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针灸杂志2002年2月第21卷第1期 ・13・ 文章编号:1005—0957(2002)01—001 3 03 ・临床研究・ 针刺督脉经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李保扈-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宁530023)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督脉经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 6O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 和对照组各30倒,治疗3O d。结果与结论者( <o.05)。 临床疗教实验组优于对照组(,<0.oo 3;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前者优于后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血液流变学;督脉 【中圄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LI B…liang Clinical Research Oll Treatment of Apoplectic Hemiplegia by Acupuncture of Du Meridian as Main Therapy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 ̄i c ̄tege n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23,China [Abstract] Method Sixty patients with apop[ectic hemip[egia ̄veY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 group and a con tro]group,with 30 case ̄4 each,and treated for 30 days.Result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better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group( <O.05).The improving effect on hemorheology indices- ̄,ras better in the former than in the[atter(P<0.05) [Key words]Apoplectic sequela:Acupuncture therapy ̄Hemorheo[ogy:Du m+ridian 为了探讨更有效的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笔者自】998年以来系统地观察了6O例中风偏瘫患 者,采用针刺督脉为主治疗,并与常规体针加头针疗 法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其对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现 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实验组 治疗方法 主穴取风府、大椎、筋缩、命门,肝阳上亢配合 谷、太冲 风痰阻络配丰隆、公孙;气虚血瘀配气海、 血海;阴虚风动配关元、太溪。针刺时患者取坐位或 向健侧侧卧.选用0.38 mm×50 mm毫针,快速捻转 进针,针风府时针尖朝下颌方向进针1寸,有针感向 1.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 ,年龄在40~6j岁,病程在6 个月以内,神志清醒,肌力在1V级以下,无严重心、 肝、肾并发症及糖尿病患者。 上肢传导为佳,命门穴用补法,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手 法。得气后留针20min,每5min运针1次,4次后 出针,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2.对照组 2.一般资料 60侧患者系我科住院病人。按患者人院顺序随 机分为两组。督脉经加辨证取穴组(简称实验组)30 参考《针灸学》中风中经络的治疗,取肩髑、肩 髂、曲池、合谷、外关、风市、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 溪、昆仑、三阴交、太冲等,不台督脉经穴,每次选穴 6~8穴,交替使用,选用0.38 mm×50 mm毫针.快 侧,其中男l8例,女12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5 岁,平均59.4岁;病程7 d至5个月.平均2.5个 月。体针加头针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 6例.女 14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65岁,平均60.5岁;病 速捻转进针.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 min, 每5 min行针1次,4次后出针。头针取病灶侧运动 区、感觉区和足运感区.选用0.45 mm×25 mm毫 针,运动区和感觉区采用3针接力法,平刺,快速捻 程1 2 d至6个月,平均2.7个月 肝阳上亢1 5例, 风痰阻络9例,气虚血瘀29例,阴虚风动7例。 3.检测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1 d及治疗30 d后的清晨 7;O0空腹静脉采血作血流变学检测。 怍者筒彳r:季保宦(1965~),男.主诒医师.顶士 转2 min,休息5 min后又快速行针.反复4次后留 针1 2 h出针,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两组治疗期间均静脉滴注5 葡萄槠500 ml 加维生索C 2 g、维生素B 0.1 g、10 氯化钾10 ml,每日1次,共用l 5 d。同时口服维生素Bl 20mg,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 维生素B 10 mg.每日3次。避免使用对血流变学指 Riddit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 著性意义(,<O.05) 提示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 中风偏瘫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标有影响的药物 血压高者可使用硝苯地平或尼群 地平或卡托普利以调节好血压。 治疗效果 1.疗效标准 根据l 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 准≥t观察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其他全身症 状 根据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即 (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N疗前评分×100 。 基本痊愈显效(2)两种疗法对中风患者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见表2) ≥81 ,6分以下。 表2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 ≥56 .