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略论拓跋鲜卑与两晋的关系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09年第6期 总第213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NO.6 Genera1 No.213 略论拓跋鲜卑与两晋的关系 庄金秋 ,崔明德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拓跋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曾建立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与两晋的交往中,双方在政治上建立了封赐、朝贡与质子关系,在军事上则相互联合。此外,拓跋鲜卑还十分重 视对汉族士人的招抚与任用。通过交往,拓跋鲜卑仿效汉族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对其内部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对 汉族文化的学习使其文明产生了巨大飞跃,为北魏长期统治北方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拓跋鲜卑;两晋;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001一O22X(2009)O6—0052一O5 准确地说,拓跋鲜卑应包括建国前的拓跋部,建 (一)两晋与拓跋鲜卑的封赐与朝贡关系 双方建交之初,拓跋鲜卑处于发展时期,以晋为 尊,向西晋朝贡,并接受西晋对它的封号。西晋咸宁 元年(275),沙漠汗到晋,“其年冬,还国。晋遗帝锦、 国后的代、北魏,建立南凉的河西鲜卑秃发部等,本 文主要论述两晋与拓跋部及其代、北魏的关系。拓 跋鲜卑建立北魏,进而统一北方,结束了西晋八王之 乱以来的混乱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创造了 条件,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术界 厨、缯、彩、绵、绢、诸物,咸出丰厚,车牛百乘”E1](P4) 永兴二年(305),“晋假桓帝大单于,金印紫绶”[1] (P7)。永嘉四年(310),由于猗卢助刘琨大败白部鲜 卑及铁弗匈奴,受晋怀帝之封为大单于、代公。愍帝 建兴三年(315),进封拓跋猗卢为代王,置官属,食 代、常山二郡。但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中说“常山 已为石勒所有”[2](P2818)。所以,拓跋鲜卑所占领的只 有代郡。 已对拓跋鲜卑的起源、发展演变、经济文化以及与其 他民族的融合等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迄今 为止尚无专文对两晋与拓跋鲜卑的关系进行系统梳 理和专门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 因地域相隔较远,拓跋鲜卑至力微时方与中原 汉族政权发生联系。力微在总结匈奴、乌桓的统治 经验时指出:“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 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 仇,百姓涂炭,非长计也。”[13(P3)因此便对曹魏采取 亲善态度。不仅如此,力微对邻国也“笃信推诚,不 但到东晋时期,拓跋鲜卑已经强大起来,并于 386年建立北魏王朝。而此时的东晋则偏安东南一 隅,开始向强大的北魏政权遣使朝贡。司马德宗时 期,《魏书》记载有396年、403年、415年、418年东 晋四次向魏遗使朝贡。双方关系的转变反应了双方 实力的此消彼长,同时朝贡关系的存在反应了双方 够和平共处。 (二)两晋与拓跋鲜卑的质子关系 为倚伏以要一时之利,宽恕任真”[1](P4)。晋代魏 关系尚处于良好状态,尽管实力发生转变,但仍然能 后,仍和好如初。拓跋鲜卑与两晋的关系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收稿日期:2008—05—12 作者简介:1.庄金秋(1982一),女,山东聊城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2.崔明德(1959~),男,山东莱西人,民族学博士,烟台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 52 质子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沟通两 合,击退了刘聪军队。 国的桥梁。