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的 ‘‘ 奸雄 ,, 之论应予以淡化 禽李殿元 曹操是个大英雄。对这一点,我想现在的人是没 有多大争论的。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 严重破坏,出现“民人相食,千里萧条”的荒凉景 象。其时曹操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而统一北方。他在 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 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 观念,罗致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人物,全面推行抑制豪 强政策,加强集权,使他所统治地区的政治有一定程 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 风气有所好转。他试图过统一全国;但在孙权、刘备 的联合抵抗下,没有成功,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就曹操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才谋略和取得的功绩 而论,他的确是个大英雄。 不过,相比“大英雄”这个称号,曹操是“奸 雄”或者是“汉贼”的称谓在历史上曾更有影响。曹 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是“古今第一大奸 雄”之类的评论深入人心。客观而论,这类评论并非 没有事实根据;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评价历史人 物应该一个标准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对 曹操的“奸雄”、 “汉贼”之类的评论,正确的态度 应该是淡化,淡化,再淡化。 一、称肾操足“汉贼”并不恰当, 称“奸雄”却名副其实 说曹操是“汉贼”,其理由不外乎是他“挟天 子以令诸侯”,最后由他的儿子曹丕篡汉自立。所 谓“贼”,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的是:偷 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 人);邪的,不正派的;狡猾。按这个标准来分析曹 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说他是“汉贼”,的 确有些勉强。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弄清楚: 一是当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挟天子”时, 用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话说,那个时候,东汉 王朝事实上已经灭亡了。 被军阀们呼来掳去的汉天 子已如丧家之犬,连吃住都成问题。是曹操“挟天 子”,才使东汉王朝又苟延残喘了25年。如果曹操不 “挟天子”,那么也一定会有李操、张操等人去“挟 天子”甚或干脆取而代之的。那样的话,军阀混战只 会更猛烈,社会秩序只会更混乱,人民生活只会更 痛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是强大自己的谋 略,但在事实上却稳定了北方。 二是曹操本人并没有代汉自立。无沦是丞相、 魏王,曹操终生都是汉臣,这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当 然,曹丕之所以能够以魏代汉,确实是曹操奠定的基 础。但是,皇帝又不是刘家专有,早巳失去统治权威 和执政能力的汉室被当时控制权势的实际执政者所取 代,应该是历史的必然。而曹操本人毕竟没有走出这 一步,这已经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作为汉臣的汉室情 结了。 三是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权位日重,引来朝野 谤议,而孙权、刘备等更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 汉贼,欲废汉自立。曹操为平息谤议,于建安十五年 十二月写出《自明本志令》,通告天下。他在《令》 中陈述自己一生的主要政治生涯和思想变化,表 白虽不愿放弃兵权,但绝无篡汉自代的异志。文中 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 王!”“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汁,又己 败则国家倾危”。这是非常符合当时实情的。正是因 为他“挟天子”而又具有强大实力,才使得当时的社 第9期・-.曼葶 复9期 }一7‘,} 会没有更加混乱下去。在当时隋况下,他也不可能放 不正派;在客观上还使汉室又存在了25年,北方社会 弃兵权。这不仅是社会的稳定需要他这么做,也是他 也渐趋稳定。这只能说是“功”而非“过”。 和他的家人的安全的需要。《自明本志令》被公认是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曹操所做的包括“挟天 一篇少见的政治家的大实话。 子”在内的一系列动作,只能说是成功的政治谋略, 与曹操同时代的许多人骂他是“汉贼”,其实很 或者说这使他足以被称为“奸雄”。所谓“奸雄”, 有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味道。周瑜和诸葛亮都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用奸诈手段取得 是骂过曹操是“汉贼”的人,可是他们又为当时已经 大权高位的人。如果要在“奸诈手段”这方面为曹操 衰微的汉室做过什么?周瑜所在的孙吴,甚至连“兴 列举事实,按那本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的描述, 复汉室”这种空洞的口号都没有提出。