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的文本结构为
,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顺序为
,按照标题、作者、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前言、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排列。
(1)科技1。封面
2。中文摘要和关键词3。英文摘要和关键词4。正文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或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2.1??
3结果和分析3.1??4讨论4.1??结论5.1??
5。参考文献6。致谢7。附录(2)
级设计1991毕业设计由两部分组成: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毕业设计教学的文本结构:1。封面
2。中文摘要和关键词3。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4。图纸、列表、符号及其测量单位的图示。主要部分
1前言
2设计方案论证(依据)2.1??3计算第3.1节??
4结构设计第4.1节??
5原型或样品的各种实验和测试5.1??
6方案6.1的验证??结论7.1??
6。参考文献7。致谢8。附录
2图纸包括
1。总体布局。结构图或工作流程图(单线图)2。机构运动分析图(单线图)3。零件图4。组件设备图5。总图或装配图
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图纸的内容和数量可由教师根据机器的复杂性和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在设计任务书中指定,以实现综合训练。
2。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要求(1)第一部分
1。中英文摘要和毕业设计规范
摘要是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和结论的简明摘要,它们是独立和独立的内容应说明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试验(真实)试验方法、结果、结论和意义等。它必须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中文摘要应为300-500字,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且不应超过250字。毕业设计手册主要介绍设计任务的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和主要技术数据,字数在1500-2000字以内
2。中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应符合学科分类、专业术语的一般性,并注意与国际惯例一致这些词的数量一般不超过7个,每个词是一个专业名词(或短语),一个词在6个词以内。
(二)主要部分
1。前言(引言、引言或前言)
简要说明了本课题的提出、目的和研究意义(学术和实用价值);本次研究的前期工作基础和达到的技术要求,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前言也可根据“摘要”的要求编写,一般长度为2000-3000字。
2。正文
是毕业论文(设计)的核心部分,应该详细表述,占全文的绝大多数。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问题、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模型的建立和实验计划的制定;设计计算的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
3内容及分析;理论演示、理论在主题中的应用、从主题中获得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
讨论等。必须真实、客观、真实、准确、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字迹工整,并符合本学科的相关要求
(1)科学与工程
毕业论文正文一般包括:
①材料和方法(或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材料主要描述生物、试剂、工具、主要辅助工具和其他用于试验(真实)检验的材料的规格、型号和数量该方法包括试验的设计方案、主要仪器的安装、操作方法和与试验有关的环境条件等。
的结果与分析②
的结果与分析是指对本实验观察所得的数据(现象和图像)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主要数据和现象逐项(条)进行分析,并以文字形式得出结论和推论。这一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需要更加详细和现实地阐述。
③讨论
“讨论”通常是对一些不成熟的结论或现象或问题的推理性解释,这些结论或现象或问题不能通过本测试得到清晰的结论。有些人甚至对结论发表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本文阐述了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2)设计
班毕业设计说明一般包括:
①设计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则,进行方案选择,讨论方案选择的合理性和特点。
②计算部分:该部分在设计规范中应占相当大的比例说明书中应列出各部分的工作条件、给定参数、计算公式以及主要参数的详细计算步骤和结果。根据这一计算,应选择哪些元件、装置或零件;应用计算机的设计还应包括各种软件设计。
③结构设计部分: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各种电气控制电路和功能电路的设计、计算机控制硬件设备的设计以及上述设计所绘制的图纸等。
