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兆丰
【摘 要】虚无主义在俄国社会思想史中是当作革命原理的名称的,它是一面旗帜,横扫封建贵族的一切原则和制度。本文论证了巴扎洛夫是一个虚无主义者这一中心论点。论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虚无主义是应历史潮流而产生的 (二)虚无主义在巴扎洛夫的语言和行动中的表现为否定一切,在政治上否定贵族制度、原则,否定权威;哲学上否定一般的抽象的哲学;对艺术、科学都抱以否定的态度 (三)巴扎洛夫虚无主义世界观有其理论工具,由唯物主义引发而来的功利主义理论成为巴扎洛夫否认一切的虚无主义的直接依据 (四)巴扎洛夫虚无主义形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过渡的形象,一个有缺陷的新人形象。
【关键词】 巴扎洛夫,虚无主义,过渡形象,
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不凡的笔力,为他的时代创造出一系列时代之子的形象。翻开卷帙浩繁的画卷,罗亭、拉夫列茨基、英沙罗夫、巴扎洛夫,这些人物给人留下几多思索、几多争议!特别是《父与子》中的巴扎洛夫,是新人还是无耻汉,是英雄还是酒鬼,是正面形象还是讽刺漫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有一点应该是无可争议的,那就是巴扎洛夫是一个虚无主义者,这虚无主义贯串在巴扎洛夫全部思想和行动之中。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巴扎洛夫是否是一个虚无主义者,而在于如何看待巴扎洛夫的虚无主义。诠释巴扎洛夫的虚无主义是解读巴扎洛夫形象的关键。只要巴扎洛夫的虚无主义能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那么,巴扎洛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
“他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巴扎洛夫的好朋友阿尔卡狄在向自己的父亲和伯父介绍巴扎洛夫时肯定的说道。他还进一步说明了虚主义的含义,虚无主义者“就是一个以批评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的人”,“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人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①
作者屠格涅夫说:“作为一个虚无主义者,也就是革命者。”虚无主义和虚无主义者这样的名词,后来用在俄国社会思想史中,是当作革命原理的名称的,不问任何反对沙皇政治、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党派,全包括在内;当时在西欧的外国评论家、政治活动家,文学作家写道,讲起俄国革命者的时候,喜欢用“虚无主义”和“虚无主义者”这个词。
巴扎洛夫作为一个虚无主义者,首先便是一个革命者,虚无主义是一面旗帜,横扫封建贵族的一切原则和制度,而巴扎洛夫正是扛旗的人。“贵族制度、自由主义、进步、原则,这么一堆外国的没用的字眼,对一个俄国人,它们一点儿用处也没有。”②当贵族制度,原则的忠实捍卫者巴威尔·彼得洛维奇歇尽其词为新属阶级辩护时,巴扎洛夫用斩钉截铁的话语给巴威尔当头一棒。这段有力的话语,是虚无主义者巴扎洛夫的宣言,之所以要否认一切,正是出于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对丑恶、道貌岸然、死水一潭的封建贵族制度的痛恨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思想,在这里,虚无主义——否定一切便有了一块坚固的基石——时代的要求。
《父与子》写于一八六O年八月,完成于一八六一年七月。反映的是一八五八年这一俄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即农奴制改革前夕,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取代革命者而成为运动的骨干和领导者的时期。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俄国工厂还是为数甚少。当时,贵族地主的农奴经济占主要地位,工业在农奴制度下不能有真正的发展。农业中强迫农奴劳动的生产率极为低微。当时全部经济发展进程都要求把农奴制度消灭。但尼古拉制度的目的,却要使俄罗斯的发展至少延迟五十年,尼古拉王国的警察与官僚制度教会的努力及地主对农奴的权威,处处压制着农民,不让他们表示不满。以专制政体的失败而告结束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农奴制俄罗斯的腐朽和衰弱,面对残酷丑恶的社会现实。“俄罗斯好像从昏睡中醒了过来„„人人都感觉有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了。这是„„并非由几年,而是由几世纪新造成的历史时机之一,而且这些时机是像山中的雪崩,像赤道附近的骤雨一样不可避免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以后,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评精神”(谢尔贡诺夫、俄六十年代民族主义活动家)。
巴扎洛夫,这个礼拜堂杂役的孙子、朴素的乡下医生的儿子,便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他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思想的客观根源,正是在于当时存在的必须予以彻底否定的沙皇农奴制社会。
