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通逻辑学

来源:榕意旅游网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BY:浮生若梦

第一章 概论

一、 逻辑的含义 1、 逻辑的语词含义 (1)英语logic的来源

赫拉克利特:逻克斯,意指世界万物产生与发展的根本规律(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 芝诺:指语言和思维的规律(古希腊后期) (2)汉语逻辑的来源 社会背景:西学东渐

翻译思路: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之对应的词:李之藻的《名理探》——“名家” 借用日本的翻译方法——伦理学与理则学 采用音译法——章士钊 2、 逻辑的日常含义

(1)指事物产生发展的规律

(2)指特殊群体的特殊立场、观点与方法 (3)指思维的规律 (4)指逻辑学这门学科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普通逻辑) 1、思维形式的结构

(1)逻辑学只研究思维,不研究物质

(2)逻辑学借助语言来研究思维,但不研究语言

(3)逻辑学只研究思维的形式,不研究思维的内容(逻辑常项与变项) 2、基本的逻辑规律

(1)同一律:不能把不同的东西混淆起来

(2)矛盾律:两个不能同时成立的东西不能同时加以肯定 (3)排中律: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 (4)充足理由律:得出的结论必须有非常充足的理由

3、简单的逻辑方法:定义、划分、限制、概括、证明、反驳 „ „ 三、逻辑学的学科体系 1、逻辑学与哲学: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逻辑学只是研究思维的特殊规律 2、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不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性,形式逻辑承认但不研究世界的不确定性 3、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研究思维的相对确定性,辩证逻辑研究思维的不确定性 4、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均属于形式逻辑)

归纳逻辑主要以归纳推理为基础,演绎逻辑主要以演绎推理为基础 四、逻辑简史 1、中国逻辑

(1)社会背景: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

(2)逻辑流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正名论”——师出有名,演化出礼 墨家:墨子的《墨辨》——提出“三表法”(判断标准)

名家: 邓析的“两可之说”——利益决定我们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 惠施的“天与地卑”、“卵有毛”——世界的生成性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离坚白”

第 1 页 共 10 页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2、印度逻辑

(1)社会背景:宗教与哲学派别林立 (2)逻辑流派: 哲学的正理论:

宗教的因名学:

3、 西方逻辑

(1)社会背景:民主政治与商业经济

(2)逻辑流派: 演绎逻辑:亚里士多德 《工具论》 ——莱布尼茨——罗素 归纳逻辑:培根 《新工具》 ——穆勒 辩证逻辑:康德——黑格尔——马恩列毛 4、 现代中国逻辑:数理逻辑与形式逻辑 五、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1、获得新知的手段 2、表达论证的工具 3、驳斥谬误的武器

第二章 概念

一、 概述

1、 概念的含义

(1)类与分子:类所具有的属性每一个分子必然都具有(共性) (2)整体与部分:整体所具有的属性部分不一定都具有 (3)区分方法:后者是不是前者,若是,则为“类与分子”;若不是,则为“整体与部分” (4)概念:是反映同类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模式

2、概念的逻辑特征:内涵与外延是概念最基本的逻辑特征 (1)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指同类事物所有的特有属性 概念的内涵是隐藏着的

同一个概念的内涵是多个方面的 (2)概念的外延:

外延是指具有共同属性的共同事物 概念的外延是固定的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 内涵 √ √ ╳ ╳ 外延 √ ╳ √ ╳ 两者关系 同一个概念 不存在 全同关系 全异关系(不同概念) (“√”表示两者相同;“╳”表示两者相异) 3、概念的使用要求:内涵与外延都要明确 二、概念的种类

1、概念所反映的分子数 (1)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反映只有一个分子组成的一类事物的概念 普遍概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组成 (2)使用普遍概念时必须进行数量说明 2、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是集合体 (1)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整体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反映了类的概念

(2)同一概念相对于不同的对象既可以是集合概念,也可以是非集合概念 (3)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概念既可以是集合概念,也可以是非集合概念

