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密级:公 开
学科分类号: 论文编号:JR201102204
山 东 财 经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基于需求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作者姓名: 高 策 学科专业: 金融学
指导教师: 张志元 教授
培养院系: 金融学院
二零一四年五月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esearch on the patterns of internet fina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ed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Gao Ce
Supervisor:Prof. Zhang Zhiyuan
Financial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 密级:公 开 学科分类号: 论文编号:JR201102204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基于需求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作 者 姓 名: 高 策 申请学位级别: 经济学硕士 指导教师姓名: 张 志 元 职 称: 教 授 学 科 专 业: 金 融 学 研 究 方 向: 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 学 习 时 间: 自2011年9月1日起至 2014年 7 月1 日 止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2014年6月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东财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同意山东财经大学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包括但不限于其印刷版和电子版),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学位论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借阅和复印,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的使用授权同上。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2012年以来,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正在悄然改变传统金融业务。金融与互联网的联姻引发了诸多商业模式变革,直接推动了市场环境、服务模式和主体需求的变化,催生了互联网金融这一全新业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内容虽然简短,但却证明了最高决策层已将互联网金融纳入视野范围,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顶层设计在未来也会逐步出台。
本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着力于互联网业界产生的新金融模式,而非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本文首先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探究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来自传统金融领域的理论支持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技术支持。其次挖掘我国金融市场上三大参与主体各自的金融需求。然后通过展示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在线金融服务三大主要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涵和运行机制,分别与相应的主体需求进行对接。最后深度考察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发展趋势,在其基础上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市场需求 第三方支付
I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Since 2012,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emerg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such as social networks are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business. The marriage of the Internet and Finance caused a lot of business model change, directly promoted the change of market environment, main requirements and service model, has given rise to the Internet of Finance this new formats. On the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12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Premier Li Keqiang points out that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Finance, improve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which ha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Internet of Finance has already entered the view of the highest level, the top design in the futu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Finance model will gradually come out.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f the patterns of the Internet of Finance, focused on the new financial model based on Internet industry, not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is paper first clear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et of Finance, explore its theoretical basis, from the support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ond mining the main body in three big financial market to participate in their financial needs. Then demonstrates three major connotations and their operation mechanism: third-party payment, online financing, online financial services, separately docking the main demand of the corresponding body. The deep study of innovation tre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Finance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 proposed policy Suggestions woul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Finance. Hope that through exploration of this article,which woul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health,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inance mode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Internet Finance Market demand Third-party payment
II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第1章 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
1.1.1选题背景 .................................................................................................................. 1 1.1.2研究意义 .................................................................................................................. 1 1.2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3
1.2.1研究方法 .................................................................................................................. 3 1.2.2研究框架 .................................................................................................................. 3 1.3 文献综述 ............................................................................................................................ 4
1.3.1国内文献综述........................................................................................................... 4 1.3.2国外文献综述........................................................................................................... 8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9
1.4.1 创新点 ..................................................................................................................... 9 1.4.2不足之处 .................................................................................................................. 9
第2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础理论 .................................................................................................... 11
2.1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 11
2.1.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11 2.1.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12 2.2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理论支持 ............................................................................................ 12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12 2.2.2 交易费用理论........................................................................................................ 13 2.2.3 信贷配给理论........................................................................................................ 14 2.3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 14
2.3.1搜索引擎 ................................................................................................................ 15 2.3.2云计算 .................................................................................................................... 16 2.3.3大数据 .................................................................................................................... 16 2.4 小结 .................................................................................................................................. 17
