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战国争雄——公孙衍、张仪的合纵、连横

来源:榕意旅游网
战国争雄——公孙衍、张仪的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运动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种外交策略。战国中期,诸侯都先后称了王,但这些称王的国家,除宋和中山两国外,都是万乘的大国,其国力与西周时的周王室相当。这些大国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诸侯,有的甚至是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如三晋的韩、赵、魏)。它们发展成为\"万乘\"的大国,是在不断吞并周围小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小国的消失,大国间的斗争,已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而是关系到大国本身的存亡。较强大的国家力图削弱并逐步吞并较弱一些的国家,较弱一些的国家为自身的生存计,就互相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国家来侵。

抵抗一经失败,又纷纷转向强国以图自保,于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及\"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就应时而提出,合纵、连横政策的实施,就取代了大国的争霸斗争。

合纵、连横的名称出现较晚,但这一政策的实施始于魏国马陵战败之后。马陵之战魏军大败,实力已不敌齐国。魏惠王为避免遭齐、秦夹击的危险,于是接受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的策略,于是有徐州相王之举。

魏国与齐国的关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缓和,但秦国在西边却连续向魏国发起进攻,西边的西河、上郡相继落入秦国之手。魏国感到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之举,企图联合三晋与燕、中山国,来抵御大国的进攻。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公元前323年),楚国就向魏国发起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去8个邑。\"五国相王\"可称为公孙衍的一次\"合纵\"运动,但仍敌不过楚国,因此魏惠王对\"合纵\"政策动摇,接受了张仪\"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政策,任命张仪为相。主张联合齐、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国,后又到宋国。惠施的去魏相,是张仪\"连横\"政策的胜利。

魏惠王相张仪,是想利用秦国的力量对抗齐、楚的压力。张仪却是\"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是要魏国投靠秦国。魏

惠王当然不能就范,秦惠王于是生气,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说今山西灵石境)。这样,张仪的\"连横\"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敌,张仪在魏国推销\"连横\"政策,公孙衍就出来加以阻拦,要赶走张仪。于是派人到韩国去把张仪合秦、魏是\"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张仪,是\"欲得韩地\"的目的告诉了韩国大臣公叔。公孙衍称,如果韩重用他公孙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达到\"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认为此计很好,\"因委之犀首以为功\",把国事委于公孙衍。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齐国于是\"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燕、赵两国\"亦以事属犀首\",接着楚国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见4国属公孙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复相魏。\"此即所谓犀首\"佩五国相印,合纵连横\"的一次\"合纵\"运动。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联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把参加联军的韩、赵、魏3国军队打得大败,斩杀8万人,这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就失败了。

公孙衍为了牵制秦国的兵力,还联合少数民族义渠同秦对抗。在秦军与三晋军队交战时,义渠军发兵向秦进攻,在李帛打败秦军。

这次六国\"合纵\"攻秦,虽以失败告终,它的声势却是十分显赫的。 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明他们发动的合纵、连横运动,对当时政局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张仪、公孙衍是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运动的倡导者。自此以后,由于兼并战争的激烈,各大国间纷纷拉拢与国以对付敌国,这种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及军事结盟就不断出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