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一次作文 话题作文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一次作文 话题作文—初三生活

第一课时 一、 设计

有人说,初三生活不是人过的日子,充满了竞争,充满了火药味;也有人说,初三生活最富有人情味,同窗数年,即将分手,充满了依恋之情;还有人说,初三生活最有憧憬,最有希望,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你的初三生活是如何过的,又有何感受,请以“初三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指导

初三岁月,特定的时限,选材必须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初三岁月,它有特定的含义,它是临毕业的时刻,所以不能将普通的、任何时候都可发生的材料入题,必须是有关毕业内容才合乎题意。临毕业,学校、家庭、自身如何,任选一两个侧面来写。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三、示例

我的初三生活

人说初三生活,不是人过的日子,充满了竞争,充满了火药味。是吗?我倒不这么认为。

学校里,上课照样上课,老师依旧滔滔不绝,窗外依然阴晴雨露。每天我还是摸摸我的皮球,发一身汗,然后跨上自行车,一串清脆悦耳的铃声中,打道回府。

不过,在家里,似乎全然不同了。我好象一下子变成了小皇帝。爸爸妈妈全都围着我转,一个鞠躬尽瘁,一个死而后已。管他呢,做小皇帝不错,身边有两个“答应”,岂不锦上添花?

爸爸妈妈好象分了工,一个负责早上,一个负责晚上。

早点换尽花样,晚餐更花样百出。他们说:“初三,要加加油,充充电。”真佩服他们的穷思极虑,挖空心思了。然而我尽情地

享受生活的真谛——美轮美奂。早点晚餐后,我总是摸摸鼓起的肚子,学着孔老夫子的模样说:“万物皆备于我也。” 一次晚餐,我对着碗这个圈思考着几何题,后来又把筷子放在碗上当作线段。爸爸妈妈不知其里,竟然诚惶诚恐。妈妈责怪爸爸菜肴品种陈旧,爸爸也责备妈妈袖手旁观尽出馊点子。直到我解题“柳暗花明”,乐了起来,他们才恍然大悟,也跟着乐了起来,乐得比我还起劲。老爸伸过头来,问我什幺题目,怎幺思路,想进入我的“乐土”,不小心,把调羹碰到了地上,摔成了两瓣。照理,老爸老妈他俩肯定要撞出一蓬火星。这回老妈却乐滋滋地弯腰拾起扔进了垃圾筒。

一个星期天,老爸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套卷子,说是重点中学的,做完嘉奖二十元。我心想,这铁公鸡怎幺舍得拔毛呢?今天我偏要拔他的毛。于是我“嚓嚓嚓”的一阵子完工,躺在床上看《科技博览》。爸爸进门来,将信将疑地看看卷子,将信将疑地看看我。我伸出手,“铁公鸡”终于抖抖索索地拿出了两张“大团结”。

早晨,妈妈服侍的这几天,动作有些怪谲。开始,我没有察觉,后来才渐渐得到证明。一天,按惯例,她来叫我起床,其实我已经醒了,只不过眼睛不想睁开。猛地妈妈亲了我一下,而且很重。我一跃起床,大叫:“怎幺搞的?男女授受不亲也。”老妈吓了个半死,好久才回过魂来,狡辩道:“怎幺?不行啦?小时候,你每天亲我,还叫我亲你!”妈

妈有点愤愤不平。我说:“那是过去,现在我是条男子汉了!” 初三生活,才刚开始不久,那皇宫里的口味,越来越浓。有时我想说:“不要这样,平平常常地过日子不是蛮好。”最近看的一本书却如此道:“学会接受,也是一种大度,一种高尚。”既然有这种理论,我就按规律办事了。 [点评]

走进初三,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一下子变成了小皇帝”,作者运用调侃式语言,轻松的笔触,近乎搞笑的情节,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优裕”的物质享受和精神生活,表现出作者内心既想过“平常”的日子,又不得不被动“接受”的无奈。这是初三学生家庭的一个典型,很有普遍性。

