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禅与生活

来源:榕意旅游网
 张有恒教授

佛法的要义包括在禅学里,但一般人所体会的禅,往往停留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阶段。殊不知「禅」是一种生活的智能与艺术。透过「禅」,我们可以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幸福美满的人生。因此,目前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禅的智能,特别是生活在紧张、忙碌而又多欲的现代社会,最需要禅的洗涤,求恢复心灵的自由,披露生活的真情。

「禅」,依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的定义是:「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名禅定。」又说:「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由此,可知「禅」在现代的意义,乃是要具有「超越」现实之是非、善恶、美丑、生灭....等等对立法的智能,不为外在尘劳的事相所影响,同时在内心中常存正知正见,具有宽容的人生观,这就具有「禅心」的人了。换言之,一个人必须懂得放下一切虚荣,放下跟别人互别苗头,放下不合理的欲望、烦恼,这是佛法上所谓的「真空」;然后依据自己的本质,自在地生活,好好的实现人生的抱负,这是佛法上「妙有」的境界;而「真空妙有」就是「禅」,也就是要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不被外境(如喜怒哀乐、人我是非)所转,进一步能够转境,如此在现实生活当中,便会过得快乐和自在了。总之,「自性空」不碍「缘起有」,所以无妨因果的建立;而「缘起有」不忘「自性空」,所以没有万法的执着,这可说是「禅」的最高境界了。

「禅」也教我们在人与人相处时,要留有「空间」,如此彼此就没有计较、没有对立,友谊自然流露出来。例如,家庭、社会或国家的每一成员,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宽容和尊敬,彼此就会减少摩擦,这就是「空间」,也就是「禅」的智能。一个冲突、一次车祸、一起战事、一场灾难,都是因为失去「空间」或「禅」的智能而造成的。

因此,在禅者的眼里,「宽容」是性情的空间,所以有容乃大;「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所以要稍安勿躁;「戒律」是自我的空间,所以要遵守戒律,才能不役于物;「布施」是实现慈悲的空间,所以有布施才有欢喜。读书太用功了,必然失去原创性的智能,因为失去了自我思考的空间;爱情太执太深了,必然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因为彼此没有空间可以回旋;个性太急躁了,就会刚愎自用,而坏了大事,因为丧失了洞察事理的空间;工作太忙碌了,就失去生活上种种情趣,因为没有空间让自己恬适下来欣赏生活。

因此,「禅」要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随时保有适度的空间,破除一切执着与烦恼,并且不与别人竞相比较,这才是禅者的生活;总之,唯有放下一切贪执、不安及防卫的心理,我们才能看到光明的自性,呈现光明自在的人生;也唯有把一切尘劳、烦恼、争夺、高傲和自负通通放下,我们才能活在丰富的人生之中。 佛經云:「禪者,佛之心也;教者,佛之口也;律者,佛之身也。」禪就是佛的心法,依著佛的心法,淨化及提升自己,圓滿佛的境界。所以,「禪」是佛法中最高的真理,也是最高的心境。

佛性本具,每個人都有這念心。一般人不了解眾生皆有佛性的道理,這念心迷失了,只知道貪求名利的心境,或是貪色、沉溺於男女欲愛的心境,這些心境都只是煩惱,而不是禪;因為心中沒有正確的知見、觀念,看什麼都是障礙,念念攀緣、計較分別,心中充滿妄想,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所以始終覺得空虛、無法平靜;現在薰修佛法、運用佛法,將這些不平靜、煩惱的心念轉化過來,心中安樂寂靜就是禪。

人類生活可分為兩大類: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一般人都希望物質生活達到最高的品質,滿足最好的享受,所以積極地追求物質生活。但是即使物質生活達到最圓滿,不知淨化心靈,還是會有煩惱。全世界的人類都希望世界和平、國家富強、社會安定、家庭和諧,自己的身心健康、事業有成就,但要想達到這個理想的世界、理想的目的,並非單從物質生活就可以求得到,還要注重精神生活,從淨化心靈著手,提升、淨化精神層次,使心能夠安定,如此個人及家庭才能擁有幸福、快樂的生活,而社會也才能得到安定,世界也能和平。所以禪對個人、社會及全世界,確實是息息相關。

佛經云:「心淨國土淨,心平世界平」,佛法最終的目的,就是教導我們如何淨心、定心,心平靜了,才能有清淨的智慧,對任何境界都能明達無惑;心定了,沒有貪、瞋、癡等妄念逼惱,身體就會安定。有了清淨的智慧,善於觀察一切因緣,這一生當中,就不會走錯路、走遠路,愈走愈光明。身安定了,身體一定很健康,所以要達到心靜、心定,身心安然自在的境界,就必須要修習禪定。

總結來說,禪就是定慧圓融本具的心境。定慧具足,是每個人所要達成的精神目標;慧就是智慧,定,就是使我們的心如如不動,心到達不動的境界,對於任何事情都會看得很清楚,不隨境動搖,所以禪對於我們的生活是相當重要的。無論是研究學問、發展事業或成就道業,都必須要有定慧的心境,面對種種境界能夠觀察透徹、判斷準確,才會獲得很大的成就。禪法就是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要具足定力與智慧,如此,生活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與安定。

930104(二)

人活在這世界上,不僅是為了生活,還要了解生存的意義,有的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名利,也有人認為生存就是為了享受種種的快樂,不過,如果這一生只為了吃喝玩樂而活,就好比是動物一般,失去了生而為人的價值。所以除了追求安定的生活外,更進一步還要認定自我生存的價值,發揮對社會、對人類的最大貢獻。