质子关系的存在,意味着两国关系友好, 在匈奴频繁的进攻下,刘琨又三次与拓跋鲜卑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早在春秋战国时质子既 联合,欲彻底打败匈奴军队,但皆未成功。311年, 已出现,两汉时作为一项制度初步形成。至两晋时 刘聪攻陷洛阳,挟晋怀帝至平阳,晋朝与拓跋鲜卑约 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主动遣子入侍两晋,向 在312年10月会于平阳,想讨破刘聪救晋怀帝,但 汉族学习先进文化,与中原交好。鲜卑、匈奴、车师 未能成功;313年6月,刘琨又与猗卢约期会于陉 前部、鄯善、龟兹、焉耆等国都曾遣子入侍西晋。 北,谋击刘汉,因刘汉军的顽强抵抗而失败;314年3 早在曹魏统治时期,力微就遣其子沙漠汗至洛 月,刘琨计划与猗卢再次进攻刘渊,因拓跋部内乱而 阳“且观风土”,实为质子。魏与拓跋鲜卑“聘问交 落空[3]。 市,往来不绝”[1](P4),每年拓跋鲜卑得中原金帛缯 拓跋鲜卑在助西晋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苛刻 絮以万计。晋代魏后,沙漠汗因父力微年事已高,请 的条件。双方的军事联合虽然是主流,但也存在着 求归国,晋武帝派人护送。晋并州刺史刘琨与拓跋 一些矛盾。31O年,猗卢曾以封邑代郡离国太远,民 鲜卑往来密切,为加强与拓跋鲜卑的联系,于永嘉四 不相接为由,向晋索求句注、陉北之地。当时刘琨一 年(310)以子刘遵为质,入侍拓跋鲜卑,“帝(猗卢)嘉 方面与刘渊抗衡,另一方面又与幽州刺史王浚争夺 其意,厚报馈之”[1](P7)。 冀州、幽州之地;猗卢也在与王浚争夺代郡。为得到 通过质子外交,拓跋鲜卑与两晋的友好关系得 拓跋部支持,刘琨把陉北马邑、阴馆、楼烦、繁峙、崞 以更加深入、更加巩固,有利于双方在政治、军事方 五县之民迁至陉南,将此地授予猗卢。 面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以及在文化上的交流。 到拓跋郁律时期,拓跋鲜卑雄踞北方,逐渐改变 (三)两晋与拓跋鲜卑的军事联合 与中原的军事关系。郁律不但拒绝前赵刘曜、后赵 西晋惠帝时期,王室内乱,各地方纷纷培养自己 石勒的请和,而且拒绝东晋的封爵,闻晋愍帝为曜所 的势力,拉拢少数民族首领。如幽州刺史王浚将二 害,便对大臣说:“今中原无主,天其资我乎?”[1] 女分别嫁与东部鲜卑首领段务勿尘和宇文苏恕延; (P9),大有平南夏之意。拓跋硅建立北魏,解除柔然、 成都王司马颖笼络匈奴刘渊。处于实力上升时期的 高车、库莫奚、后燕、西燕威胁后,于皇始二年(397) 拓跋鲜卑自然也成为各方势力争夺联合的对象。这 亲率大军四十万,进兵中原,先后攻取晋阳、中山、邺 一时期,拓跋鲜卑主要与并州刺史刘琨联合,刘琨利 等重镇,据黄河以北与东晋隔河对峙。北魏在完成 用拓跋鲜卑打击来犯的少数民族及晋朝内部敌对势 北方统一大业后,于450年开始向刘宋进攻,形成南 力,拓跋鲜卑也通过刘琨的协助,以尊晋为旗号进一 北对峙局面。 步扩展自己的势力。 (四)拓跋鲜卑招抚、重用汉人 在司马腾做并州刺史时,就与拓跋鲜卑交好。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至东晋时期,汉族政权渐弱, 304年10月,晋惠帝被成都王司马颖强留在邺,颖同 许多汉族或随东晋南迁,或因客观环境所限难以到 党匈奴刘渊反于离石,自号汉王。司马腾向拓跋鲜卑 达江南,留在故地加入少数民族政权,如清河崔氏、 乞师,桓帝猗率十余万骑,昭帝禄官同时也率军助颖, 博陵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河东裴氏、北地傅 大破刘渊于西河、上党。适逢惠帝回洛阳,腾乃辞师, 氏、范阳卢氏、京兆韦氏、杜氏等大姓皆曾加入十六 桓帝与腾盟于汾东而还。第二年,司马腾受刘渊攻 国政权。汉人通过主动归附与被招抚等方式进入拓 击,复求助于拓跋部,猗以“轻骑数千救之”[1](P6)。 跋鲜卑,为拓跋鲜卑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 刘琨继任后,沿用司马腾的策略,欲借猗卢之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力,与铁弗刘虎、白部鲜卑、羯胡石勒相抗衡,而猗卢 晋永嘉元年(307),猗卢继位。当时正值八王之 也打着尊晋旗号,联合晋朝北疆官吏向南扩展。永 乱,代人卫操带其子卫雄及其宗室乡亲姬淡归附拓 嘉四年(310),白部鲜卑与铁弗匈奴刘虎共攻刘琨新 跋鲜卑,辅佐桓帝、穆帝,并劝帝招纳晋人。卫操所 兴、雁门二郡。刘琨向猗卢乞师,猗卢遣侄郁律率骑 带宗室归附者有卫勤、卫崇、卫清、卫泥、段繁、王发、 二万,助刘琨打败白部鲜卑及铁弗匈奴,因此西晋封 范班、贾庆、贾循、李壹、郭乳等,皆被桓帝所表授。 猗卢为大单于、代公。312年1月,刘虎子刘聪派兵 此后,晋人归附拓跋鲜卑者日众,尤其到西晋末年, 围攻晋阳,猗卢助刘琨击退刘聪。7月,刘聪占领晋 官员多率其民众归附拓跋鲜卑。