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包身工》

《包身工》

来源:榕意旅游网

  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4、了解抗日战争前夕国统区黑暗的包身工制度

  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1、本文是作者1936年春以夏衍的笔名发表在《光明》杂志上的一篇报告文学。

  2、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农村自 然经济崩溃,农民大量破产;另一方面日本纱厂在上海大力扩张掠夺;日本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同时避免工人罢工,大量雇佣破  产的农家妇女来当包身工,用这些没有人身自由的女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3、这篇报告文学就是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的罪行而进行的有力揭露。因而本文正是反映30年代中叶,一、二八事件之后到七、七事变以前旧中国的黑暗现实的。

  二、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代表作品《包身工》、《上海的屋檐下》。

  三、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问题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任务,反映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揭露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

  四、结构把握

  (一)先由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发同学对文章的感知和对包身工生活的了解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包身工”这个名词?(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 

  2、包身工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每天紧张的生活安排,恶劣的生活条件——吃、住、工作环境和工资,残酷的惩罚,麻木的精神、“严密”的统治)                 时间顺序

  (二)再让同学按时间顺序自主找出全文的结构(文章重要选择了几个场面对包身工进行描绘)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三)自然过度到对包身工制度的评议,并作一定的分析

  (四)归纳双线结构,把握文章层次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五、板书设计

  板书

  新闻事实(明) 新闻背景(暗) 表达方式

  时间 场面 特点 细节描写

  四点一刻

  1-11 晨起

  1-6 住宿低劣 工房大小尺寸;

  躺的人数;慌乱骚动的行为动作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7-11 补叙—包身工的身份、来历

  四点半钟

  12-22 早饭

  12-14 饮食粗劣 对板凳、餐具;对“薄粥”质地;

  刮粥、拌粥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15-22 说明、议论-雇用原因

  五点钟

  23-34 上工

  23-32 工作条件恶劣 小福子受罚挨骂 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33-34 插叙、说明-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六点钟

  35-50 放工

  35-47 命运悲惨 芦柴棒被搜身 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48-50 抒情、议论-同情、控诉

  六、教学后记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课堂上让学生长篇阅读很影响进度,所以课前需要布置预习。而文章的时间结构相对好把握,重点在于对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感受和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在有意识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较准确的发现问题并合理把握全文结构,但是,由于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还有就是主线与副线之间的连贯比较牵强

  包身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1、学习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一、回忆文章的线索、结构及点面结合的手法

  让学生上台讲述包身工的生活顺序和生活场景

  二、问题设置,深入分析理解文章

  1、本篇新闻除了写包身工外还提到哪些人或者相关的物,有什么用意? 而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包身工的?

  以外来工人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材料,再由学生解释,老师作一定的评讲              (对比) (烘托出包身工境遇的悲惨)

  2、本篇新闻材料及其丰富,作者是怎么来处理的?

  (点面的结合,在以时间顺序为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适当的补叙和插叙)

  三、板书设计点面结合:

  点                         面

  一个工房                   八十个工房

  芦柴棒被打                   整体进食

  小福子被打受罚          整体劳动环境(三大威胁、危险)

  芦柴棒被搜身             带工老板两年来的压榨

  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典型事例:锅焦、残粥+清水=“美食”

  典型细节:小便、夺马桶

  四、教学后记:在大概了解包身工生活和全文的基本结构后,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因为在备课时,我留有相当的余地,在课堂上不断的启发学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的特点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的特点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意识。

  教学过程:一、分析文章最写作特点:

  1、 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 结构安排恰当。

  4、 语言生动有力。

  二、总结全文:本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接黎明。

  三、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能否适当举例?

  (比喻、对比、反语、排比)引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来评讲文中包身工生活的一些细节场景和其语言的表现力

  例:

  1、“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2、 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3、“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关注。

  四、教学后记:,第三课时的重点是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学习文章语言、修辞手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课堂气氛好,达到预期目的,同学们都积极主动的去寻找问题并发现问题。当然,限于个人水平,课文没有深入不够细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