儒家認為,一個人要作到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才是實踐了人生的價值。就佛法的角度而言,要行菩薩道,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做一切利益眾生的事,從這些方向去努力,人生的價值就是無窮盡的。

不過雖然有了安定的生活、又累積了種種功德,可是人再長壽,頂多活到一百餘歲還是要死,不論是男女老幼、士農工商、貧窮、富貴,只要有生,就必定有死,到最後通通都歸於黃土一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實在是很渺小。而且這一生為了三餐而辛勤奔波,造了種種的惡業,起了種種的煩惱,不僅過得十分辛苦,生命走到盡頭,所得到的富貴終究也帶不走。仔細想想,這樣的人生實在是毫無意義。如果能夠懂得禪的道理,能夠認識自己,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達到「見性成佛」的境界,生命就是無窮盡的。

許多人都追求無窮盡的生命,例如歷史上漢武帝、秦始皇都希望成仙,因為成了仙、長生不死,才能作永久的皇帝,享受永遠的富貴,可是到現在秦始皇、漢武帝都不存在了,所以古人有詩云:「千里來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個人無論今生貧窮或富貴,到最後還是不免一死。佛法告訴我們,人生是無常的,而且不但是人命無常,將來整個世界都會毀滅,屆時住在世界上的動物、植物,也將跟著一起毀滅。唯有開悟,真正悟到自己的這一念心,才能達到無量壽、無量光,使生命永遠存在的境界。

聽法的這念心就是菩提心、就是道,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己,明白了這一念心,就屬於「見道」,不過,悟了這一念心以後,還要經常保持這念心的存在,作到「人在那裡,心在那裡」,這就稱為「修道」。到最後能夠時時刻刻安住在這一念心上,才能超越生死,真正達到無窮盡的生命。

930118(三)

佛法就是心法,主要目的是要使我們契悟心性,認識真正的自己。其他的宗教都認為外界有一位主宰,希望這位主宰來保護自己,賜與平安,所以崇拜、信仰主宰的目的,是使自己能夠得到安定、增長福德或壽命。而佛法告訴我們,想要增長福德與智慧,使壽命達到無窮盡,惟有體悟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悟到聽法的這念心,經由靜中養成、動中磨鍊,能夠時時刻刻安住在這一念心上,生命才真正是無窮盡的。所以,禪與我們的生活、生存、生命,實在是息息相關。

可是現今世界上的人們,幾乎都拚命向外去追求,要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這些都是物質生活。所有的物質到最後都會瓦解、敗壞,在這當中,要想掌握自己的生活、生存、生命,不是靠神明,也不是靠佛、菩薩,而要靠自己。儒家也講「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遇到外界的種種變化,還可以想盡辦法解決,但自己造了惡業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就必須要面對現實,靠自己去承擔,在佛法來講,就是「解鈴還須繫鈴人」。明白了這些,就知道佛法是真實的道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

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認為佛法就是誦經、敲木魚等種種宗教儀式,以為佛法好像與我們日常生活格格不入,但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其實,這些儀式只是

佛法當中的一部份,而禪的體現就在日常生活中,包含定力與智慧,有定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心能夠定得下來,做任何事情不僅不會感覺疲勞,還能感到很歡喜、很愉快,這就是禪定的利益。其次是智慧,有了禪的智慧,就能馬上化除日常生活當中所起的煩惱,甚至於不起煩惱。人世間有很多煩惱,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佛法中提到人生本是苦海,如果沒有轉化煩惱的智慧,煩惱就會愈積愈多。唯有透過禪的智慧,才能把苦海變成淨土、把地獄變成天堂,才能轉煩惱成菩提。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智慧與定力,原本認為的苦事也都能成樂事。

930213(四)

凡事退後一步想就是禪的智慧;這個世界,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從好的方面來看,就會很愉快、覺得很有福報,反之,從負面來看,本來是很好的一件事,也許又會想成壞事。以掃地、打掃廁所為例,一般人認為掃地、打掃廁所是下賤的工作,做了這件事情,好像就會失去身份,若被別人看到了,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所以認為掃地、打掃廁所是一件苦事情。不過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掃地不是一件苦事,反而是最有福報的事,佛經上講,掃地有很多功德,第一種:掃地是掃心地,我們心當中的煩惱就好比垃圾,藉掃地的工作,把煩惱掃除,使心當中充滿光明,這就是功德。

「掃地掃地掃心地」,從掃外面的地,慢慢由事到理,我們心當中也沒有煩惱了。一般人覺得內心和外境是兩回事,其實在佛法看來內外是一體的;如果我們心情很安定、快樂,即便看到颳風、下雨,也會覺得世界很美好,如果心當中充滿煩惱,遇到颳風下雨,就好像天崩地裂。同樣是一件事情,由於心境不一樣,外面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所以儒家說:「心靜自然涼」,佛法也講:「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要想達到心定,就要靠智慧來突破。明白上述的道理,就會知道掃地,其實是藉掃外面的地,除掉我們心當中的煩惱,這是掃地的第一種功德。

