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分层 探究 发展--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段与反思

来源:榕意旅游网
教艺展台 2012年6月8日 分层——一探究文,胡亮 发展 生3: 3= 6= 。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片段 1.折纸 师:.听说同学们这几天正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老师考考 你,你知道 的分数意义是什么吗? 【学生在上面操作的基础上已有一定的经验,“找”是一个很 传神的词,在找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进行思考,教师不仅让学生去 自主发现,而且还让他们去进行自我判断,对学习本课新知做了 一生1: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 个很好地铺垫】 3.创造相等分数 师:这样的单位“1”可以是什么? 师:你能创造出~组像这样相等的分数吗? 生1:1个班级。 生1: 1= 2= 生2:一条线段。 。 生3:…… 【本课开始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把目标设在学生认知 生2: 1= =寺。 的最近发展区,为下一步的操作打好基础】 【这是本节导人的第三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现代 师:我手中有一张正方形纸,你会折纸表示出它的 吗?你会 的数学教育观认为,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 折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 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 真正地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一组相等的分数,有助于激发学 生1: 2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 观察: 师:还可以如何折?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有代表性的数据板书: 生2: 4。 : : 2 4 8 - 生3:告。 _1_: : ・ 3 6 12 :2_: 师:这样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正方形 5 1O 15 纸(课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同样的正方形纸)折一折,用自己喜欢的 4.发现规律 方法表示出它的 。 师:同学们,你能发现每组算式中有什么小秘密?思考后请在 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有哪位同学能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1) (2) (4) 生1:我以第一道算式为例,从左仕-.佃侣从 1刘 2,分母乘 (2) (4) (8) 学生折纸 2,分子也乘2,从 2划 4,分母乘2,3- ̄-'T-'t]k ̄2。 邀请部分学生汇报自己的做法。(将学生折好的纸涂色,贴在 生2:我观察第二道算式, 到 ,分母乘2,分子也乘2, 1 黑板上) j 0 j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让学 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 到告,分母乘4,分子也乘4。 体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鼓掌 2.找相等的分数 【这个环节,我依然是把探索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我相信他们 (出示一组相等不同等分的长方形格图) [二二[二二工] 经过上面的学习,他们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我也没有为学生 [工二[=]=二[]] 设计好一个框架,如: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看,你 口工工口]工[皿 又发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只有我们老师学会等待,给 师:从中你能找到相等的分数吗? 予思考的空间与时间,那么学生将会有更多的自主空间,尤其是 当学生3说出从右往左看,我不禁表扬了他】 生l: 1= 2:告。 二、教学反思 生2: 2= 4=鲁。 1.分层设计,让思维闪光 在本节课的导人中,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第一是由旧知为一 136墨圆 2012年6月8日 教艺展台 要找准教学的起点 ——由“植树问题"的导入环节引发的思考 文,张明华 而非本节课要探究的重点——植树问题。先看课始的沙尘暴, 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人教 语,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其中的导入环节引 这样大场面的情境喧染,实际并没有激发学生对于“植树问题”的 发了我的思考。 思考。再看教者将课题“植树问题”板书为“植树中的数学问题”一 举更暴露了:教师没有读懂教材。所谓“植树问题”是把蕴含着总 【镜头回放】 师:在我国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数和间隔数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比如:公路两 旁的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你 通过这一系列植树问题的探究,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 们看,这是有关沙尘暴的新闻图片。(课件显示图片,学生身临其 应用,而非仅仅探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境在场景中,深深地被震撼了,“哇!哇!”之声此起彼伏,老师看着 学生震惊的表情,非常满意。) 思考二:要找准教学的“起点” 只要静心研读教材就不难发现: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应是探究 师: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 植树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即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 罚。由于人类的乱砍溢伐,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这 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灵魂所在。如果教者能找准这一教学起点,在 样的后果。要治理沙尘天气,你们说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对应”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曾 生异口同声地说:植树! “一一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课件显示国家领导人、小学生植树 造林的场面),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小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 造林的活动中。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 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 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沿着预设继续进行着…… 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者在课始并没有从“植树”的相关问题 引入,而是先出示三组简单图形“比多少”的问题,学生运用“一个 对着一个比”的方法顺利解决了问题。此时,教师话题一带,顺势 揭示课题:“这种‘一个对着一个比’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一一对 应’,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如此,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单刀直入地导人,虽 【听课思考】 乍看上述片断,似乎并无不妥之处,环环相扣、自然而然地把 然不“热闹”、不“震撼”,却在课的一开始为学生探索新知指明了 思考问题的方向,无疑是抓住了本课教学的重心,那在接下来的 教师一定会为学生思维的深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更会为 学生吸引到教学情境中来,应该属于成功之举,但细细想来,这样 教学中,接下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埋下伏笔。因此,教师找准教学的起 的设计却是没有读懂教材的体现。 恩考一:“植树问题”不等于“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上述片断中,教师创设的情境仅仅是为了引出“植树”这个词 点,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教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体验成功感觉,所以便 个链接点:你知道 1的分数意义是什么吗?让学生进人第一层体 样,出现了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的现象。 验活动——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相等的分数,操作的 2.体验成功,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交流反馈时师又接着追问:还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的学生得到不同的 以如何折?折纸的方法不唯一,结果不唯一,让更多的学生在竞争 发展。在每个班级,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均衡的,这样 中,展现自己,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然后让学 的导入,可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不 生进入第二层体验活动——找相等的分数,给出一组相等的长方 是一个问题的抛出,而是每个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笑容的场景,让 形方格图纸,从中找到相等的分数,这时学生已经被牢牢地吸引 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每个老师孜 住了,思维动起来了,便出现了下面的答案: 孜以求的目标。 3.享受学习,向快乐出发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就把这种需要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亲 生1:丁1= 2=告 , 生 : 2 4 8 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导人为新 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铺垫,学生在教师精心预设中,已经打 生 3 6 12 百 开思维,在发现规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环节中,参与热情高涨, 尤其在后面的练习环节中, 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发现中,顺利的完成了体验的第二层 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效地导人仿佛是航标,引领学 次,借助实物,完成找相等分数的要求,所以对第三层次的学习要 你追我赶的学习镜头一直在闪现, 求,变成水到渠成——创造出相等的分数,这时的学生已具备了 生正确、快速的起航,驶向彼岸。一定的思考能力,教师在最后把关键的问题抛给学生去研究,这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