第3章 互联网金融各主体需求分析 .................................................................................................... 18
3.1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难解 .................................................................................................... 18 3.2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亟待创新 ................................................................................ 19 3.3个人用户寻求多样化理财和投资手段 ............................................................................ 20 3.4 小结 .................................................................................................................................. 22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演进及需求对接 .................................................................................... 23
4.1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源——第三方支付 ............................................................................ 23
4.1.1第三方支付的定义 ................................................................................................. 23 4.1.2第三方支付的模式简介 ......................................................................................... 23 4.1.3第三方支付引发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 24 4.1.4银行面临的挑战..................................................................................................... 24 4.1.5银行所具有的优势 ................................................................................................. 25
III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6商业银行所需改革 ................................................................................................. 26 4.2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网络融资 ............................................................................ 27
4.2.1 网络融资行业发展现状阐述 ................................................................................ 27 4.2.2网络融资:阿里小贷模式优势和劣势 ................................................................. 29 4.2.3网络融资惠及小微企业 ......................................................................................... 33 4.3互联网金融发展新阶段——在线金融服务 .................................................................... 34
4.3.1互联网网销基金:余额宝 ..................................................................................... 34 4.3.2在线金融服务特征 ................................................................................................. 35 4.3.3在线金融服务对应大众金融理财需求 ................................................................. 36 4.4 小结 .................................................................................................................................. 37
第5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创新研究 ................................................................................................ 39
5.1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多元化趋势及风险警示 ........................................................ 39
5.1.1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呈现多元化 ......................................................................... 39 5.1.2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隐患 ......................................................................... 40 5.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模式创新 ........................................................................................ 41
5.2.1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银行再造” ......................................................................... 41 5.2.2商业银行模式创新分析 ......................................................................................... 42 5.2.3模式创新必备要素分析 ......................................................................................... 43 5.3 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跨界战略联盟 ........................................................................... 44
5.3.1跨界战略联盟的定义 ............................................................................................. 44 5.3.2建立跨界战略联盟 ................................................................................................. 45 5.4 小结 .................................................................................................................................. 46
第6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 47
6.1政府部门 ........................................................................................................................... 47
6.1.1建立并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制度体系 ............................................................. 47 6.1.2推动互联网金融自律组织建设 ............................................................................. 47 6.1.3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水平 ......................................................................... 48 6.2商业银行 ........................................................................................................................... 48
6.2.1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 48 6.2.2完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 ..................................................................................... 49 6.2.3积极跨界开展竞争合作 ......................................................................................... 49 6.3互联网企业 ....................................................................................................................... 50 6.4小结 ................................................................................................................................... 51
结论 致谢
……………………………………………………………………………………………………………………………………………52 …………………………………………………………………………………………….................................................56
参考文献 ……………………………………………………………………………………………………………………………………………53
IV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网络金融的概念自21世纪初始便出现了,但以往专家学者对网络金融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方面。而伴随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金融的概念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2012年8月,阿里巴巴马云携手中国平安马明哲与腾讯马化腾“三马”齐聚上海并在其成立了一家合资保险公司,共同探索互联网和金融领域合作的新模式,这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首次来自不同行业的巨头之间的战略合作,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2年也被人们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
总结金融和互联网领域合作发展的新趋势,以第三方支付、网络微型借贷和在线金融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何为互联网金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渗透,使云计算、移动支付技术更加成熟,扁平化搜索引擎和各种社交网站也不断兴起,截至目前第三方支付、网络微型借贷、在线金融服务等都归属于互联网金融范畴。
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互联网金融代表了金融创新的新趋势,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既有利于填补我国金融市场需求缺口,也有利于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开展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顺应了国家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鼓励金融创新的总方针,符合我国进一步建设金融强国的思路,以对相应创新模式进行规范和监管为目的的基础上,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特点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对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2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除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的支撑之外,更多是出于各金融主体对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适用性的强烈渴求——即我国金融市场上各主体的需求带动。众所周知,我国传统金融市场上各主体存在诸如信息不对称风险、融资费用、运营成本、时间消耗等众多成本,而也正是这
