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二首》之中的一首,诗人语言朴实,写出了农民的辛苦,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一直受到 广大人民的喜爱。全诗四句,却描绘了丰富的内容。前两句形象逼真地描述了农民锄禾的真实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午,烈日当空,农民还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汗珠滴落在禾苗的泥土中。两句联系紧密,把握了农民田间劳动的特点,最能启发人们的想象。使人深深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劳累。后两句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了珍惜劳动成果的愿望 :有谁知道碗里的饭 ,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啊 !“粒粒皆辛苦”,成为人人传诵的名句,代代相传。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爱惜每一粒粮食,本课要求掌握的一类字有6个"当、汗盘、粒、辛、苦";二类字有4个"锄、餐、谁、知"。通过学习,掌握6个一类字的 音、形、义、读准4个二类字并理解字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禾”、“午”、“辛”、“苦”四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盘”、“粒”、“皆”三个字只识不写。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农民种田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会吟诵古诗,体会农民的辛劳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2、写字。
教学难点:吟诵古诗,体会农民的辛劳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自主学习、示范法
设计意图: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
因为现代的多数学生根本从未见过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更别说是体会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滋味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吟诵的形式,在学生各种形式吟诵的基础上,看插图、课件,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表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诗中的意境。让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幼儿园一定学过《锄禾》这首诗吧?咱们喊一名同学背一背。指名一生背诵古诗。交流:你能说说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明白什么吗?(初步交流,了解孩子对古诗的理解)
2、今天咱们要以古人的方式走进《锄禾》,品味一下古诗的韵味,这就是------吟诵(齐读两遍)
【通过谈话交流,把学生吸引到古诗中去。并用吟诵的方式激起了学生学习早已熟记于心的古诗的兴趣,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为继续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吟诵,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9页,摆好读书的姿势。听清要求: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轻轻地读完两遍后,圈出四个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禾”、“午”、“粒”、“皆”、“盘中餐”、“辛苦”。
带拼音认读:请一个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读两遍。
去拼音认读:先自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往哪开?)
(2)生字都读准了,古诗能读好吗?指名学生读古诗,读准字音。
3、过渡:古人吟诗可不像我们这样读出来。他是有调调,有情有境的。咱们怎么吟呢?先来介绍一下基本规则“平长仄短”
①标出古诗的声调符号
②介绍一二声调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③师生共同画出平声和仄声
④一二声长,三四声短而重
⑤师生吟出长短字
⑥指出诗中的入声字“日”“滴”“粒粒”,入声字为仄声。
⑦师生按照平长仄短来诵古诗
【以一年级孩子的知识经验为主,用标调的方式去找出平声字和仄声字。教师再示范诵出古诗,孩子的兴趣高涨。】
三、理解诗题,练习吟诵
㈠吟诵理解第一句诗
1、“日”为什么吟的短而重?结合图。“太阳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从哪看出”这就是“日当午”指名学生吟一吟,注意手势。
2、火辣辣的太阳照耀着大地,像要将万物烤熟,此时的我们最想干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
【换位思考,让孩子体验夏季中午的炎热,说出自己在此时的享受与农夫的辛劳进行对比。】
3、教师吟诵“汗滴禾下土”,是谁在滴汗?他为什么会滴汗?(他在农田里锄草、松土)这就是“锄禾”的意思。“滴”短而重,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这汗珠怎样?是呀,真的很热呀!那为什么在中午的时候锄草呢?(联系生活设实际谈谈,教师也可以告知)
4、现在咱们将诗句连起来,看看诗,想想农民伯伯满头大汗锄草的图,吟一吟。自由吟,指名吟,教师适时评价(我感受到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真让人受不了!我仿佛看到老爷爷额头上的汗珠正一颗一颗地往下落呢!不好——听了你的吟诵,我感到这太阳光还不怎么热,你能吟得再热一点吗?我好像没看到老爷爷在流汗,想一想该怎么吟?等)
5、这是我们看到的情景,多么让人感动呀!板书:看 你想说些什么?农民伯伯除了在地里给庄稼锄草,还要干些什么?
【通过启发谈话,吟诵达意,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里锄禾的古代穷苦农民的艰辛。接着,要求学生表情吟诵前二行诗句,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6、有感情地吟诵。
是呀,我们都能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①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农民依旧-----吟
②渴了就喝一口凉水,热了就擦一擦汗珠,每天都这样辛苦----吟
③为了使庄稼有好的收成,农民们每天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着----吟
7、过渡:大诗人李绅看到了农民锄禾的画面后,也和我们一样想了很多 板书:想
㈡吟诵理解第二句诗
大意》一课,观察农民生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以疑导入
1、小朋友们,最近我们开展了诵读古诗的活动,老师有个建议:全班按照男女生分成两大组,我们来比赛背古诗,看哪一组背得多、背得好,好吗?
(比赛非常激烈,男生、女生不分胜负,时间关系,比赛到此结束。我宣布:男生、女生并列第一!)
(刚才大家刚才的表现,我宣布:男(女)生获胜!希望女(男)生不要失去信心,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获胜!)
2、老师还要考考大家的观察力,请看一张照片(出示照片):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去的一个地方,对了,是我们学校的食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3、在雪白的墙壁上,有这样两行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句诗,选自古诗《锄禾》。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课题,读题。
4、那么,为什么要把这句古诗贴在食堂里面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锄禾》,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好吗?
