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q 谈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建设 ●刘湘云 [摘 要]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嬗变、延续、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民族精华,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 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建设是传承、延续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与 新农村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少数民族地区乡镇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开 . 拓创新,搭建有效平台,从而进一步激活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活力。 [关键词]文化建设;优秀民俗文化;少数民族地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密围绕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融合共同造就 了中华民族绚烂的文化。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 镇本身就处在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的地域,能够激起 少数民族居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得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接地气,更容易被接受。优秀 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推动当地文化的建设,有利于 陶冶当地居民的道德情操,使得优秀民俗文化传承 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发展,从而为少数 民族地区乡镇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 地区文化建设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 建设担负着开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的重任,也担负着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重任。 民俗,一般指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①民俗文 化,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它是 人类社会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涉猎广泛,可以是美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建设都 在不断积极探索中。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 建设的核心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地文 化建设。而优秀民族文化中很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优秀民俗文化中,常有 食、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传统礼仪等。优秀民俗文 化,是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经人民群众 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的提炼逐渐形成的,它是 具有积极意义、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 意识形态因素组成的综合体。②优秀民俗文化为少 数地区居民在陶冶个人情操、提升个人修养、实现 人生价值、提升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具有积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等说法,强调的就是人与 人之间的理想状态就是急人所难,为他人着想。这 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内容不谋而合。 极的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符合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文化氛围。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传承令优秀的民俗文 化发出夺目的光彩。充分挖掘优秀民俗文化的教育 意义,以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居愿为之敞开心扉 的传承形式激发优秀民俗文化,有利于推进文化建 设的认同感,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 (三)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有力于塑造少数民族 地区乡镇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优秀民俗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建 设中的作用 (一)优秀民俗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 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千百年积淀的优秀民俗文化,是国人和社会共 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广泛的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 族、地域辽阔、面积广大的一个国家,“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就说明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虽然民 优秀民俗文化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和 演变,能够保存下来的都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 心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形式。传承、激发、发 扬这些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秀民俗文化,能够进一步 俗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仍然能够从中读出中华 民族传统共同的文化素养和心理。少数民族地区乡 增强少数民族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①《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58页。 ( 陈光军:《优秀民俗文化与大学生个性教育》,载《云南电大学3iI ̄}2011年第1期,第7l页。 随着国家对于优秀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少 数民族地区也开始意识到优秀民俗文化对当 地发展的积极作用。也逐渐开发了一些有关民 俗文化的旅游产品、品牌,并积极探索优秀民俗文 化与经济之间的良好互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 成的问题,容易导致优秀民俗文化与新时期少数民 族地区居民的需求不匹配,从而处在一个不断被边 缘化的尴尬境地。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地方戏 曲、如皮影戏等传统非盈利性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渐 减少,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令优秀民俗 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居民的不断增多,强 烈的外在吸引力和优秀民俗文化的弱势形成鲜明 对比。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优秀民俗 文化传承被置于尴尬地位。 (一)自身原因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对优秀 民俗文化的传承关注度不足 文化传承更加举步维艰。 (三)缺乏优秀的平台推进优秀民俗文化在少 数民族地区居民的传承 缺乏优秀的平台去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是少 数民族地区乡镇普遍苦恼的问题。