第 2 页 共 10 页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3、概念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 (1)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反映具有某些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反映不具有某些属性的概念(形式上有否定词,不具有什么性质) (2)所有的负概念都是具有其论域的 (3)正概念+负概念=论域 三、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1、相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有重合即称之为相容关系 名称 全同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 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 图示 真包含于关系 与真包含关系均为属种关系,外延大为属,外延小为种 A与B的关系 2、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 名称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不同层次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图示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针对于同一层次种概念而言的,相对的,全异关系还包括了不同层次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A与B的关系 (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是反对关系)

四、定义

1、定义的概述

(1)含义:定义是通过揭示内涵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功用定义) (2)结构:被定义项(Ds)与定义项(Dp) (3)定义的公式:Ds = Dp 2、定义的方法 (1)真实定义:

属加种差定义:被定义项 = 种差 + 邻近属概念

性质定义:以对象的特有性质作为种差 发生定义:以对象的产生过程作为种差 功用定义:以对象的作用作为种差 关系定义:以对象间的关系作为种差 (2)语词定义

说明语词定义:陈述一个语词或词组已经确定了意义的语词定义 规定语词定义:给一个语词规定一个定义 2、 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 误区:定义过窄、定义过宽、定义交叉、定义全异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 误区:同语重复、循环定义

(3)定义项不能包含自身含糊不清的词或比喻 —— 误区:定义含糊不清、以比喻代定义 (4)定义不能包含负概念 —— 误区:定义包含负概念 五、划分

1、划分的概述

(1)含义:划分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大类分成若干小类的逻辑方法

第 3 页 共 10 页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2)划分与分解:划分是把大类化成小类;分解是把整体分成部分 (3)结构: 母项:S

子项:Sn(n = 1,2,3,4 „ „ ) 标准:

公式:S = S1 + S2 + S3 + „ „ + Sn 2、划分的规则

(1)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 ——误区:划分不全、多出子项 (2)划分后子项之间必须全异 ——误区:子项相容

(3)每次划分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 ——误区:划分标准不同一 (4)划分必须逐级进行 ——误区:越级划分 六、限制与概括

1、限制与概括的逻辑基础

属种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内涵愈多,外延愈小;内涵愈小,外延愈大) 2、限制

(1)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大的属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2)注意:不能把整体限制成部分 (3)单独概念不能进行限制

(4)并非所有增加内涵的方法都是限制 3、概括

(1)概括就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 (2)注意:不能把部分概括成整体 (3)外延最大的概念不能进行概括

第三章 简单判断与推理

一、判断与推理 1、判断

(1)判断的含义:

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构成判断

判断就是对对象及其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方式 (2)判断的逻辑特征: 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 有真假性:“真”或“假” 思维是否与事实相符(不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 前后思维是否相一致(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 (3)判断与语句

所有的判断都必须借助语句来表达 并非所有的语句都可以表达判断 (4)判断的种类

以判断所判定的情况为性质还是关系为标准: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 以判断中是否包含模态词为标准:模态判断与非模态判断 以判断中是否包括其他判断为标准:简单判断与复合判断 2、推理

(1)含义: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2)结构: 前提: 结论: 推出: (3)真假:

推理内容的真实性:指在推理中的每一个判断与事实情况是否相符 一个正确的推理要求内容必须 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指从前提是否能必然推出结论 是真实的,形式必须是有效的

第 4 页 共 10 页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形式逻辑只研究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不研究推理内容的真实性 (4)种类

以前提的数目为标准:直接推理与间接推理(≥2个)

推理的方向为标准: 演绎推理:一般 个别 归纳推理:个别 一般 类比推理:此类 彼类

以前提是否蕴含结论为标准:必然性推理与或然性推理(蕴含:前提真一定能推出结论为真) 以前提结论中是否出现包含复合判断为标准:简单判断推理(无)与复合判断推理(有) 二、简单性质判断与其推理

1、含义:性质判断是断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方式 2、结构: 主项:即对象,用“S”表示

