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年级语文下册预习《找春天》教案

来源:榕意旅游网

  【背景】

  《找春天》是人教版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文章。文章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我曾在语文活动课上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文本,利用媒体展示生动的画面,播放动听的音乐给孩子们美的熏陶,引领孩子们走进美丽的春天;品词品句,反复朗读,体悟着语言之美;在朗读过程中,激活孩子们的想象力,灵动着他们的思维…… 在一次教学研讨课上,听到了《找春天》这一课,熟悉的内容但不一样的教学让人眼前一亮。于是,我选取了本堂课中几个教学片断和大家一起分享。

  【案例分析】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开打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本课教学设计巧妙之处就是从标点符号入手,把标点符号作为语感训练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点,通过对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几种标点符号的进一步认识、理解和综合运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领会文中的情趣,增强语感,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片断描述一:

  教师边板书句号、问号、感叹号边说:“请小朋友举例说说,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到这些标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这三种标点符号基本用途进行小结。然后出示三句“春天来了”,分别带有以上三种标点。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学生读并猜一猜这一句用的是什么标点。这一环节,学生意识到同样的句子,标点不同,所表达的情绪完全不一样,使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有了更感性、更生动的理解。接着教师出示一组对比句: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两种表达方法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和讨论,学生认识到第二种写法让人感到春天来得很快,迎接春天的到来是多么的欢欣。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点指导学生朗读体验,也很自然地读好了第二节,突出“脱掉、奔出、冲向”几个动词。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不是急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是利用标点的表达作用,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绪,然后加入内容进行朗读和表达,从而使学生更形象地感悟文本内容,达到了以标点导读、以读带讲的效果。

  教学片断描述二:

  文中的四到七小节,每节都是一句问句,且句式一样,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句,注意标点并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句中读懂了什么,关注标点,有没有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学生提出:课文明明说了野花是春天的眼睛,为什么还用问好,应该改成句号;有学生认为,小朋友发现了春天的眼睛肯定很兴奋,应该用感叹号。这时,教师对提问学生进行了表扬之后再次把问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插图明白了一人用商量的语气对另一人说话,说话没有把握的时候也应该用问号(许多学生都认为带有问号的句子表示疑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推测的语气读这几句,学生读得很到位。

  这一环节用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以问号作为学习向导,让学生学习、思考和表达,准确地领悟了句子中所蕴涵的意境和情趣,有效地促进了朗读,摒弃了以往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中机械的、呆板的、空洞地朗读指导。

  教学片断三:

  课文的最后一节是一个省略号。教师请学生把这个省略号唤成句号,请学生讨论行不行。学生认为春天的景色除了课文中已经描写的这几种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课文不能一一写下来,所以用了省略号。如果换成句号就不能表现更多的内容。在学生正确理解此处省略号的作用后,教师请学生发挥想像力,说一说春天还有那些景色呢?通过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春天景象。而后,教师请学生读一读,通过读表达省略号的作用。学生读得韵味十足。

  这一环节从省略号的表达作用入手,指导学生学会了用边想像边朗读的方法表现课文的未尽之意。除此之外,这一环节,教师利用课文结尾处的省略号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家都知道,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本课教学,教师最特别之处在于灵活运用的标点的表达功能,把发展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