透過掃地,將周圍環境掃得乾乾淨淨,如此我們的心也清淨了。別人到這裡來,發現這個地方這麼清淨,馬上就讚歎、心生歡喜。所以掃地能令自心清淨,也使他人心清淨,這是掃地的第二種功德。此外,每個人都有我慢心,總認為自己很優越、很高明,始終不承認自己的過失,認為自己要高人一籌,就算是自己做錯了事,仍會原諒自己,這些都是我慢!人有了我慢心,學業不易成就,人家也不敢親近,無論做人做事都不易有所成就。所以佛法就告訴我們,要除去我慢心。不過平時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我慢心,要想除去我慢,就是用掃地的方法,用一般人認為卑微的工作來磨鍊自己,所以掃地能調伏習氣、除去慢心,這就是一件最大的功德。還有,掃地能使我們增長善根;我們每一個人要有慧根和善根,善根就是福報,慧根是藉聽經聞法,契悟自己這一念心,慧根與善根具足,則無論世間、出世間都能有所成就。

佛法告訴我們掃地有這麼多的功德,掃地的確是一個大福報。所以道場當中無論是廚房、廁所或其他地方都很清潔,護法居士一到道場裡,也都希望來掃地。

同樣一件事情,由於看法不一樣,所產生出的苦與樂也不一樣。要想轉化煩惱就是要靠智慧,這種智慧就是佛經裡講的般若智慧。掃地,是藉由事相上的實踐,慢慢契悟到佛法的道理,忽然一下將自心當中的煩惱徹底掃除,當下即能契悟這念清淨的智慧心,所以掃地也是禪。因此,只要懂得運用般若智慧觀照自心,則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無不是禪。

930229(五)

同樣一件事情,觀念不同,有人看來是苦,有人卻認為是樂;明白了禪的道理,苦的事情會變成樂,不明白這些道理,樂的事情會變成苦事。

不僅是佛法這麼講,儒家也有同樣的思想。在戰國時代,有一位隱士名叫顏斶,他看破世間上的名利,不想當官,所以隱居修行。當時的齊宣王想招攬一位賢士來當他的宰相,聽說顏斶是一位有賢德的隱士,便親自去拜訪他,請他出來當官。齊宣王一到顏斶的住處,發現顏斶很貧窮,就對他說:「如果你肯出來當我的宰相,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有車坐又有酒肉吃。」顏斶回答:「大王,我並不貧窮,我現在已經很富貴了。」齊宣王覺得很詫異,便問:「你住也住不好,吃也吃不好,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爛爛的,怎麼還說自己是富貴呢?」

顏斶笑著說:「啟稟大王,我的人生觀是: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所謂「無罪以當貴」,心當中沒有過失、沒有煩惱,就是最大的一種享受。一般人以為在社會上謀取一官半職算是貴,其實古今中外「今日座上客,明日階下囚」的例子非常多,萬法皆會無常、壞滅的;顏斶因為懂得這些道理,所以心安於清貧,而為最貴。

「安步以當車」,安詳、自在地走路,就等於坐車。這句話實在是有其哲理,例如現代社會交通壅塞,明明目的地就在對面那條街,但由於塞車的緣故,坐車可能繞了半個鐘頭、一個鐘頭,還到達不了目的地。假使很勉強通過這個十字路口,難保不發生意外,實在是很不安全,倒不如平平穩穩地以步行通過。現代人因為交通工具的發達,走路的機會愈來愈少,運動量也跟著減少了;古時候的人,幾乎都是以走路作為交通工具,雖然在時間上耗費得多,但是因為運動量足夠,所以身體反而比較健康。

「晚食以當肉」,也不一定要喝酒、吃肉,才是享受,吃飯的時候,慢慢吃、慢慢嚼,即便是菜根都有很香的滋味。另一方面來看,不餓的時候,再好的美食也吃不下,勉強吃下去了,還會引發腸胃道的問題,所以「晚食」,等到肚子餓了再吃,吃任何食物都是很好吃。現代人有很多吃零食的機會,零食吃多了,到吃正餐的時候,即便佳餚滿桌也都不想吃。而真正肚子餓的時候,即使是吃一碗白飯,都會覺得又香又甜。如果我們能夠看破世間上的名利財色,時時刻刻安住在自己這一念心上,心就能夠安定下來。所以,禪和人生實在是息息相關。

930307(六)

即便不能如顏斶這般看破名利,最低限度要如儒家所說:知足常樂。古德云:「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人貧能養道,是為貧道人,心貧無智慧,墮入餓鬼身。」所以一個人的苦與樂、貧與富,不純粹是在高官厚祿、物質生活,而是在於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就是指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如果明白這一念心,時時刻刻安住這一念心,心當中就有無窮盡的快樂,就能體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感受。

每一個人都有這一念心,但一般人由於這一念心跑到外面去了,追求外面的聲色境界,這一念心始終沒辦法安定,因為安定不下來,就感覺空虛、煩惱,覺得自己很貧窮,於是又拼命向外面去追逐,成了惡性循環。如果把這一念心收回來,作到「兩眼內視,兩耳內聽」,心安住在定慧上,我們的生理、心理馬上會感覺很平靜、很愉快。

中台山每年固定於春夏二季舉辦禪七,透過禪修,將人們的生活從物質層次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身心都能達到清淨的轉化。在七天當中持續保持心的平靜,七天以後,就感覺到身心充滿著法喜清涼。雖然初初進禪堂打坐,腿又痠又痛又麻,心煩意亂,經過三、四天後,身心都調和過來了,身心很寧靜了,感覺到很平定、很安樂,而且能找到自己的真生命。

禪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夠返照自心、認識真正的自己。什麼是真正的自己?一般人認為身體是自己,其實我們每個階段、不同的年紀,身形都不一樣;小學的時候,認為自己是這個相貌,到了中學又變了,大學時又有所不同,等到大學畢業,工作幾年之後,為人父母,或是當了老師,或是當了董事長,身形又變了,將來再經過幾年,皮膚也皺了,頭髮也白了,整個身形都變了,到底那一個身形是自己?都不是的。

