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内成佛:论天台宗观心成佛的内在逻辑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37卷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chun College Vo1.37.No.2 Feb.2Ol5 2015年2月 心内成佛:论天台宗观心成佛的内在逻辑 韩 霞,陈 坚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摘要:天台宗立足于其“心”的独特性,将观“心”立为其最高修行观法,并在此基础 上创新出独具特色的天台圆顿止观,本文从天台宗“心”的独特性、天台宗圆顿止观大意以及 观“心”成佛的内在逻辑三大方面进行论述,阐明本文论点——心内成佛,即认为天台宗的修 行是一种以心观心明心为实相从而解脱成佛的修行方式。 关键词:心;心内成佛;天台宗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15)O2—0—0006—05 On Phiipspphy of Tiantai Sect’S Attaining Inner Buddhahood HAN Xia,CHEN Jian (Shandong University,School ofPhilosophy And Social O ̄lopment,J/nan 250100,Chia)n Abstract:Based on the peculiarity of the“mind”.Tiantai Sect regards the“mind’’as the highest level of practice in concentration and contemplation.On this basis,Tiantai Sect had developed a unique practical method caUed the perfect and sudden samatha—vipassana.This paper will draw the conclusion of‘‘attaining buddhahood wihitn the mind’’by discussing the uniqueness of Tintaai’s“mind”.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erfect and sudden samatha—vi— passana and internal logic of attaining buddhahood by contemplating the mind. Key words:mind;attaining buddhahood wihitn the mind;Tiantai Sect 观身和观心是佛教修行解脱的两大传统观法, 但陈隋之际的天台智者大师总结传统, “三科拣 境”、“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将观“心”立为最 高修行观法,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独具天台宗特色 的圆顿止观,而圆顿止观的核心则是观“心”,更 确切的说是观“~念心”,圆顿止观十乘观法中的 后九观都是第一观“观不思议境”的协助观法, “心”可归结为第四种,即“如来藏心”,然细究 来,笔者认为,佛性只是众生成佛的根据,而天台 宗的“心”其内部具备成佛的根本逻辑,心内已 然成佛,观行只是助缘。而这不仅跟天台宗“心” 的独特性质有关,还跟天台宗在何种意义上界定成 佛有关,本文则在梳理各个方面的基础上,阐述天 台宗观“心”成佛的内在逻辑。 一即在后九观的基础上更准确深人的观不思议境,即 观“一念心”,从而解脱成佛。可见,天台宗的 “心”显然已与佛教传统意义上的心大不相同,佛 、天台宗“心”的独特性 在总结天台宗“心”的独特性之前,我们有必 要先总结一下天台宗对“心”的称谓。“心”在天台 宗中又被称为“一念心”、“一念元明法性心”、“妄 教传统意义上的心大致有四种④:(一)物质的心 脏,即佛教的“肉团心”;(二)核心、中心、心 髓精要,如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标题 的“心”;(三)精神中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即 佛教的“缘虑心”;(四)宇宙万物的真实本性心, 佛性,即佛教所说的“如来藏心”。似乎天台宗的 收稿日期:2014—12—30 心”。三种不同的称谓反应出天台宗对“心”理解的 渐次明确和深入,智者大师多将“心”称为“一念 心”,“一念无明法性心”,而山家山外之争后,天台 宗最终以山家派的“妄心”为己心并持续至今。虽 作者简介:韩霞(1989一)女,山东青州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佛教。 ・6・ 第2期 韩霞,陈坚:心内成佛:论天台宗观心成佛的内在逻辑 第37卷 然时间上天台宗对“心”的称谓不同,但理论和教 义上笔者认为其意义始终未有根本性改变,因此, 本文中天台宗的“心”即是指“一念心”、“一念无明 法性心”、“妄心”等综合意义上的“心”。 征知”理论,或者从心的创生④角度谈心,如地论 师的“阿赖耶识依持” 思想。