414年,西晋官员 阳,刘琨退至常山郡及中山。8月,刘琨与猗卢会 刘研弟、赵鸾、罗卓、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干余家归附 53 北魏。415年,琅琊太守刘朗率二千余家归附北魏。 417年4月,齐郡太守王懿降北魏。9月,西晋官员 司马休之、文思、司马国瑶、司马道赐、温楷等数百人 出使解决了后燕、后秦双重危机,为北魏立下大功, 受封为关内侯。雁门人李粟,深得拓跋硅常识,屡有 战功,太祖征慕容宝时,李粟率五万骑为前驱,“军之 降北魏。419年3月,薛辩及司马楚之、司马顺明、 司马道恭向北魏遣使请降。6月,司马德文建威将 军、河西太守、冯翊羌酋党道子遣使内属北魏。 此外,拓跋鲜卑统治者十分重视有名望的汉族 所至,莫不降下”Eli(P686)。上谷沮阳人张衮,也受到 拓跋硅重视,随军四处征战,“常参大谋,决策帏幄” Eli(P613)。时独孤部刘显与其兄弟内讧,张衮劝拓跋 畦趁机联合后燕共击刘显,拓跋畦从其计,攻破刘 士人,每闻汉族才子,便派人征诏,收为己用。如代 人燕凤精通经史和阴阳谶纬之学,什翼犍听闻后,围 代城而得之,将其封为代王左长史,参与国事,并传 授献明帝拓跋寤汉族儒家经典。清河人崔玄伯,号 日冀州神童,北魏与后燕争夺河北之时,崔玄伯避 难,拓跋跬遣骑兵追至海滨而得之,拜为黄门侍郎。 永兴五年(413),“诏分遣使者巡求俊逸,其豪门强族 为州问所推者,及有文武才干、临疑能决,或有先贤 世胄、德行清美、学优义博、可为人师者,各令诣京 师,当随才叙用,以赞庶政”[1](P52)。因此,西晋末 年,西晋官员投奔拓跋部者甚众,山东、河北著名汉 族士人,许多人都归附于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特 别重视汉人,“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 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1] (P27—28),这些汉人对于拓跋鲜卑在政治制度的完 善、军事上的胜利以及文化的发展上都做出了重要 贡献。 在政治上,燕凤、许谦、崔玄伯等人为拓跋鲜卑 设置百官、制定各种典章制度、参定朝仪、律令、音乐 及军国文记诏策等。此外,代国灭亡后,燕凤曾向苻 坚提议,分拓跋鲜卑为二,以防止刘库仁或刘卫辰独 揽大权,为以后拓跋畦掌权减少了障碍。拓跋畦继 位后,深得器重,先后担任了吏部郎、给事黄门侍郎、 行台尚书职务。崔玄伯子崔浩曾向拓跋嗣提出两大 建议:一是鉴于明元帝体弱多病,建议早立太子拓跋 焘为国之副主,临朝主持军国大事;二是建议不要轻 率决定迁都于邺,而要立足云、代,加强根据地的建 设,方能集中力量北御柔然,南制中原。 在军事上,他们常常为统治者出谋划策、亲自参 加军事战斗或代表拓跋部出使别国、处理对外关系。 365年,苻坚遣使至代,次年,什翼犍派燕风出使前 秦,燕凤以其机智应对苻坚,显示了拓跋鲜卑的强大 实力,得到苻坚赏识。395年,后燕慕容宝进攻拓跋 鲜卑,拓跋畦派许谦向后秦求援,此次许谦不但说服 姚兴助魏,而且以书信打动了行军迟缓的后秦将领 杨佛嵩。拓跋硅惧后秦战后不退兵,派许谦与杨佛 嵩立下盟约,杨佛嵩在后秦战败后依约回国。许谦 54 显,北魏统治初步稳定。395年,北魏于参合坡一役 消灭后燕主力8万人,就出自张衮的谋略。397年, 后燕慕容宝再次来犯,张衮度量形势,致信慕容宝言 明利害关系,慕容宝不战而退,北魏占据中山。拓跋 硅封衮为奋武将军、幽州刺史,并赐爵临渭侯。 此外,归附拓跋鲜卑的汉人,带动了拓跋鲜卑文 化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有力地促进了拓跋部 的封建化。“没有汉族士人的参与,北魏初年政治制 度的创立不大可能,而按照中原传统制度改造鲜卑 旧制,更非汉族士人莫属。北魏初年汉族士人对政 权建设的筚路蓝缕之功,为后来北魏政治制度的发 展、改革奠定了基础”E4](P52)。 这些汉人虽然受到重用,但是统治者对他们始 终心怀戒备,防范甚严。从官员数量上看,鲜卑人几 乎占了四分之三,汉人和其它民族总共才占四分之 一,从地位上看,“汉人在朝中一般只能担任副贰、参 佐之类的官职,他们大多从事具体的行政事务或文 教工作”E53,凡军国大权、将相要职皆由拓跋鲜卑贵 族担任,即便能够参与军国大事,也只是作为参考而 已。虽然如此,在汉人及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北 魏统治集团内部还是形成了主张汉化的一派,并得 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与支持。 拓跋鲜卑在与两晋的接触中,逐渐了解了汉族 文化。为长期统治中原的需要,拓跋鲜卑借鉴汉族 成熟的封建统治模式,仿效汉族的政治制度、经济模 式以及先进文化,对其内部进行适当调整。 (一)仿效汉族官制、制定法律 拓跋鲜卑在与两晋接触中,逐渐了解中原汉族 的典章制度,而且在中原进入拓跋部的汉人的影响 下,深感汉族国家政治模式的成熟与先进,为了对中 原进行长久的统治,拓跋部仿效汉制,逐渐使拓跋部 建立的政权向封建国家模式发展。《魏书・官氏志》 载:“魏氏世居云朔,远统不臣,掌事立司,各有号秩。 及交好南夏,颇亦改创。”[1](P2971)拓跋鲜卑早在什 翼犍时期,就已经开始设置百官、分掌众职,并且有 了简单的法律。《魏书・官氏志》称:“昭成之即王 家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当然仍有些部落未被 位,已命燕风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矣。余官杂 改为编民,《北史・高车传》:“道武时,分散诸部,唯 号,多同于晋朝”[t](P2971)。拓跋畦称帝后,任用崔 玄伯、邓渊、董谧、晁崇等汉族士人制定一系列仿效 中原传统的典章制度。皇始元年(396),“始建曹省, 备置百官.封拜五等,外职则刺史、太守、令长已下有 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FS](P3272) “计口授田”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都是使农 牧民在一定土地上进行农牧生产,然后向他们征收 地租,所以,计口授田与分土定居是一件事情的两个 未备者,随而置之” 1](P2972),形成了仿晋三省制为 主的外朝机构[6]。另外还有立宗庙、正服色等一系 列仿效汉文化的制度措施。拓跋鲜卑改变了其旧有 方面,它们共同推动了北魏社会由游牧经济向农业 经济的转化。 与内迁的匈奴等族不同,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拓 的部落联盟形态,开始跨入了封建制国家的门槛。 当然在政治改革中,一直存在保守本民族文化、反对 汉化的势力。 (二)逐渐由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业 随着居住地域的变迁以及生存环境的变化,拓 跋鲜卑的经济类型也随之转变。早期拓跋鲜卑过着 游猎生活,通过迁徙进入蒙古草原,在与匈奴等族融 合的过程中逐渐转向游牧经济。什翼犍在位时期, 游牧经济仍然是拓跋鲜卑的主要生活方式。《魏书 ・皇后列传》载:“(什翼键)初欲定都于漫源川,筑城 郭.起宫室,议不决。后闻之,日:‘国自上世,迁徙为 业。今事难之后,基业未固。若城郭而居,一旦寇 来,难卒迁动。’乃止。”[1](P323)然而畜牧业的发展虽 保证了军事上战马的供应,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当时全球气温普遍下降的条件 下[7].发展农业成为拓跋鲜卑继续向前发展的保障。 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后。由逐水草而居转向定居, 相应地游牧经济也开始向定居农业转化。另外,随 着军事势力的不断扩展以及逐鹿中原的需要。原有 的游牧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粮食问题成 为拓跋鲜卑能否在中原立足的关键,发展农业经济 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拓跋鲜卑对汉人、徒何鲜卑人以及其他有农耕 经验的部民实行计口授田,并派八部大人对他们的 生产活动进行监督。《魏书・食货志》载:“天兴初制 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 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 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1](P2850)也即农民在“畿 内之田”上受田领牛进行农业生产,八部帅及其率领 的部队则在效甸对他们的生产活动进行监督。为了 使北魏农业进一步发展,拓跋硅在对汉人、徒何鲜卑 人实行计口授田的同时,对旧有部落以及新征服的 游牧部落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这就 推动了游牧部落组织的解体,加速了北魏发展成为 封建集权国家的进程,是拓跋鲜卑由部落联盟向国 跋魏始终不曾放弃畜牧业。“即使鲜卑等族人居中 原以后仍在各地开辟牧场,不只在荒芜地区进行畜 牧,就是千年来汉族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出来的农田, 鲜卑等族在统治阶级的指使下又改变为荒野牧场, 所以畜牧业始终在北魏生产中占重要位置”[9] (P282)。如396年拓跋鲜卑攻下晋阳后,契胡尔朱荣 把北秀容川(今山西代县、崞县、定襄一带)三百里的 农耕区域变为牧区,并在其中围猎。至太和年间 (477—399),秀容川I已经变成了畜牧原野。