……从整体的地理方位上说,西王母国居于我国地理版图的西北方的甘肃、青海和陕西的一部分地区……”[27]另外,金宇飞的《<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地理位置新考》一文也很有价值,该文根据产与实际地理位置和实际物产,用周时的里程折算后,对照《史记集解》和《太平御览》综合得出:“……西王母之邦的地理位置就在甘肃酒泉一带。”[28]两位作者研究的西王母国的地理位置均指向甘肃一带,因此,综合来看《穆天子传》所记载的遇见“狻猊”一事可信度不高。拿甘肃酒泉来分析,甘肃酒泉虽在丝绸之路上,但未进入西域地区,再结合前面的论述来看,当时亚洲狮的生活栖息地应该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阿姆河流域一带,以及托里县的巴尔鲁克山和玛依勒山,地理位置所处仍比甘肃酒泉还远的中国最西端,试想当时周穆王一行在甘肃酒泉一带怎么能见到狮子呢?所以,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可能不一定知道狮子这一动物。据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表的《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樽墓发掘简报》一文记录:“狮形金箔一件。长20.5、高11厘米。捶压出狮子形象……方座承兽铜盘一件。出于M30,西头壁龛内,通高32厘米……方盘中央立二兽,似狮形,高8、长10厘米。此件曾称‘双狮铜方座’……有关墓葬的时代,可以确定在战国到西汉这一历史阶段内。”[29]该次挖掘确定了“方座承兽铜盘”来自塞种文化,而且同批次发掘的一件“菱纹链式罗”属于中原地区的纺织品,充分说明了西汉以前中原和西域两地区人民已经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在秦朝、战国时期,中原靠近西域地区的人民知道西域地区有狮子这一动物,并且学者们已经考证“狻猊”一词来自于塞种文化的塞语sarvanai或者sarauna,而且当时西域地区正有塞种等诸多民族在此游牧生活。综上所述,研究从中国历史出发,确定了古代西域地区归属我国,否定了中国自古无狮的错误观念;弄清了中国舞狮运动的原型应是亚种狮,并且知道了其在西域地区大概的生活栖息位置;明白了狮子与印度佛教发展期间建立了一种文化,而现今北狮狮头造型参照的是佛教文化象征下的狮子形象;龟兹地区的狮子舞融合了中原文化,是北狮运动的前身;提出了靠近西域地区的人民对狮子的认知可能早于汉朝的观点。今天,中国北狮运动能够蓬勃发展,主要因素就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存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需求所产生的官民供求关系的土壤,这种供求关系逐渐形成文化,后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终究成为宝贵的世界财富。参考文献:[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6年高级中等学校招收体育艺术科技特长生工作的通知[EB/OL].[2016-04-05].http://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l27/tab1654/info39661.htm.[2][26] 黎虎.狮舞流沙万里来[J].西域研究,2001(3):80-81.[3][7] 王勇,高敬.西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3,9.[4] 范晔.后汉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3:157-158,259,263.(下转第172页)163《穆天子传》书中描述的各种地理位置、当地物但是,随着接受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他们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及体育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女性的审美与思想。近代苏州女性体育是苏州当代女性体育发展的基石。清末苏州女学的兴起,标志着封建教育制度在苏州开始走向瓦解,近代教育制度逐步在苏州得以确立。近代苏州女学推动了苏州社会的进步,开放了社会风气。苏州地区大量的教会学校冲破中国长期重男轻女的陈腐思想,开了创办女学的新风,它不仅对近代苏州的教育事业,而且对于提升人口素质、科学文化和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苏州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体育技能的学习都无疑为苏州当代女性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石。参考文献:[1] 邵建.论苏州早期近代工业的先天不足——以上海工业近代化为比较[J].社会科学,2007(5).[2][7] 于海娟.苏州近代体育发展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3][6] 罗时铭,等.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19.[4] 小田.江南乡村妇女职业结构的近代变动[J].历史档案,2001(3).[5] 张天白.中国女子体育专业教育始于何时[J].体育文史,1991(2):16-18.[8] 苏州体育志编纂委员会.苏州体育志[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3:129.(上接第163页)[5] 魏乐乐.两汉迄唐徙居内地月氏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21.[6][14] 苗普生,等.历史上的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135.[8] 林移刚.狮子入华考[J].民俗研究,2014(1):68.[9] 杜秀荣,晋淑兰.中国地图集[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9:8.[10] 陆大道.中国国家地理.东北、西北、港澳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93.[11] 台湾中华书局简明大英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大英百科全书[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323.[12][13] 托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托里县志[EB/OL].[2002-08].http://120.205.8.219:90/xjbook/html/xjdixianzhi(yilun)/tuolixianzhi/index.html?target=50b25280-ac74-4877-9acf-cefb56d2b275.html.[15][19][22] 王功恪,王建林.龟兹古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67,69,96.[16] 吴涛.龟兹佛教与区域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09.[17][18] 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J].西域研究,2003(3):17,21.[20] 陈寒.略论鸠摩罗什时代的龟兹佛教[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1):87.[21] 一鸣.西域狮与中华狮文化[EB/OL].[2012-3-23].http://www.xjdaily.com.cn/culture/004/678942.shtml.[23] 张延生.易理数理(一)[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123-193.[24] 张延生.易与和谐[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15.[25] 胡家燕,胡建国,等.国际舞龙南狮北狮竞赛规则、裁判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88.[27] 张勤.西王母神话传说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44.[28] 金宇飞.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地理位置新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117.[29]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1(1):20-22.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