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子长煤质分析报告

子长煤质分析报告

来源:榕意旅游网
子长煤质分析报告

1、煤质分析

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物理性质:5号和3号煤均呈黑、灰黑色,条痕色为褐黑色。玻璃光泽,沥青光泽,阶梯、参差断口,内生裂隙发育,局部垂直节里多被方解石薄膜充填,燃烧浓烟.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视密度:5号煤层为l.28~1.43g/cm3,平均1.36 g/cm3;3号煤层为l.26~1。39 g/cm3,平均1。31 g/cm3。

宏观煤岩特征:煤岩组分为亮煤和暗煤,多呈条带状分布。少量镜煤以条带或扁平透镜状夹于亮、暗煤之间,丝碳含量较少;煤岩类型:5号煤以半光亮型、半暗淡型为主,光亮型少量,3号煤以半光亮型为主。

煤的变质程度:根据煤的物理性质、宏、微观煤岩特征、镜煤最大反射率等特征表明,区内煤层为ll变质阶段的低变质烟煤,属气煤范畴。

煤的化学性质 1、工业分析

(1)全水分(Mt)、水分(Mad)

5号煤层原煤全水分含量为2.7~5。2%,平均3.61%;水分含量1。70~3。77%,平均2.51%;浮煤水分含量l。17~3。30%,平均l。97%。

1

3号煤层原煤全水分含量为2。8~5.8%,平均3。79%;水分含量1。91~4.45%,平均2.86%;浮煤水分含量0.97~2。86%,平均l.92%.

两层煤属低水分煤。 (2)灰分(Ad) .

5号煤层原煤干基灰分产率(Ad)变化在3。13~23。18%之间,平均13。49%;浮煤干基灰分产率(Ad)变化在2。37~9.76%之间,平均5。93%。

3号煤层原煤干基灰分产率(Ad)变化在2。66~22.51%之间,平均8。62%;浮煤干基灰分产率(Ad)变化在1.84~7。99%之间,平均4.80%.

两层煤均属低~中灰分煤,根据区内l 00多个煤样统计结果,原煤灰分低于10%的样品占73%,以低灰分煤为主。经1.4比重液洗选后的浮煤,灰分较原煤有大幅度的下降,平均降幅达到55%,灰份值均降到10%以下,全为特低灰级煤。

(3)挥发分(Vdaf)

5号煤层原煤可燃基挥发分产率(Vdaf)变化在36.23~46.66%之间;浮煤可燃基挥发分产率(Vdaf)变化在35。97~45.34%之间,平均42.07%。

3号煤层原煤可燃基挥发分产率(Vdaf)变化在36。43~41.83%之间,平均39.52%;浮煤可燃基挥发分产率(Vdaf)变化在37。01~41。82%之间,平均39.53%.

2

两层煤浮煤可燃基挥发分产率(Vdaf)均大于37%,均属高挥发分煤,这也是区内煤类单一的原因所致. 2、元素分析

5号煤层原煤平均碳(Cdaf)含量82.50%、氢(Heaf)5.56%、氮(Ndaf)2.01%、氧(Odaf)5.67%,碳氢比14.84、氮氢比0。36;浮煤平均碳(Cdaf)含量83。51%、氢(Hdaf)5。57%、氮(Ndaf)2.92%、氧(Odaf)5.49%,碳氢比14。73、氮氢比0.51。

3号煤层原煤平均碳(Cdaf)含量83。53%、氢(Hdaf)5.39%、氮(Ndaf)2.09%、氧(Odaf)8。57%,碳氢比15。5、氮氢比0.39;浮煤平均碳(Cdaf)含量84。14%、氢(Hdaf)5.50%、氮(Ndaf)3.17%、氧(Odaf)7.46%,碳氢比15.30、氨氢比0.58。

3.有害元素分析 (1)全硫(St,d)

原煤全硫:5号煤层原煤全硫(St,d)含量变化在O.24~1。04之间,平均0。45%;3号煤层原煤全硫(St,d)含量变化在0.35~1.25之间,平均0.50%.