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覺得人生很悲哀,到了年老時,時時刻刻驚慌恐怖,擔心無常的到來,這就是因為把假的當作真的。什麼是假的?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假象,隨著外面的時間、空間而變化,不過我們的這一念心,是不會變的。舉例來講,我們小時候,吃糖知道是甜的,吃鹽知道是鹹的。到了年老的時候,吃鹽也知道是鹹的,吃糖也知道是甜的,能知這一念心,沒有中學生的相、沒有小學生的相、沒有大學生的相、沒有當董事長的相、沒有當爸爸、媽媽的相、沒有皮皺髮白的相……,一個相都找不出來。明白了這些,就會知道這一念心真實、永恆、不變,才是真正的自己。

這念心真正是很微妙的,佛法當中稱這念心為「如意寶珠」、「法身慧命」,也稱作「本心本性」,悟了這念心才是自己,如此真生命即現前了。開悟的人就是悟到此理,人生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我們的生命就是無窮盡的。

930328(七)

了解禪的道理,對於生活中任何事都能看得徹底、周全。而且任何事情能夠退一步想,原本煩惱的事情,馬上就能夠化掉。假使不知道這些道理,就會把相對的事情、假的事情,當作是真的,其實世間萬法都會生滅變異,沒有一件是真實存在的,如果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當作假的,人生就顛倒了。

有的人不了解,聽到佛法說人生虛妄不實,就覺得這是消極、悲觀的想法。其實,虛妄不實,是指這個世間的萬法是一個假相,在假相當中,要把假有的境界處理得很好,就必須要有清淨心、要有定力,既不執愛,亦不厭離,始終是如如不動。這就要靠禪的智慧,要修定、要打坐、要觀照己心、要檢討反省,才能夠發現這個社會當中很多真實的道理與意義。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社會,一切都是相對的,雖不要執著這些相對,但是也不能夠離開這個相對的境界,因為一離開了以後,修行也修不成。我們在相對的當中,不僅要能夠運用得很好,而且要找出一個絕對的心境。所謂絕對的心境,是指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一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不昏沉、不糊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夠作主,達到這個境界就是活在當下,就是菩薩;這念心保養成功了,就是如來佛。

如來,是指我們這一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如如不動就是定,了了常知就是慧。當下這一念心,具足定慧,生命就是無窮盡的,這是人生最大的富貴。這念心是最尊最貴的,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拼命向外面去追求,自己不僅每天煩煩惱惱,還造種種惡業。

有的人認為人生活在世間上,不外乎是名利財色,如果什麼都不要了,那生活在世間上不就毫無意義了嗎?其實,佛法的道理,是告訴我們不貪、不瞋、不癡,而不是說什麼都不要;我們該要的東西,屬於本份的當然可以要,這樣子就是不貪。如果不了解這些道理,會覺得佛法好像與這個世界、生活脫節了。佛法是真理,能夠掌握住這些真理,將一切事物認識清楚,就是佛法。世間法做得很好,就是功德、就是福報,不執著功德、福報,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涼、自在,就是解脫、就是出世、就是淨土。所以了解佛法以後,會發現佛法就在我們生活中,能使我們富足、充實、快樂、幸福。

930404(八)

世間上,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苦,也沒有絕對的樂。譬如在台灣,過去有很多人喜歡吃清淡的食物,認為清淡的味道很好,可是現在的台灣人口味可能又改變了。廣東的人最喜歡吃有點酸、有點甜,又稍微有一點鹹味的食物,認為這個味道最好吃。在湖南、湖北、四川一帶的人,喜歡吃鹹的、辣的,如果桌上的菜不辣也不鹹,他們就會認為這道菜不好吃。

在北方一帶的人又不一樣了,北方人喜歡吃饅頭,把大蒜和辣椒醬包在饅頭裏一起吃,這個味道是最好。江浙一帶的人喜歡吃臭的,愈臭他認為愈香,認為

愈好吃,等於現在的人喜歡吃臭豆腐一樣。在巴西一帶的人,即便桌上的菜再好,要是沒有酸的食物,他就認為不好吃。在中國,有很多人喜歡吃苦瓜,假使這一桌菜沒有苦瓜,他就很不高興,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吃苦的,他們認為這個苦吃得很有味道。

仔細想一想,酸、甜、苦、辣,那一個好吃?那一個不好吃?如果說是辣的、鹹的是好吃,那應該每一個人都認為是好吃,才是統一的標準,可是事實上只有部分的人喜歡吃辣的、鹹的,其他的人卻吃不下去。對喜歡吃臭的味道的人來說,吃這類食物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但不喜歡吃臭的味道的人,一聞到臭的食物的味道,頭都會發昏。由於地方習慣不一樣,有人認為好吃的食物,其他人認為不好吃;有些人不喜歡吃的食物,對某些人來說卻是天下美味。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酸、甜、苦、辣不是絕對的,假使是絕對的,應該任何人的感受都是一樣的。

再舉個例來講,有些人抽了煙以後馬上精神抖擻,但有些人一聞到煙味,就覺得不舒服。又譬如學佛了之後開始吃素,吃了十幾、二十年以後,吃素已成了習慣,粗茶淡飯、青菜蘿蔔,吃到嘴裏感覺又香又甜,反而聞到葷食的味道覺得是臭的。在沒有養成吃素的習慣以前,覺得大魚大肉實在好吃,沒有大魚大肉不能吃飯,而現在相反地,過去覺得好吃的,現在認為不好吃;過去認為不好吃的,現在變成好吃。