1
第1章 绪论 众多的成本因素组成了传统意义上的需求拉动因素,这些因素改变了各主体的行为习惯及特征,也逐渐的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强大的内在的驱动力。由此,在市场主体需求的角度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探究具有其深远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①理论价值
在理论方面,国内学者对于网络金融的研究在“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在“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方面研究成果较丰富,而基于需求视角的互联网金融研究更是基本处于空白阶段,这远不能达到我国要“鼓励多层次创新,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在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推动发展要归功于国内学者的关于网络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不足的是,较为系统化的成果还是很少,更无法为互联网金融和各主体需求对接提供有利的支持。本文基于需求视角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问题,对于我国“深化金融改革、鼓励和引导金融创新”目标的实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②现实意义
首先,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极大。然而受银行相关信贷政策限制,银行贷款融资对小微企业来说可谓困难重重。在B2B模式中,小微企业是互联网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经过较长时间的合作和信息记录,互联网平台充分掌握到了小微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在此基础上迅速建立信用体系,破除了传统融资模式中的多个成本,互联网企业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有明显优势,为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适应了银行业业务创新的需要。在金融市场高速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日益提速的背景下,企业为寻求更低的融资成本,将更多地选择民间金融等各种途径融资。因此,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中介职能或者说银行主导型的社会融资模式必将受到来自于互联网融资方式挑战。电子商务的兴起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公司,给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存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主导地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最后,互联网金融服务适应了大众网络消费理财的新需求。从电子支付需求到投资理财需求,从网上炒股到各种“宝”类小额理财产品,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广大个人用户对金融的需求不断增加,大众消费和理财的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以“80、90后”为代表、以互联网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消费主体。
2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笔者推论,随着互联网企业金融服务的拓展,互联网将成为主流群体的消费市场,将为人们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理财和金融消费服务。
1.2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研究方法
第一,理论研究方法。如现状研究、趋势研究、文献研究等。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文献和理论梳理,研究发展现状,进而总结出其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探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介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互联网金融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得出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1.2.2研究框架
本文的整体逻辑结构如下:(1)基础研究,系统的界定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内涵。(2)需求研究,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三大主题的金融需求,得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3)具体研究,全面列示我国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的现状、特征和各自对接的需求。(4)创新研究,通过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得出模式创新建议:打造跨界战略联盟。(5)对策研究,探讨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政策支持。
3
第1章 绪论
图1-1 本文的逻辑结构
文章的逻辑结构如上图,基本按“理论研究(第二章)——需求分析(第三章)——案例分析(第四章)——创新分析(第五章)——政策建议(第六章)”的顺序展开。
1.3 文献综述
1.3.1国内文献综述
(1)互联网金融内涵研究
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支付和搜索引擎等以的现代互联网信息科技技术,将对世界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谢平(2012)[1]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直接融资的金融机制。 在这种直接融资的金融机制中,银行、券商等传统中介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因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使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资金的期
1
4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限匹配和风险分担成本也很低。马蔚华(2013)[2]指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已经威胁到银行作为传统支付霸主的地位。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金融P2P则削弱了银行存贷中介的功能——而这正是银行生存的根本所在。Facebook接近10亿的实名制客户形成了一个完整、信息充分共享的闭环社区,网民相互交换数据、资金、商品甚至股票和债券,交易数据时刻被处理、监管和保留,一个完善的信用机制得以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银行的参与。
在互联网金融带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的威胁方面,学者向松祚(2013)[3]
在文章中提出现代社会已经实现了现实生活和虚拟社区的完美结合,还实现了现实金融和虚拟货币、虚拟金融之间的转换,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慢慢的改变了人们的交友、生活和交易方式。另外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出了观点,在未来,这种金融创新被逐步推进的大趋势下,支付宝等类似第三方支付系统获取金融牌照是指日可待的。而这种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牌照被放开的时代,传统的银行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挑战,可以预见届时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以及业务优势等将急速下滑,即传统的网店、人员以及规范化产品都将失去其现有的优势。
姜奇平(2012)[4]提出,面对互联网金融庞大的用户数据,将来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可能从为谁服务、向谁贷款、给谁存款,变成如何获得用户数据并进行加工分析,并通过各种数据增值业务,与用户建立一对一关系,获得数据分享使用权的收入。
张金顺(2012)[5]在融资模式方面有另外的看法:互联网金融使中国金融行业走向“大众金融、普惠金融”的时代,小微贷款和互联网直接融资的产生和成熟,使以往被边缘化的中小企业、个人用户等草根阶级将直接享受到现代金融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普惠金融的特点区别于银行等比较高端的金融业务,如私人银行、投行业务,这都是大众无法企及的领域。
在互联网金融与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关系上,博强(2012)[6]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讨论提出对于现有的众多的互联网企业而言,银行在金融业的地位还是不那么容易被动摇的。另外,银行仍然具有其自身所独有的优势,比如在人才储
23
马蔚华.互联网金融不是商业银行的终结者[J].IT时代周刊,2013,(Z2):19.
向松祚.向松祚:中国商业银行面临三个根本性挑战[J].银行家,2013,(10):16-17. 4
姜奇平.银行业的互联网进化路线图[J].互联网周刊,2012,(21):34-39. 5
范晓东.互联网开启“大众金融”时代[J].互联网周刊,2012,(20):24-30. 6
博强.迎接互联网金融元年[J].大众理财顾问,2013,(02):80-81.
5
第1章 绪论 备、政策法规以及客户信任度上是网络小微贷、第三方支付等模式所不可比拟的,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必须要以自身的积累,必能过于求成。
(2)互联网金融现存模式研究
①第三方支付模式研究。在现实中,第三方支付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作用不容忽视。第三方支付研究近几年成果较多,但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这一领域还没有形成完整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大多数探讨运营模式和监管机制。
[7]
钱文彬(2012)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出现拓展了银行业支付业务的范围,
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并从客户体验、产品创新和成本控制等三方面剖析了第三方支付机构成功的原因,商业银行应引入交易银行服务理念,做大做强银行支付,推动支付结算业务升级。
程国树(2010)[8]分析了国内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研究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行业集中度,并指出商业银行应当辨别这个现状,从托管、融资和资本投资等方面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第三方支付企业应该实现电子商务的高集成,积极落实有效的网关代理,以及第三方的信用担保。
杨国明(2006)[9]指出第三方支付行业应尽快形成一个成熟的发展模式。作为一个在线支付行业的重要课题,应该是全面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但也有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同时面临不可预知的政策风险。
②网络融资研究
网络融资模式的产生为广大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近几年发展较快。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行为学等多个方面研究网络借贷,其中对P2P借贷研究较为深入,多为市场运行规律、平台运行机制和参与者行为的研究。
钱金叶(2012)[10]分析了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梳理其发展的起源和国外状况,指出网络借贷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虽然面临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行业自律性较差和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障碍,但作为一项金融创新应该受到鼓励并进行合理的资金监管。
78
钱文彬,李小波.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第三方支付的研究[J].金融会计,2012,(09):26-30. 程国树.携手or漠视? 商业银行如何选择第三方支付[J].金融与经济,2010,(01):72-74. 9
黄亚娟,杨国明,杨丽影.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6,(12):61-62. 10
钱金叶,杨飞.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金融论坛,2012,(01):46-51.