明确了天台宗的 “心”是“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的同时,我 们会有一个疑问,那么观者是谁,心与物圆融成为 被观的“境”,那心是否还有观的能力?基于这个 佛教谈“心”不外乎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四 种情况,但就中国佛教哲学所关注的心性论而言, 众生“心”本具佛性,一定意义上,中国佛教哲 学的心性论又可以称作佛性论。虽然天台宗是独具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佛教宗派,但传统依然是它的基 问题我们引出天台宗“心”的第二个独特性。 (二)“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心的 主观能动与客观存在的圆融 心物对立关系的圆融使得观心与观万法并没有 底,因此,佛性是天台宗“心”本来具有的,是 成佛的根据,但这不足以构成天台宗“心”的独 特性,而其独特性总结起来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心物对立 关系的圆融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说: 若从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合一切 法,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 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 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o[11(es4) 这段引文的中心含义有二:(1)宇宙万物不 是由心产生,也不是包含在心里面,而是心法不 二,心就是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就是心;(2)心 是不可思议境,即心和宇宙万物同为客体,心不再 只是主观的感知者,而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存在, 心同宇宙万法同一,都是“观”②的对象,如此, 观世间万法和观心就具有了相同的意义和效果。 智者大师“一念三千”的理论也是天台宗“心是 一切法,一切法是心”的系统论证。而“一念三千” 中的“一念”即是指“一念心”,智者大师云: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 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而有心即具三 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 前一心在后。[ ](肼’ 这段引文简洁的指明了三千法的构成,并说明 三千法在一念心中具足。事实上三千法是借指三千 大干世界、宇宙万物万法。因此,心物之间不再有 隔阂,心即万物,万物即心,心物圆融不二。 从以上两段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天台宗的 “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心物作为主观感知与客观 存在的对立关系,心不再只是感知和观察的主体, 而成为被感知被观察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心法同 一是天台宗“心”的一大特色,在此之前,更多 的是从心的认知角度出发谈心,如苟子的“心有 区别,这解决了万法广博,并不具有实际可观性的 问题。但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那观者是谁,还是 心吗?在天台智者大师的“ 念三千”理论中 “心是否具有能观之智?”这一问题不同的学者具 有不同的看法,学者曾其海认为心是能观之智,但 学者陈坚认为心是所观之境,而北宋山家派四明知 礼发展陈隋之际智者大师的“一念心”思想,在 《十不二门指要钞》中提出“一念心”不仅是能观 之智,所观之境,而且还具有两重能所结构: 应知不思议境对观智边不分。而分名所观境。 若对所破阴等诸境故。不思议境之与观皆名能观。 故止观云。譬如贼有三重。一人器械钝身力赢智谋 少先破。二重更整人物方破。第三所以迟回日月。 有人身壮兵利权多。一日之中即破三种辅行。[ ](1'7o7) 这段引文的意思是说“一念心”即是所观之 不思议境又是观境之智,当所观是“一念心”的 阴妄心时,“一念心”的能观之智和所观之境同为 能观之智,而此时所观之境是阴妄心。如此构成一 念心的两重能所,四明知礼在这一段中还特地以 “止观”中的譬喻来做解释,可见他的两重能所的 理论是以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为基础而得出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智者大师那里, “一念 心”不仅是所观之境而且是能观之智,同时在智 者大师的《妙法莲华经玄义》、《摩诃止观》、《法 界次第初门》等经典中,我们均可找到其对心的 解释,并不难总结出智者大师的天台心是能观之智 与所观之境的统一。 