诸葛亮所在的 的确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蜀汉政权,虽然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帜,但并非 问题是: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哪个在政治上 一定要恢复东汉王朝。蜀汉君主如果真正将自己作 取得成功的雄才大略者,又不是使用了若干“奸诈 为汉献帝的下属,那么当曹丕篡位时,就应当去“勤 手段”呢?我们完全不用去列举那些臭名昭著的统治 王”而不是称帝和意气用事去打孙吴。 者,只须看看被今天的历史学家大多肯定的、众所周 所以,说曹操是“汉贼”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他 知的所谓最有作为也最有影响的“秦皇汉武,唐宗宋 确实从“挟天子”中得到了政治上的好处;但是,当 祖”的发家史、治国史,就不言而喻了。 时的汉室确实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偷”。他 惟其如此,说曹操是“奸雄”,那就等于说所有的 把汉献帝迁到他的势力范围许昌也说不上是做坏事和 统治者都是“奸雄”。话又说回来,政治家更看重的是 目的而不是手段,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评价 政治家,主要是看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而不是看其所采 取的手段。那么,客观上对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的曹操,如果独享“奸雄”之谓,显然是不公正的。 、忤操的“ 雄”之论足怎么深入人心的 由此看来,历史上搞政治的统治者基本上都可以 称为“奸雄”。既如此,为什么许多人却总是强调曹 操的“奸雄”身份,扭住“奸雄”之论不放呢?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 个;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 同的时问环境下,对其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历 史记载往往会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变化,甚至会 歪曲、捏造。人们都知道,“胜者王侯败者寇”。历 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他们在书写历史时总是会拔高自 己,贬低对方,并为尊者讳。胡适说:历史就是个小 姑娘,可以任由人打扮!障 曹操的“奸雄”之论之所 以深入人心,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魏国的历史太短。曹操虽有雄才大略, 但他的后代却是一个不如一个,所以他才感叹地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由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 曹操画像【选自明弘治刻本《历代古人像赞》) 国只经历了5帝45年便为司马氏所篡。这么短的建国 画上评语,尊从《通鉴纲目》,反映尊刘黜曹观念 史,使后来描述或评论它的学者不可能为魏国的实际 … 年 _..麟 奠基者曹操说太多的好话。 陈寿著《三国志》,因身处晋代。只能维护 “魏一晋”这条政权传承线,所以对曹操的记叙还 比较客观,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人的传记也是《三国 志》中写得最好的。但是,陈寿在以魏为正统的幌子 下,实际是以“魏书”、“蜀书”、“吴书”来反映 三国鼎立的事实;而且在具体的撰写中保留了许多诸 如“(曹)操穷凶极逆汉” 这样对曹操极不利的文 字。当时距离魏国建立才60多年。倘若不是魏已被晋 所取代,陈寿是不会如此撰著的。作为魏臣,他绝无 可能去对魏国奠基者有如此大不敬的语言的。 其次是到了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东晋、南 北朝时代,那是一个历史上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 北方的游牧部落贵族乘着司马氏家族争夺中央政权 改《三国演义》,终使“尊刘贬曹”达到顶峰。《三 而入居中原,造成“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游牧 国演义》基于“帝蜀寇魏”的指导思想,从“尊刘抑 部落贵族不仅对汉族和非汉族人民进行大屠杀,而且 曹’ 出发,着力刻画曹操的奸诈一面,不切实际地褒 时时威胁着偏安南方的汉族地主政权。对政治现实 扬刘备的作为,隐其诡诈之行,并且有形或无形地给 极为不满的广大人民和地主阶级中的正直有为之士, 刘备以极大同情。给曹操以极大鄙视,使二者最终形 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像诸葛亮所执掌的那样的政权,以 成忠与奸、美与丑、好与坏的尖锐对比,成功地完成 实行“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了两个人物的艺术创造,从而所达到作者所期待的 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 社会和艺术效果。但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 化肃然” 的贤明政治;渴求像诸葛亮那样,以“鞠 备,绝对不是历史上的真正的曹操和刘备。 躬尽力,死而后已”的精神来进行北伐战争。于是,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依据陈寿《三国志》 在《襄阳耆旧传》、《汉晋春秋》等书中,“帝蜀寇 和裴松之注而演绎为历史小说的,它的特点是“七实 魏”论大行其道。 裴松之身处取代东晋的南朝刘宋政权,其创国者 三虚”。对这个“虚”,很有追究的必要。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杀吕伯奢之事,足 刘裕自称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 ,故对包 证曹操生性残忍;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论, 括刘备政权在内的“汉”室情感深厚。裴松之受命为 确为“奸雄”之语。此事是据裴松之注引的《世说新 《三国志》作注,不能不受当时的舆论和资料的影响 语》和孙盛《杂记》而演绎的。