6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丁婕(2012)[11]对网络借贷平台和借款人行为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以我国拍拍贷为对象(最接近国外Prosper平台),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出借人会综合考虑各种信息进行投资选择,并归纳出影响借款满标的因素,为借款人提供建议,以提高借款成功率。
乔婧祎(2013)[12]从阿里小贷的特点和面临的难题出发,对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金融的优势和问题进行了研究,着重强调了大数据技术对小微金融发展的作用,并对小微金融和网络借贷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总体来说,目前网络借贷研究是大部分是基于拍拍贷和Prosper平台的开放数据,有一定的限制。虽然他们的研究结论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随着网络融资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学者们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从之前片面、静态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整体性、动态的研究,这更加有利于促进网络融资行业的发展,并进一步行业模式的研究。
③在线金融服务研究
2012年以来,网络理财产品的走红说明了大众理财需求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相互对接。2013年6月份,阿里“余额宝”的出现更是让互联网金融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线金融服务模式更加成熟。由于新事物发展极快,相关监管政策没有落地,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于在线金融服务模式和特点,以及对发展前景的探讨。
范敏(2013)[13]分析了“余额宝”业务的发展趋势,指出相关产品的出现为金融市场引入了竞争,为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理财投资选择。但支付机构的风险警示不足、用户风险意识不足造成了一定风险。
邱勋(2013)[14]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余额宝带来的冲击,分析余额宝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短期理财和基金代销业务方面带来的冲击,指出商业银行应重视“长尾效应”[15],进一步挖掘网络渠道的潜力。
11
丁婕.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及借款人行为研究[D].导师:陈冬宇.:西南财经大学,2012. 12
乔婧祎.基于小微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3,(34):98-99. 13
范敏.“余额宝”业务发展趋势、影响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3,(26):138-139. 14
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3,(09):84-87. 15
长尾效应的解释:正态曲线中间的突起部分叫“头”;两边相对平缓的部分叫“尾”。从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需求会集中在头部,而这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流行,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需求。少量的需求会在需求曲线上面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
7
第1章 绪论 1.3.2国外文献综述
①国外网络融资模式研究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16]试点的小额贷款模式是网络借贷模式的源头。伴随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不断增加,网络融资作为一种新生金融模式也悄然出现,即:互联网与小额借贷相互渗透和结合。国际上,网络借贷这一模式的发展始于2005年英国的Zopa。经过阅读相关文献,笔者将国外对网络融资模式的研究总结如下:
在P2P网络借贷的影响因素方面, Herzenstein, Andrews, Dholakia(2010)[17]研究借款人借款成功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一系列实证分析,得出了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性别、职位等个人资料的特征对借贷成功率影响很小,可以忽略。Klafft (2008)[18]的研究表明网络借贷作为全新金融模式,资金出借人和需求人都应加强匿名贷款的经验,监管机构相应介入,以此来降低网络借贷风险。
在网络借贷的积极作用方面,网络融资模式的社会性使其在借贷成本上较其他模式有明显的优势。Freedman (2008)[19]对网络借贷的社会性和沟通方面进行研究,发现网络发展达到社会化之后,网络融资的成本和利息会比银行贷款的方式更低,是一种直接融资的方式。Houston[20](2006)研究指出,P2P方式的借贷,会极大有利于中小组织的融资,使交易更透明,借款人可以用相对低的利率获得资金。
而在消极作用方面, Stiglitz (1981)[21]认为信息决定信贷市场成败,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了危机的发生,一方面作为借贷子市场,P2P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P2P网络融资会使个人隐私暴露在公众面前,不利于保护借款者隐私,这对信息保护机制产生了非常大的挑战。Sunday Telegraph (2006)则提出网络借贷发展的两大阻碍,其一是网络借贷机构的资金不够充足,因为无
16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1940年6月28日-):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有“穷人的银行家”之称。 17
Herzenstein,Dholakia & Andrews(2010): Strategic Herding Behavior in Peer-to-Peer Loan Auctions. Newark DE;Houston, TX. 18
Klafft,M. (2008): Peer to Peer Lending: Auctioning Microcredits over the Internet.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p. 1-8). Dubai: IMT. 19
Freedman & Jin(2008): Dynamic Learning and Selection: the Early Years of Prosper. Com, working paper. College Park, MD. 20
James & Houston(2006): What a Difference a Month Makes: Stock Analyst Valuations Following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March 2006,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1
Stiglitz & Weiss(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pp.393 - 410.
8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吸收存款,其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令机构本身杠杆性增加。
②国外第三方支付模式研究
国外金融体系较为完善,网络购物方面以信用卡支付为主,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竞争十分激烈。通过查阅文献,国外学者的研究多事围绕第三方支付企业和电子商务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模式、发展前景以及政府的互动方面。
Ya-chu Yu(2012)[22]研究台湾地区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使用技术接受模型(TAM)为主要理论研究第三方支付的有效性、易用性、兼容性、风险性,研究表明消费者只能感知有效性、易用性对行为意向有积极的影响,感知风险性对行为意向有负面影响,但感知行为控制和兼容性对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影响。
Solomon Antony(2006)[23]通过一系列模型验证影响网络支付提供商中介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商家是否使用担保服务,主要基于中介机构的风险控制情况。商家合作伙伴的信誉对中介机构有一个无风险利率的不利影响,商家的欺诈率对中介机构风险控制有积极影响。
Ziqi Liao(2005)[24]分析消费者对互联网网购的态度。他通过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产品种类、交易安全、价格、供应商质量、教育和互联网的使用显著影响人们使用第三方支付网上购物的愿望。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本文与以前其他的研究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选题较新。以往专家学者对网络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方面。目前国内对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模式的探讨还不够系统化,相关书籍和文献大多是概念分析和现状分析。
(2)视角较新。互联网金融并不只是由信息技术推动,而很大程度是由于市场需求推动,本文从需求角度出发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并进行分析和对接。
(3)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划分。互联网金融模式很多,一一讨论并不实际,本文采用模式演进的形式,把互联网金融模式分离为三大主要部分,对第三方支
2223
Yu Y.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the Third Party Payment Service[J]. 2013.
Solomon Antony,Z.L.,Bo Xu. Determinants of Online row Service Adoption:An Experimental Stud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3(42):1889-1900. 24
Ziqi Liao,Michael Tow Cheung. Internet—based e-shopping and consumer attitudes: An empirical study[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1(38):299-306.
