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来源:榕意旅游网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摘要】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之间的交替并峙,展示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一种力量败阵下来,就有另一种新的力量的长起来,前者在败退中寻找机会,经过新的组合,卷土重来,后者抗衡。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改良;

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以辛亥

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把它简单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

进主义思想的产物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唯心史观革命要有破坏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建设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关系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而对于革命改良的得失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完全抹煞革命一味颂扬改良无疑也是错误的

革命与改良犹如历史之两大车轮,推动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前进。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斗争方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二者交叉的。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新的力量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的,往往伴随着多种形式。在欧风美雨飘打下的近代中国,各种思潮一齐涌来,形成了各种政治实力。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粉碎了洋务派30余年的“富强”思想,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思想成为一股富有朝气的政治力量。他们组织强学会,通过“公车上书”把“变

政改制”的政治思潮推向政治运动。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活动起来,组织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在中日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强学会和兴中会,一个以改良为宗旨,一个以革命为归依;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他们揭出了改良与革命两面大旗,为衰落的中国寻找出路。同时出现的这两股政治力量,不是相等的开展活动的,而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历史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它们各有自己的时代。从1895年5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的几年间,改良派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民之思,被时人看成“新党”,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给人们带来了开创局面、迎接富强的希望。改良派在甲午战争后登上历史舞台,其思想渊源和斗争趋向是洋务派的批判和发展而来的。甲午大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的先进知识没,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为什么人家比我们强,而我们比人家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自他们认识到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是“舍本固末”,根本不可能抵御外敌,振兴中国。否定洋务运动的地方,正是维新运动准备继起而致力否认地方。而此时的革命派在洋务运动破产后对仍有政治权位的洋务派没有完全排除幻想。孙中山和章太炎分别在1894年、1898年向李鸿章上述论证,想通过他在政治上有所改革。这时,改良派与革命派还是合作者。戊戌变法把改良运动从顶峰推入谷底,作为变法的主持人光绪帝被黜,变法策划人康有为流亡,沦为保皇派。尽管康有为

为中国选择了维新之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选择康有为。改良派用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内反清情绪日益剧增,革命声势高涨,革命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中心。

20世纪初,民族矛盾的激化促使大批知识分子由爱国走向革命,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相继产生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并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领袖人物。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汇集了新团体和新人物的精华,形成了成熟的具有

全国规模的领导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政党,其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之于众,

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标志着革命的成熟而有了胜利的希望。

实际上,“中国近代史充满了矛盾与诡秘。其实近代社会客观地本能地同时有‘两种需要’、‘两种发展趋向’,即改良与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改良派们敢于对清政权的弊端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批判,他们向世人介绍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如 马建忠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改良派积极宣传爱国救亡,同封建文化展开激烈斗争,使广大知识分子受到巨大的冲击,知识分子开始具备了一点民主意识,对思想解放起到巨大作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改良派没有看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没有意识到封建制度的桎梏,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他们 虽然试探着触动封建专制制度但却几乎毫无例外地 一致主张中国采用与专制制度相妥协的君主立宪制度,即使当革命形势日益成熟时,还是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连梁启超也“开始认识到维新改良之术无法医治中国的顽症, 因此,公开倡言革命:‘今日之中国,又积数千年之沈疴,合四百兆之痼疾,盘踞膏肓,命在旦夕者也,非去其病,则一切调摄、滋补、荣卫之术,皆无所用,故破坏之药,遂成为今日第一要件”。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革命派对帝国主义必然要干涉中国革命这一事实估计不足或有意回避,他们倡导“文明”、“有秩序”的革命,束缚人民的手脚,不相信人民群众、害怕人民群众,最终辛亥革命没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其胜利果实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攫取了,终不免失败的命运。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一定的条件下,改良也可以起到某种变革社会的作用。在某一国家的近代化变革中,究竟是采取革命的方式,还是采取改良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现实国情。也就是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而革命的条件又已具备,在这种情况下,鼓吹改良以抵制、反对革命就应该受到贬斥。反之,如果不需要以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且又不具备革命的条件,却硬要采取革命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革命和改良,既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补充的一面。被称赞通过改良转入现代化轨道的日本和英国,其实都不是单纯靠改良方式转入现代化轨道的。日本的明治维新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化,但又是以幕府末期市民暴动、农民起义和明治初年天皇与幕府军之间的“戊辰战争”的胜利为前提和基础的。英国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确实由于君主制和地主贵族的妥协而带有较大程度的改良色彩。然而没有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不可能的。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也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运动还是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对社会发展都曾不同程度地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无论戊戌维新运动的维新派,立宪运动的立宪派还是实业救国等的主张者以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主张中间路线的人士都曾尝试过以改良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承续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虽然我们都知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软弱性的而本身在近代也分裂为两大阵营,

但他们开启了民智,唤醒了民众,他们进行的每一次救国救民爱国运动的作用都是深远的。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书铎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2] 刘健清;李振亚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1993

[3] 申报月刊第4卷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