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在一心中同在,那么观境 的发起者是心,所观的境还是心,一切观与被观都 可以在心中完成,心的主观能动与客观存在圆融无 碍,一念心起就具备了观者与被观者,打破了外在 的妨碍和束缚。 (三)一念心即佛——心与实相关系的圆融 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说: 一切阴人即是菩提,离是无菩提,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离是无别中道,眼耳鼻舌身意皆是寂静 .7. 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37卷 门,离此无别寂静门。[ ]( )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一切诸法都是中道实相的 体现,都可以由此解脱成佛,这是基于天台宗中道 实相论而言的。谈及天台宗的实相论,我们还得从 中观派谈起,中观派认为世界的本真是实相,实相 只有具有佛智的佛才能认识,天台宗沿用并不断完 善中观派的这一思想,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实相 论,从这一意义上说,天台宗的全部旨归都是如何 通过止观获得佛智把握实相从而最终成佛。天台宗 的先驱者慧文大师结合《大品般若经》、《大智度 论》和《中论》提出--,b三观的思想,即在一心 中观得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而天台宗的另一 先驱者慧思大师根据《法华经・方便品》中提及 的“十如是”进一步发展了实相说,提出“十如 是”实相说,而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融 合慧文大师和慧思大师的实相思想,提出“三谛 圆融”的实相论,并在晚年进一步提出“一念三 千”思想。综合智者大师的“三谛圆融”思想和 “一念三千”思想我们可以总结出他的中道实相 论,世界万法都是空假中的统一,而空假中三谛圆 融于一念心中,因此通过止观可以体认一念心即空 即假即中,即一念心即实相,而一念心即空即假即 中也是智者大师“一念三千”思想的基础。由此 我们可以说,天台宗即 C,,flP实相,心与实相圆融无 碍,通过止观修行于“一念心之假相而观照到一 念心之空相,并最终人于空假圆融的中道实相,实 现心灵之解脱” 。 (四)一念无明法性心——无明与法性在一心 中的圆融 若说天台宗“心”最为独特之处,莫过于其 “性恶”、“妄心”观念的提出。虎溪沙门怀则在《天 台传佛心印记》中如此强调: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 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 亚[5](P943) J 0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天台宗最不同 于其它佛教宗派的地方就是它的性恶思想,而其性 恶思想的根基是一念无明法性心,无明和法性在一 心中的圆融使天台宗由性恶向性善的止观修行得以 实现。在止观修行上,无论是前期天台智者大师的 强调的观一念无明法性心,l还是后期天台宗强调 的观妄心,在笔者看来天台宗的心始终是一念无 明法性心,后期天台宗之所以强调观妄心,是站 在止观成佛的高度来说的,即强调所观的心为无 明法性心中的无明部分,即妄心。而所谓真心、 .R. 妄心都不过是一念心当下呈现的状态,一念真心 起刹那间就是佛,而一念妄心起刹那间就是众生, 因此解脱成佛就要观照当下一念妄心,在笔者看 来,这也就是天台宗后来强调观妄心的主要原因 之一,但妄心观始终是确立在无明和法性于一心 中得的基础上,“以迷明,故起无明;若解无明, 即是于明”[6](P743),因此无明和法性在一念心中的 圆融是毋庸置疑的。 二、观“心”修行——圆顿止观大意 众所周知,天台宗“教观并重”、 “定慧等 持”,强调教理和观行相辅相成,如车之两轮鸟之 双翼,因此止观修行是天台宗的半壁江山,而其中 集大成者莫过于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 提出的圆顿止观。天台宗的止观是一种心内成佛的 修行方式,因此在进一步论证这一“心内成佛” 的观点之前,有必要对天台宗的止观理论做一个简 单的介绍。 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一中说: 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 顿,皆是大乘,具缘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浅后 深,如彼梯磴;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 中;圆顿,出后不二,如通者腾空。为三根性说三 法门,引三譬喻。[’]‘n 天台智者大师认为止观有三种,渐次止观、不 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不同根性的人适合不同的止观 修行方法,下根性人适合修渐次止观,中根性人适 合修不定止观,上根性人适合修圆顿止观,虽然每 个人修行止观的方式不同,但通过这三种止观都可 以证悟实相解脱成佛。其中圆顿止观是天台智者大 师融汇传统修行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圆顿止观的核 心内容为“十乘观法”[。]