谓项:即对象的性质,用“P”表示

量项:即在主项前面进行数量说明的项 全称量项:“所有”——全部,所有 特称量项:“有”——至少有一个(有些) 单称量项:“这个”——特指某一个 联项:肯定(是)与否定(不是) 性质判断的变项:主项与谓项

性质判断的常项:量项与联项 —— 性质判断由逻辑常项决定 3、 种类:

(1)全称肯定判断(SAP):所有的S都是P ——A判断 (2)全程否定判断(SEP):所有的S都不是P ——E判断 (3)特称肯定判断(SIP):有的S是P ——I判断 (4)特称否定判断(SOP):有的S不是P ——O判断 (5)单称肯定判断 可以并入到全称判断当中去 (6)单称否定判断

4、性质判断的真假(A、E、I、O 判断的真假,S与P外延之间的关系) 类型 全同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 图示 SAP √ √ ╳ ╳ SEP ╳ ╳ ╳ ╳ SIP √ √ √ √ SOP ╳ ╳ √ √ (1)已知S与P的外延关系,问A、E、I、O 判断的真假 (2)已知A、E、I、O 判断的真假,问S与P的外延关系

(3)已知A、E、I、O 判断中一个判断的真假,问其他判断的真假

5、A、E、I、O 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名称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包含关系 判断 A—E A—O、E—I A—I、E—O 内容 特点 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可以同真,可以同假 第 5 页 共 10 页

╳ √ ╳ √ 交叉关系 I—O 可以同真,不能同假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6、A、E、I、O 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1)周延性:如果其主项(谓项)的全部外延都得到了形式上的断定,那么该主项(谓项)就是周延的,反之则是不周延的

(2)A、E、I、O 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情况 SAP SEP SIP SOP 主项S 周延 周延 不周延 不周延 谓项P 不周延 周延 不周延 周延 图示 (3)规律: 主项在全称是周延,特称不周延 主项周延与否取决于量项 谓项肯定时不周延,否定时周延 谓项周延与否取决于联项 (4)周延性的意义:

演绎推理特点:前提 ≥ 结论

演绎推理的规则: 前提中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可周延可不周延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必须周延

结论中不周延的项在前提中可周延可不周延 三、简单判断推理 1、变形推理 (1)换位法

规则:主谓项互换,联项不变;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换质法

规则:改变联项:“是”变成“不是”;改变谓项:原谓项变为与之构成矛盾关系的概念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换质位法

规则:换质法与换位法必须交替使用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当关系推理

第 6 页 共 10 页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3、三段论

(1)含义:三段论就是由仅含三个概念的三个判断所形成的推理 (2)结构:

概念: 小项:结论的主项。记为“S”

中项:前提中的共同项,记为“M” 大项:结论的谓项,记为“P”

判断: 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 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结论: (3)公理:

文字叙述:如果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那么,这类事物的部分分子必然都具有

(或不具有)这种性质

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示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规则: 三段论必须有且仅有三个概念 —— “四项错误” 中项至少必须周延一次 —— “中项两次不周延”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 “大项扩大或小项扩大” 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必然结论 —— “两个否定” 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必然结论 —— “两个特殊”(前提之一为特殊,结论必为特殊) (5)三段论的格和式 (6)三段论的综合运用

省略式 复合式

第四章 复合判断及推理

一、概述

1、复合判断的含义:复合判断是指自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复合判断所包含的判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复合判断所包含的判断可以是简单判断,也可以是复合判断 2、复合判断的结构: (1)支判断:p 、q、 r

(2)联接词:又称真值联接词——只代表一种真假要求,其中,支判断是变项,联接词是常项 3、复合判断的真假:真值表

(1)复合判断的真假取决于支判断的真假

(2)支判断的真假组合有______种(n:支判断的个数)

(3)根据联接词确定复合判断在每一种支判断的真假组合下的真假: 真值表: p q p且q T T T T F F F T F F F F 第 7 页 共 10 页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4、 复合判断的种类

(1)常用的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与负判断 (2)理论上的复合判断有______种