所以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境界,古德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一切境界本無絕對的好或壞,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因著我們的分別心、執著與習慣,所以才有苦、樂感受的不同。假使透過修行學佛,明白這些道理,破除了分別心,把執著轉過來,養成了好的習慣,就會明白酸、甜、苦、辣都是虛妄不實的。能夠不造口業,舌根清淨了,任何食物都好吃。

930411(九)

養成了禪定的功夫,心時時安住在定慧上,面對日常生活,困難的事情就不會覺得困難,再苦的事情也不覺得苦。從早到晚,即便事情很多、很忙碌,依然能以智慧心圓融處理每件事情,且即做即了,做完了就放下,心當中不會患得患失,有任何的掛礙。佛經中提到,當心達到定慧具足的境界,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片鏡子。所謂「寶鏡蒙塵」,凡夫的心鏡上沾染了很多灰塵,修行學佛就好比是將鏡子上的灰塵擦掉;灰塵指種種惡念、煩惱和執著。透過返照、檢討改進,除去心當中貪、瞋、癡、慢、疑等塵垢,當下這一念心就像一片鏡子,不但大放光明,而且裏面是真空、妙有;平常無事時,心當中一念不生,此即「真空」;一旦事情發生時,心當中能起全體大用,此即「妙有」。

古德形容我們這一念心如明鏡當台,「漢來漢現,胡來胡現」,相來則現,相去則不留痕跡;這一片鏡子裏面是光光明明,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什麼來就現什麼形相,一朵花就是現一朵花的相;走過一個人,裡面就是一個人的相;世間上的形形色色,這個鏡子一照,裏面森羅萬象;但境界過了以後,裏面沒有一

點點東西。這念無染著的心就是禪。能夠做到就是菩薩,乃至於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佛。所以菩薩也好、佛也好,都不離開我們這一念心。無論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這一念心都要能夠作主,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

了解這些道理,會發現這一念心非常微妙,只要在這一念心上用功,每個人都能得到禪的利益。例如現代人工作繁忙,一天下來感到十分疲倦,只要把心靜下來,反照自性,馬上精神就恢復了。又或者學生看書看累了,馬上閉起眼睛,什麼都不要想,如此保持三分鐘,三分鐘過了以後,就會感覺精神充沛。這些都是心定的關係,心定就是禪。

有了禪的心境,什麼事情都能看得很清楚。佛的心是細中之細,菩薩的心是粗中之細,眾生之心是粗中之粗,粗中之粗當然是看不清楚,而佛的心是細中之細,所以能明察秋毫,什麼都能夠了解。因此,禪法適用於任何人、任何行業。研究學問的人實踐禪的精神,能夠獨成一家之言,不落窠臼;企業家如果懂得禪的道理,澄清這一念心,就能增長智慧,清楚觀察商場上的動靜,取捨得失;從政的人,心定下來了,就能判斷忠、奸;修行的人經常保持這一念心的存在,時時反照自性、斷除煩惱,就能超凡入聖,這些都是禪的利益。明白了禪的道理,將此道理落實在生活中,心時時安住在定慧上,則動靜閒忙都能夠得自在;無論學業、事業或道業,都能有所成就。

930418(十)

禪和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例如釋迦牟尼佛在未證佛果之前,曾歷經六年的苦行生涯,每天吃一麻一米,骨瘦如柴,依然可以生存,因為他的心始終是在定當中。人心定了,心當中自然就有一股力量,且心定了以後,身上的熱量就能夠增加;如打禪七時,身體會有暖氣產生,這就是修禪定會產生的一種境界。所以禪定確實能夠支持我們的身體所需,支持我們的生命。

將心持續專注在一個定點上不動,能培養定力;然而定當中還有慧,才是真正的禪。能夠將禪法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即便遇種種不如意,或是物質生活不佳,都能夠由精神生活得到安定,保持身心愉快。心具足定慧,在最困難的境界當中,都能夠突破,使生存更堅強。

更進一步,悟了這一念心,生命就是真正無窮盡了。人的身體會老化,但我們的這一念心始終是亙古而常新。人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霜寒暑,身衰、髮白、面皺,最後視力不清楚、聽力也變差了,到了這個時候,覺得自己老了,即將死亡,感到很悲哀,假使這時,生命還能再增加一倍,就會覺得七、八十歲還不算老,兩百歲才算老,這是在生命現象上來講。但我們這一念心,並沒有這些層次上的差別,無論是十歲或八十歲,都還是這一念心。所以佛法講,悟了這一念心,就是悟道了。這一念心,始終沒有衰老之相,始終沒有時間、空間之相對境界;活在這一念心當中,就很自在、很愉快。

經常安住這一念心,保持一分鐘、二分鐘,乃至一個鐘頭、一天一晚,這念心都存在,馬上大定就現前了,這一念心就超越時間、空間。虛雲老和尚以前住茅棚的時候,一次入了定,一位法師去探視他時,輕敲引磬,虛雲老和尚聽到引罄的聲音,就出定了。法師問他「吃飯沒有?」虛雲老和尚回答:「我剛剛把芋頭煮下去,不知道熟了沒有?」法師把鍋蓋掀開一看,裏面的芋頭已經長出六、七層的霉,算算已經過了十八天。虛雲老和尚感覺是剛剛把芋頭放下去煮,其實已經過了十八天,這就是心專注、得定的境界。

