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中,了解小狗吃葡萄的整个故事情节,懂得吃东西不能太快,要慢慢吃的道理。
2、在观察理解中,知道小狗\"吐、跳、翻跟头\"等图符的意思,并愿意大胆的用语言或非语言进行表达和表现。
活动准备:
大屏幕、多媒体课件、话筒,图片三张
活动过程:
一、激趣教
师:最近,我们认识了许多水果,那么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幼儿泛讲)
教师:(出示大屏幕上的小狗形象)有一个动物朋友,它也很喜欢吃水果,看看它是谁?我们跟小狗打个招呼吧,小狗你好!(打招呼)小狗特别喜欢吃一种水果,你们来猜一猜可能是什么水果?
教师:(出示大屏幕:葡萄)这是什么水果?
二、说说讲讲教
师:小狗很喜欢吃葡萄,一天,狗妈妈给小狗买来很多葡
萄。小狗啊呜啊呜大口地吃着,越吃越开心。可就在这个时候……(话外音:哎呀,不好了,呜呜呜,我把葡萄核吃到肚子里去了。呜呜呜……)
教师:发生什么事了?小狗为什么哭呀?
★小狗怎么会把葡萄核吃到肚子里去的呢?(动作体验)
★现在葡萄核吃到肚子去了会怎么样?这可怎么办?
过渡:教师:刚才你们想了那么多好办法,真聪明,不知道我们的小狗会想什么办法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三、自主阅读图片
★幼儿自由阅读三张图片。
(阅读后)教师:刚才你们看到小狗用了什么办法?(小狗跳、吐、翻跟头)教师:从哪里看出来小狗在吐、跳、翻跟头?(同步)小狗为什么要张大嘴巴吐啊吐?
小狗为什么要用力地跳啊跳?
小狗为什么要使劲地翻跟头?
小结:是呀,小狗张大嘴巴吐啊吐,可是葡萄核没有吐出来,小狗用力地跳啊跳,可是葡萄核没有跳出来,小狗使劲地翻跟头,可是葡萄核还是没有掉出来。(师生共同讲述)教师:这个时候,小狗怎么了?
(话外音:小狗:呜呜呜,妈妈、快来帮帮我,呜呜呜,妈妈、快来帮帮我,……)教师:妈妈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葡萄核拉出来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葡萄核拉出来了,妈妈会对小狗说什么?
妈妈还对小狗说:\"以后吃东西要慢慢吃,不能太快了\"。
教师:喜欢这个故事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遍吧。
四、完整欣赏。
附赠材料:幼儿园教案导入环节怎么写?
设计教学活动环节
教学活动一般由导入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大环节组成,在这三个大环节中可以演变出唤醒、呈现、练习、巩固、结束等各个小环节。这些环节为教师掌握教学过程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程序,能帮助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同时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逐步递进的接受过程。教学环节就像是一个个支架,通过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为幼儿的学习理解搭建起一个个台阶,以便把幼儿的学习逐步引向。
导入环节的设计
高结构化的教学活动通常由教师发起话题,所以通过有效导入能起幼儿积极的情绪反应,激发幼儿作为参与主体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指教师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告知幼儿活动的内容或目标,使幼儿立即明白活动的任务。比如,教师出示一本大图书,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好看的书,请你们看看书里讲了谁的故事,它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样的导入适用于大多数的教学活动,它比很多故意绕一大圈而浪费时间的导入要有意义得多。
2.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指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致。比如,在讲故事前教师先出示一张蛤蟆的图片说:“蛤蟆今天在等好朋友青蛙来吃晩餐,可是到现在青蛙还没有来,它到底出什么事情了?”又如,在科学活动“电动玩具”中教师说:“这个玩具今天不会动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的导入非常适用于科学探究类的活动,因为它容易激发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在讲有趣的故事时,或者要学习
有情节的歌曲或舞蹈时,也比较常用
3.前经验导入法
前经验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前期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发起活动,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比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时说:“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唱过的那首歌吗?歌里唱了什么?”又如,在上科学活动“磁铁”时教师说:“前两天小朋友们在区角游戏里玩了小火车请你们说说那些车厢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你们有什么奇怪的发现吗?
如果新的学习内容需要有一定的经验支持,那么比较适合采用此
4.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触动幼儿的原有经验,为活动的正式开始做好准备。比如,在开展中班“各种各样的水果”活动时,教师拿出一个布口袋,请个别幼儿伸手去摸里面的水果判断是哪种水果。又如,在“沉和浮”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先请幼儿玩水,然后把各种玩具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等。
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时,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