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4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中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并在习作中能加以运用,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2.了解古诗词中借他物来表达志向、情感的写法——“托物言志”,并加以运用。 3.学习课文中主人公外貌描写跟文章主题的紧密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4.积累俗语。 一、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的主题是:好的开头和结尾对一篇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凤头豹尾”是人们对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赞誉。好的开头犹如美丽的凤头,能给人以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好的结尾则像豹子的尾巴,强劲有力,收束得当。 1.回顾所学课文,说说开头和结尾的好处。
(1)《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两句话点明了父亲李大钊的遇难日,表达了自己的深切缅怀。结尾再次强调“4月28日”这个时间,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藏戏》开头用三个反问句形成排比段,不仅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突出特点,同时我们也读出了作者对藏戏独特艺术魅力的无比惊叹。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有条理,便于大家的阅读。
(3)《草原》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草原的无比热爱,让读者未到草原也已深深被吸引,使读者一读为快。
(4)《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结尾,照应开头,表明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5)《匆匆》的结尾,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6)《那个星期天》的结尾,作者用简笔勾画出一幅充满意境的画面,将作者第一次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最后落空的心情融入荒凉的景色中,韵味无穷,发人深思。 2、总结拓展
(1)开头的方法:开门见山式、情境导入式、欲扬先抑,波澜起伏等。 (2)结尾的方法:画龙点睛法、抒情议论法、含蓄暗示法、首尾呼应法等。 二、词句段运用——古诗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译文:竹子紧紧地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竹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之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写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赞美了竹子的刚毅坚劲,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墨梅(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痕:痕迹。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 满:弥漫。 乾坤:天地间。 译文:我家的洗砚池边生长着一棵梅树,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赞它的颜色,它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天地之间。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墨梅》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中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荷尽:尽:是结束了,没有。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秋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一定要记住,最美的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借菊花和荷花这两种品性高洁的代表,赞美刘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同时也勉励友人和自己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在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1)松柏——刚劲不阿、矢志不渝: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2)小草——顽强、坚韧: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三.词句段运用——外貌描写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作用:“仍旧”“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写出了李大钊在狱中受尽折磨,“平静”则写出他遭受酷刑后依然坚强,“慈祥”则写出了他对亲人的爱。如果删去,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作用:“凶恶可怕”正面描写扁鼻子军官可憎、穷凶极恶的面目;“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这个比喻句逼真地写出了敌人下手之重和心肠之狠毒。没有这些外貌描写,就会显得语言直白寡味,既无法生动写出敌人的丑态,也不能更好地激起读者对敌人的痛恨之情。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作用:这段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寥寥数语,精准而细致地将一个憨厚、朴实、勤劳的旧时代车夫形象立于读者眼前。去掉了外貌描写则达不到这样出神入化的效果。
四、日积月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句话是说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意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以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说明事与愿违,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已亡故。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这句话是说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劝诫人们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句话是说所学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劝勉大家要知行合一。 ☆☆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