再舉個例來說,譬如在學校裏,老師在上課,學生在聽課;老師上課上得很好,學生聽課也聽得津津有味,一個鐘頭一下就過去了,下課鐘聲一響,無論是老師或學生都會覺得訝異,怎麼今天這一節課,這麼快就過去了。相反的,如果老師上課照本宣科,講也講不清楚,學生在下面聽課,聽也聽不懂,這個時候心生煩惱,想東想西,感覺這一個鐘頭彷彿十分漫長。同樣在一個教室,同樣是一個鐘頭,為什麼前一個境界感覺時間很短,後一個境界感覺時間漫長,這是因為後者的這一念心,起了妄想、分別,心不專注。由此可明白禪修的重要性,心具足定慧,即能超越時間、空間,由相對達到絕對,當下即是解脫自在。

930425(十一)

禪修能提升我們的心境,由相對達到絕對,所謂「山中無甲子,人間幾千年」,在深山裏打坐的修行人,入了禪定,這一念心超越了時間、空間,感覺在山上只有幾分鐘,但人間已經過了好幾千年。這對一般人來說好像是神話,其實懂得心理學的道理就能明白;如當心專注時,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一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反之,當覺得無聊、心念散亂的時候,同樣是一個鐘頭卻會有度日如年的感受,所以禪的境界的確是可修證的,並非遙不可及。

「禪者佛之心」,修習禪法,首先要認識自己這一念心。認識了這一念心後,還要去保養這一念心,保養成功了,就能展現這念心的全體大用,顯發本具的智慧、定力、慈悲,乃至於神通。世間上的一般人,只想向外求,而不知道從因上努力,佛法告訴我們,有因才有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做任何一件事情,要從因上去努力。修習禪法也是如此的,時時刻刻第一步就是要反省檢討自己,心當中有沒有過失?如果心當中有了過失,就要改正,否則修禪無法有所成就。

佛法是以人為根本,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第一個,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作到這五戒,人格完整了,進一步再來靜坐、觀心返照,很快就能夠契悟不生不滅的這一念心,與清淨心相應。這念絕對的心,人人都有,所以在佛經裏講,人人都可以成菩薩,人人都可以成佛,因為人人皆有心,凡有心者皆當成菩薩、皆當成佛。

不過雖然每個人都有這念心,但因為這一念心亂掉了,裏面都是渾水,所以還不是菩薩、不是佛。現在知道要修行了,首先要作到心不要散亂顛倒,第二個,要去除昏沉,作到了,這一念清淨心現前了,就是禪。佛經裏說,「千江有水千

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千江有水千江月」,意指每一個人都有一湖心水,可是這水渾濁了,看不見水中的月亮。如果將心水沉澱,月亮──即我們清淨光明的自心,就會現前,就能照天照地,這就是我們真正的生命、真正的人生。到達這個境界,才知道佛法的真實性,才知道我們的真生命。

所以修禪,要先契悟這一念心,契悟到了以後還要保養這一念心。一般人只是保養身體,希望身體健康,而不知道保養這一念心,佛法告訴我們,身體健康與否,是由於過去或現在所造的一切善惡業,今生所顯現出來的果報,要想身體健康,首先就要修善斷惡。因為做善事,心能夠安定、清淨、光明,身體自然就會健康。而一切善惡業,都是從心當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再進一步,就是安住不思善、不思惡的這一念心;真正悟到了這一念心,就離開了世間的相對境界,一下就超越時間、空間,當下就是淨土、當下就是解脫,這就是最高的境界。

930502(十二)

修行學佛想達到最高的境界,先要以五戒為根本。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在佛法中,不管學禪、學淨、學密、學律,都是以「人」為根本。所以想要做好人,先要將五戒持守清淨,這五戒就如同儒家所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能把五戒都做到,就有大福報,即使不求福報,福報也自然會現前。為什麼?佛經講因果通三世,有因一定有果,沒有因絕對沒有果。過去的因感現在的果,現在的因感得未來的果。

若能更進一步契悟禪心,三世因果也不離當下這一念心。就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寂照一如的這個心。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這念心就能得大自在,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清淨法身佛,這是人人本具的。但是要達到這個境界,仍然要靠自己去實踐、去努力,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

所以我們這念心,能夠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例如大眾聽師父開示,一心專注,覺得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開示很快就功德圓滿。相反地,心當中有很多事情放不下,想東想西,患得患失,一個半鐘頭就會感覺非常長。為什麼同樣在講堂中、同樣的時間裏,卻有不同的感受?這就在於心定與不定,心靜與不靜。如果心定、心專注,兩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甚至兩天、兩個月、兩年,也一剎那就過去了,誠如古德所講:「山中無甲子,人間幾千年。」有許多佛菩薩入定,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乃至於幾大劫,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實在很微妙。又如晚上睡覺時,夢當中有苦有樂,是一個很寬廣的天地。結果夢一醒,這個天地消失了,苦樂也不可得。為什麼同在一個床舖上,每個人作的夢都不一樣,各有各的世界,各有各的天地?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就是每個人心的作用。

每個人都有這一念心,一念心就是一個世界。一個念頭就是一個變化,一個變化就是一個境界。據佛經記載,人的念頭變化很多,從早到晚共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例如一大早起床,「起床」這一念心生起,就是一個念頭。起床後馬上穿衣服時,「起床」這個念頭便已經滅掉。當穿衣服時,「穿衣服」這一念心還