9
第1章 绪论 付、网络借贷和在线金融服务各自发展态势进行研究。 1.4.2不足之处
第一,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个较难量化、比较虚拟的经济模式,由于本人相应的实战经验不足,在此提出的仅是政策层面的意见,对于实际操作还不具有完整性;
第二,互联网金融内涵非常丰富,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尽可能展现现存主要模式,但难免遗漏,另限于篇幅,相关模式解析会不够深入。
第三,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非常快,可谓日新月异,最近一年政策变动和产业变动频繁。因此本文定稿时,文中部分内容可能有些落伍甚至过时,而本文所得结论是基于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所得数据和材料推理而来,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10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础理论
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云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本章主要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解析,探析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寻求其发展的理论支持。
2.1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2.1.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广义上来说,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根据施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金融互联网模式,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实体金融机构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的线上服务(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等);二是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形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比如各类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直接或间接向客户提供的第三方金融服务。
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讲,上述中的后者——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为了满足用户新的金融需求,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联姻产生的金融新业态,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互联网企业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不仅通过传统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而且不断挖掘数据、创新业务,将业务拓展至金融界,由此产生互联网金融模式。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因为它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25]。此种定义较为理想化,可算作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终极模式”。
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功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在线金融服务等模式。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谢平.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要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03-10(020)
11
25
第2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础理论 2.1.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金融服务趋向长尾化。不同于银行金融服务偏向“二八定律”[26]中的20%客户资源,互联网金融争取的则是80%的长尾“小微”客户。小微客户的金融需求特点是小额而且个性化,这样的需求在传统金融中往往得不到满足,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服务小微客户方面有天生的优势,并且可以高效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如阿里金融、P2P网贷、在线理财、众筹等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其中P2P网贷、在线理财以及众筹还满足了一部分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
2、金融服务高效、便捷化。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全新的渠道服务,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现有金融体系的效率。如阿里小贷与银行相比,简化了申请贷款流程,从申请到贷前审查、审核、发放和还款全程网络化、无纸化,整个过程最短只需要3分钟;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快捷支付”业务使消费和信贷行为的支付更加方便、省时。
3、金融服务低成本化。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化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交易成本上,如阿里金融单笔贷款的审批成本比传统银行大幅降低,因其利用了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依托电子商务公开透明、数据完整的优势,与传统金融机构“三查”[27]相比较,成本低且速度快;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成本上,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如第三方支付带来的结算成本大幅降低,众筹模式开拓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在线金融服务让消费者以更低成本搜索到更多优质的金融产品。
2.2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理论支持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通常情况下,“信息不对称”理论被看作小额信贷业务开展的基础。对这个理论进行解说,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市场主体对市场信息的掌控上有所差
二八定律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他认为,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非决定性,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27
银行贷款“三查”制度是指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通过实施贷款“三查”,有利于贷款人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经营状况以及贷款的风险情况,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采取相应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保障银行信贷资金安全。
12
26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异,区分出信息掌控好的主体与信息掌控弱势群体,信息优势就显现出来。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在一个市场中卖方会比买房具有信息优势,对商品的了解更充分,而结果将是信息占优势的群体可以通过向信息不足的群体传递信息而获利。
对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1970)、斯宾塞(1973)、斯蒂格利茨(2001)的研究成果较为人们熟知。阿克尔洛夫研究二手车市场,发现在其市场中存在着以次充好的现象,基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买房往往对二手车的情况掌控不完全,卖方则采取此种手段满足低价位买主的需求,从而使得旧车质量越来越差[28]。斯宾塞从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了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29]。斯蒂格利茨指出信息不对称表现更为普遍的领域是金融领域,而这种情况在东南亚地区以及一些新兴市场更为普遍,究其原因与企业骗贷、出口骗退和银行呆账相关[30]。
这种理论体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即为:借款人对自己的资金来源和自己信用情况非常了解,而放款人很难了解到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就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人往往把资金借给那些本身劣质但更努力争取资金的人,从而把优质但不不足够努力争取的客户挤出市场[31]。借款人借此进一步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从而导致放款人损失,市场也难以为继。