浮煤全硫:5号煤层浮煤全硫(St,d)含量变化在0.26~0.74之间,平均0。42%;3号煤层原煤全硫(St,d)含量变化在0.40~0。55之间,平均0。45%。

5号和3号煤层绝大地区均为特低硫煤,仅在羊马河井田y13号孔为低硫煤。洗选后的浮煤均为特低硫煤。 各种硫(St,d、Sp,d、So,d):

3

5号煤层硫分中的有机硫(St,d)、硫化物硫(Sp,d)和硫酸盐硫 (So,d),平均值分别为0.24%、0。17和%0.036%;浮煤各种硫的平均值分别为O.33%、0.02%和0.O4%。

3号煤层原煤各种硫的平均值分别为0.36%、0。047%和0.01 6%;浮煤各种硫的平均值分别为0。18%、0.74%和0。06%。 两层煤的硫均以有机硫和硫化物硫为主,洗选后硫化物硫降幅较大,有机硫相对变高。

(2)磷(Pd)

5号煤层原煤磷含量为0.002~0.61%,平均0.029%;浮煤磷含量为0。002~0。60%,平均0。021%。该煤层仅在羊马河井田y9孔为中磷煤,其他区均为低磷煤。

3号煤层原煤磷含量为O。001~0。052%,平均0。013%;浮煤磷含量为0.001~0.002%,平均0。021%。该煤层仅在羊马河井田y16孔为中磷煤,其他区均为低磷煤。

5号煤层经洗选后含量变化不大,仍为低磷煤;3号煤层经洗选后磷含量降幅较大,降为低磷煤.

(3)砷(As,ad)

5号煤层原煤砷含量为﹤1~16×l0—6,平均﹤3。33×10-6;浮煤砷含量为﹤1×l0—6,平均﹤1×l0-6。

3号煤层原煤砷含量为﹤1~16×l0-6。平均﹤3.33×l0—6;浮煤砷含量为﹤1×l0—6,平均﹤1×l0—6.

两层煤原煤砷含量均较低,变化在﹤1~ l6×10—6之间,平均

4

值均为﹤4×10—6,经洗选后两层煤砷含量值均低于l×10-6。

(4)氟(Fad)

5号煤层原煤氟含量为75~167×10—6,平均97.17×10—6;浮煤氟含量为4~120×10-6,平均69.20×10-6。

3号煤层原煤氟含量为4~167×10—6,平均61。5×10—6;浮煤氟含量为3~25×10—6,平均l0.33×10-6。

两层煤经洗选后氟含量均有所下降.煤在燃烧后,仅有5%氟化物残留在煤灰中,95%氟化物多以SiF4-H2F2等形态挥发出来而污染环境。但由于本区煤氟含量低,不会造成对环境的危害和污染。

(5)氯(Cl,d)

5号煤层原煤氯含量为0.036~0。361%,平均0。184%;浮煤氯含量为0.208~0。365%,平均0。265%。

3号煤层原煤氯含量为0.149~0。284%,平均0。204%;浮煤氯含

量为0.178~0。329%,平均0。243%。 3号煤主要质量指标

全水分Mt.ar/% 4.78 胶质层最大收缩度30 X(mm) 空气干燥基水分Mad/% 3.38 胶质层体积曲线 干燥基灰分Ad/% 4.97 出焦率 微波型 84.9 6 5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8.68 焦渣特征CRC

/% 干燥基硫分St.d/% 抗碎强度SS% 哈氏可磨性指数HGI 0.43 碳Cad(%) 76.38 4.9 1。76 8。36 84.9 氢Had(%) 31 氮Nad(%) 干燥基高位发热量33.08 氧Oad(%) Qgr.d(MJ/kg) 应用基低位发热量30。39 煤灰熔性DT(℃) Qnet.ar(MJ/kg) 粘结指数GR。I 胶质层最大厚度Y(mm)

5号煤主要质量指标 全水分Mt.ar/% 3.35 77 12 煤灰熔性ST(℃) 1280 1350 煤灰熔性ST(℃) 1380 胶质层最大收缩度34 X(mm) 空气干燥基水分Mad/% 干燥基灰分Ad/% 3。14 胶质层体积曲线 8.07 出焦率 微波型 75 5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8.92 焦渣特征CRC /% 干燥基硫分St.d/% 抗碎强度SS% 哈氏可磨性指数HGI 0。47 碳Cad(%) 81.84 氢Had(%) 32 74。3 4.62 煤灰熔性DT(℃) 1360 应用基低位发热量Qnet.ar29.14 煤灰熔性ST(℃) 1380

6

(MJ/kg) 粘结指数GR。I 胶质层最大厚度Y(mm) 煤的工艺性能 发热量

两层煤原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为23.30~33。40MJ/kg,平均31.55~31。82 MJ/kg,原煤分析基低位发热量(Qnet,d)25。03~32.8 MJ/kg,平均17.~30.75 MJ/kg;浮煤分析基低位发热量(Qnet,d)32.79~33。65MJ/kg,平均33。31~33。37MJ/kg。