存在,等到把衣服穿好,接著又穿鞋子、襪子,「穿衣服」的這個心念又滅掉了。等到穿好鞋子、襪子,又要漱口、洗臉;穿鞋子、穿襪子的這個心又不存在了。所以到底是我在穿鞋子、穿襪子、漱口、洗臉嗎?每一件事情中,到底那一個是自己?因此人從早上到晚上,一日一夜中,共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心念時時刻刻都在生生滅滅當中,從來沒有停止。即使晚上睡覺作夢,這一念心也在剎那剎那生滅 。

930509(十三)

念頭生生滅滅,虛妄不實,所以人生真的就像一個夢境。一般人只知道晚上作夢,菩薩則知道不但晚上是夢,白天也是夢。晚上的夢,是從白天產生;白天的夢,則是六根對外面的善惡境界所產生。只有佛能達到不作夢的境界。佛不作夢,佛的心境像一潭止水、一片鏡子一樣風平浪靜。所以修行學佛的目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告訴自己不要作夢,成為不作夢的人。

修行首先不要作惡夢,要作好夢;也就是持守好根本五戒,落實仁、義、禮、智、信五種美德,對上起恭敬心,對下起慈悲心,對同事起謙卑心,對父母起孝順心,對兄弟姊妹起友愛心……這一些都是好夢。好夢猶如善法應該多作,作完了心不執著,達到像一潭止水、一片鏡子一樣風平浪靜,這念心就是不作夢的如來境界。

假如悟了這個道理,就是在理上開悟了。修行就是依據這個道理去用功、實踐。不論動靜閒忙,不離當下這一念心,處處作主,這念心就是禪;在生活中能保持處處存在,這念心就是無窮盡的生命。

人的身體屬於物質,精神屬於心;人生下來,沒有人教就知道哭、知道笑,哭和笑都是佛性的作用,這是本具的。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白居易先生,一出生就知道「之」、「無」二字,令一般人覺得很奇怪。佛法有三世因果,過去、現在、未來,由此角度來看,這一點都不奇怪;然而縱使能知道過去種種,過去種種也只是一個夢。知道是一個夢境,就能捨離執著。

禪修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作夢。悟到這個道理,就是開悟了。依據這個道理去修,就是屬於修道。道,不離這一念心。所以,首先要認識這一念心,保養、運用這一念心。禪,就是認識、淨化、提昇自己的心性;在日常生活上大機大用,知進知退,定慧等持。

禪能夠使我們的生活安定,得到幸福快樂。有了禪定和智慧,生活會更實在。如此不但自己受益,假如心量廣大,把智慧、慈悲,布施給大眾,那就是真功德、真正的生命。所以,悟到這一念心,對生命而言很重要。

這一念心在那裡?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時時刻刻能夠作主就是。什麼叫做「作主」?例如靜坐的時候,無論看到什麼事情、什麼境界,聽到什麼

聲音,都不要理他,始終是不離當念,這個就是作主。動的時候,只起善念,不起惡念,這就是作主。

可是,眾生時常沒有辦法作主。一般人很容易作不了主;一旦作不了主,就造了惡業,心就散亂、顛倒了。只要起了惡念時,能夠馬上反照、改進、知過改過,就是作主。明白了這個道理,人生就會愈走愈光明,生命就是無窮盡的。

930516(十四)

現代人總覺得生命很短暫,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成為吃喝玩樂的功利主義。相反的,如果有了禪定,生命就無有窮盡。

禪就是保持當下這一念心,契悟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能夠作主。保持一分鐘,就是一分鐘入了禪定;保持三分鐘,就是三分鐘入了禪定;保持十分鐘,就是十分鐘入了禪定。證悟到禪定的境界,沒有時間、空間的存在,馬上就能夠超越時空。

在禪定當中,當下就是淨土;不需要等到未來往生之後,才在他方佛土化生。《六祖壇經》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所謂「正見」就是禪,也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儒家說:「清明在躬。」就是指這一念心時時刻刻都存在。可見儒學和禪學道理是相通的。

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曾說過很有意義的四句偈:「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活水」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不論是儒家所講的理學,或是佛家所講的禪,同樣要靠下功夫才能契悟。 禪和生活、生存、生命三者息息相關。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人生就會愈走愈光明。假如違背這個原則,就會落入純粹的功利主義,只知追求物質生活,不知充實精神生活。而禪正是精神生活當中,最高的境界。

東晉時代的陶淵明(陶潛),其詩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正是修行心境的展現。讀這首詩,若能契悟其中蘊含禪定的道理,馬上就能得到受用。

認真聽法的當下,對於外面的車水馬龍不知不覺,就是「心遠地自偏」。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雖然身在台北市最熱鬧的地方,依然可以自在地看書、聽課,不受車水馬龍、燈紅酒綠所影響。看破外境,本來就與我無關;這念心收回來,安住在實相上,這就是禪。

在這一念真心上有所體悟,生命就是無窮盡的。人人本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就是最美好、快樂的人生。只要明白自心當中的世界才是真實的,心境就會很開朗,生活也會很愉快;社會十分祥和,現前的世界就是一片淨土。

人因为容易陷入执著,所以经常生活在成见、偏见和刻板观念之中。相对的,我们却生活在不断变动的现实,生活是不确定的、变动的。尤其是现代人,生活在变迁快速的社会里,如果执著于过去的情绪、态度和观念,就会发生适应上的困难。

人注定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能地面对人生。

禅的功用就在训练自己的心。它让人从贪婪、敌意、野心、享乐和放纵中解脱;使自己的智慧自然地运作,去过清醒、有效能的生活。同时,在禅的修持中,也能看出生命的丰富意义和希望。