商业银行通常在放贷前会花费大量精力搜寻并验证借款人的信息,以此确定其还款能力,贷后也会花费大量成本进行监督和催收——银行贷款存在规模效益,这就是银行不选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原因。新型网络借贷,如P2P、阿里金融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云存储优势,充分传递信息,充分满足了小微客户的小额贷款需求。 2.2.2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由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32]首次提出,其被提出后就逐渐的被人们认为是现代产权理论的根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市场费用由于机会主义、有限理性、不确
28
阿克尔洛夫(1972),《次品问题》29 斯宾塞(1973),《劳动市场的信号》30
斯蒂格利茨(2001),《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 31
海蓓.新型民间资本流动方式[D].导师:陈永生.:西南财经大学,2012. 32
1937年,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
13
第2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础理论 定性的存在而变得高昂,而且市场经济中的各个市场主体在权衡交易成本时都会考虑交易费用,进而影响其经济决策。
如在小额资金借贷和第三方支付的交易结算中,对于放款人存在贷前贷后的交易费用,对于借款人,若到银行办理借款流程会面临繁琐的手续、漫长的等待和严格的后续监管,这也是很高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小额资金的需求者宁愿寻求高利贷也不去商业银行贷款,同样也可以解释传统金融机构不愿从事小额贷款和小微业务的原因。同信息不对称理论一样,交易费用理论也印证了网络融资模式的合理性。网络融资和在线金融服务交易透明度极高,在降低信息不对称同时,减少了交易费用,而其竞价的运作模式使其借款利息成本远低于高利贷。 2.2.3 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由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和韦斯于1981年在《不完全信息市场的信贷配给理论》中提出。该理论核心内容是面对固定利率下的超额资金需求,银行在无法或不愿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则会采取一些非利率性的贷款条件,如担保政策等,采取这种限制条件的结果则是部分资金需求者会退出银行借款市场,进而使需求减少,达到贷款市场的平衡状态。在微观层面上,该理论指在所有贷款申请人中只有一部分人的贷款需求会被满足,在宏观层面上则是信贷市场上的供给小于需求即供不应求。
两位经济学家认为:传统金融机构为了减少交易费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信贷进行分配,导致只有部分人能够获得贷款,这一部分人只能是财务健全、经营稳健的大中型企业,导致中小微客户很难获得信贷配给。
信贷配给的客观存在,逐渐使广大的中小微客户和贫穷人口将资金需求转向高利贷等民间借贷市场。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也依赖于信贷配给导致的市场主体的自发经济行为,民间借贷模式可有效应对信贷配给。而网络借贷的产生正顺应了我国民间资金需求的巨大缺口,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正是民间借贷更加合法化、规范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2.3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多样化的IT信息技术支持。金融
14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信息密集产业,技术、信息和制度是现代金融业的三大基石。从历史上来看,从19世纪30年代电报的发明,到电话机、电脑,乃至现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每一次信息技术变革都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以来,随着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产生、传播和加工的方式,使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幅下降,交易费用降低,同时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从而给现代金融业带来巨大效益。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支持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对信息的组织和检索,有效缓解信息超载,同时高效的满足信息需求;二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保障海量信息高速处理能力;三是大数据(big data)技术保证在日益复杂的数据分析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资产。正是上述三种主要的信息技术模式,替代了传统金融中介的主要功能。接下来分别讨论搜索引擎、云计算和社交网络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支持作用。
2.3.1搜索引擎
当前炙手可热的百度和谷歌等是搜索引擎的杰出代表。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爆炸,用户要在信息海洋里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如同大海捞针,搜索引擎技术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搜索引擎的作用是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最便利的方式在海量信息中找到匹配内容。
搜索引擎具有两面性,既能为用户提供信息便利,也有利于网站研究客户的行为趋向和行为模式,进而进行精准营销推广。搜索引擎优化(SEO)
[33]
就是一
个典型的例子。互联网金融模式大多依托电子商务网站,基于SEO优化的营销方法,能够为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一站式的营销解决方案,让网站迅速占据领先,获得品牌价值,让更多人了解网站的产品。
搜索引擎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融合是一个趋势。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利用搜索引擎进行SEO优化,推销自己产品和数据,并解释了解用户的行为模式和需求模式,进行精准营销;另一方面搜索引擎技术满足用户在信息爆炸时代快速、低成
33
搜索引擎优化,通俗理解是:通过总结搜索引擎的排名规律,对网站进行合理优化,使你的网站在百度和Google的排名提高,让搜索引擎给你带来客户。
15
第2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础理论 本获取信息的需求,尤其随着个性化搜索引擎、情景搜索引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功能的价值将更加凸显。 2.3.2云计算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现在用于表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抽象。云计算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通过互联网提供可供扩展且虚拟化的资源。中国云计算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刘鹏教授指出:“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式计算能力”。云计算技术如同物理世界中的水电煤,实现了用户需求与虚拟数据的动态配置,特别是当前计算机物理硬件短期难以突破的情况下,云计算使用大量廉价的计算及终端分担计算任务,能容错,易扩展并保障多备份数据,借助云技术的分布式、共享式和网络存储方式,大大提高海量数据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伴随云计算能力供需增加,我国针对云计算能力的现货交易市场[34]出现了,将来基于云计算的期货市场也将出现。在另一方面,搜索引擎技术也是推动云计算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谷歌就是发展云计算的先驱。金融业也是云计算技术使用的大户,云计算的高速发展会给金融业带来重大影响。比如云计算可以随时提供任何软件和数据,处理任何与金融交易有关的信息问题,比如苹果Itunes商店与手机支付处理的关系与此类似。 2.3.3大数据
大数据的概念最开始是由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他将大数据称赞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直到2009年,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其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大数据是当前市场炙手可热的话题,世界各国都给予其高度重视,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大数据具有规模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类型多(Variety)和价值大(value)的“4V”特征[35],是适应
34
我国现存云交易中心,如新华商品现货云交易中心,是新华社本着“服务实体经济,加快产业升级”的宗旨,依托“云计算”高新技术,联合江苏升阳集团共同打造的华东地区最专业的商品现货电子云交易平台。 35
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