巴扎洛夫“有一张瘦长脸,宽广的前额,上平下尖的鼻子,大而带绿色的眼睛,淡茶色的下垂的连鬓胡子„„”就性格来说,是一个拥有敏锐而强大智慧的人物,一个坚强、坚毅、正直的人物,然而又是一个冷淡、粗鲁、无礼的人物。就接受教育来说,他是医生和自然科学家,信奉唯物论,完全不会弄虚作假。然而他又把唯物论夸张到庸俗的程度。政治态度上,他是最坚决的贵族原则制度的反对者,他不论权威,骂贵族巴威尔·彼得洛维奇是“古董”“乡下贵族”“白痴”,然而在反贵族原则同时,他又同意与巴威尔决斗(决斗本身就体现出贵族的原则),他还爱上了贵族妇女阿金左娃。他否认艺术,说“拉菲尔不值一个钱”,他对普希金不屑一顾。
有评论者认为巴扎洛夫的形象是作者对当代青年画的一幅漫画。他们忽视了屠格涅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一点,忽视了巴扎洛夫形象缺陷产生的内在因素——虚无主义思
想的缺陷。我们知道,论出身,《父与子》的作者屠格涅夫是地主,论接受教育和性格他是贵族,论信仰又是渐进主义者。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作为一个具有敏感、仁爱心灵、真诚同情过俄罗斯革命,甚至为革命服务过的人,作为目光敏锐的观察家,他是“最近我们有教养的社会中占有优势的那种道德和哲学的写生画家和歌唱家。他很快猜到了新的要求,猜到了渗透进社会意识里的新的观念,在他的作品中通常注意到那些已经轮到,已经开始朦胧地扰乱着社会的问题(杜勃罗留波夫语)”所以说,巴扎洛夫形象是作者以严肃认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出来的,是60年代平民知识分子的写照。巴扎洛夫的形象,绝不是什么青年的讽刺画,不是什么无耻汉、酒鬼。在屠格涅夫看来,巴扎洛夫差不多是个英勇的、严峻的、正直而又坚强的真实人物。“照我看来,这位杰出人物正是那种刚刚产生,还在酝酿阶段,后来被称为虚无主义的化身”。屠格涅夫还称他作品的主人公为可爱的孩子。巴扎洛夫的形象是生活本身向作家提示的,而他也竭力把六十年代先进平民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的典型特征体现在这个形象身上。诚然,巴扎洛夫形象的塑造中仍渗透进作家本阶段观所带来的局限性。巴扎洛夫还没达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高度。但我们不能因此便曲解作家的创作意图。还是让我们从虚无主义这个思想中去寻找巴扎洛夫矛盾形象的原因吧。
二
虚无主义贯串在巴扎洛夫的语言和行动中。他否认一切。政治上否认贵族制度,原则上否认权威,表现出一个革命者横扫一切残渣余孽的勇气和斗志。哲学上,他否认一般的抽象的哲学,他把哲学也当作浪漫主义加以反对,他完全否认艺术,轻视普希金。然而,即使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作一下具体的历史分析。为什么巴扎洛夫对艺术这么反感呢?因为在当时社会里盛行着一种纯艺术的观点。纯艺术论者置社会现实于九霄云外,躲在象牙塔里呻吟,为艺术而艺术,根本无视一个作家诗人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这自然会引起忧国忧民的平民知识分子强烈不满。引起他们对艺术的不满,而当时有些别有用心的纯艺术论者宣布普希金为纯艺术诗人,平民知识分子与纯艺术者们论战时便向普希金开了火。这是一个错误,虽有历史原因可寻,但却令人遗憾。
虚无主义还表现在巴扎洛夫对科学的态度上。“我已经跟您说过,我什么都不相信;科学又是什么——是那笼统的抽象的科学吗?某一种某一门的科学是有的,就跟某一种行业、某一种技艺一样;可是那笼统的、抽象的科学并不存在。”③巴扎洛夫反对抽象的科学,提倡实用具体的科学。研究自然科学,这是六十年代知识分子最热衷的事情。六十年代时,俄罗斯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后来享有盛名的季米利亚赛夫、门杰列耶夫、巴南洛夫等杰出学者都在那时确定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面对科学的研究,目的便是促进俄罗斯生产力水平向前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巴扎洛夫把全部身心放在工作中,研究医学,解剖青蛙,他爱自己的父母,虽然这种爱被表面的冷淡掩盖了,他在家里短住后不
顾父母的伤心毅然离去,只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作,因为在父母温暖的抚爱中他不能够专心致志工作。所以巴扎洛夫对一般科学的否认态度中包含着虚无主义的进步性——承认具体实用科学,并为此作出贡献。但是对一般科学的否定同时也就否定了美学、艺术、哲学,这完全是片面的、盲目的。
否认一切,大自然也就成了其中的靶子。巴扎洛夫否认大自然的美,他说:“你所理解的大自然的确也是废话,大自然不是一个宇宙,而是一个工厂。我们人就是这工厂里的工人。”④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正确的思想,他把人对自然的发掘、改造看得十分重要,就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达到改造世界改造自然这一目的来说,就巴扎洛夫注重于实际工作注重于对自然的研究探索来说,这句话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分析,否认大自然的美应该说是巴扎洛夫否定一切带来的错误。难道他就只能时时表现为一个感情淡漠性格粗鲁的人吗?为了使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站住脚就非得压抑作为一个人具有的丰富情感吗?