<8l 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下降,其前 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尸<O.05)。提示两种疗法都 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3)两种疗法对中风患者血流变学影响的组间 比较(见表3) (i=s) 有效无效≥11 ,< 6 。 <l1 或病情加重 2.治疗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教比较(见表1) 表2两种疗法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实验组 对照组 o 52±1_36 1.12±】23l 0.1 6土0.2 0.09士0 l5 4 33土3.84 2 65±2.78 0 88土0.3l 0 46±0.42 往:1)表币组同比较P<0 05 表3表明实验组各指标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对 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尸<0.05)。提示在改善 患者血流变学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讨 论 损首当其冲,治疗时调理督脉经气就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调理督脉经气,不仅使阴阳诸经经气通畅,还可 补益肾气肾精,使元气充盛,以统血行血,利于瘀血 消散;肾精充,则生髓,上注于脑,脑海充实,元神得 养,其功能易于恢复。历代医家总结为“病变在脑,首 取督脉”,以指导针灸临床。现代实验证实针刺督脉 1.督脉经穴治疗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病源在脑。中风病机是机体脏腑阴阳 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上冲犯脑,致脑脉痹阻或 经穴能减轻脑缺血时脑功能的损伤,并可促进缺血 后再灌注时脑功能恢复;并调节脑组织内血管活性 物质的含量,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量,有利于保 护脑缺血后脑神经元 本研究中取督脉人脑之穴风府,诸阳经会穴大 血溢脉外 恢复期偏瘫主要是由于元气亏虚,痰瘀痹 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肢体失养所致。因此疏通经 络.祛除痹阻便成为其主要治疗方法。督脉为阳经之 海.又沟通阴阳,总摄诸经.为经脉之海。督脉起于胞 中.下出会阴,向后沿脊内上行至项进入脑,属脑.又 有分支络肾贯心;向前通任脉,与诸阴经相联络。当 痰瘀痹阻脑脉发生中风偏瘫时,脑所属之脉督脉受 椎,元气系穴命门,及善治肢体挛缩之筋缩穴为主, 以补益肾气,疏通经脉,再配合辨证用穴治疗中风偏 瘫,结果证实该疗法有良好疗效,有效率达96.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海针灸杂志g002年2月第21卷第1期 ・1 5・ 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加头针疗法。 2.针刺督脉经穴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_上参考文献 】张子明由甩l橘床指南[_Ⅵl5~l 6 北京:中吲医药科技出版社.1 993: Orot 。。等研究证实血粘度增高可降低脑血 流,因血流速度减慢可使血粘度成倍增高直至血栓 形成。朱昌志等 研究发现脑血流与红细胞J卡积、血 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呈负相关 故降低患者血液粘 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可改善脑血滴 循环,增加脑组织供血量.有利于脑组织形态修复及 功能恢复。本研究发现针刺督脉经穴为主能明显地 降低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血 液循环,以活血通络,增加脑组织供血,有利脑神经 功能恢复.可能是其取效的机理之一;同时发现其改 Lq中风病谤断与疗效评定标准t试行)ks北京中医药太学学 _报,1鲫B,l9_1l:55~5£ [0]应赛霞,程介士.电针对沙鼠脑缺血l蛏再萑注时脑电活动的影 响:J:针刺研究.1 9洲,l9(2):2目 ]许能贵.许冠荪,钟一平.等电 督脉经穴对急性脑缺血太鼠 氧化煎及内皮素的影响[J]针刺研究.19§6,2l(3)18 6:Grotta.J ㈣_.Who[c B[cod Viscosity Paramcte…nd Ce bral Flood How口].Stroke.1目82 】3:296. 6:朱昌志.米 英.郭违掉.等缺血性巾风时血液流变学和血小 板聚集性的研究口]山东医学院学报,【985.23(3):86 收稿日期 2001—02—24 善血流变学的作用明显优于常规疗法。 文章编号:1005 0957(2002)0l 001 5 01 ・短篇报道・ 《灵枢・官针》篇多针聚刺法的临床应用 倪 朗 (江苏省宝应县中医院,江苏225800) 【关键词】齐刺;扬刺;《灵枢{ 【中图分类号】R245 3 【文献标识码】B 经损伤 患侧髂后上棘外侧约一横指处的压痛氨或结节状 物为中心点 视反应 或病变部位的大小,或傍针刺 或齐 刺 或扬刺 每次留针20 m1丌~40min 每H 1次 5次为1十 《灵枢・官针》篇有谓“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一考其所载 之“九针”“十二刺”。五刺”其26种刺法。特别是“傍针刺~齐 刺” 扬村”等局部多针聚刺法,l临床应用更为广泛。笔者采用 以上局部多针聚刺法治疗肩胛提肌损伤、肩峰下滑囊炎、梨 状肌损伤综台征、臀上皮神经受等疼痛件痰患38倒 小结 如下。 临床资料 疗程 束愈.休息2 d 行第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统计疗 效。 治疗结果 多针聚刺组黯例,痊愈28倒 好转9例,未愈1倒.有 教率g7.4%;常规针刺组37例,痊愈10例,好转18例,未愈 9例 有效率75 7 刺组. 体 含 两组疗教经统计学处理 一7.38,尸< 0 01.有极显著差别,提币多针聚刺组疗效明品优于常规针 选取以上病种75例 不分年龄大小和病种,随机分为多 针聚刺组黯例.常规 刺组37例。 治疗方法 傍针刺、齐刺、扬刺等局部多针聚刺法 均出自《灵枢・ 盲针 篇,其中“傍针刺……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齐刺…… 治寒气小深者……冶痹气小深者也”“扬刺……以治寒气之 博大者也 即都 治疗寒湿痹痛为主.只是l临床具体选用时 还要视病堂部位的大小.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长短而定 用都 届多针配合而刺 固而在临床上可相互参用. 局部采用多针聚刺法 数针相瓦协同,可增加针感,从而 加强了运行气血 疏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能 以达到通则不 痛的目的。从治疗结果看到,采用多针聚刺法较常规针刺法 的疗敛好,疗程短 见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常规针刺组 采用对症取穴、近部取穴、循经辨证取 穴的方法,常规选穴 井予 常规针刺;每}1 1敬.5改为1 个疗程。未愈,休息2 d 行第2个疗程疗效。 2十疗程结束.统-I 2多针聚刺组 陈常规针刺方法外,以病变局部压痛 点或条索状物等反应 为中心点。如肩胛提肌损伤患者以患 侧肩胛骨内上角处的压痛点或条索状物为中心点:肩峰下滑 囊炎以 角肌下压痛点或肿胀处为中心点;梨状肌损伤综合 征以患侧痉挛或条索状之梨杭肌的中心为中心点;臀上皮神 收稿日期 2001 07 03 作者简介 倪夕朗(1963~)男,副主任医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