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浅谈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梁启超先生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的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的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这就将美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建议。
一、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领略汉字的图画美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运用书面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今天的汉字形美、音美、意美,积聚着我国文字美的魅力。要想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利用汉字的结构,凭借课文的情境等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导入,来创设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汉字的情境。这样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激起学生学习生字的激情,又可以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字的图画美。如:我在教“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教学“水”时,先在电脑屏幕上祟一幅幅动态水流画面。让学生一边欣赏讨论:最古老的“水”字如何写。我一边串讲“古代古人就是根据水的模样,创出”水“这个字的。起初就是这么写的,出示”水“字的甲骨文图。后来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像今天的”水“字了。然后再教学”水“的读音,笔顺。教学”月、日、火“三个汉字也用同样的方法。于是便像讲故事似的,边讲边画,边演示,把对字形、字音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二、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悟音乐之美
说到古代诗词的音乐性,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包括诗词在内的一切语言艺术都有音乐的性质;但其他文学样式对音乐性的要求不如诗词那样严格和自觉,古代诗词语言与一般文学作品语言的区别,最突出的是表现在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上,呈现出一种与别的文学作品不的韵律美,并且,它真正的传达介质是通过人的声音规范出来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动情地吟咏已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不仅没有与教师的娓娓诵读产生共鸣,反而把这些优美的古诗词视作一种背诵的负担,朗诵时全班学生整齐划一,”声势浩大“,毫无美感可言,更不用说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了。因此,就要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代诗词的音乐美。正确、优美的诵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诵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很显然,只为”读“的诵读是感悟不到古诗词的音乐之美的。诵读要讲究下面这些策略:(1)读出节奏。古诗词的诵读我们一般按照它的节奏去读,但是也有变化。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它的节奏就不是”二、二、二、一“,而是”二、二、一、二“。我们要注意这种变化,把节奏读准确。(2)读出意味。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很多学生在诵读时找
不准韵。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句中的”斜“读”xia“才合韵。诵读应该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反复诵读,当堂成诵,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感悟其诗意,体会其音乐美。
三、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感悟课文的艺术美
语言课本是的课文,它所选定的基调,不管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雄壮的,还是轻柔的;是幽默讽刺的,还是赞美歌颂的。都包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或说明的道理。都有它所存在的艺术美。美学家梁启超先生说过:”用情感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的磁,便吸引多大的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把教学融入在具体的环境中,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感受课文所体现的艺术美。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小蝌蚪看见鲤鱼阿姨,就……(学生自己说)。有谁上来做”迎“这个动作?
(请一位小朋友面对大家做”见到妈妈回来了“的动作,其余小朋友仔细观察他的动作、表情。)
师:谁来说说刚才这位小朋友的面部表情?
生:非常开心,满面笑容……
师:你是怎样理解”迎“的?
生:看见妈妈回来了非常高兴,就扑上去……
师:客人来了要”欢迎“
生:谁要来,我们去”欢迎“。
……
这样,在实践表演中,使学生对”迎“的意思理解得丰富细致,印象深刻,感受到”迎“的动态之美。体现课文中小蝌蚪见到鲤鱼时的表现出来的喜悦美。
四、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水平
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来表现美,用自己的笔来模仿美和创造美。这是美育过程中的归宿,最慢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可见,从美育的角度来讲,学生朗读
和说话的过程,应该是再现文章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适当地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美,创造美。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结束后提出三个问题:
1.小鸟飞走之前会对大树说些什么?
大树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2.你想对小鸟说些什么?
围绕这三个问题讨论写下心中的感想,既可以升华文章主题,也能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总之,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汉字”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如果教师能够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那汉语的美会在学生面前显示得淋漓尽致。同时,让学生在欣赏美的活动中,提高审美趣味,提高精神境界,最终创造出美,让美继续,实现美的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