‘ ,即: (一)观不思议境 (--)真正发菩提心 (三)善巧安心止观 (四)破法遍 (五)识通塞 (六)修道品 (七)对治助开 (八)知位次 (九)能安忍 (十)离法爱 虽然圆顿止观有十乘观法,但“‘十乘观法’并 不是‘圆顿止观’的十种观法,其实,在‘十乘观 法’中只有第一乘‘观不思议境’才是真正的观法, 第2期 韩霞,陈坚:心内成佛:论天台宗观心成佛的内在逻辑 第37卷 其他九乘都是此观法的辅助方法,都是助成此观法 的助缘”[。】‘哪 ,而“观不思议境”就是观“心”(更准 确的说是观“一念心”),天台宗的“心”因其所具有 的“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能观之智和所观之 境的圆融”、“心与实相的圆融”以及“无明与法性在 一心中的圆融”等特点(上文中有详细介绍),称 “心”(更准确的说是“一念心”)为不思议境,圆顿 止观的第一重观法“观不思议境”则是通过观“一念 心”而证人“不思议境”从而解脱成佛。那么“不思 议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和状态呢?在《无明 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研究》一书中作者提到 “智颤认为,通过止观活动,‘一念心’能呈现出四 层‘不思议境’,亦即证人四层‘不思议境”’[。](呦), 这四层“不思议境”分别是④: 第一层,“一念三千”,无心而已,介而有心 则具三千,即在一念心中顿见三千世间。 第二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一念心 和三千的关系是不可说不可思议的。 第三层,无明与法性共存或无明即法性。 第四层,空、假、中“三谛圆融”,即观一念 心和三千世间分别都是空、假、中三谛圆融。 在《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研究》 一书中作者最后结论是,观“一念心”最后证人 的不思议境是“三谛圆融”的实相,即解脱成佛。 三、“心”内成佛的逻辑 天台宗的成佛观是一种心内成佛理论,其观心 成佛有内在的逻辑,心内已然成佛,虽然天台宗修 行成佛离不开个人根性、努力及信仰等力量,但更 是一种心内的思辨式印证成佛,而这种思辨基于对 “心”的严密逻辑理论构建。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 外在活动毫不妨碍他通过观自心而成佛,只要有 心,只要心念起就可观照,就可刹那成佛,但这不 意味着在观心过程中可以胡作妄为,外在的规范行 为必然可以助缘成佛的修行。 那么,如何解释天台宗成佛方式——“心内 成佛”这一概念呢?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理解天 台宗的“心”概念和它的“圆顿止观”修行方式。 天台宗强调的圆顿止观的观者是心,被观者也是 心,观与观成都在心内发生和实现,而观成印证的 也是心中的必然存在和必然逻辑结果,因此,一个 修行者的成佛与否归根结底关乎他的心而非心以外 的任何行为或者事物,行住坐卧与成佛没有必然联 系,但不否定间接影响。因此,对于“心内成佛”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心内成佛就是以心观心明心为 实相从而解脱成佛的修行方式。 既然明确了“心内成佛”的概念,那么天台 宗的心内成佛是否能够成立?本文基于以下几个理 由坚持肯定的观点。 首先,心内能够成佛来自于“心”的内在规 定性。天台宗的“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之心, 而是一个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修行者内 外和合的圆融之心,它是心,是法,是能观之智, 是所观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是中道实相,是无 明心,是法性心,是凡夫心,一念之间也可是佛 心,并且心所具有的所有特质都不相妨碍,圆融 统一,因此通过修行成佛的所有必然条件都在自 心中已然一一具足,并不需要外求,理论上心内 必然可以成佛。 其次,天台宗圆顿止观为心内成佛提供了理论 支持。天台宗圆顿止观提供了“十乘观法”一系 列具体可行的修行方法,其中核心为观不思议境, 以心观心最终观得空假中三谛于一心中圆融从而解 脱成佛,其它九乘观法均为助缘不思议境的观得, 因此,圆顿止观的必然结果是心内成佛,当然实际 观行要复杂困难的多,但长久以来圆顿止观的实践 和被认可已经说明这是一种具体可操作的修心成佛 的方式,因此,天台宗圆顿止观本身就是心内成佛 的理论根据和证明之一。 再者,天台宗“心”具有的智识也是心内成 佛得以成立的基础。天台宗的观心成佛是一种 “思辨式印证成佛”方式,之所以说“印证成佛” 是基于天台宗对于“心”的详细阐述和严密的理 论构建,而说“思辩式成佛”则更强调天台宗 “心”的智识能力,如此强调天台宗“心”的智识 能力,是因为它是能观之智和所观之境的圆融统 一,是思辨的主观能动和客观存在,也是成佛的发 起者、推动者和最终落脚点,相比于另一显宗禅宗 所强调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修行方式,天 台宗的止观有更明确的修行主体和关照对象—— 心,而天台宗“心”的智识不单单在于它的发起 能力,更多的是它在修行中的思辨性,即在整个止 观修行中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存在于它的自身之 中,也就是说,心在心内通过心的智识完成对心实 相的认识从而获得心的解脱成佛,也就是以心观心 明心为实相从而解脱成佛。 