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填充墙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填充墙裂缝,从建筑工程的不同方面,提出了控制措施的分析。
标签 填充墙裂缝;防治;控制措施 填充墙非受力构件,但产生裂缝影响美观和使用功能、会引起住户的投诉等问题。以下,从建筑工程的几个不同方面,针对填充墙裂缝的防治提出措施分析。
一.填充墙体材料的选择
1.砌块的选择:优先选用与框架结构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相一致,吸水率较小,材料强度较高的砌块作填充墙砌体材料;严格控制砌块的出厂强度及含水率;在砌块进场上严格把关做好现场检测,进入施工现场的砌块应有出厂合格证、产品性能检验报告,并取得复试合格报告。
2.砂浆选择:严格按砌筑砂浆配合比单要求并结合现场砌筑用砂含水率进行砌筑砂浆配制,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商品砂浆;现场砂浆存放时间不得超时,保证砂浆强度;填充墙砌筑砂浆的强度不应低于M5。
二.设计方面防治措施 1.地基变形的控制措施
(1)对高层建筑结构房屋的基础形式的选择,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均匀沉降,尤其是对地基进行人工处理的框架结构更应考虑不均匀沉降对框架变形的影响,并应计算沉降量,预估框架变形程度,这样可保证在施工时对重点部位予以重点控制。
(2)当地基变形的计算值大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允许值时,应采取地基处理、基础设计、设置沉降缝等处理措施.
2.填充墙裂缝设计控制要求
(1)建筑物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必须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伸缩缝或采取有效防治墙体裂缝的措施。在设计上要能保证结构框架的整体刚度,对体形复杂的建筑物合理设置变形缝,防止不均匀沉降。
(2)从设计着手在易裂的部位采取加强措施。
(3)屋面及外墙的保温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外,应有效的阻隔太阳辐射热对屋面和外墙构件的影响,使混凝土构件与砌块填充墙不会因温度差产生裂缝。
(4)填充墙墙体砌筑材料尽可能使用一种,避免多种材料混合使用。 三.施工方面的措施
1.防止地基沉降引起裂缝的措施
(1)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强度。可在基础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砌体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如采取砖浇水润湿,改善砂浆和易性,提高砂浆强度、饱满度,增加砖层之间的粘结,施工临时间断处严禁留直搓等措施,都可大大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
(2)加强地基探槽工作。对于复杂的地基,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对探出的软弱部位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构造方面措施
(1)按规范的要求设置拉结筋 ①填充墙与框架柱、构造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以及后砌墙体与先施工的墙
体间应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加设拉结钢筋。
②对于不同基体接缝处及纵横墙交接处,砌体临时间断处,施工洞处应严格按规范的要求设置拉结筋。
③墙体设置的拉接筋和砌筑砂浆有效握裹,拉接筋不得位于砌体空洞上方,必须放在砂浆中。
④当主体结构框架柱未留拉结筋,或位置偏差时必须采用植筋。 (2)门窗洞口及其他洞口的构造控制措施
①墙体门窗洞口顶标高与圈梁、框架梁底标高不同时,若两者相差不大于300mm,过梁应与圈梁、框架梁一起现浇,否则设置的过梁两端伸入墙体内不小于250mm,或延伸至与构造柱、框架柱连接,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过梁宽同墙厚。
②门窗洞口边的小尺寸填充墙最易出现裂缝,长期存在震动荷载,一旦出现裂缝,修补难度很大,应重点设防,采取以下措施:增加墙体拉结筋的道数,即拉结筋的距离应以300-400mm为宜,且拉结筋应露出洞口并弯下,将填充墙扣紧;在洞口边竖向布置2Ф6-8mm的钢筋,并与拉结筋焊接在一起,用1:2.5水泥砂浆粉刷洞口边,将填充墙箍起来,这样就能防止裂缝的出现。
③门窗洞边距框架柱、构造柱边小于240mm时,应沿门窗洞高度范围设置现浇混凝土门(窗)垛,且门(窗)垛应配置构造钢筋与框架柱、构造柱连接。
④窗台应加设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压顶,压顶和过梁的高度应符合砌块的模数,加设过梁时,梁高宜为80~120mm,并与砼墙柱或构造柱之间拉结起来,用C20混凝土浇捣。这样做既能防止窗角开裂,又能把窗下墙封闭起来形成墙梁,不但增强了填充墙的抗震性能,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对协调不均匀沉降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构造柱混凝土压梁设置的措施
①所有墙体转角、纵横墙体相交部位,墙长超过4m墙的中部、墙体端部无拉接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构造柱纵向钢筋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②砌块墙净高大于4m时,于墙体半高处加设一道与框架柱、构造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连系梁,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宽度同墙厚;当墙体无洞口时,梁高度应小于120mm,当墙体有洞口且宽度大于3.0m时,梁高度应不小于180mm。
③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构造柱与上部框架混凝土不能同时浇筑。
3.施工措施
(1)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控制措施
①砌体材料进场时应有产品合格证明书,并按规范要求见证取样检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砌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做好砂浆及混合砂浆各种原材的质量控制,砂浆搅拌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和配料。
②砌块型号要匹配,不能只购置主规格砌块,造成组砌困难;砌筑墙体前,需要润水的砌块应提前1~2天分次浇水湿润,其吸水深度控制在8mm~10mm,清除砌块上浮灰、残渣等。
③砂浆的选择应注意采用安定性合格的水泥,不宜采用过细的砂,灰膏应充分熟化;填充墙砌体的砂浆饱满度、灰缝厚度和宽度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
(2)施工过程中填充墙的组砌控制措施
①砌体组砌方法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砌筑前严格按照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排砖,确定不同规格及不同砌块的使用位置、搭接长度、每层砌筑皮数、水平竖直灰缝宽度,调整好灰缝大小,避免在柱边出现灰缝偏大或过窄,使柱墙连接不紧密。
②砌体施工每日砌筑的高度不能超过1.8m的规范要求。
③填充墙底部应砌筑三皮实心砖,或浇筑细石混凝土坎台,其高度不低于200mm。
(3)施工过程中后塞做法控制措施
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柱或墙的接合外应保持10mm宽的灰缝,并嵌填密实,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约300mm高后,至少应间隔7d,待下部砌块墙体变形稳定后再砌筑。最上一层采用混凝土实心砖斜砌挤紧,倾斜度控制在45~60 度,并留有30~80mm的空隙,待间隔7d后用掺膨胀剂细石混凝土和砂浆填实,保证砼和砂浆强度以及灰缝饱满,填缝密实,以使砌体与梁板底紧密结合。
(4)管线敷设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①水电管线安装的时候,严格按照管线布置方案,并采用手提式角向磨光机进行开槽,开槽深度不得超过砌体壁厚的2/3,同时也不得过浅导致管线无法完全嵌入槽内。
②填孔采用采用细石混凝土或1:3水泥砂浆填实,并抹压密实,抹灰时应在槽、洞回填密实的基层上,覆盖比槽、洞口周边各宽100mm的钢丝网或玻纤网。
③严禁在墙体两面的同一位置开槽敷设管线。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填充墙裂缝控制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技术措施得当,抓好施工管理,同时要从设计、施工阶段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裂缝问题,消除填充墙裂缝的质量通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