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来源:榕意旅游网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了解那树价值及其不幸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两组对比)

  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

  绿色掩映的村庄——一座座水泥高楼

  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再一次引发我们的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

  快速听读课文

  1、扫清生字障碍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     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2、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

  曾为人们提供很多价值的一棵老树最终无法躲避灭亡命运的故事

  三、品味情感

  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

  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A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等,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而人类就没在意这些生命的存在!

  C、再比如“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要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三个“于是”,作者好像是一个局外人,在讲一件与己无关,而且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实际上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隐藏在平淡得文字里,一种痛惜愤激的情感更表达得深沉含蓄了!

  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主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四、写法赏析

  你喜欢本文吗?它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讨论,然后小结:

  1、托物寓意,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2、拟人修辞的运用。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