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诈骗罪只能由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并且他们将对其所犯的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如果单位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进行诈骗行为,并从中获取利益,那么所得将归单位所有。根据法律,这些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以被定罪并受到诈骗罪的处罚。
法律分析
诈骗罪没有单位犯罪,犯罪主体只能为自然人,并由其对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可依法将主管人员和直接负责人员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拓展延伸
单位诈骗犯罪认定的法律准则
单位诈骗犯罪认定的法律准则是指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涉嫌诈骗犯罪的认定所遵循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原则。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单位诈骗犯罪认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是否存在故意、欺诈等犯罪行为;二是单位是否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用虚假文件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三是单位的诈骗行为是否具备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等构成要件;四是单位是否存在组织、指挥、纵容他人实施诈骗行为等。法律准则的明确确保了对单位诈骗犯罪的定罪公正、合理和严格,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的稳定。
结语
单位诈骗犯罪认定的法律准则明确规定,诈骗罪只能由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单位没有独立的犯罪责任。然而,如果单位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他们将会受到诈骗罪的定罪和处罚。法律准则的明确确保了对单位诈骗犯罪的公正、合理和严格认定,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的稳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条
【单位犯金融诈骗罪的处罚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一百九十二条
、第一百九十四条
、第一百九十五条
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