两层煤均属中高发热量煤.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1)胶质层测定:

5号煤层的胶质层最终收缩(x)平均为.04mm;胶质层厚度8.0~21.0mm,平均14.8mm;出焦率70~92%,平均74.3%;曲线形态大部分为微波形和平滑下降,少量为波形。

3号煤层的胶质层最终收缩(X)平均为53。08mm;胶质层厚度11~22mm,平均13。1mm;出焦率平均71。5%;曲线形态大部分为微波形和平滑下降,少量为波形。

(2)粘结指数:5号煤层粘结指数变化在21~95之间,平均为84;3号煤层粘结指数变化在~96之间,平均为85。 (3)胶渣特征:两层煤焦渣特征一般为5~7。 (4)结焦性:5号煤层焦型一般为F型和G型。

7

32 13 煤灰熔性ST(℃) 1390 综上所述,5号煤层和3号煤层的胶质层平均厚度分别为14.8mm和13.1mm;粘结指数平均为84和85;焦渣特征一般为5~7;焦型一般为F型和G型。故两层均为中强粘结~强粘结性、中等结焦煤。葛金低温干馏指标也与上述结果一致。

煤灰成分及其特征

(1)煤灰成分:两层煤的煤灰成分以Si02、Al203、Fe203、CaO为主,其中以Si02的含量最高。 (2)煤灰熔融性:

5号煤层煤灰熔融性和变形(DT)、软化(ST)、流动(FT)温度平均值为1240℃、l248℃、l305℃。其中软化温度(ST)变化在1120—1500之间,为低熔~高熔~难熔灰分。 (3)煤灰的熔渣指数和结污指数:

在粉煤锅炉的燃烧过程中,炉内灰沉积为熔渣和结污两种类型。 煤灰的熔渣指数变化在0。12~0.1 5之间,属于低等熔渣倾向,即煤在燃烧过程中,煤灰在耐火砖壁及其直接暴露于热辐射面壁上的粘附性很小。

煤灰的结污指数变化在0.17~0.25之间,属中等结污程度,表明两层煤均具有较强的结污性。

煤的低温干馏

两层煤的葛金低温干馏试验表明:两层煤的总水分(Wt,ad)平均值为5。2~5。5%;焦油产率(Tar,ad)平均值为l3.41~14。58%;半焦产率(Crad)平均值为70。07~71.48%;气体产率平均值为8.6~

8

8。92%。

两层煤原煤低温干馏焦油产率(Tar,ad)均大于13%,属高油煤。

煤气化指标

(1)煤对C02的反应性(a):两层煤在1100℃时对二氧化碳的还原率综合平均值为52。0-63.7%,属化学反应中等的煤。 (2)热稳定性(TS):南家咀井田生产、大样热稳定性测定结果为粘结,证明热稳定性好。

(3)可磨性(HGI):两层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在53-57之间,平均为.2和。5,表明可磨性指数较小,属较难磨煤。

泥化试验

矸石泥化程度试验结果表 煤层编号 项目 +500μm -500μm+10μm 5号 -10μm 泥化比,% 试样水分(Mad),% +500μm —500μm+10μm 3号 -10μm 泥化比,% 平均值 97.03 0.O7 0.Ol 0.O7 2。9 84。19 11。02 0.O9 11。11 9

试样水分(Mad),% 4。7 试验条件:(1)使用标准:MT/T109—1996安氏法 (2)沉降温度:25℃ (3)沉降时间:l8min10s (4)稀释体积:1升 (5)试样粒度:3—6mm。 注:泥化比即是小于500μm筛下物的百分数 5号煤层夹矸样在反转前后无明显泥化现象,悬浮液很快发生沉降,出现明显的澄清,并形成溶胶,肉眼观察溶胶着色为土红色。 3号煤层夹矸样在反转前后无明显泥化现象,悬浮液很快发生沉降,数小时出现明显的澄清,并形成溶胶,肉眼观察溶胶着色为黑灰色

煤类与工业用途 煤类

依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5751-86)》,区内5号煤层和3号煤层浮煤产率均大于37.0%、粘结指数大于65,胶质层最大季度小于或等于25mm,澳亚膨胀度小于或等于22%,5号煤层和3争煤层均为气煤(45号)。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