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来源:榕意旅游网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10)顾:看。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一】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与前人相比,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

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而今想起,更觉人天永隔,备感痛楚。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适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触动心弦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动。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不到,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词的下片才真正真正进入“梦境”。作者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在那里,与自己的爱侣相聚、重逢。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朴实、感人而又美好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但东坡笔力的奇崛之处还在下边两句――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特别

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赏析二】

苏东坡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他的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画留下了“胸有成竹”的典故;他的书法更是在当时位列“四大家”之中;他的诗在宋诗中也是居于一流水平,直指盛唐。而他在词方面的成就,更是在开创豪放一派之余,兼容并蓄,写得多种风情的词篇。下面就以他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为例说一说吧。

说到悼亡,我们还得先从悼亡诗开始谈起。

出现得比较早的以“悼亡”为题的诗,当属西晋时潘岳的《悼亡诗》。潘岳在当时与陆机齐名,作品多谄事权贵和抒写伤春悲秋之情,文辞华靡,无甚可取。倒是他的《悼亡诗》写得情真感人:“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坏永幽隔。……望庐思其人,回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诗甚长,摘几句以见一斑。全诗以时光流逝、幽明永隔,而所居之庐、室,所用之屏、翰墨等物犹在,人面却已不知何处的悲情道其深情,倒也不失为名作,开悼亡诗之新风。

所谓悼亡,古代专指纪念亡故的夫人或者如夫人而言,国在为古代妇女地位不如今日可与男子平等,且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在丈夫亡故之时,也多不过是哭上一回、撒几滴眼泪以示其悲情,少有用诗悼亡的。虽然古代才女也不少,但用《悼亡》作诗题的,也只有一个,便是明末才女商景兰追悼丈夫祁彪的《悼亡》诗作,可说是唯一的例外。

另外唐代与白居易齐名,号称“元白”的元稹,也有两首诗是悼念亡妻的名作,一首

是《遣悲怀》,另一首是《六年春遣怀》。其一云:“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儿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期然。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其情切切,后人读之犹可感觉到一种真情所以。

而悼亡的风格,到了苏东坡手里则为之一变。

先叙述一下这首词的背景吧。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生有一子苏迈。东坡《亡妻墓志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连老苏明允都为之悲痛不已,“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必葬诸其姑之侧。’”(《墓志铭》)意谓应将她与苏轼的生母葬在一处,可见对这位贤儿媳,老苏也是挺疼惜的。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密州作了一个梦,梦见与亡妻住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追念亡妻。宋代诗歌后人多认为难得好诗,而词则是当时的流行的文学样式,宋词在后世也是声誉颇高的。但运用词的形式来悼亡,则以东坡此作为首唱。其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意是明白如话的。生死永诀、幽明路隔,何况“十年”、“千里”,于时于空,都绝无相逢的可能!“不思量”,故作决绝语,实际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难忘”,刻骨铭心,自然推不去、躲不开了。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不改的回忆,而岁月却

不住地给活着的人添加着憔悴与衰老,“纵使相逢应不识”,这真是生者的悲剧。所以在梦中见到当年临轩梳妆的倩影,词人只有百感交集,泪眼相对了。而“相顾无言”,仍未诉积愫、“话凄凉”,错过了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机会,词人醒后,又该是何等的惆怅!读者也同词人一样,“料得年年肠断处”,懂得了作者永久的深情与悲哀。

【赏析三】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

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辑评

张燕瑾的《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城子》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艾治平的《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的《唐宋词赏析》:此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长与东风约今日——苏轼和他的妻子王弗

这是中华诗词学会特约编审云扬先生的系列电视讲座《温柔敦厚诗教也》的一段文字,有删节。

今天我们讲讲苏轼和他的妻子的故事。稍有古代文学常识的人,听到这么个话题,脑

子里的第一反映,肯定是苏轼的词《江城子》,这首词太深入人心了,我就从这讲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怀念他的结发之妻王弗。

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说这首词:“含悲带泪,字字真情,将满腔思念倾注于笔端,创造出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感人意境。”

但是,词的第一句就会使人产生疑问:妻子死了十年了,才写出这首词来,能说一直在怀念,思念满腔吗?能说感情很深吗?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查苏轼全集,这十年间苏轼还真没写过怀念结发之妻王弗的诗或者词,一首都没有。这怎么理解?如果我告诉观众朋友这么一件事,可能诸位就都理解了。有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六月初,苏轼从凤翔回京,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个特别考试,他专上奏折恳请皇上允许他考试中不做诗赋,说是“久去场屋,不能诗赋”。“场屋”,科举考试的考场,苏轼果然是“不能诗赋”吗?我们还是查苏轼全集,可以看到《凤翔八观》、《石鼓歌》等等一百三十多首诗,都是那几年刚刚写的,而且其中的《石鼓歌》当时就被世人传开了。还有《喜雨亭记》、《凤鸣驿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到现在也是经典名篇。这个时候苏轼的诗文名声已经很高了,人们几乎都公认这位29岁的才子必将是他的老师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怎么突然不会写诗了?原因只有一个,就在几天之前,治平二年(1065年)的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病逝。……这时宋英宗其实通过身边的翰林学士刘敞(苏轼好友)已经知

