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膀 茸、201l0年、第1 o期 白“能力本位"理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 口高校论坛 -==; /J、 余建斌 (贵州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虽然“素质教育”是一种当前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理解的局限性导致了素 质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能力本位”理念作为理论基础来思考“素质教育”问题,反思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 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给出问题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能力本住大学生素质教育 时代在向前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在发展。当 前,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经获得了普遍 的社会认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中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来 看,在什么是“素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等问题的理解上可谓 是见仁见智。虽然大学生“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存在 的问题同样令人堪忧。作为一种内在的社会文化理念, “能力本位” 理论对“能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 了新的理解,可以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指 导。在“能力本位”语境中来思考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重构素质教 育的内涵、原则、方向、形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学中实施的“素质教育”以培养 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和目标。但是,从大学生“素质 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存在各种问题,严重阻碍着 “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和向前发展。 从社会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 钱成为了衡量“能力”“素质”“人才”的现实尺度,表现出严重的 功利性;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人们不停的追逐高学历,而 轻视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训练。也正是因为社会的这种能力和素质 认同。导致了在大学中出现的所谓“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区 分现象,且愈演愈烈。 从学校方面来看:过度的向市场经济的倾斜,过于强调技术能力 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重“智”而轻“德”;在教育模式E 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要求。 从受教育者学生本身来看:大学生对现实缺乏理性认识,对人生 缺乏一种理性的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能力培养和人生目标选择更多的 是随波逐流,结果是往往是自我发展与社会要求脱节,甚至是畸形发 展。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现有教育体制的受害者,其实,这和大学 生对教育的认识失误也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问题的存在,内在地表现出人们对能力的内涵、能力的结构 以及实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途径的理解上出现了巨大的偏差,表现出 强烈的功利性、片面性、短视性,究其原因在于没有一种科学的指导 理论。要解决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出现的这些现实问题,必须要有一种 科学的理论来引导人们的观念与行为。 2 “能力本位”的基本内涵 “能力本位”是一种关于人的发展的理念,强调人的发展的核心 在于人的能力的发展,主张以“人的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核心来确 立新的社会价值理念,构建新的社会发展机制。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发展的一个客观 的结果是“人的能力”的质的飞跃,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人的能 力”不断生成和跃迁的历程, “人的能力”的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内在要求。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 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人们具备全面的能力,良好的素质。 “能力本位”为人的社会实践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规范,有利 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能力本位”理论主张从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的能力问题,人 的实践活动是思考“人的能力”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活动的全面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全面地发展我们的能力;实践 是体现人的能动性的活动,人的能动性的实质是人的自由,这要求人 的能力的发展必然是自由的而非被动的;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自然属 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个体、群体和类的统一,这要求人的各种能 力必然要和谐发展。“能力本位”主张人的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我们 更新观念,更要求我们创新制度。 ‘ “能力本位”理念对人的能力、人的素质做了哲学的说明,为我 们反思大学生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观念更新、目标转向、机 制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3 “能力本位”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示 “能力本位”理念揭示了“人的能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对人的 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有重要启示。要真正实现素质教 育,教育者应该以“能力本位”为作为内在理念和价值取向,实现教 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目标的转向,创新教育的机制。 (1)素质教育的观念更新。“能力本位”理论主张人的发展的 集中表现和现实途径就是人的能力的获得和发展,社会应该为人的能 力的自由、全面、充分、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阵地 的大学,更是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使命感。2003年中共中 央、国务院所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人才 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 念,在提高全面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 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围绕创新能 力建设,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研究制定人力资源建设标准”。树立 “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提高各种素质,培养各种能力,更新传统 的人才观和知识观,这是我们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树立的内在教育 理念。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应该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观,尊重、鼓励 人的能力的开拓和发展。传统的“人才观”把考试成绩看做是最重要 甚至是唯一的衡量尺度,而对于能力的获得和培养却很少顾及。现实 中很多“高分低能”甚至“高分无能”现象的出现集中反映了这种 “人才观”的偏颇。 新时期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素质观。传统的教育理 念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知识观对能力和素质的理解 明显片面。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必然是多方面,是思想道德 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有机统一。 (2)素质教育的目标转向。“能力本位”主张人的发展的核心 与前提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与此相应,素质教育应该把学生潜能的开 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最终的目标,使“能力本位”理念内化为 学生的行为规范。