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2月JOURNALOFJIANGXIBLUESKYUNIVERSITYDecember.2009
感谢的纪念
评冯至的十四行集
李
(扬州大学江苏
艳
扬州
225002)
!!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 不仅对于作者而言,实现了其艺术上的飞跃,在当时的抗战诗坛上,也呈现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从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对于它的主题猜测也颇多。那么它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本文通过阅读作品,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发现其主题应是感谢的纪念,有对自然物象的感谢,对伟大人物的感谢,更有对日常生活的感谢。正是这些感谢使之成为心灵的沉思之作。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集 感谢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3(2009)04-063-03
!!20世纪40年代,冯至在搁笔近十年之后,经过多年艺术的酝酿,再加上外界的触发,他的思绪如火山爆发一般,一气呵成,在1941年初至是年秋,半年多的时间内写下了十四行集 ,使其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实现了艺术上的飞跃。这部诗集超越了时代的功利性,在同声歌唱的抗战诗坛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
在十四行集 的序言中,冯至谈到了他这部诗集的创作动因。他说:∀有些体验,永远在我的脑里再现,有些人物,我不断从他们那里吸取养分,有些自然现象,它们给我许多启示:我为什么不给他们留下一些感谢的纪念呢?#由于这个念头,于是他从历史上不朽的人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凡是和作者的生命发生深切关联的,每件事物作者都写出了一首诗。所以说,十四行集 可以看作是诗人为和他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的人和事物所留下的∀感谢的纪念#。
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鼠曲草拥有着一个名称,但它却躲避着一切的名称,它为了不辜负自己的高贵与洁白,默默地生与死。鼠曲草的这种默默无闻的精神,这种平凡谦逊的伟大,引导着诗人如何去选择他的人生不追逐名利、不沾沾于名相、甘于过一种真实的平凡的生活。∀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任何浮华、吵杂、喧闹,在你静默的面前都会低下它那昂贵的头颅,你不要说一句话,不需要做一个动作,你的出现,是一种默默的指引,你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为他们指明方向,为他们指出迷失的道路。在面对有加利树,诗人又咏道: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起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有加利树高贵、庄严、肃穆,超越了尘世的纷杂,独立地生存着。诗人把他看作自己生命的∀引导#,甚至表示∀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与它融为一体。不论是鼠曲草也好,还是有加利树也罢,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的静默,容不得喧嚣的侵蚀,它们是那么的独立与傲然,虽然很渺小,但在诗人的眼里却是那么的高贵与神圣。这些都给予诗人以指引,他把他们作为自己人生节操的楷模,每一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自然物象的感激之情。
一、对自然物象的感谢
冯至的十四行集 中的有加利树 、鼠曲草 等,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物象把自己对象化,同时通过艺术手段把自然物象人化,从而透过咏物来传达人的感情、表现人的精神风貌,诗人的高洁、清白、正直的人格也隐然表现在了诗集中。且看鼠曲草 (第四首):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
收稿日期:2009-05-13
作者简介:李艳(1984),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63∃李艳:感谢的纪念评冯至的十四行集 (2009)
再如,第五首威尼斯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一座座都结成朋友。/当你向我拉一拉手,/便像一座桥;//当你向我笑一笑,/便像是对面岛上/忽然开了一扇楼窗。#水城威尼斯它像一个隐喻,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当你向我拉一拉手#交往成为可能,那样大家都会成为朋友,且使人的生命得到了充实和丰盈。从威尼斯诗人领悟到,这种∀交往#并不是仅局限于实存之间的交往,更应该打破生与死的界限,消除时间与空间结构上的差距。如同里尔克所说:∀真正的生命形象穿越两个区域,最伟大的循环之血通过二者:既无此岸也无彼岸,惟有伟大的统一。#这种敞开性的存在扩展了冯至交往对象的界域,此在与彼在的界限随之消失。这些一草一木,一虫一兽,看似微小,却给了诗人新的启示,他要感谢他们对自己人格的造就之情,同时他也在这一草一木、一虫一兽中体验自己,成就他自己。我们也在他歌咏的这一草一木、一虫一兽中窥见诗人的人格并且仰慕他的人格。
