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Oct. 2003JournalofSouthernYangtze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文章编号:1671-7147(2003)04-0377-04
现代居住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探析
郑志权1, 过伟敏1, 刘雄2
(1.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064;2.上海茂洋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200041)
摘 要:伴随着大量高层住区的兴建,给居民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对原
来未被重视的住区景观第五立面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者主要讨论住区景观第五立面的概念、设计原则及可采取的设计方法.关键词:住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StudyonDesignoftheFifthElevationinModernResidentialLandscape
ZHENGZhi2quan1, GUOWei2min1, LIUXiong2
(1.SchoolofDesign,SouthernYangtzeUniversity,Wuxi214064,China;2.ShanghaiMaoyangArchitecturalDesignFirm;Shanghai200041,China)
Abstract:Residentiallandscapeisoneimportantpartofmodernurbanlandscapeandisahottopicfordesignandresearch.Thefifthelevationofresidentiallandscapeignoredbeforehasbecomeincreasinglyimportantnowadays.Thepaperattemptstodiscussthefifthelevationfromtheconcept,designprinciplesanddesignmethods.
Keywords:residentialdistrict;thefifthelevationlandscape;designprinciple;designmethod
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与创造中,我们通常去注
重在地面上观察到的视觉景象.然而,伴随着大量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高架道路的兴建以及在有明显地形高差的地方,人们却会俯视到建筑的“第五立面”及诸多地面景观要素等.再加上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城市用地紧张.导致在现代城市住区开发中,大量高层住区建筑的兴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等产生了影响,并对原来未被重视的住区景观第五立面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所指的“住区景观第五立面”即住区俯视效果下的地面和建筑顶面景观以及与住区相关联的周围区域第五立面景观.由于观赏
收稿日期:2003-03-14; 修订日期:2003-05-06.
视角的提高,我们认为:住区第五立面景观的设计
与创造,实际上并不单纯是使人们获得视觉上的美感,其作为住区形态整体意象的重要部位,在给人们以视觉“立足点”的同时,也为人们获得住区及其景观结构识别与情感认同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对住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作一些探讨.
1 住区景观第五立面设计的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住区景观第五立面取得协调的最重
作者简介:郑志权(1977-),男,江苏南通人,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378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卷
鲜明的个性等方面.良好的住区第五立面景观应有
明确的外部空间系统,以保证居民对住区方位和方向的识别.因为方向感和位置的明确,同样是居民在住区中运动及停留时与其外部空间发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有了方向与位置的指认,居民才能自由地在住区中行动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产生不安全感,进而更自由地参与住区的各种活动,掌握空间的归属感.同时,高层住区特有的个性特征也应成为住区第五立面景观区别于周围城市景观的重要标志.如高层住区中建筑的定向与导向作用,帮助人确定位置,判断方向,不致迷失.
要的特征,其视觉形象的各元素共同处于一种稳定而有机的系统之中,就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然而,住区景观第五立面作为住区整体意象直观反映的一种特殊方式,在设计时应对其整体意象宏观关系的考虑放在首位,即从景观的整体构成意象出发,在意象的整体结构脉络下去经营.同时还要加强其第五立面与住区所处地段周边景观之间的相互调和关系.其整体性具体体现在住区空间的整体性和其景观视觉连续性两方面.舒尔兹认为“:不论任何环
[1]境结构,一般都是以景观空间的连续性为前提.”
在住区景观第五立面中,视觉的连续性主要表现为住区空间界面的连续,其中外部空间底界面形式的视觉连续性显得尤为重要.其连续性除带来视觉上的整体感外,也会产生住区中各空间的穿插和流动,以此丰富住区景观第五立面的层次性和连续性.