但是,《世说新语》 而有所政治偏见,因而在《三国志》的注引中保存了 本为佚事小说之集大成者,所收内容庞杂,不足以当 大量不利于曹操的资料。 操的“奸雄”形象,而且让这个形象家喻户晓。 作史实;孙盛《杂记》多是野叟曝言,可信度极低, 的王沈《魏书》,对吕伯奢事却是另一番记载:“太 再次是《三国演义》的横空出世,不仅丰富了曹 只能姑妄昕之。而比这两本书更早,未被裴松之注引 宋朝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虽然形式上以魏 祖以卓必腐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 为正统,但他在刘备改元登基后加入了一段很长的 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 议论。其内容表明,司马光之所以采用魏的年号是 及物质,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为了记叙的方便,而且字里行间还有一些“帝蜀”的 “吕伯奢”之名,最早就是见于《魏书》。《魏 意味。之后的儒学大师朱熹在《通鉴纲目》中甚至将 书》为官史。此书写吕伯奢家人被杀皆因“子与宾客 司马光所用的魏年号统统改为蜀汉年号。“帝蜀寇 共劫太祖”,曹操杀人系正当防卫之举,正好彰显其 魏”、“尊刘贬曹”,可见一斑。到元朝,《三国志 威武。《魏书》未交代当时另有他人在场,故此事极 平话》把“帝蜀寇魏”推向高潮;到清初,毛宗岗修 有可能是出自曹操本人的回忆或讲述。若果真如书中 , 熟 ・{ 所说,杀人因出于自卫,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讲述。 操的“奸雄”形象也就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古人有云无挚浆 蒉自钳 如乃错杀,曹操则完全没有必要在别人不知道的情 况下提起此事;除非当时并不在现场的吕伯奢追问缘 、对曹操的“奸雄”之论 f以淡化 豫幕大皲由,他才不得不说谎。但《魏书》对此并无交代,而 吕伯奢也再未被提起。 恨逻尚向有何蓊蚪 三国时代是“乱世”,是政治纵横捭阖、军事斗 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提到吕伯奢这个人和这 争激烈的时代。虽然“乱世出豪杰”,那个时代应该 件事,这是为何?唯一的可能是,曹操只不过在吕家 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要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脱颖而 借宿一夜便匆匆赶路,未发生其他事;陈寿认为事体 出,要想在政治上取得成功,没有一点超群的、与众 微小,不足写之。而裴松之注引时,却不选《魏书》 不同的真本事,恐怕是想都不要去想。 告 休莴桕簧喇池而选择了《世说新语》和孙盛《杂记》,显然是与当 时已经大行其道的“帝蜀寇魏”论有关的。 《三国演义》根据《世说新语》和《杂记》的记 载,编排了曹操杀吕伯奢之事。但是,仅就《三国演 义》对此事的叙述而论,就存在若干疑点:吕伯奢为 何在内问很久才出?吕伯奢作为一家之主,为何不吩 咐仆人去打酒,而要亲自去?当时天色已晚,他到哪 里去打酒?猪分明已被捆住准备宰杀,为何吕家人还 说“缚而杀之,何如?”这并不符合逻辑。吕伯奢说 去西村打酒,西村应在西面,而曹操逃亡路线应该向 东,怎么会半路碰见吕伯奢?曹操虽生性好疑,却向 来思虑缜密,他怎么会因为偷听到的一句话便不分青 红皂白地对自己深信并投靠的故人痛下毒手?可见此 事确实有待考证。 《三国演义》中诸如“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事例 是很多的。它们无疑对加强曹操的“奸雄”形象起了很 好的作用。但是,这是文学形象,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 曹操。然而,《三国演义》是那样地具有广泛影响,曹 l1 尚 人、而 兀 守限 合 l阍i吉更 有 ; 求, 覆 } 同足 i=l若 生凝 扮 灾 萧蕊箭 再 f捋绩 l-¨睁j 嚣 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捌Q年 .:.碧篇 期 曹操能够脱颖而出,显然是与他具有被称为“奸 雄”的本事分不开的。对他的这些“奸雄”本事,如 果剔出那些虚假的、不可信的部分,应该说,那就是 政治上的成功的纵横捭阖。正是这些政治上的纵横捭 阖,才使他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才使他成为一 个大英雄。 如果进一步分析,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能够 与曹操鼎足而立的孙权、周瑜,刘备、诸葛亮等人, 甚至还有后来以晋代魏的司马氏父子,其权谋、其手 段,同样不逊色于被视为“大奸雄”的曹操。 既然所有的古代政治家都几乎免不了与曹操一 样,需要行“奸雄”之道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发 展,取得成功(我们对这些政治家都习惯偏重于看 成效而非手段);那么对曹操又为什么要苛求呢!因 为历史的原因(主要是某些时代汉族政权偏安的原 因),刘备、诸葛亮等人被人为地塑造为正面典型, 而于历史有大功的曹操却成了反面典型,这显然是不 符合客观历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所以,对曹操的“奸雄”之论,我们能够做的和 应该做的就是:淡化,淡化,再淡化。 注释: [1]翦伯赞:《秦汉吏》,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版,第484页。 [2]胡适:《实验主义》,载《胡适作品集》第四 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l986年版。 [3]《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 历》。 [4]《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 [5]《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6]《宋书・本纪・武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