近年来,中 央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乡 镇的广场、舞台、农民书屋等,但由于各种原因,使 投入少、途径老、方式旧、人手缺,工作多是少 数民族地方乡镇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乏力共同 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实力,相比于发达 地区的乡镇来说,无论是在人才、物力、财力, 还是在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 距。近年来,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也逐步开 始了关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的项目,但基本上都存 在“千篇一律”、“拾人牙慧”、创新不足等问题。传承 优秀民俗文化,需要当地文化部门真正去了解、体 会、实践,才能将这些东西以较为合适方式传承下 去。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少数民族地方乡 镇需要处理的工作过多,也分散了的精 力。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乡镇绕不开的 主题,因此就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努力追赶东 部发达地区发达的经济的时候,对优秀民俗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的关注也就有心无力了。 (二)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阻碍了传 承的程度和速度 用率普遍不高。有学者就尖锐的指出,民俗文化教 育无疑应该纳入素质教育的范围,但能真正认识到 这一点的人却不多。 管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乡镇 的中小学也开设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课程,但是优 秀民俗文化的普及教育却半遮半掩,很难得到较大 的发展。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作用绝不仅仅 是修建了一个舞台、广场、书屋这么简单,而是需要 专业的人士针对优秀民俗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和 设计。更多的提供相应的活动,推动当地居民积极 主动参与到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中。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及优秀民俗文化 传承自身原因,造成了优秀民俗文化在少数民族地 区乡镇文化建设中的边缘化。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提出,以及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为 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 少数民族地区应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要求,充分提高当地居民、学生的积极性,科学引 导、合理规划,建设富有自身特色并融合大量优秀 民俗文化的乡镇文化。 三、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少数民族地区乡 镇文化建设融合的思路 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在少数民族地区遭遇的尴 尬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承主体的缺失。随着社会 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秀民俗文化传统的继承 方式——代际相传、口口相传。随着少数民族地区 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出,大量“空心村”的出现,面 (一)科学构建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机制 各级要多级联动,积极建立科学有效的优 临着传承乏人的尴尬境地,即传承主体的缺乏的最 大难题。有学者撰文指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文化 秀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和省级等 上级要加大倾斜、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的 建设的最大难题”①。而部分优秀民俗文化工艺繁 ①王传荣、石坚:《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困局及影响》,载《山东财政学院学 ̄It.}2014年第1期,第79页。 ②欧颖峰、林志龙、黄敦茂、袁羽:《高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 ̄1t.}2013年 第2期,第13页。 一,要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财力、物力、人力 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优秀民俗文化融人地方文 化建设的全过程,对于建设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建设 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搭 支持,为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提供必要的保障。加大 投入,可以让少数民族地区乡镇缓解资金不足 问题,改变原来只是开设一些简单的民俗文化活动 的现状,促进大量公益性群体性优秀民俗文化活动 的开展。第二,加强自身建设,为优秀民俗文化 的传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乡镇 要通过优秀民俗文化传承队伍培训,优化民俗 文化传承途径,完善民俗文化教育内容,才能真正 营造出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发 挥优秀民俗文化的各项功能。 (二)创新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方式 建互动平台,打造优秀民俗文化实践平台,促进地 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丰富的优秀民俗文化活动, 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搭建起互动的平 台。例如,可以邀请民俗文化非营利性群众团里进 村屯表演,也可以开展优秀民俗文化宣传,或者积 极推动优秀民俗文化农民社团的发展,由此,努力 打造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乡镇文化氛围和优秀民 俗文化良性融合的平台。 四、结语 在传承中创新是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与当地文 化的融合的内在驱动力。要注重发挥当地居民的主 观能动性,让所有人都积极参与到传承优秀民俗文 化活动中。渠道的创新,以通过网络、电视、多媒体 等多种形式,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少数民族地区高乡镇 要充分利用优秀民俗文化融入到当地文化的建设, 将优秀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激发 优秀民俗文化的活力,从而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目的。 参考文献: 合。形式的创新,则以当地居民喜爱和喜欢的方式 开展。当下,已经有部分的传统节日已经被确定为 法定假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 承。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来说,可以利用人 们在传统节日返乡的机会,积极开展优秀民俗文化 活动。开展优秀民俗文化品牌建设也是路径之一, 有学者也提出“新农村民俗文化创新工程从长远来 [1]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6. [2]董晓萍,钟敬文著.民俗文化学[M].上海:中华书局, 1996. [3]房磊.试论我国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I].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5). [4]梁润.我国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O1). [5]姜又春.民俗传承论[J].青海民族研究.2o12(o3). 看是一个综合程度较高的产业,涵盖行业广泛。树 立品牌意识无疑对民俗文化的弘扬传播有着积极 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衍生产业的 业绩增长”①。只有不断继承、改造、创新,优秀民俗 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继承和发扬,真正的促进当地文 化建设的繁荣。 (三)搭建互动平台,打造优秀民俗文化实践平台 (刘湘云,女。苗族。柳州市艺术剧院二级演奏员) 责任编辑 吕 晨 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居民是当地文化建设的主 ①郑志杰:《新农村民俗文化创新研究》,载《包装世界))2014年第1期,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