那么,俄国人民是不是也在巴扎洛夫的否定之列呢?巴扎洛夫说过“俄国的农民在吞食上帝。”“善良的农民要欺骗你的父亲。”充分的像在蔑视人民、讥笑人民。巴威尔问道:“那么,您要反对自己的人民吗?”“我们就反对了又怎么样。人民不是相信打雷的时候便是先知伊里亚特驾着车在天空跑过吗?那么怎样呢?我们应该同意他们吗?而且,他们是俄国人;难道我不也是一个俄国人吗?”“不,您刚才说了那一番话以后,您就不是一个俄国人!我不能承认您是一个俄国人。”“我祖父耕田”巴扎洛夫非常骄傲地说:“您随便去问一个您这儿的农人,看我们——您跟我——两个人中间,他更愿意承认哪一个是他的同胞,您连怎样跟他们讲话都不知道。”“可是您一面跟他们讲话,一面又轻视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呢,倘使他们应当受人轻视的话!您专在我的态度上挑错,可是谁告诉您我的态度是偶然得来的,而不是您所拥护的民族精神本身的产物呢?”⑤这一大段对话中,道出了巴扎洛夫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流露出他来自人民一种自豪感,也解释了他对人民似嘲似讥态度的真正原因——出自于内心对人民的真挚、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把人民从愚昧状况下唤醒,被侮辱的奴隶处境里解放出来。列宁在论车尔尼雪夫斯基时有段深刻而英明的话:“我们记得,在半个世纪之前,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大俄罗斯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可怜的民族、奴隶的民族,从上到下——全部是奴隶。公开和掩蔽的大俄罗斯奴隶们(对沙皇君主政府尽忠的奴隶们)都不喜欢回忆这几句话,然而,在我们看来,这才是真正热爱祖国的话,这是因为感慨大俄罗斯人民群众缺乏革命精神而吐露的爱国心情。”但是,为什么巴扎洛夫又称农民为奇怪的陌生人,为什么说“我们今天走过我们的管理人费立的小屋的时候,就是那座又漂亮又白的小屋。你说,要是连最后的农人也有这样一所房屋的时候,俄国就到了完善的地步了。我们大家应该努力说成它的实现„„我却特别恨这个最后的农人,不管他叫费刻,或是西多尔,我应当为他出力,他对我连谢也不谢一声,„„本来他为什么要谢我呢?唔,就算他将来要住在干净的白色小屋里头,从我的身上要长起牛蒡来——以后又怎样
呢?”这是憎恶吗?是的,然而这憎恶仍是出自于巴扎洛夫对农民的愚昧、落后的悲愤。
如果说虚无主义在以上的表现中主要体现出巴扎洛夫虚无主义世界观的进步性、革命性,即使其中有缺陷性,反动性也有原因可寻的话,那么,在巴扎洛夫对阿金左娃的爱情中,虚无主义更多是出于其矛盾性、缺陷性、难以令人理解。巴扎洛夫是浪漫主义、感情的敌人,自然、爱情向来是他否定的对象。但是他还是陷入了对阿金左娃痛苦的爱情之中。这次恋爱的失败实际上使得一贯坚强的他萎靡不振。虽然他用最大的努力战胜着自己。为什么会产生对阿金左娃的爱情呢?从人都有感情这点讲,他们之间爱情的产生并不是不可以,然而这种爱情不恰恰证明了虚无主义否定一切的思想并非无所不及;作为虚为主义者,一个革命者,巴扎洛夫是贵族阶级的坚决反对者,是他们的敌人,就他性格的坚强、冷酷而言,不可能爱上阿金左娃这样一个好闲静、贪安逸、爱幻想的贵族少妇。阿金左娃与巴威尔、尼可拉又有什么区别呢?比之尼可拉,阿金左娃连那种渐进主义、改良主义也不去实行,比之巴威尔,她没有也不愿意花费精力和唇舌去与巴扎洛夫交锋,她是离不开是喜欢贵族的安逸生活的,她开始之所以对巴扎洛夫感兴趣,只是因为他的言论大胆、新鲜,能引动她的好奇心。可是巴扎洛夫却像傻瓜,像疯子一样地爱上了她。这可能吗?可是仔细分析一下,巴扎洛夫对阿金左娃的爱仍没离开他的观念。在由他的虚无主义引伸出来的观点中,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的,在他看来,人都是单个的人,是生物的人,而“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事,生物学家知道得最清楚。”既然阿金左娃是一个“有着出色的身体”的美丽的女人,既然“爱情是一种纯粹感觉到的感情”,他当然可以不去考虑其它而听凭感情驱使爱上她。巴威尔因为爱上一个有谜一样目光的女人而遭到巴扎洛夫蔑视,可是,巴扎洛夫自己不也陷入一种无望的爱情悲剧中吗?否定爱情,却爱上阿金左娃,这是矛盾的,但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又使他的爱有了一个简单不过的解释。虚无主义就这样使巴扎洛夫的行为既矛盾又不矛盾。这矛盾与不矛盾之间,又是怎样一种纠缠不清的矛盾呢。