首先,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设施者,学校和老师应 该认识到人的能力的独特价值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素 质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其次,大学生能力培养和大学生本身的潜力 和气质密切相关,学校和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人尽其潜,人尽 其才的素质教育目标;再次,让学生树立“能力本为”的人生价值取 向,为将来面对社会竞争做好思想准备。 (3)素质教育的机制创新。“能力本位”为大学素质教育的教 育机制的创新指明了方向。从目前素质教育的开展来看,大学生素质 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由大学独力承担素质教育的局面,确(转8O页) 由 陋 煞 J9年等 ,9 ̄80~ 旬的要求。而译文2用and一涮将两分句进行巧妙衔接,既符合了语法 要求又表明了语义的并列关系。例2中译文l同样违背了英语语句形合 的要求,纯粹地按照汉语内容的语序对译原句,导致了语篇问题。而 泽文2将时间副词yesterday置于句末,既原汁原味地表达了原句的内 容,也遵循了英语组句的构成规律。 例3:In the shop window lay at least a dozen of toys of v撕OUS shapes,sizes and colors. 象表达法。例.5 ̄X2巧妙地采用了“化实为虚”,变具体为抽象的手 法,恰当地表达了这旬中国俗语的内涵。例6中译文l和译文2两种译 法均可接受,但如果从两种语言的语篇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用“极度 焦虑”对泽“frenzied agitation”这一抽象概念不能具体形象地描述 人物焦虑的程度,而译文2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巧妙地运用 “化虚为实”的方法,借助于比喻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体现了汉语 显性、具体的行文特色。 4结论和建议 译文l:橱窗里放着一些少说也有一打五颜六色,大小、形状各 异的玩具。 译文2:橱窗里放着一些玩具,少说也有一打,五颜六色,大 小、形状各异。 例4:这个实验我单独做有些困难.你能帮我一起完成吗? 译文1:The experiment is a bit diiculft for me to do alone.Could you help me ̄al/ ̄it out? 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所折射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翻译教学 的弊端。在翻译教学中,翻译方法和技巧往往居于首要位置,而学生 译文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是译法和技巧问题。而是由于对英汉语语篇差 译文2: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CalTy OUt the experiment which is abitdifficultformeto do alone? 异缺乏系统学习所导致的语篇错误。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使 翻译标准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上升了一个高度,并且提出了三 点关键:一是“自然”,指翻译中不能有翻译腔;二是“切近”,指 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为了寻找 “对等” 。其中“对等”指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产生“对等”的反 应,这对译文在语言风格和语篇文体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是翻译的 最高标准、译文最理想的境界。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译法 和技巧的同时,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差异,可以 有效地减少学生译文中的语篇错误,提高译文的质量,学生的翻译能 力和英语综合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11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蒋菁.从英语语篇的角度分析q-国学生英语写作的问题卟学术论 坛,2008,(2):62 分析:例3译文1虽完整表达了原句的内容,但中心语“玩具”前 置定语过多,违背了汉语组句简短精炼的原则。而译文2将主干内容 和附属修饰内容分开表述,虽结构流散,但语义层次鲜明,语句简短 有力。例4译文l按照原句内容译成两旬,无语法错误,但存在一定的 语篇问题。英语组句惯用多种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词句,对主干内容进 行扩展,形成复杂的长句、复合句。译文2则遵循该原则,使用关系 词which ̄I导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experiment”,内容环环相扣, 且从属关系明确。 例5: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译文1:That is Xi Shi in LoveFs heart. 译文2:That is partiality. 例6:He is wmfing orf he tdocument with a frenzied agiatiton. 译文1:他极度焦虑地等着那份文件。 译文2:他等着那份文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分析:中国学生在翻译一些成语、谚语和俗语时难以把握正确的 方法。脱离不了母语的禁锢,无法正确地用目标语表达,如例5译文 l是常见问题之一。英语抽象诃语非常丰富,且语篇中较多地使用抽 (接j9页)度,可分别制定党员干部工作档案,并负责每年对他们进 行考核。需要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包括定量考核指标;党员导师认 定;及民意测验。一涉及政治表现、学习成绩、工作业绩、活动表 现、表率作用、群众基础等,考核结果向党员干部所在学院的党组织 和辅导员(班主任)通报,并记录在党员干部工作档案中。考核制度 可对党员干部情况进行了解;二可让党员干部发现自身不足,及时 改善;三可作为评选先进、推荐就业、选拔留校的重要依据。 一【3】容轶愚.语言教学的新视野…语篇认知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 用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87—89 【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1谭载喜.西方翻译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4 作者简介尤小燕(1981一),女,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 系讲师。 (收稿日期:2010-07-23) 活动不宜多,但要定期举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由党员干部落 实,活动的质量要由负责教师把握,需要筹划经典的活动,切忌13号 化、形式化,要有实际意义,与时事相联系,与大学学习生活相联 系,特别是要能解决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或者解答存在的疑惑。 3结语 大学生党员干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也是艰巨的工程。它既是党 (5)鼓励创新,丰富活动。应鼓励干部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把他们的活力融入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学生支部活动向课堂、公 寓、社团、社会实践团队等方面延伸,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全覆 盖”的工作新模式,建立“党员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等增强党 员干部学习力。举办目标鲜明的主题活动,如党员干部挂牌活动。让 学生党员干部戴上印有党员干部的标志,亮出党员干部身份,严于律 己,充当表率,也接受监督。根据不同的时节或者事件,组织忆先 烈、庆节日 赈灾、倡 低碳等等内容丰富且具有意义的活动。也可 推行固定的活动,如“五个一活动”:办一件实事、帮一位同学、带 间宿舍、做一场讲座、写一篇总的思想汇报,要求每一位学生干部 必须做到,这种固定的活动,给学生干部的培养指明了目标。当然, 一建工作领域的重要内容,又渗透到了高校的学风校风、教师的言传身 教、校园的氛围中,因此,它又不单是党建工作的内容。它不仅关系 到党员干部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党组织的发展。在这条道路上,无 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党建工作者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陆芳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Ⅱ】.吉林省教育 学院学报,2010,36(2):26 【2】刘子奋 大学生党员管理的几点思考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09(1):85 (收稿日期:2010-08-13) (接73页)立家庭、社会、学校统一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联动机制。从 教师的教学机制来看,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老师知识传授、学生接 受知识的旧机制。新的教学机制应该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来设 置知识结构,改革知识传授方式。从大学的人才评价奖励机制来看, 必须改变传统的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方式。确立以大学生的 参考文献 …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1版)【M】.-gr南人 民出版社.2001 [2]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1版) 】人民出版社,2006 “道德”为前提、 “能力”为基础与核心的人才选择、评价和奖励机 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依靠自身努力追求自身实际能力提高的能 力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余建斌,贵州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收稿日期:201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