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习作:写导游词

来源:榕意旅游网
习作:写导游词

一、教材分析

“写导游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单元习作内容。本组教材,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本次习作内容是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写景点风光,也可以写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要求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

本次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体是使用语文S版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学生没有学习人教版这一专题的三篇课文。可是,这些学生是在“世界遗产──桂林”学习生活的孩子,所以本课教学旨在引领学生运用自己收集整理的桂林一处景点的资料,从景点风光或景点知识或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写导游词。

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推荐景点,收集资料,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进行小组学习,了解导游词的特点,并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和课堂的开放,设计分层习作内容,提供习作评价清单,让学生自由表达、自主评价、快乐分享。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分步达成,目标具有统一性、延续性和纵深性。

【设计意图】本节课追求生本、开放、民主的习作课堂。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分层习作,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多样性;运用习作评价清单,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力求学生在习作上有实实在在的进步。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2.教师:准备“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课堂学习资料和学生课堂习作练习纸,并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

三、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经验推荐桂林的一处景点,尝试从景点风光或景点知识或景点故事传说等角度收集并整理此处景点的资料。

2.在学习范文、与课文比较中,了解导游词讲究口语化、注重互动交流的特点;根据表达的需要,选取收集的资料,能从景点风光或景点知识或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以导游的身份写导游词。

3.通过学写导游词,愿意向别人推荐家乡的景点,感受家乡桂林的美丽。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反馈资料收集单 1.再现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桂林山水甲天下。你觉得哪儿最值得游览?请推荐桂林的一处景点,并完成资料收集单。

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1)我推荐游览的一处桂林景点是(填景点名称) (2)我重点收集了:(选择一项在括号里打“√”) 景点风光( )景点知识( )景点故事、传说( ) (3)我能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文字。

2.反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3.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

(1)根据学习实践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欣赏对比,了解导游词的特点 1.链接课文,引入视频。

(1)链接三年级课文《赵州桥》,出示课文选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2)播放景点视频,欣赏导游讲解。 2.小组探究,发现特点。

(1)同桌说一说“赵州桥”导游词,初步感受导游词特点。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赵州桥参观游览,我们先来欣赏栏板上精美的图案。大家看到了什么?对,是龙,一条条栩栩如生!请跟随我的脚步,一幅一幅观赏。这两条龙,相互缠绕,嘴里吐着水花;这一幅是飞龙在天,两条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这一幅就是大家熟悉的双龙戏珠。请大家仔细看,这些龙有什么特点?是的,这些龙都是四爪,尾巴细长,没有鳞片,身体短而有力,这是隋朝龙的特点。你看,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下面自由参观,拍照留念,请注意保护文物,不可乱涂乱画!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导游词与课文的不同之处。 预设:

不仅讲解风光,还有知识的讲解。 导游经常和游客对话,交流。

语言简单明白,容易听懂。

提示游客注意事项。

3.联系生活,学习小结。

(三)情境融入,自主选择内容学写导游词 1.再现景点推荐统计,聚焦习作内容。 2.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激发习作兴趣。 (1)梳理学生的“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2)展示优秀的“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3.自主选择内容,按需分层习作。 (1)出示分层习作的内容。

(2)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3)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自评互评,交流修改导游词 1.阅读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评价。 (1)出示评价清单,明确评价目标。 (2)对照评价清单,进行自评自改。 2.指名交流展示,组织同伴互评。 (1)指名交流导游词。

(2)其他同学对照清单,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3.师生课堂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