三
巴扎洛夫虚无主义世界观是有其理论根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唯物主义是其最主要的理论武器。唯物主义在六十年代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作为唯物论者,巴扎洛夫承认存在于我们之外不以我们意识为转移的引起我们感觉的客观现实,他否认一切,实际是否认贵族原则、制度、权威、感情、艺术等等一切精神上的东西,在他看来,唯有物质才是值得研究推崇的。由唯物主义引发而来的功利主义理论成为巴扎洛夫否认一切的虚无主义的直接依据。“我们是依据我们认为有利的事情来行动的。”在这里,如同其它许多方面一样,屠格涅夫主人公的哲学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的反映。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肯定说;“„„只有对人有用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善事,”巴扎洛夫继承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请看他与巴威尔的一段对话。
“逻辑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们没有它也是一样的过日子,您肚子饿的时候,我想,您
用不着逻辑来帮您把一块面包放进嘴里去吧。这些抽象的字眼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巴扎洛夫)
“您这倒叫我不明白了,您侮辱了俄国人,我实在不明白一个人怎么能够不承认原则、法则,是什么东西指导您的行动呢?”
“凡是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我们就根据它行动,目前最有用的事是否定——我们便否定——”。
“否认一切”
“否认一切吗?”观点。
这大段对话便清楚的表明了巴扎洛夫虚无主义赖以产生的理论根据——唯物主义、功利
但是巴扎洛夫世界观中还掺杂着庸俗的唯物主义和纯感觉论,这是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庸俗唯物论的著名代表福格特和毕希纳及其俄国信徒那儿得来的,庸俗唯物主义片面夸大物质的作用,完全否认精神的作用,导致巴扎洛夫盲目地否定制度、艺术、美学等。
感觉论也是巴扎洛夫否认人们精神上认识作用的原因,他把感觉绝对化,把认识世界的全部过程归结到感觉上,降低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般地说;“原理是不存在的„„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吗?”他对阿尔卡狄说,“只有感觉,万事万物都依赖着感觉。” “为什么我喜欢化学?为什么你喜欢苹果——也都是由于我们的感觉,这都是一样的。再要比这更深一层,人就永远也看不透了。”他把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混为一谈,(“人就像森林里的树木,没有一个植物学家会想起来去把一棵一棵的白桦拿来分别研究的”)。
正是有了这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纯感觉论作理论武器,巴扎洛夫的虚无主义便成了集革命,进步和缺陷于一身的思想观念,从而也使巴扎洛夫形象成为一个有缺陷的英雄形象。值得指出的是,“在六十年代,把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庸俗主义混在地起并不是罪过,而是许多哲学家和政治家的不幸。如果说,费尔吧哈也曾这样混淆过,如果说,庸俗唯物理论的个别因素也曾经渗透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原则里,那么,对这个学说的一般信徒又能说些什么呢?此外,还有可能,屠格涅夫尚未看到这两种唯物主义之间的明星界线,因而他就干脆未加区别地把它们混在一起,赫尔岑在责备屠格涅夫时,可能就是指这一点。他说;“依我看来,你对待严肃而纯熟的现实主义观点的态度大概是不正确的——你把它同某种粗劣的夸夸其谈的唯物论混为一谈了„„。”