1.2 视觉平衡性原则
2 住区景观第五立面的设计方法
基于上述原则,从住区第五立面的视角出发,
其景观设计与创造在具体的形态操作中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2.1 住区景观的整体设计
住区景观整体设计不仅表现在对象的范畴方面,更体现在设计过程的整体性操作中.过去住区的设计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由三种不同专业背景的设计师来完成.然而基于三元素(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的住区景观设计要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三者从一开始就同时介入[3].要实现景观三元素的整体规划,需要与规划、建筑作一体化设计,这也是创造良好住区第五立面景观的首要前提和基础.2.2 加强住区景观与城市设计的融合住区第五立面景观作为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设计时应加强与城市设计之间的融合.这里我们建议这样一种手段:即在住区的研发阶段,就从城市总体、分区规划以及片区的城市设计开始,分析其在现代城市景观、空间结构中的作用,确定其所在区域未来的景观形态发展和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及原则,并重点应用城市设计的原理研究住区景观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近年来,深圳市在一些住区景观建设中运用了城市设计导则.注重住区景观与城市结合起来,做到其第五立面景观与城市片区景观的协调,如与城市视觉轴线、景观走廊等的结合.这样,既体现了城市的公共效益,同时也使住区第五立面景观更和谐地融入城市总体景观中.(图1)深圳城建花园,在规划中有10栋18层以上高层建筑,其位于深圳重点建设的市中心区西南部.中心区规划面积超过4km2,中央一条贯穿南北由市政公共设施和大型绿化系统构成的景观轴线使中心区基本成对称格局.
城市景观设计要掌握平衡性原则:如开放与封闭的平衡;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复杂和简洁的平衡;限定与变化的平衡等等.在这里视觉平衡性原则主要指住区建筑屋顶界面形式与其外部空间各界面形式之间的视觉艺术平衡关系.对于住区景观第五立面中“建筑屋顶界面与其外部景观的水平界面”这一具有“图—底”关系的视觉客体,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其视觉关系的均衡与稳定,避免双方在面积分配上的失衡,使人们俯视时的视觉重心游离不定,产生紊乱的视觉感受.一般来说,住区景观第五立面通过住区建筑、家具设施、绿化、水体等各部分的整体组合,再经过点、线、面、体的形态和空间构成,给人以视觉美的感受.1.3 可识别性原则
构成并识别环境是人和动物的本能.景观环境的识别则是人的基本要求.凯文・林奇(Kevinlynch)认为“:城市的可识别性,指的是一些能被认识的部
[2]分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形式而被人理解.”可识别
的景观环境不仅给人心理上产生安全感,而且可增强人们对其体验的深度.当今,住区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千佛一面”的组团格局.尽管有些组团在形式、色彩等视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仍没能形成独特的住区整体意象,致使居民处于有家难寻的尴尬局面.对于整座城市而言,可识别性也仅仅停留在文字符号上,如“某某新村”、“某某花园”等,而实际景观形象并无太大差异.因而,笔者认为住区景观第五立面可识别性应体现在住区空间结构形态易于识别以及在视觉景观上突出其
第4期郑志权等:现代居住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探析379
因此,城建花园在规划设计时避免了其内部的东西对称布局,并打开了住区东北、西北向的景观通道,使住区中央花园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并与中心区的城市绿色环带相连接[4].这样,不仅使住区第五立面的景观视野更加开朗,也做到了与城市片区景观规划相融合.
