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问题中思考——人教版《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来源:榕意旅游网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的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又产生了多少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严密,而在于是否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树立了足够的自信。在教学中,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教学目的】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悟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看图激趣,谈话导人,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资料袋”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李四光长大后成为了著名的地质学家,这跟小时候他见过的这块大石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通过谈话设疑,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走进文本。认识怪石模样

  小时候,李四光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2)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

  f学生朗读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感受这是块巨石,课件演示更是直观形象地将巨石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认识这是一块巨石,又是一块怪石,为下文李四光的提问埋下了伏笔。)

  三、抓住重点。感受“好问”精神

  1.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

  出示句子:“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2.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是怎么回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

  重点体会李四光提问题的句子。

  出示句子:“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李四光听了老师的回答,他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f以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的疑问为切人口,读、悟有关句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互动对话,重点思考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以问题带动思考,从而领悟李四光从小就具有的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可贵品质。)

  5.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6.读后讨论:李四光是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他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原来多年以后的重大研究成果源于小时的疑问,让学生在读、议中明白李四光很了不起,具有执著的科学钻研精神。具体到科学术语,只需要理解,不需要深究。)

  四、交流感想,内化认识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说一说。

  f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将作者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识,提升了对李四光爷爷的崇敬之隋。)

  [相关链接]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岗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曾从事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著作《冰期之庐山》等,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40年代考察过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