5、复合判断推理:以复合判断的逻辑特征为基础进行的推理 二、联言判断及其推理

1、联言判断的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若干情况同时为真的复合判断 2、联言判断的结构: (1)支判断:联言支 (2)联接词:“且”(“∧”,读作“合取”) (3)公式: p ∧ q (合取式) 3、联言判断的真假: (1)真值表: p q p ∧ q T T T T F F F T F F F F (2)联言判断为真:所有的支判断均为真 (3)联言判断为假:有________种情况;至少有一种情况为假;p假或q假;若一个为真,则另一个必为假 (4)联言判断适用于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言推理:

(1)合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解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言判断及其推理 1、选言判断的含义:

(1)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若干情况至少一真的复合判断

(2)不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若干情况有且仅有一真的复合判断 2、结构:

(1)支判断:选言支 (2)联接词:“或”(“∨”,读作“析取”)—— 相容选言判断 “要么”(“____”,读作“不相容析取”) —— 不相容选言判断 (3)公式: p ∨ q (析取式) p ___q (不相容析取式) 3、选言判断的真假: (1)真值表:(相容选言判断与不相容选言判断) p q p q p ∨ q T T T F T F T T F T T T F F F F (2)n支相容选言判断为真,有______种可能;n支相容选言判断为假,只有一种可能(所有支判断均为假) (3)n支不相容选言判断为真,有n种可能;n支不相容选言判断为假,有_________-种可能 (4) 徳摩根律:见到合取变析取,见到否定变肯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言推理

(1)相容选言推理: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效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式——否定肯定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则:一真一不定: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必然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一假一必真: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可以必然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第 8 页 共 10 页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2)不相容选言推理: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式——肯定否定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式——否定肯定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则:一真一必假:肯定一部分选言支可以必然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一假一必真: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可以必然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四、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充分条件:前真后必真,前假后不定 必要条件:前真后不定,前假后必假 充要条件:前真后必真,前假后必假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1)含义: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是断定两个情况之间具有“前真后必真,前假后不定”关系的复合判断 (2)结构: 支判断:前件p;后件q (不适用于交换律)

联接词:如果 „ „ 那么„ „ (_________读作“蕴含”)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蕴含式) (3)真假:真值表: p q p q T T T T F F F T T F F T 说明:a、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则有3种可能:前真后假、前假后真、前假后假 b、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假,只有一种可能:前真后假(违反蕴析律) c、蕴析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蕴含怪论:一个假命题可以蕴含一切命题(前件为假,后件无论真假,命题皆为真) (4)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肯定前件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效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否定后件式 规则:前真后必真,前假后不定

后真前不定,后假前必假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及判断

(1)含义: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是断定两个情况之间具有“前真后不定,前假后必假”关系的假言判断 (2)结构: 支判断:前件p;后件q (不适用于交换律)

联接词:只有 „ „ 才„ „ (_________读作“逆蕴含”)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逆蕴含式) (3)真假:真值表: p q p q T T T T F T F T F F F T 说明:a、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真,则有3种可能:前真后真、前真后假、前假后假 b、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假,只有一种可能:前假后真(违反蕴析律) c、蕴析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9 页 共 10 页

《普通逻辑学》复习提纲

(4)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无效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否定前件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肯定后件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无效式 规则:前真后不定,前假后必假

后真前必假,后假前不定

第五章 归纳推理

一、归纳推理

1、含义:就是以个别性知识(代表)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类)的推理 2、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根据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个别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这类事物的全类都

具有(或都不具有)该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2)特点:必然性推理 3、不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都具有的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事物的所有对象

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2)种类:

简单枚举法:以经验性的认识作为重要依据,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并且

未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该种属性的不完全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法:由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与属性之间具有某种必然联系,从而推出全类对象都具有某种那个

属性的归纳推理

(3)特点:或然性推理 4、支持与反驳

(1)基础: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 (2)反例:“轻率概括”

(3)代表能不能推出类,代表性强不强 (4)代表的属性能否推出类的属性 二、寻找因果联系的方法 1、穆勒五法: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法: 共变法: 剩余法: 2、支持与反驳 (1)有无他因 (2)因果倒置 (3)新构方法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