畜牧业 的发展,一方面使北魏在混战的时代继续保持其强 大的战斗力,有利于防止外部入侵,为拓跋部的发展 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对农田的侵占, 使当地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在与汉族人接触中,拓跋鲜卑也逐渐开始发展 手工业。以游牧为生的拓跋部,对于纺织、冶铁、建 筑等缺乏经验,手工业仍然十分落后。为发展手工 业,拓跋硅在徙太行山以东六郡汉人、徒何人及高丽 人36万之时,徙百工伎巧十万多口于平城。此外。 定居生活也使建筑业发展起来,并在制度、布局和风 格等方面仿效汉族,受到汉族的深刻影响。 (三)重视汉族文化,推崇儒学与佛教 首先,拓跋鲜卑十分重视对汉族文化尤其是儒 家文化的学习。拓跋鲜卑祖先“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r 1] (P1)。但是通过质子、吸收汉人等方式与中原交往, 逐渐习得了许多汉族文化。早在力微在位时,沙漠 汗就“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1](P4)。至 道武帝拓跋琏时,更有不少汉族名士倍受重用。拓 跋鲜卑学习汉文化主要表现在搜集儒家经典、立太 学、置五经博士、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与编纂等方面。 拓跋硅曾问李先:“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 李先回答:“唯有经书。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 王者神智。”又问:“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 如何可备?”李先又答:“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 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 55 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 其一,尽管拓跋鲜卑的汉化并非一帆风顺,一直 [1](P789)于是开始大量搜集经典,将儒学引入鲜卑文 存在着保护本民族文化、反对汉化的势力,但总的方 化,401年12月,“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 向则非常明确。虽然拓跋鲜卑中许多大臣开始认为 从,凡四万余字,号日《众文经》”[1](P39)。又立太学, “北人何用知书”[1](P55O),极力排斥汉族文化,但是 置五经博士。初博士生员有千余人。天兴二年 他们并未能抵抗住汉族先进文化的诱惑,经过漫长 (399)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人”[8](P2704),任 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为汉族所同化。 用崔玄伯、封懿、梁赵等人讲经传。这样,传授经学 其二,拓跋鲜卑在与两晋的密切交往中,仿效汉 就成为国家制度,汉族士人可以通过正常有效的途 族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对其内部进行适当改造和 径传播其思想与政治主张,其政治主张更可能为统 调整,建立了封建统治秩序,使得拓跋部在众多少数 治者所采纳。由于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拓跋 民族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中国北方统一大业。拓 鲜卑文化逐渐走上与儒学相结合的道路。 跋鲜卑通过对汉族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使其文明产 其次,拓跋鲜卑在与两晋交往中逐渐了解了佛 生了巨大飞跃,加快了自身发展的步伐,为北魏长期 教文化。西汉时起,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佛教文化开 统治北方奠定了基础。 始传人中土。魏晋时期,各民族之间连年争战,佛教 其三,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不仅塑造了拓跋 的“因果轮回”、“慈悲为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民族新的历史命运,而且为汉族融人了新鲜血液,成 等教义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认为现实所受苦难 为中国南北再度统一的条件之一。 都是其恶行所致,必须行善积德,方能得到善报。