景观由平面化向空间化方向转换的新的设计方法[5].基于“立体化”的内涵,从其形态操作角度出发,大致有以下四种手段:首先是原有高差地形的利用.住区地形地貌的特征为其景观第五立面带来了个性.因此我们需充分认识住区所处地段的自然景观特征,设法使住区与地形相配合,如在山地环境中,当视点处于较高的位置时,人们多采用俯视的视角,这样可以观察较大范围的城市第五立面的景观,获得清晰、明确的鸟瞰效果.这样,不同高低的山体及住区建筑会为住区景观第五立面带来丰富的层次感.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神户六甲集合住区(图2)就是充分利用山地环境来创造独特景观的成功实例之一[5].基地位于神户六甲山脚下一个60度朝南的斜坡上.从这儿可以观赏到大阪湾到神户港的全景,为了与周边乡村环境相呼应,建筑物为低层并顺应山势,其中一部分还掩埋
图1 深圳城建花园总平面图
Fig.1 Site2planofchengjiangarden,Shenzhen
在山里面.因而整个住区的立体设计在利用地形高差及多层次的竖向联系时很具功效,丰富了其第五立面景观的层次感.其次是外部空间的立体设计.该手段是住区第五立面景观实现整体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解决住区内交通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相互交融的问题,从而保证其第五立面景观的整体化、立体化发展.在过去,居民活动大都集中在地面范围.随着人们对景观设计的积极探索以及空间开发技术的日益提高,地面及其上空正在成为住区景观重要组成元素,如将高台广场、屋顶花园、空中客厅、二层步道、高空天桥等新型景观元素运用到住
区景观中(图3),从而起到改善住区第五立面景观视觉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6].第三种是住区建筑屋顶的立体设计.住区建筑屋顶作为其景观第五立面的一大组成部分.对其的立体设计包括两部分:一是每幢住宅建筑屋顶自身的立体设计,二是总体组合的屋顶轮廓线的立体设计.对于单幢住宅屋顶的立体设计,我们可以利用高低错落的屋面,形成屋顶或露台,在上面布置绿化和景观设施,从而形成屋顶花园.然而,对于总体组合的屋顶轮廓线的立体设计一方面可采取住宅建筑由中、高层的交错布置来加强其第五立面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将高低错落的单幢住宅之间通过平台加顶盖将它们联系起来,丰富其第五立面的肌理.南京月安花园(图4)正是通过这种手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第五立面景观形象.最后一种手段是住区建筑与外部景观的整合立体设计.建筑与绿化景观的整合是当前国外景观设计实践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例如,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在
2.3 住区外部空间的“图—底”互换设计
将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概念应用于建筑和城市空间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笔者认为在住区第五立面景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其外部空间往往比住宅建筑更重要.住区外部空间的“图—底”互换设计正是在此基础上对其第五立面景观形态的“图—底”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运用.在住区第五立面景观中,道路与绿地及“广场”等的关系正是互为图底的关系.过去在住区规划中,一旦道路骨架定型的同时,绿地及“广场”也划分成型,反之亦然.然而传统的设计方式总是以交通流线设计为主导,所谓的住区景观设计也是在道路骨架建立基础上,对限定的绿地及“广场”进行适当的修饰和点缀,即以路为图,以绿地及“广场”为底,绿地和“广场”是道路划分的结果,这样形成的广场不仅形式呆板,绿地和“广场”之间也缺乏联系,且在道路限定后留下的空白处作景观设计,使景观范围更加狭小,与道路的对立感更加强化.从而影响了住区景观第五立面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为了强化其整体性与连续性,我们可在设计中转换视点,即尽量淡化交通的主导地位,以广场或绿地为图,以路为底.这样看似简单,却使设计者转换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整合了广场、绿地、道路诸多要素,从而强化住区景观第五立面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提升了其第五立面的视觉美感.2.4 住区景观的立体化设计
一般而言,住区景观的立体设计,主要是指其
380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卷
很多建筑设计中,绿化景观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试图通过建筑的综合绿化来改善城市第五立面景观.与我们现在平面展开的绿化方式不同,他将绿化景观引入摩天大楼之中,并充分发展竖向绿化景观.从日本东京奈良塔的设计中我们可看出他对绿化景观的应用已超越了一般平面形式的羁绊,深入到建筑与绿化有机整合的阶段.这种设计思想对住区建筑与外部景观的整合立体设计具有现实的意义.
图3 日本未来型集合住区景观
Fig.3 Thefuturisticassemblyresidentiallandscape,
Japan
图2 六甲集合住区第五立面景观,日本
Fig.2 ThefifthelevationlandscapeofLiujiaassembly
residentialdistrict,Japan
3 结语
总之,城市住区景观的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其
设计与建设更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系统课题.对住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所做的探讨尚属基础性的导入工作,至于系统的住区第五立面景观的概念、构成模式、组成体系、评价标准、设计原则
图4 南京月安花园第五立面景观
Fig.4 ThefifthelevationlandscapeofYueangarden,
Nanjing
与方法以及许多与城市设计、城市景观相关的、更
进一步的研究还需在以后的实践和理论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编著.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叶刚,陶治.与城市环境良性互动的高层商品住宅开发[J].建筑学报,2001(1):46.[5]王建国,张彤编著.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饶戎.城市住宅的外部空间环境[J].世界建筑,2000,(10):79.
(责任编辑:戴陵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