初 三 岁 月

我思索着„„初三学期一开始,老师就说:“同学们要以饱满的情绪迎接初三。”我实在想不出为什幺要用“迎接”这个词语,它的滋味实在是„„ 蓄着陈醋般的酸涩。

我猛地发现被父母骂的次数少了,因为我不再早早地爬上床去呼呼大睡了,肢体所依靠的不是那温暖舒适的床,而是僵直的办公椅。我说这样我的生活中少了梦境的安慰,老师说没关系,你不是有香浓的咖啡和坚强的意志吗?更何况那一沓卷子是你锦绣的未来。我就像只饺子一样在初三岁月中浸泡着,那已深入心肺的酸涩加重了饺子的美味。你品尝了它,虽然酸得浑身一抖,腰板却硬硬地挺直了起来。这酸涩中坚强的到来,或许值得迎接。 存着烈酒股的辛辣。 每次考试后的课间,我都在数学老师办公室和英语老师

办公室之间作“电子的定向移动”。数学老师会语重心长地说;“凡事不能只讲究兴趣,这数学还得下工夫„„”;英语老师会说:“不错不错,但你的实力是很平常的„„”欢喜和忧愁同时都来找我,我只得开启心门的一道缝隙,只许挤进能够影响我的话语。我是“文理”矛盾激化的产物,我只能小心地掌握我人生的航轮,不让它被任何一股暗流带向昏暗的深海。我不想被一次次不太理想的数学成绩打击,我的性格也不是放弃。我就像一个喝了初三这杯烈酒后的醉汉,虽然深受酒精的束缚,却不愿舍弃它那热辣辣的滋味,情愿一次又一次地用失败去换取成功。这直冲颅顶的辛辣的热衷,或许值得迎接。

喷涌着百事可乐般的热情。

每天一瓶可乐在初三成了我的习惯。我很喜欢拧开瓶盖时那长长的一声气响,有时还伴随着点泡沫顺着指间凉凉地淌下。享用可乐的课间,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可以看见同学摆出酷酷的造型,哽出一副沙哑的嗓子在教室中间号叫着:“„„我的爱情,好象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尽管他连爱情的味道都没有闻过;这时我也常常挤在人群中,或是和几个女同学打闹成一团,或是与几个“网虫”口水横飞地侃网络的虚伪、网络的真实——尽管已经几个月不上网的我们快忘掉键盘是什幺样子了„„这时的初三岁月,就像那瓶随时喷涌热情的可乐,即使有着学习的压力,但这压力一旦放松时,蕴含其中的热情就像泡沫一样涌了出来。初三岁月中有着我们青春的朝气,或许这值得迎接。 初三岁月给了我们困难,我们在人生第一道门前摸爬滚打地寻找着路;初三岁月给了我们心灵上的成熟,我们已经

懂得困难的不是付出,而是付出往往是收获的几倍;初三岁月给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我们珍惜从指缝间挤出的每一秒钟„„这些足以让我们迎接它,珍惜它。

初三岁月的滋味实在是很美妙,它只有一次。我眨眨眼睛,从书香中咀嚼着那番滋味„„ [点评]

1、撒网式构制方法。

本文抓住老师所说的“迎接初三”中的“迎接”两字来构制文章。抓住“迎接”,犹如抓住网绳,将网撒将出去——写了三个自然段的“或许值得迎接”,最后收网

——“足以让我们迎接它,珍惜它”,结构完美。运用这种方法来结构文章,一大特点:集中。 2、以感情为线索串连成文。

本文中老师“迎接初三”这句话,犹如一锤击在心坎上使感情的火花迸溅——酸涩、辛辣、热情。正是这种情味线索,将文章的三个块面串连了起来,构制成文。 四、宣读蒋子龙《家有升学女》

家有升学女

蒋子龙

做父亲,真正是一门“做到老学到老”的学问。

最惨的是像我这样,年近“知天命”了,女儿才刚要考高中,对如何做父亲突然没有把握了。

当她到夜里12点多还不休息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欣慰:她自己知道用功,我就可以省点心了。同时又感到心疼:小小年纪没黑没白,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一熬多半年,怎么受得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不可能陪着她天天熬夜。即使我能熬夜也不能天天陪她,要让她自觉地为自己负责。

尽管这样说,这样想,只要我先她而睡,总是很不好意思,有点偷偷摸摸睡懒觉的感觉。深更半夜丢下女儿一个人孤立奋斗,我还敢说自己是个负责任的好父亲吗?