这 些教义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参考文献: 和民族矛盾。统治者大多对佛教采取扶植政策,最 [1]魏收,等.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具代表性的是后赵石勒、石虎父子,前秦的苻坚以及 E2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包文胜.盛乐时期拓跋鲜卑历史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5 后秦的姚苌、姚弘。拓跋鲜卑初与西域并无往来,不 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知佛教。随着与两晋交往的加深,拓跋鲜卑在学习 [4]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研究E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 汉文化的过程中才逐渐了解佛教,至道武帝时佛教 E5]钱国旗.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与 已经得到统治者提倡。拓跋鲜卑对佛教的提倡主要 汉族的整合[J].民族研究,1998,(4). 表现在招揽僧众、修建佛寺、石窟等方面,其在这些 [6]魏举鹏.北朝前期内朝机构考略[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 会,大同平城北朝研究会编.北朝研究:第一辑Ec].北京:北 方面的努力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京燕山出版社,2000. 佛教迅速在北魏发展起来。原萨满教则受到打击。 [7]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444年,拓跋焘下令禁止民问“私养巫师”,485年,拓 响——兼论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1996,(4). 跋宏借口萨满巫师“假称鬼神,妄说吉凶”[1](P155), [8]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对其严加禁断。此后萨满教虽在某些地方留有痕 [9]马长寿.乌桓与鲜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迹,但是佛教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责任编辑:杨春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oba Xianbei and Two Jin Dynasties Zhuang jin—qiu ,Cui Ming—de (C nter For Studi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Northwest,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Tuoba Xianbei is one of the northern ethnic minorities,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which built the Northern Wei and united the North.Tuoba Xianbei and Two Jin Dynasties built a friendly relation of tribute and hostage in politics and united mutually in military affairs.Besides,Tuoba Xianbei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an senior personage.Through study Two Jin Dynasties’political system,economic model and its civilization,Tuoba Xianbei made proper adiUStment in internal and had a great leap,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its long—term ruling the North. Key word:Tuoba Xianbei;TWO Jin Dynasties;ethnic relations 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