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歌德身上,诗人领悟到:生命在不断的蜕变中完成了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这种蜕变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蜕变中生命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养分而丰盈。这也正如诗人对歌德的阐释:∀死只是走向更高的生
命的过程。由于死而获得新生,抛却过去而展开将来。#
给一个战士 诗人由一个从前线回到后方看到了∀堕落#的城和一些∀变质的子孙#的战士的视角看待这些而愤世悯时,画家梵高 由梵高的一幅画诗人想到他画上的∀吊桥#和∀轻盈的船#,∀把些不幸者迎接过来#。这些人物不论是时代的精神导师,还是人们的喉舌,他们都是坚忍不拔的生存者。面对艰难而沉重的人生,面对坎坷不平的路途,他们不躲避、不超然、不消沉、不敷衍,而是勇敢自信地承担起那落在他们肩上的运命,以执着、坚强的主观努力战胜逆境、超越痛苦,从而创造了平凡而伟大的业绩。他们这种在逆境中仍能创造出伟大业绩的精神感染着诗人,并且指引着诗人前进的方向。诗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其颂扬。
二、对伟大人物的感谢
冯至的第九首给一个战士 、第十首蔡元培 、第十一首鲁迅 、第十二首杜甫 、第十三首歌德 、第十四首画家梵高 ,是一段柔和的徐缓的慢板,诗人∀抱着无限的深情#感念这些给他以人生教育和艺术滋养的人物。虽然这些人物威信相隔,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因此,冯至是把他们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来写的。
诗人把#北大之父#蔡元培比作了∀长庚,是启明,/到夜半你和一般的星星/也没有区分:多少青年人/赖你宁静的启示才得到/正当的死生。#对鲁迅先生∀永远怀着感谢的深情/望着你,为了我们的时代:/它被些愚蠢的人们毁坏,/可是它的维护人却一生#。蔡元培和鲁迅都是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导师,但冯至却刻画出了他们各自的人格魅力。蔡元培通过教育事业为混乱的社会立法,以精神的引导来规范社会,虽然他∀已不能/参加人类的一切工作#,但他的努力使人们还抱有幻想,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复活,/歪曲的事情能够重新调整。#如果说蔡元培是依靠群体的力量提高民族精神素质来抗争黑暗,鲁迅则是∀被摈弃在这个世界以外#的孤独斗士。一生都在进行绝望而坚毅的战斗是鲁迅的独特人格。诗人因鲁迅的∀一觉#深怀感激,鲁迅的人格力量足以使诗人沿着∀艰苦的行程#走下去。毫不妥协的韧性战斗精神是鲁迅的伟大之处,也是深深感染诗人并促使他∀永不消沉#的人格力量。
他的一生非常坎坷,贫穷是他最显著的标识,∀你在荒野里忍受饥肠,/你常常想到填沟壑#,但是∀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精神的崇高使他有∀无穷的神的力量#,足以照射出众生的渺小。时代的残酷使冯至愈加感到杜甫诗歌的鲜活,它∀不仅是唐代人民的喉舌,并且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喉舌。#歌德的反映蜕变论思想的作品对诗
三、对日常生活的感谢
十四行集 中最大同时也是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即在
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诗,更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哲理。战争把冯至逼返到昆明的乡下,使往日那种逃脱都市的喧嚣与回归自然的愿望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中竟得以实现,从而赢得了凝神观照所需要的一片宁静。这一切使冯至对生命万物的静谧观照成为可能。海德格尔在对∀我为什么住在乡下#这一问题作出回答时曾表示,住在乡下能∀体会到的不是寂寞,而是孤独,%%孤独有种特别的原始的魔力,不是孤立我们,而是将我们整个存在抛入所有到场
&
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不难发现,
冯至在昆明乡下生存的这一段时间可以更确凿接近事物的本质,发掘出事物本身所透射出来的哲学意义。如原野的哭声 :∀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是为了一个惩罚#。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一个村童或一农妇在田野里啼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诗人却从他们的哭声中想到人在宇宙间的处境和命运。跑警报在战争时期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诗人却从中发现了∀同样的警醒#,提醒人们注意和承担那压在我们肩头的∀同样的运命#,暗示人们要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第七首我们来到郊外 )。然而这只是表层意思,深层的含义又何尝不与人生有关:生命永远在警醒中,难道不正是所有人不可分卸的∀同样的运命#?