16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代发展的技术产品,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历年,用于金融市场,即基于数据资产的金融业经营模式。
2.4 小结
在如今的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金融体系的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而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种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新型产物是一种金融创新。其主要的创新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使金融子行业间混业经营加速,出现了更加自由化、民主化、分散化的类似P2P、众筹模式等,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抵消了传统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规模以及网店优势;(2)单个主体风险被分散,风险对冲需求下降,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风控方面也具有系统性风险的提升;(3)建立金融交易信息的成本较低,基于互联网环境背景下,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展现了客户的行为轨迹,从而利于培育新的客户群。
有数据的方法[2])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17
第3章 互联网金融各主体需求分析
第3章 互联网金融各主体需求分析
本章通过现状和特征分析,对21世纪我国金融市场三个主要的需求主体: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和个人用户的金融需求进行陈述,试图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引入、研究和应用做出铺垫。
3.1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难解
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写道:“相对于大而无当的扩张,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发展,小带给我们的感觉会更加美好”。小微企业作为极具生命力的个体,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如美国把小微企业称为“美国经济的脊梁”,德国更是把小微企业称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在我国,小微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小微企业是维系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是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根据有关数据报道,在我国所注册的企业总数中有90%以上是小微企业,85%的就业岗位是由小微企业带来的,其给社会GDP创造的价值占GDP总额的60%[36]。
然而“离市场最近”的小微企业却不得不承受着“离资本市场最远”的痛苦。长期以来,我国小微企业在拉动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弱质性:产业层次低、自身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使其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在我国当前由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占有一席之地。长久以来,资金融通困难已经制约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小微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少,缺乏抵押物,很难满足银行设置的抵押条件,调查显示,82.5%的小微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有贷款的小微企业中使用过厂房抵押的小微企业的比例为9.8% ,使用过机器设备抵押的小微企业比例为6.9%,38%的小微企业主曾使用私人资产作为抵押[37];小微企业融资具有“小、短、急、频”的特点,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会造成规模不经济现象。
3637
梁志元.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D].导师:孙少岩.吉林大学,2013. 巴曙松,等 .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 [R]. 博鳌亚洲论坛,2013.
18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亟待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稳定发展的我国商业银行,建设有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同时积累大量资金资源、客户资源和人力资源。以我国工行为例,截至2011年末,据统计,工商银行已经向超过400万的公司客户以及近3亿的个人客户提供了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数字都足以显示其市场占有率,而且数据还显示,2012全年工商银行发卡4.7亿张,其中包括了超过7700万张的信用卡,年消费额近1.3万亿元,其消费额和发卡量在整个亚太地区所有国家中双居第一,截至2013年末其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88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一存款银行地位[38]。这些成绩也使其成功跻身全球四大发卡银行行列。另外,在另一方面,除资源丰富外,我国商业银行安全性较强,系统稳定,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但从信用中介职能来看,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的威胁,亟待进行业务和技术的创新,其威胁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业态的威胁。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化的发展速度加快,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催生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业的跨界融合的态势,商业银行虽然各方面优势明显,但的确在支付结算方面收到了明显冲击,第三方支付在业务模式和业务量上都超越传统网银支付,如支付宝注册用户已超过7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2倍还要多。另外互联网企业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多种渠道,试图在银行卡收单、网络贷款、网络物流基金销售、保险销售、现金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业务拓展;其在电子商务领域也逐渐的从单一的C2C平台扩充到B2B、B2C、C2C综合发展的领域。而我国银行虽也开展了电子商务网站,积极试水相关业务,如建行的“善融商务”,但收效甚微,可以说在现行电子商务竞赛中,银行已处于被动状态。
二是来自市场的威胁。当前伴随利率市场化和我国金融市场高速发展,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不断出台政策鼓励金融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会使其不断寻找低成本、快捷便利的融资渠道,如选择发行债券、信托、股票、各种票据或者短期融资券,更有企业从民间借贷市场挖掘资金渠道。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必将受到来自互联网融资方式的挑战,特别是在信用中介职能和融资模式方面——导致金融脱媒进程加快。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近十年,,
38
19
中国工商银行(http://www.icbc.com.cn)
第3章 互联网金融各主体需求分析 综合起来,在非金融机构社会融资规模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分别扩大了7.42倍及7.8倍,其总和扩大了7.51倍;在国内非金融机构社会融资总额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39]分别年均增长23.74%和24.29%年均增长23.88%,显然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直接融资扩张速度要更快一些,即后者高于前者[40]。
三是来自技术的威胁。互联网时代即为创新的时代,各种业态模式早以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如美国社交网站脸谱网(Facebook)实名制用户已突破10亿,平均活跃用户接近3亿,最先使用新兴信息技术如“云计算”、“搜索引擎”和“大数据”技术来挖掘用户的借贷和资金融通需求,构建从个人到个人(P2P技术)的融资中介平台网站。社交网络将为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提供最根本技术和业态支持,如我国“人人网”若也涉及相关领域,以其所具有的灵活、便捷、低门槛等优势对我国新金融模式的竞争格局将形成巨大冲击,更不容小觑的是其具有完善的社交网络技术和巨大的客户资源,创造的客户需求不可估量。
3.3个人用户寻求多样化理财和投资手段
为了拥有更充分的生活保障,尽可能的让已有资产增值,近些年来大众理财和投资需求一直很旺盛,如2006年的股票市场,2007年以后的房地产市场和银行理财市场。对个人用户和家庭用户来说,投资理财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而目前我国针对大众客户的投资理财产品还不够丰富。作为普通家庭的一份子,个人用户始终在寻求多样化的理财渠道和投资手段。
