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化指导】(新课标全国版)2013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10古代诗歌鉴赏

来源:榕意旅游网
【优化指导】(新课标全国版)2013高考语文总复习 课时作业10

古代诗歌鉴赏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100分钟 满分 得分 132分 1.(2012郑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5分)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6分)

答案:(1)“空”:徒然。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2.(2011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琅玡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3.(2012贵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孤 雁 高 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 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

[注]鹥(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5分)

(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6分)

答案:(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

4.(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菩萨蛮 孙 洙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

[注]①此词是翰林学士孙洙某晚在太尉李端愿家欢宴,恰逢此时朝廷宣召,因此作此词。②廉纤雨:蒙蒙细雨。③玉堂:翰林院的别称。

(1)词开篇“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5分)

(2)“玉堂今夜长”在全词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这两句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牢骚和埋怨但又不敢怠慢的情感。前一句不说已过二更,表示离天亮还早,希望多玩一会儿。但留连不舍之意横遭阻抑,自然转化为憾恨之情。后一句中的“抵死”,是说死命、拼命,形容竭力。对于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愿,可见这夜宴是何等令人留恋。

(2)“玉堂今夜长”,大有长夜难捱之感。对照开头“城头尚有三通鼓”。同是对于时间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一起一结也自然形成两种情境的鲜明对比,使这首小词首尾相顾,有回环不尽之妙。

5.(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

晓至湖上 [清]厉 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注]

宿,蒹葭夜夜寒。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5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6分)

答案:(1)①喜爱幽静,如诗中写道“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如“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如“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如“安得”。(2)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6.(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③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5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6分) 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7.(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5分)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6分)

答案:(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8.(2012昆明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不 见

[注]

[唐]杜 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颔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一种并作赏析。(6分)

答案:(1)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2)直抒胸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

9.(2012宝鸡统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咏史》其二 [西晋]左 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西晋时期,出现了世族大族独占仕进之路的现象。②金张籍旧业:指汉代金日和张汤家的子孙,自武帝时起,到平帝止,七代为内侍。③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答案:(1)①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唯门第是举”的政治时弊(西晋门阀制度)的抨击。②抒发了对门阀制度下庸碌世族子弟窃居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埋没屈沉这一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2)①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②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③三层对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情感也自沉郁而至悲愤,从而鲜明地揭示出主题,抒写出怀抱。

10.(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秋雨夜眠

[注]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此诗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

(1)诗中是如何刻画老翁“安闲”的特点的?(5分)

(2)诗末“霜叶满阶红”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卧迟”写老翁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说明他具有闲淡的情怀;树叶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打落,令人深有感触,“老翁”却“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清静淡泊。

(2)运用反衬手法。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

11.(2012威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好事近 吕渭老

[注]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注]吕渭老,南宋词人。1127年靖康之变,局势危急,宋室南渡,很多士人也纷纷南迁。这首词就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

(1)起句“飞雪过江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2)联系全词分析作者“鬓自此时白”的原因。(6分)

12.(2012温州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苏 轼

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

[注]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1)苏词和张曲都有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5分)

(2)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