最后,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天台宗心内成佛是 如何发生的,其实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略有涉及, 即天台宗圆顿止观第一观“观不思议境“是如何在 ・q・ 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37卷 心内发生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⑥: 三谛圆融—————佛境界 t 无明即法性 t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t 一念三千 t 观心(一念心) 凡夫境界 凡夫通过观“心”,在心内最终观得三谛圆 融,上升为佛境界,这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观心 过程,理论上由“观心”到观得一心中“三谛圆 融”的一步到位式成佛也是可以的,但这是上上 根性的人才能做到的。同时,通过这个图示我们不 难发现,天台宗的心内成佛是一种境界式成佛,是 心内境界的由凡夫到佛的改变,是绝对意义上的内 圣,并不是外在的形象成佛,这也是天台宗心内成 佛值得注意的一点。 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是基于天台宗“心”的独 特严密的逻辑体系而实现的心内成佛,心内成佛则 是以心观心明心为实相从而解脱成佛的修行方式, 这种心内成佛修行方式不仅离不开天台宗对于 “心”内涵的规定和圆顿止观理论,同时还基于心 的智识思辨能力,从而实现凡夫境界到佛境界的提 升。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天台宗的“心内成佛”是 佛界的独一无二,但它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心 内成佛修行方式对个体的人有重要意义,天台宗的 修行特别强调心,而但凡活着的人就有心,不管是 一颗日行百善的良心还是日作千恶的黑心,只要有 心,只要心念起,就有成佛的可能性,而这无疑为 人人成佛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为人之为人创造了 一个尊严的环境,天台宗的心内成佛修行方式在强 调自心的同时,肯定了个人的独立性和普遍价值。 再者,心内成佛修行方式对于佛教自身的发展也有 重要意义,天台宗综合传统及各家修行方式,突出 ・lO・ 修行的重点——心,在理论上为佛界落实到人间提 供了一个良好的桥梁,是佛教世俗化的重要进程。 总之,虽然我们不能排除天台宗“心内成佛”理 论中所具有的唯心成分和神秘色彩,但它同样以一 种高度思辨的哲学理论形态丰富了佛教哲学和传统 的心性学,对儒释道三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创新 都有极大的贡献意义。 注释: ①此观点是方立天先生在《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载于《中国哲学史》创刊号,1992年)一文中提出。 ②心成为观的对象,那么观者是谁?台宗认为观者还是心, 因为心有能所两重含义和功能,这在下文会进一步作出 解释。 ③此观点是董平先生在其著作《天台宗研究》(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2年)中提出。 ④地论师的“阿赖耶识依持”思想是指万法由心依持阿赖耶 识产生。 ⑤这四层境界的内容在《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 研究》中有详细解释,本文的四层境界内容来自对这本书相 关内容的总结。[。]‘踯 ⑥此图来源于陈坚著《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研 究》,有改动。【。](衄 参考文献: [1][隋]智烦.摩诃止观卷五上[G].大藏经.第46卷. [2][宋]知礼.十不z. ̄-/指要钞卷上[G].大正藏.第46 卷. [3][隋]智甥.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三下[G].大正藏.第 33卷. [4]陈坚.论智颉的“一念心”[J].闽南佛学.2004.http:// WW'W ̄nanputuo.com/nptxy/htm]/20071 1/1814324922068. htm1. [5][元]怀则.天台传佛心印记[G].大正藏.第46卷. [6][隋]智颤.妙法蓬华经玄义卷五下[C].大正藏.第 33卷. [7][隋]智颇.摩诃止观卷一上[G].大藏经.第46卷. [8]陈坚.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研究[M].北 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蔡宇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