四
“虚无主义连同它的人权宣言和对善的否定只能是,“新人”出现前的过渡因素”。⑥事实确实是如此,比起罗亭、别尔托夫的空谈,虚无主义已发展到要破坏一切,然而比起拉赫美托夫们合作利已原则(那才是真正新人的原则),虚无主义却只知盲目破坏,不知建设,究其原因,是时代还没向虚无主义者们展示出怎样行动的因素,没有向他们提出一个具体的
目标。
虚无主义是一个过渡的主义,是集进步、缺陷于一身的思想,虚无主义者巴扎洛夫也就成为一个过渡的形象,一个有缺陷的,还没发展完全的新人形象。是从毕巧林、罗亭、别尔托夫到拉赫美托夫之间的过渡的典型。屠格涅夫说“在我的心目中,他确实是当代英雄,但他决不同于莱蒙托夫笔下的“当代英雄”毕巧林,毕巧林是一个患有严重时代病的贵族青年形象,他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玩世不恭,惹是生非,玩弄女性,毕巧林有巨大的力量,旺盛的精力,可是缺乏明确的生活目的,所以他是“多余的人”,巴扎罗夫用这样有巨大的力量,充沛的精力,但他崇尚理性,注重实际、他脚踏实地。一心扑在科学工作中,他是俄国需要的人。
巴扎罗夫与三、四十年代的理想主义者也不一样,罗亭与别尔托夫们喜欢谈论世界的缺陷,解释这种缺陷,探索这种缺陷,但无意去改变这个世界。他们用含糊的然而热烈的话语向人们讲述神圣的事业。生活中的功勋,为了人类、真理和科学而作出了自我牺牲,他们说了许多幼稚、新鲜的想法,热切地无限地相信善的存在和善的胜利,由于对现实缺乏实际态度,他们的话语,人们听不懂,社会上也行不通,他们想做一番大事业和为真理而献身的意愿,都是空中楼阁,他们的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巴扎罗夫可不是这样,他反对空谈,说;“对我们的烂疮是只空发议论,这是意无用处的,”他反对虚妄的幻想,从来也不奢谈所谓崇高的目标,只是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工作。
皮沙烈夫说“毕巧林们有意志而没有知识,罗亭们有知识而没有意志,巴扎洛夫们有知识有意志,思想和事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但是巴扎洛夫的形象毕竟不是一个完全的新人形象,巴扎洛夫没有达到‘新人’拉赫美托夫那样的高度,拉赫美托夫集知识、意志、目的于一身,在破坏的同时努力建设,他深知时代对自己的迫切需要,以牺牲为已任,把个人私欲抛至九宵云外,这是巴扎洛夫没能做到的,因为六十年代初,俄国革命运动还是软弱的时代,还只是向巴扎洛夫们展示出信徒破坏的一面,至于怎样建设,时代没有向巴扎洛夫们提供教案。在我们整个社会中,现在能发现的还只是已经觉醒的想从事真正工作的愿望,对五花八门的漂亮玩具的庸俗性认识,对高超的议论以及一成不变的形式的认识,我们以前曾经长时间拿这些议论和形式来安慰自己、欺骗自己,然而我们到底还没有摆脱出我们在其中可以安安稳稳睡觉的环境。而且也没有深切知道出路在哪里。„„这种艰苦的,令人疲倦的社会过流状态,必然也要在从社会环境产生的艺术作品上镌刻下印记。”(杜勃罗留波夫)
社会的过渡状态,过渡状态产生的虚无主义过渡思想,使虚无主义者巴扎洛夫发出这样的疑问,“俄国需要我吗?虽然是需要的,不。不需要„„那么,谁是俄国需要的呢?”俄国需要的是薇拉、罗普霍夫,拉赫美拉夫,然而那个时代还没到来。
屠格涅夫知道巴扎洛夫是“注定要灭亡的,因为他还站在未来的门口,”如果“注定要灭亡”这句话不由自主包含了作者对民主主义者不很清晰的认识态度,渗进了作者自由主义
贵族的阶级偏见,因为巴扎洛夫应该可以继续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变成拉赫美托夫式的新人,那么站在未来的门口这句话倒也深刻地道出了巴扎洛夫形式的意义——一个过渡的形式象,一个有缺陷的新人形象。
注释:(脚注、尾注皆可)
①转引自《父与子(李蟠译)183-184页 ②转引自《父与子(李蟠译)210页 ③转引自《父与子(李蟠译)187页
⑤转引自《父与子(李蟠译)211页 ⑥转引自克鲁泡特金《革命者手记》第一卷 参考文献:
1.《俄罗斯文学史》 2.《杜勃罗留夫文集》
④转引自《父与子(李蟠译)104页
3.《车尔尼雪夫斯基作品选》 作者简介:
谢兆丰(1964-):女,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联系方式:电话139****4383邮编41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