她进入初三下半学期,我和妻子联合跟女儿进行了一次长谈。共同分析了她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初中毕业后有三种选择:考高中、考中专、考技校。她选择了第一种,上高中。好,我们继续分析:上高中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非常单纯。高中有两种,一般的高中和重点高中。考上重点高中就有希望上大学,进入一般的高中,上大学的希望就渺茫了,考不上大学就什么都泡汤了。

路,就是这么窄。

女儿的目标当然是选择重点高中。要实现这目标就只有两个字:拼命。

虽然把该说的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女儿的命运交由她自己掌握,我们再管得过多只会干扰她,惹她厌烦。但她的一言一行,情绪的细微变化,都受到我密切地注视。我想女儿的心里也很清楚,父母嘴上说多照顾她的生活,不再过多地过问她学习上的事,其实父母真正关心的还是她的功课。所谓关心她的生活还不是为了让她把学习搞好。她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父亲监察的目光。

她经常洗头,有时放学回来就洗头,有时做一会儿功课再洗,一周要洗两三次,头发不长,每次都要耗费半小时左右。开始我以为她用洗头驱赶睡意,清醒头脑。后来发现每天晚上例行公事的洗脸漱口,她有时要折腾40分钟。每个

动作都是那么慢条斯理,有板有眼,毛巾挂在绳上还要把四角拉平,像营房里战士的毛巾一样整齐好看。看似很认真,又像是心不在焉。

她这是得了什么病?

时间这么紧,一方面天天熬夜,一方面又把许多很好的时光浪费掉。

我很着急,却又不能为此批评她。连女儿洗头用多少时间,洗脸用多少时间都看表,都想加以限制,这样的父亲未免太刻板,太冷酷无情了!

渐渐我似乎猜到了女儿为什么要借助于玩水而消磨时间。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与水的接触使她放松了,暂时可以忘记课本,忘记那日益迫近的升学考试,排解各种压力和紧张。洗脸漱口谁也不能干涉,多亏每天还有一段自由自在的洗漱的时间。

让她保留一点能够让自己轻松惬意的生活习惯吧。她活着太沉重,太劳累,太单调了。尽管她从小就被太多的爱包裹着,为了让她长见识,长身体,我们每年几乎都要带她外出旅游,让她看山,下海,走草原,钻森林,她和同龄孩子相比应该说是幸福的。不知她将来怎样回忆自己的童年?我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也许不会有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他们一出生,最晚从上小学一年级起,竞争就开始了。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都会转嫁到他们身上。

我在一个穷苦落后的农村长到十几岁,但那是我至今唯一所亲眼得见所无比怀恋的天堂。摸鱼,捉鸟,打弹,游泳,上树摘枣,井水泡瓜,干能够干的农活,捅不该捅的马蜂窝。现在想起来连挨打都是甜蜜的,是真正的“吃饱不问大铁勺”。

对时代背景,政治运动,人间险恶,社会疾病,一无所知,一点没记住。记住的全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的色彩至今还养育着我的人生。

现在的孩子活得像大人一样累,甚至比大人还要累。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孩子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的父亲,做父亲就要这也担心,那也负责,而这种担心和负责却未必是孩子们所需要的。我把“父亲”这两个字理解的太神圣、太沉重了,因而潇洒不起来。好在我还有自知之明,在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修正自己。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1.文章开头,作者说“对如何做父亲突然没有把握了”该怎样理解?

2. “路,就是这么窄。”的含义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写到女儿洗头发、挂毛巾的细节以及自己成长的经历,试分析其写作的目的。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面对“家有升学女”观念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5.读了本文,作为九年级毕业生你有何感想?(不超过40字)

6.根据本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符合文意的句子。 家有升学女,父母_____________。

7、本文夹叙夹议,它叙的和议的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句话,表达出“我”心中的困惑,一方面为女儿熬夜辛苦而心疼,另一方面为自己无法尽父亲的责任感到自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以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我”对女儿前途的担忧,也表达了对现行考试制度、教育现状的不满。(各占3分,意思对即可)

3.着力表现我对女儿的观察和自我的思考,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改变了教育观念,为下文做铺垫。 4. ①学会做孩子的朋友,理解和尊重孩子。②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习惯,大人不要去过多地干涉。 ③懂得了做父亲的责任。 ④快乐的童年是一生幸福的源泉。(只要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5.示例:我觉得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做儿女的应该多理解父母,做个世事的孩子,让他们省省心。(只要能说出内心的话,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意思对即可) 6、例:真操心 7、叙的是女儿考高中前一段时间的生活;议的是如何对待、教育子女。

第二课时

五、学生自主作文,教者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六、当堂完成本次作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