现代人生活在严重的情感污染之中,心中的蓝图是扭曲的,因为大家把生活当手段,把工作和占有当目的。结果,生活变得乏味,情绪开始低落,身心健康受到摧残。最普遍的心理症状是紧张、焦虑、忧郁和充满敌意。

禅是现代人寻求精神悦乐、充实生活和发挥潜能的处方。透过禅的训练,可提升心的效能,既可生活得好,工作得以顺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

我年少学禅,及长,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很能了解现代人心灵生活的困扰,也相信禅是开启现代人过悦乐生活的钥匙。这几年来,抑郁症已成为新的流行病,家庭功能低落,离婚率提高,虚拟人格特质的青少年增加。我们的社会性格似乎也有了问题。

虽然我们的科技进步,物质文明仍然向前推进,但心灵的生活却变得紊乱、不安和茫然。我认为禅应是现代人最好的方剂。禅的训练课程中有几个重点,是现代人不可不学的素养。它们是:

学习不放纵自己的情欲:你想当生活的主人,就得使它臣服于你,为你服务,而不是你成为它的奴隶。

调伏自己的心,让它不再执著于敌意、不安、成见、偏见和情欲之中。这能使心力变得清醒、有效能。

面对真实,看清生活、工作和生命的真相,不致迷失人生的方向。

解开执著或情感污染的系缚,发现心灵深处的真我;从中找到真正皈依处,看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禅的训练,使人更清醒,领受到更多生活的安定、自在和悦乐。这是现代人克服情绪纷扰的良方。

禅是心的效能训练,是21世纪的现代人必须修炼的功课。 本书精要地介绍禅的几个重要课题,包括禅心、禅行、禅灯、禅机、禅喜、禅悟及禅坐。每一个部分都与现代生活相衔接,并以实用、易懂的语言,将它呈现给读者,以方便读者作自我训练。 [ 本帖最后由 人淡如菊 于 2007-11-11 13:45 编辑 ] 您对本贴的看法:鲜花[0] 臭蛋[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下人进城 人淡如菊 空心菜 老鼠汤 落花流水 羽衣-- 我参与我快乐,圆明园寻宝花絮| 顶级linux与嵌入式,50000年薪起 | 《开源时代》2009.12(新!) | IT技术大调查,超薄手机等你拿 人淡如菊 精灵

[推广获积分]

2楼 发表于 2007-11-11 13:27

清凉小品。六、禅与生活

http://www.dizang.org/rm/xp/

张有恒教授讲述

佛法的要义包括在禅学里,但一般人所体会的禅,往

往停留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阶段。殊不知‘禅’

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艺术。透过 ‘禅’,我们可以看清生命注册:

的意义,活出幸福美满的人生。因此,目前的每一个人都2007-6-25

需要禅的智慧,特别是生活在紧张、忙碌而又多欲的现代最后登录:

社会,最需要禅的洗涤,求恢复心灵的自由,披露生活的2009-11-25

真情。 帖子:238

精华:0

‘禅’,依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的定义是:‘外离相即禅,

可用积分:501 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名禅定。’又说:‘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丰衣足食)

信誉积分:100 是自性不动。’ 专家积分:1 (本

由此,可知‘禅’在现代的意义,乃是要具有‘超越’现实版:0)

之是非、善恶、美丑、生灭....等等对立法的智慧,不为外空间积分:0

在尘劳的事相所影响,同时在内心中常存正知正见,具有推广积分:0

宽容的人生观,这就具有‘禅心’的人了。换言之,一个人必

状态:...离线... 须懂得放下一切虚荣,放下跟别人互别苗头,放下不合理

的欲望、烦恼,这是佛法上所谓的‘真空’;然后依据自己的[个人空间]

自在地生活,好好的实现人生的抱负,这是佛法上‘妙[短信] [博客] 本质,

有’的境界;而‘真空妙有’就是‘禅’,也就是要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不被外境(如喜怒哀乐、人我是非)所转,进一步能够转境,如此在现实生活当中,便会过得快乐和自在了。总之,‘自性空’不碍‘缘起有’,所以无妨因果的建立;而‘缘起有’不忘‘自性空’,所以没有万法的执著,这可说是‘禅’的最高境界了。

‘禅’也教我们在人与人相处时,要留有‘空间’,如此彼此就没有计较、没有对立,友谊自然流露出来。例如,家庭、社会或国家的每一成员,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宽容和尊敬,彼此就会减少摩擦,这就是‘空间’,也就是‘禅’的智慧。一个冲突、一次车祸、一起战事、一场灾难,都是因为失去‘空间’或‘禅 ’的智慧而造成的。

因此,在禅者的眼里,‘宽容’是性情的空间,所以有容

乃大;‘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所以要稍安勿躁;‘戒律’是自我的空间,所以要遵守戒律,才能不役于物;‘布施’是实现慈悲的空间,所以有布施才有欢喜。读书太用功了,必然失去原创性的智慧,因为失去了自我思考的空间;爱情太执太深了,必然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因为彼此没有空间可以回旋;个性太急躁了,就会刚愎自用,而坏了大事,因为丧失了洞察事理的空间;工作太忙碌了,就失去生活上种种情趣,因为没有空间让自己恬适下来欣赏生活。 因此,‘禅’要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随时保有适度的空间,破除一切执著与烦恼,并且不与别人竞相比较,这才是禅者的生活;总之,唯有放下一切贪执、不安及防卫的心理,我们才能看到光明的自性,呈现光明自在的人生;也唯有把一切尘劳、烦恼、争夺、高傲和自负通通放下,我们才能活在丰富的人生之中。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