4 ④原型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和测试条件:包括实验方法、电路和数据处理等。⑤方案验证:表明设计的系统是否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⑥结论:总结本次设计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势、特点、创新和性能达到何种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改进方向,特别是设计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应重点阐述和研究。
(3)文科
毕业论文选题新颖,符合学科和专业要求,逻辑性强,结构严谨,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数据详实,数据准确,研究和写作方法规范
(4)其他
族可以根据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参照上述结构,制定统一的文本结构规范外语专业毕业论文必须用专业语言写。
3。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手稿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向读者提供相关信息的严肃态度,
[1]
应在正文的右上角依次引用正文中的参考文献。例如,在美国,1951年、1952年和1961年,
玉米斑点病的发生导致每公顷受感染玉米减少4350公斤以上。近年来,出现在辽宁、云南等省区的玉米斑点病菌2号小种已逐渐成为优势种群,严重威胁着Htl基因
[5 ~ 7]
[4]
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由于云南省特殊的气候条件,所有的玉米种植区都出现了,特别是在云南东部和东北部的玉米产区
,对玉米的高产稳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进行这个实验是为了更系统地研究病原体。材料与方法
12 1.1供试菌株
是从云南省宣威市玉米马铃薯复合栽培区玉米品种中海1号的病害标准单孢菌株中分
离得到的1.2试验方法1.2.1单细胞分离
将有大斑块的叶子切成3 ~ 4厘米长的切片,用自来水冲洗,加入70%酒精30秒,用无菌水连续冲洗数次置于培养皿中的湿滤纸上,室温(22-24)培养2-3天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并置于培养皿中的干滤纸上进行8-12次菌丝生长。从图1可以看出,A和C上的菌落生长速度快(5.49 ~ 5.91厘米),B和D上的菌落生长速度慢(3.59 ~ 3.87厘米),A和C上的菌丝厚而密,B和D上的菌丝短而稀。2.3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将
单细胞菌株转移到对照和6种不同碳源培养基中,培养5天、7天和10天后用直尺测量菌落直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碳源对病原体生长的影响
表1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菌落直径cm
培养基
5 d
9 ab c d e f CK
2.68 3.45 3.00 4.21 3.57 4.41 3.52
256 在5 ~ 7天阶段,病菌对D(葡萄糖)和F(蔗糖)有很好的利用效果,蔗糖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生长最为有效。 从第10天的结果可以看出,F(蔗糖)和a(蔗糖加玉米汁)
7d 6.33 6.52 5.64 7.13 6.28 7.26 6.38
10d 8.46 8.18 8 8.19 8.36 8.06 8.48 8 8.30
13菌落平均直径最高,这也说明该病原菌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病原菌早期在无糖条件下也能生长良好,后期由于糖分不足,生长速度逐渐减慢。2.4不同光照条件对孢子形成的影响
将培养皿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产生孢子3天后,在显微镜下检查(1010)。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不同光照条件对孢子形成的影响
表2对孢子形成的影响
平均孢子形成
培养基类型
孢子形成条件
(田地数)
-1
t试验
处理1
蔗糖+玉米汁
淀粉
处理2处理1
无糖
处理2处理1
麦芽糖
处理2处理1
葡萄糖
处理2处理1
乳糖
处理2处理1
蔗糖
处理2
-4.818
* *
-1.143
5.555 1.834 48.61 1.278 22.330 1.389 14.170 0.944
-9.907
8.056
* *
*表示处理1和处理2之间的显著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与处理2相比,处理2的每视野平均产孢量比处理1高2.5 ~ 46.776。t检验表明,除了添加葡萄糖的培养基外,处理1和处理2之间的平均产孢量差异极显著。在不含糖的培养基对照中,由于营养缺乏,处理1和处理2的平均孢子产量没有显著差异。3讨论
该病在国外玉米产区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自
14玉米病害研究在XXXX开展以来,我国在病原菌生理小种、抗病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缓解了玉米花叶病的发生和危害。然而,尽管栽培技术不断改革,玉米品种不断变化,病原菌种群不断变化,玉米叶枯病仍然是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害。开花初期病情严重时,产量可降低50%以上。与水琼脂平板稀释法和微块单孢分离法相比,本实验中的单孢分离法具有简便、准确、污染少的优点。菌丝体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显著不同。菌丝在燕麦和燕麦橙汁培养基上生长更好。菌丝颜色一致,结构紧密,有利于生长。燕麦玉米汁和燕麦橙汁加玉米汁的菌丝生长颜色不一致且稀疏,不利于菌丝生长。在不同的产孢条件下,该病原体的产孢量差异很大。在明暗交替的条件下,孢子产量较大,培养基表面可见一层灰褐色的孢子层。测试结果与thakur
[10]
[9]
[6]
、LEATHS等
[11]
报道的光强下降一致,有利于
疾病的发生本研究结果为玉米叶枯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研究方法
答谢测验获XXXX云南农业大学17年级(班):学科类型填写“科研型”、“工程设计型”或“生产实习型”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