道了这位英才刚刚丧偶,现在一看奏折,说是因为“久去场屋”,所以“不能诗赋”,好,准奏,只“试二论”。……不但这次御前考试没写诗,而且此后三年多,从英宗治平二年(1065)六月到神宗熙宁元年(1068)秋天,苏轼一首诗都没写,三年沉默。等到重新吟咏的时候,“衰”、“病”、“老”、“华发”这一类的词语,开始越来越多地踊入他的诗行和词章,这个时候苏轼才33岁。《老子》有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像苏轼这样平日以诗文为言辞的人,出口成章,诗如泉涌,到了这个时候反而无声了,这叫作“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说过,长歌当哭,是须在痛定之后的,苏轼的丧妻之痛,在他的心里整整埋了十年,苦苦积郁了十年。没有十年的积郁,我们能看到“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让铁石心肠的人也要落泪的词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跟你生死一别,整整十年了,我努力地不去想你,可是怎么能忘得了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我满心满腹的凄凉到哪里去诉啊?即使我们见了面,你也不认识我啦,我现在是尘满面,鬓如霜。只有知道了理解了苏轼三年的沉默,十年的郁积,你才能体会到苏轼对他亡妻的这一段诉说,确实是含悲带泪,字字真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首词的题目:“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个题目很特殊,特殊在哪里?……好,我们就查苏轼的诗,一查,发现“梦”字在他诗中出现了上百次,但一律不记时间,这梦哪天作的,没有。为什么这首词“江城子”偏偏要把作这个梦的时间记载得那么清楚那么准确呢?“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我原来想,是因为这个梦很重要,梦到死别十年的妻子啦,从他明确记下时间,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之深,亡妻在苏轼心中的地位之重。这一点,毫无问题,就是这样。可是再一深究,发现又不仅止这么简单。原来苏轼的诗绝大多数也不在诗题当中记时间,可是在这个梦以后,在这篇《江城子》之后,“正月二十日”这几个字,在他的诗题当中连续出现,极其醒目。我们列在这里: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三年(1080),梦的5年后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1081)梦的6年后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元丰六年(1083)梦的8年后

这三首七言律诗,还显出一个令人非常惊异的特殊之处,就是都用一个韵:元丰三年用的韵是这么五个字:门、村、痕、温、魂,元丰四年,“乃和前韵”;元丰六年,“仍用前韵”。都是门、村、痕、温、魂。这就是说几乎连续三年,年年在正月二十日这天,都要用这几个字作诗。我本人也写诗,所以对这种现象就非常敏感:正月二十日,对于苏轼,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否则无法解释一个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创作规律。

特殊意义是什么?我们看这三首七律。元丰三年的《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元丰四年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

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元丰六年的《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我们看头一首就发现,原来还不止三年,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那就是说元丰二年的正月二十日,这一天没什么特别的重大的事情啊,怎么会过了一年了他还那么清楚地记得:去年的今天,走在山路上细雨梅花正断魂,写了一首梅花诗呢?这不更说明正月二十日对于苏轼来说,可不是个寻常日子。我们继续看它怎么不寻常,有什么特殊意义。前两次有朋友在一起,第二次还特别注明了是“出郊寻春”,和朋友一起玩去了,可诗里写的是断魂、招魂、事如春梦了无痕,你要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能这么写诗吗?

可是苏轼偏偏这么写,说明表面上是和朋友一起去玩,去春游,实际上心里感情另有所寄,所寄在哪里,他没跟朋友说,他也没打算跟任何人说,包括我们这些后世的人。

我们现在看看元丰四年的这首七律《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当时,苏轼已经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整整一年,东门指他在黄州住的地方,“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春风不肯到我这里来,那么我骑马出郊寻春,找去年今日我在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有春天。那个地方是哪儿?女王城东禅庄院,去年的诗题里清清楚楚写着呢,这是他在被贬去黄州的路上往岐亭郡走的时候,正月二十日临时住的地方,有三个朋友送他到这儿的。为什么女王城东禅庄院有春呢?接着看“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就是我苏轼,象秋天的鸿雁一样准时地守信用地来了,过去的事情啊,象春梦一样了无痕迹。“江城白酒三杯酽”,这是干什么?摆上三杯酒,明明白白是祭奠。“野老苍颜一笑温”,很熟悉吧?“尘满面,鬓如霜”!“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我们已经约好啦,年年这样相会,每年到这个时候,你不要着急,我一定来看你。又是一首“含悲带泪,字字真情”的悼亡诗。什么时候约好的年年这样相会?很明显,元丰三年的正月二十日,在哪里约的?就在那一晚他住的女王城东禅庄院。现在,你可以想象,刚刚从乌台诗案牢狱中侥幸活命脱身,形同流放的苏轼,在那一天的夜里,是怎样的辗转难眠,与亡妻进行着何等悲酸的灵魂的对话。虽然他的妻子王弗已经死去15年了,但她永远是能够给她的丈夫带来温暖和慰藉的春天。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