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9页,摆好读书的姿势。听清要求: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轻轻地读完两遍后,圈出四个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禾”、“午”、“粒”、“皆”、“盘中餐”、“辛苦”。
带拼音认读:请一个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读两遍。
去拼音认读:先自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往哪开?)
(2)生字都读准了,古诗能读好吗?注意节奏,听老师读: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范读后说:刚才老师在读的时候把第二个字延长了一些,你们也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先自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三、理解诗题,练习说话
1、看课题,“锄”可以组什么词?看图,这就是锄头。读词“锄头”。注意“头”读轻声。锄头是做什么用的?(松土、除草)
2、课题中的“禾”可以组什么词?看图,这就是禾苗,绿油油的禾苗,多可爱呀!读词“禾苗”。
3、“锄”与“禾”连起来就是古诗的题目,“锄禾”就是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的意思。
4、出示句式,训练说话:
(1)(谁)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
看图,把话说完整。
(2)(什么时候),(谁)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
(这样就把话说得更完整了)
5、从哪里看出时间是夏天的中午?(积累词语:火辣辣、当头照。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什么时候),,用锄头给禾苗除草。
(这样就把话说具体了)
6、你还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老爷爷满头大汗,汗水一滴一滴落在泥土上)(什么时候),,用锄头给禾苗除草。 。
(越说越具体了)四、细读古诗,朗读感悟
1、小朋友,诗人李绅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所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锄禾》。(师配乐范读)
2、学习第一二行:
(1)古诗中的哪两行直接写出了刚才我们看到的、也是诗人看到的——“农民锄禾”的画面呢?(出示一、二行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再读读这两行诗,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诗意)
把你看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评价:好——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真让人受不了啊!
我仿佛看到了老爷爷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正一颗一颗地往下落呢!
不好——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到这太阳光还不怎么热,你能读得再热一点吗?
我好像没看到老爷爷在流汗,想一想该怎么读?)
(3)联系生活加强体验:
①小朋友,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里都要种田。每天,农民们在地里除了给庄稼除草,还会做些什么呢?(干了要浇水,有虫子了要喷洒药水等)
②老师的爸爸妈妈也是农民,每天早上天刚刚亮,他们就起床到地里干活去了。晚上他们总是到天黑看不清了,才从地里回来。记得有一次他们从傍晚时开始用皮管给庄稼打水,直到晚上9点多才结束。吃晚饭也是轮流吃的。你们听了感到怎么样?
③平常你看到你的家人从地里干完活回来,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也是满头大汗,腰酸背痛,衣服上、手上、鞋子上都是泥土,喷洒农药以后身上会沾上难闻的农药味)
(4)反复朗读:
是呀,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们都能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①夏天,火辣辣的阳光当头照,农民们依旧——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②渴了喝一口凉水,热了擦一擦汗珠,农民们每天都是这样辛苦——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为了使庄稼有个好收成,农民们每天都不嫌脏,不怕累地劳动着——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5)过渡:诗人李绅看到了“农民锄禾”这样一幅画面以后(板书:看),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想)
2、第三四行:
(1)指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对诗中的哪些词不太理解?(估计学生会说“盘中餐”、“皆”)
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试着理解这两句诗。(有谁知道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
(2)指导朗读:
①出示“辛”:古人把“立”和“十”合起来表示辛苦的意思。“立”就是站立,不仅要站,还要站着干活。站立了多久呢?这里的“十”就告诉我们有十个小时,比我们一天在校的时间还要多。据老师观察,农民一天的劳动何止十个小时呀!你们说,农民的劳动辛苦吗?这粮食来得容易吗?(板书:来之不易)读出这种意思。(重点读好“辛苦”,要读到心里面去)
②这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呀!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粒米等于一滴汗”,为了这白花花的大米,农民们不知流了多少汗啊!——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④这米饭是多么来之不易呀!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五、总结古诗,解决疑问
1、同学们,诗人李绅看到了——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由此想到了——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跟老师一起写“辛苦”。(板书:辛苦)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配乐读)
3、(出示食堂照片)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两行古诗贴在食堂的墙上吗?对了,学校里是要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明白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板书:爱惜粮食)那么,大家做得怎样呢?请看老师在食堂拍到的一组照片。(出示在食堂拍摄的照片)
4、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对这两位同学说什么呢? [是呀,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爱惜粮食。我们还可以用这句古诗来对这两位同学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让我们把这首古诗牢记在心中。齐背古诗(配乐)。
6、这首古诗配上音乐还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想听吗?(播放歌曲)可以跟着唱一唱。
六、指导书写,培养习惯
1、小朋友,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读好书,还要把字写好。认读生字“禾”、“午”、“辛”、“苦”。
2、怎样记住它们呢?可以联系教过的字来记忆。
(1)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禾”(“木”字加一撇)、“午”(“干”字加一撇)
也可用“减一减”的方法记“禾”(“和”字减去口字旁,把点变成捺)、“午”(“许”字减去言字旁)
(2)用部件法记“辛”(立了十个小时)、“苦”(草字头加上“古”)
3、在习字册上各描红一个生字,注意姿势。
4、指导“禾”、“午”:
注意第一笔撇的不同之处:“禾”第一笔是平撇,而“午”的第一笔是斜撇。
师范写时,学生书空。然后把这两个字各临写一个。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5、指导“辛”、“苦”:
当中最长的一横要写得足够长。
师范写时,学生书空。然后把这两个字各临写一个。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6、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关于农民的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
看:锄禾
想:辛苦
来之不易爱惜粮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