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因式——提公因式法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3节。《因式分解》第一课时“因式分解的意义及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及评价等五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复旧孕新、类比引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自主小结及学生作业6个部分,整个过程以计算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新的知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
2.教学重点: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3.教学难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学会用提取公因式方法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通过与多项式的乘法相比较,发展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积极的进取意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与价值。 三、过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六个环节,分别为复旧孕新、类比引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自主小结及学生作业。 1.复旧孕新,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①-25×4+75×4 ②a(m+n) ③(a+1)(a-2) ④(x-2y)
2
[设计意图]通过算一算,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给自己带来收获的愉快,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出铺垫。 2.类比引入,填一填
①将60分解成质数的乘积的形式为: 。 ②将99分解成质数的乘积的形式为: 。 ③将x+x写成整式的乘积的形式为: 。 X-1写成整式的乘积的形式为: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类比思想。 3.学习新知,议一议:
1
22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①(x+1)(x―1)=x―1 ②7x―7=7(x―1) ③x―4y=(x+2y)(x―2y) ④2x(x―3y)=2x-6xy ⑤y+x-4=y+(x-2)(x+2)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认识因式分解这种变形的特征。 (2)小组活动,共同探究: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2
2
2
2
2
2
2
(互逆变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自我思考归纳总结,体会数学的价值。
(3)你能很快地把下列各式进行因式分解吗?说说你的理由。 ① 5a+5b+5c= ② 3x-3= ③ ma+mb+mc= ④ ab-ab=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 (4)运用新知,教学例题 4.巩固新知,练一练:p167/1
[设计意图]与例题配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练结合,落实本节课的重点。 5.自主小结,说一说: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概括归纳能力,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学生作业,做一做p170/1p167/2、3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再次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采用对比、类比、尝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在探索和思考中获取知识。”通过分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评价分析:
1.以计算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多次闯关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2.以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为目标,重视概念的提取过程,知识的形成及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提高了逆向思维的能力,对于类比的数学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2
2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