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渗透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渗透的研究

来源:榕意旅游网
教学研究

幸福生活指南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渗透的研究

刘泽芳

河北省巨鹿县巨鹿镇校区 河北 巨鹿 055250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以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主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手段,变换多样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在欣赏中感受美,在感受中理解美,在引导中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小学语文是一门以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主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塑造真、善、美的灵魂,是教育的宗旨之一。陶冶学生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思想性和生动性的教学语言渗

透艺术美

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学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教学语言应赋予思想性和生动性,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是实施审美教育的第一步,而教学语言则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

二、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手段感受意境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绘就的优美意境绚丽多姿,教师也应该采用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手段。对课文“意境美”的欣赏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对比赏析法、绘景再现法等。课文赏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意境美”的欣赏是教学难点,只要老师们在教学中施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就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

效地欣赏课文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授课时,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的创造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由境发情,与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人文性和情感性的诵读教学体验语言美

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是实施审美教育的第一步,而诵读则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是学生感知美的第一步。品味语言美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诵读中去感知和体验。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诵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诵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没有反复的咏诵是难以体会的。诵读时,应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诵读技巧,如

重音、快慢、停顿和语气等,读得多了,就能\"得心应口\",即使是即兴演讲,也能张口即来,并合乎语言规范。大部分课文中词语成色丰富多彩,句式配合灵活多样,修辞方式异彩纷呈,韵律节奏感强,章法布局富有变化,语言的艺术美令人陶醉。如《落花生》的语言朴素美,清新隽永,耐人寻味;《五彩池》语言的绚丽美,浓墨重彩,直扑眼帘;《狼牙山五壮士》则具语言的雄壮美,激越人心,直捣心田。又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留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

四、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想象体味整

体美

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启发和引导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美感,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生动得多、丰富得多。总之,美育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教育形式。它能够让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升华情感、丰富体验,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采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手段,变换多样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适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渗透,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塑造美的心灵,感受美的熏陶,提升审美能力。

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编号1801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幸福生活指南 2020年第02期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