我们也可以从其它几首诗中发现这一特旨。如第八首空的思索与探索,这些思想就来源于对日常事件的认真凝视与啼听。第十九首的别离 是诗人在茅屋内听着外边的狂风暴雨,对别离与降生所产生的新的感悟,∀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第十八首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是回忆过去在旅途中的经历。第二十二首深夜又是深山 ,深夜深山惟闻雨声淋漓,似乎世
杜甫,诗人塑造的是他∀穷则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一个旧日的梦想 ,表达了生命个体对人类存在的无限时
∃64∃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
界上的一切都不再存在,大雨仿佛埋葬了人世间的一切,自我也渺小得难以承担生存。表现了那种侵入诗人生命的难以承受但又必须承受的寂寞、渺小和悲哀之感,同时也传达出了一种渴望人间爱的交流的要求。诗来源于生活,但诗并非仅仅是生活本身。一首优秀的诗作,它具有穿透人灵魂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来自于诗人思想的魅力。诗人冯至的十四行集 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并没有停驻在生活的表层,而是对生活进行观察、提炼、思考,把它们提升到哲理的高度,把诗人思想的魅力融汇在诗中,使诗作在对生活经验的展示中具有哲学的内质。
曲: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诗人向我们表明,他要反思自我,在时代的演变中脱落一切可以脱落的东西,∀安排#自己∀在这时代#,承担起现实赋予他作为一个诗人和艺术家的责任暗示感叹和探索存在、生命与人生的奥秘将是十四行集 的主题。而且这首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冯至的∀蜕变论#思想,∀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生命在不断的蜕变中完成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这种突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蜕变中生命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养分而丰盈。这正如冯至对歌德的阐释:∀死只是走向更高的生命的过程。由于死而获得新生,抛却过去而展开将来。#
第二十七首从化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可以把它看作全集的终曲,是总结、是引子和前奏曲的回响。这首诗表面上为我们提供了两类语象:一类是∀泛滥无形的水#等∀把不住的事体#;一类是具有规范与定型功能的∀水瓶#与∀风旗#。将这两类语象结合起来考察,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自信而欣喜地向世人宣布:十四行体正是他为∀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取来的水∀定型#的∀椭圆的瓶#,正是他为安排自己的∀思、想#所设的∀风旗#以∀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十四行集 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为诗人冯至赢得了新的更大的影响。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诗集,它有力地向我们表明:冯至不仅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而且也是中国最为杰出的哲理诗人。
第二首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可以看作是一个序
四、心灵的沉思之作
提到十四行集 ,我们就不能不读这几首诗:第一首我们准备着 、第二首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第二十七首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这几首完全是以想象力和内在的沉思性为旨归的诗歌。
第一首我们准备着 可以看作是整部集子的一个引子,它道出了诗人创作十四行集 的主旨: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有时非常时刻一刹那得来的感觉如同在∀第一次的拥抱里#所感受得到的同样的珍贵。它是一种生命的颤悸,是灵魂中一次崭新的裂变。由这突然的启示,诗人反顾自己昔日的生活,∀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呈现。诗人意识到,在∀彗星出现,狂风乍起#的动荡的岁月里,他要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如同小昆虫经过交媾获得新生一样,诗人要用文字把握住∀过去的悲欢#,把它结晶,使之∀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并通过这工作为自己赢得新生这也正是十四行集 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想要达到的目的。参考文献:
[1]冯姚平.冯至美诗美文[M].东方出版社,2005,2.[2]冯至.十四行集[M].解放区文艺出版社,2000,7.[3]蒋勤国.冯至评传[M].人民出版社,2000,8.
[4]吴武洲.∀存在与超越#李艳论冯至十四行集 的哲学追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5]刘志国.超越的精魂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4).
(责任编辑:朱
斌)
MemoriamofAcknowledgements:CommentsonFENGZhi`sSonnetsCollection
LIYan
(YanzhouUniversity,Yanzhou225002,China)
Abstract:NotonlyhasFENGZhis'SonnetsCollectionhelpedachievetheauthors'artisticbreakthrough,butalsodemonstrateditsdistinctiveartisticcharmonthepartofcontemporaneouswar-resistanceparnassus.Therefore,
eversinceitsadventithas
receivedgreatconcernandmuchspeculationonitstheme.So,whatisthethemeonearth?ByreadingSonnetsCollectionthroughandrelatingittothecontemporarysocialsurroundings,thepaperfindsoutthatthethemeisthememoriamofacknowledgements,includingacknowledgementsfornaturalimages,forgreatmenandevenfordailylives.ItistheseacknowledgementsthatmakeSonnetsCollectionaworkofpsychicmeditation.
KeyWords:FENGZh;iSonnetsCollection;acknowledgements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