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的哲学思想,千百年来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管理界,人们不断吸取其优秀因子,重构人际和谐理念,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现代管理学孜孜以求的至高目标。怎么理解它或者说如何把这一哲学思想体现在现代管理中去?本文试就老子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作以具体分析。
一、以谦下的态度尊重人(“居善地”)。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应具备“善下”的品质,懂得如何尊重人,最起码是平等待人,让被管理者感受到他是一个“人”而非“工具”。其次是善于率先垂范,一方面这种“行不言之教”本身就是方向、导向,是旗帜鲜明地告诉下属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目标非常明确,由于你的带动他们会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地去干工作;另一方面,它可以体现管理者的重视程度,管理者的身体力行将在下属心目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头儿很重视这事,于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重视起来,并想方设法把工作干好。因此说,“率先垂范”会让人明确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下属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的精神保障。如果管理者只是下命令,只是指手划脚,虽然被管理者也会去干工作,但激情不会太高涨,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也不会太足,只会按程式办,以应付和完成任务的心态干,决不会用心去干,更谈不上精益求精。再者,当遇到表扬或批评时,如果管理者主动放弃功名和承担过错,推功揽过,无论何种情况,被管理者都会心悦诚服,将会更加主动、更加卖力。反之,如果管理者揽功诿过,被管理者则会变得消极、被动和不负责任,整个组织将充满冷漠甚至是勾心斗角的冷酷。
二、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心善渊”)。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宽广是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组织往往是由不同个性、不同背景的人构成,这就需要管理者从内心里接受、关爱他们。如果管理者只接受与自己秉性、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人,而对其
他人视为“异己”、“另类”,甚至加以嘲讽,这个组织将永无宁日。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地放纵,也不是沆瀣一气、同流合污,而是“法自然”,是对“不同”的理解、尊重,是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否则,宽容无度也将一事无成,走上绝路。另外,广开言路也是管理者心胸宽广的一个重要表现。让组织中所有的人参与进来,让全部的智慧和激情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谈谈想法、提提建议的机会,这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组织前途和命运的尊重。作为管理者,只有广开言路,听听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声音,才能耳聪目明,了解真实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反之,闭目塞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会一错再错。
三、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与善仁”、“言善信”)。“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给心灵一个家,让被管理者有归属感,激发出他们潜在的智慧和热情,何愁没有凝聚力、战斗力?惟有管理者高尚的人格才能使之达到如此高度。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对全局来讲,影响是重大的,古人说的“皇帝是金口玉言”就是这个道理。从“言”的角度,管理者要说到做到,及时兑现奖惩,严格照章办事,不可说一套做一套,只用制度、文件哄人,而不注重落实。从“行”的角度讲,管理者要结交正直之人,远离马屁精,要善于综合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好处,让只说不干或干不成事的人利益受损,让被管理者感受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使他们内心产生一种感动和以你为榜样的冲动,最终变成干事创业的行动。尤其是在现代管理中,被管理者往往是知识型的,他们对人格、人品的需求更为迫切,标准也更高,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人文因素、人格魅力也是生产力。
四、以良好的环境培养人(“政善治”)。天才总有其产生的土壤,人才总有其成就的环境。好的环境、好的风气造就人才,坏的环境、坏的风气产生庸才。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作为一个健康的组织,必然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尤其是有一种奋发向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软尺子,却是硬道理,是生产力。否则,制度缺失,特别是没有公平的奖惩激励机制,更
没有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它将是破落的、没有活力的一潭死水。
五、以合适的岗位锻炼人(“事善能”)。在管理过程中,“用人”是关键环节,对效益的好坏,对组织文化的影响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因此,怎样用人以及用什么样的人,关乎全局的命运。这其实不难理解,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要区别看待,区别安排,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真正地锻炼人、培养人,才能充分激活每一个创新因子,才能形成气顺心齐、激情无限的大好局面。否则,凭关系用人,靠感情用人,弃人才于不用,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会挫伤大部分人的积极性,形成怨天尤人的工作氛围,也可能会毁掉许多人的一生。
六、以开放的心态塑造人(“动善时”)。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境界,心态决定事态。管理者只有思路清晰、思想缜密、心态开放,才能境界高远,目标明确,与时俱进。管理者不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如决策、用人等大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条分缕析,至于细节问题则需适度放手,处理好集权与放权的关系,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此外,还应因时利导、因势利导,不能固守老办法、老规矩,要勇于开拓创新,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维护下属的利益,充分尊重他们,让他们有安全感、有家的感觉,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看到、感受到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成就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博客:和光同尘爱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