传统的理财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股票和基金,投资理财周期较长且伴随较大风险,但利润率有所保障,但是股市最近几年的低迷状况增大了投资的风险;二是外汇和期货,这两种的投资利润率虽然很高,但风险比股票还大,而且投资门槛更高;第三种就是黄金白银投资。这类投资如果有好的公司能够保证收益率,严格控制止损点,回报会比较快,但这类投资巿场的流动性较高,保证金交易的特点也提高了杠杆性和门槛;第三是现货投资,投资风险较低,门槛也不高,几千块钱就可以做,但这也决定了其投资回报率不高的现状。
最新资料显示,大部分个人用户的理财方式是通过储蓄和银行理财产品,比
3940
这里仅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券和境内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潘功胜.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夯实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基础[N].金融时报,2012-09-19(001)
20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达到26.3%[41]。在在储蓄方面,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的机构,活期客户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却属于银行的非流行客户。根据“二八定律”和“长尾效应”,非流行市场的加总规模会远远大于流行市场规模。但现实情况是商业银行在我国利率政策保护下,针对活期客户的回报极低。
在银行理财产品方面,我国银行相关业务也存在相关问题。首先,金融分业经营限制个人理财发展。我国证券、银行和保险三个市场相互独立经营,使个人理财业务只能在各自市场范围内、以较低层面操作的方式为客户服务。其次,理财人员队伍素质还不够高。相对比国外理财经理,我国理财经理的知识面不够宽泛,在涉及会计、法律、保险、证券、财税甚至个性化目标定制等多方面都缺乏响应人才。最后,差异化服务不足,网络渠道拓展不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在理念和实践上相比较“财富管理”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产品相似度较高,网络渠道运用不够充分,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创新和个性化服务[42]。
伴随经济发展,我国居民财富不断积累,理财意识和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更产生了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专业限制,这部分客户投资理财的渴望较强,但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还没有跟上,亟需我国金融机构提供个性化、便捷、高效的金融理财服务。2012年的投资市场跌声一片,股票、基金、黄金,都让人感到失望,除了储蓄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人们希望有更放心、收益更加稳定的投资理财方式可供选择。而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加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柜面式的理财开始凸显其局限性,并渐渐受到冷遇。
41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3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是:基金及理财产品、房地产投资和购买债券。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26.3%、17.9%和15.9%。 42
黄腊梅.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27-28.
21
第3章 互联网金融各主体需求分析 3.4 小结
本章中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中的各个主体,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各要素主体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竞争、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其中主要涉及的主要要素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子商务企业、搜索引擎企业等组成的互联网企业;当然最后还有海量的个人用户。笔者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各主体需求各异,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精确对接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和个人用户的需求盲点,让现代金融业更具有普惠性和包容性。
22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演进及需求对接
近年来,国内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和在线金融服务产品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各种模式竞相发展,迅速改变了金融业的传统面貌,成为了金融创新的主力军。本章作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以演进的视角依次展示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和在线金融服务三大互联网金融模式,并与相应的需求主体进行对接。
4.1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源——第三方支付
4.1.1第三方支付的定义
央行在2010年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给出非金融机构支付的具体定义,从广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中介所提供的预付卡、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已经其他央行确定的支付服务。
从狭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由具备一定实力的非银行类机构,借助现代信息和计算机技术,采用与各家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和银行支付体系系统之间建立的电子支付模式[43]。之所以称为第三方,是因为这些平台不涉及资金所有权,而只是起到中介的作用。
当前阶段的第三方支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而是成为线下线上全覆盖、应用场景极其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 4.1.2第三方支付的模式简介
第三方平台支付模式是拥有当前国内最多服务商数量的支付模式。截止至2013年7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发放了250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44]。
笔者认为,当前市场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运营模式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快钱、易宝支付为代表的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另一类是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依托自有电子商务B2C、C2C平台、并提供担保服务的支付模式。这里我们讨论后一种模式。
4344
曹洪辉、李汉.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蓝皮书(2011)[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6-7. 韩壮飞.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D].导师:王作功.:河南大学,2013.
23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演进及需求对接 第三方支付模式要求收款人和付款人在平台各自设立账户,然后付款方向账户冲入资金,当收款人付出收款指令,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向付款人发出相应支付的指令,其次平台收到资金后提醒收款人发货,完成交易后再把资金划归收款人账户。另外,当收款人或付款人有需要时可以将各自账户里的资金提现到银行账户。
图4-1 第三方支付模式与传统支付模式的对比
如上图所示,从传统支付模式架构来看,我国央行为商户提供金字塔式的支付清算模式,但为商业银行提供星状点到点的清算模式,由于商户不能在央行开户,所以商户和银行之间形成网状支付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收款人和付款人通过各自商业银行开户,而在央行的支付系统中进行最终的结算。
第三方支付模式则具有了全新的结构,是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商户和银行之间构建一个平台,前端对接无数的网上客户,后端连接商业银行,都为星状连接。向下是单点连接商户,能够及时满足商户的小额、快捷的支付清算需要,向下链接商业银行的基础清算系统,减少了银行业务复杂度。 4.1.3第三方支付引发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4.1.4银行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第三方系统逐渐的在抢占银行业电子支付市场份额,并且其带来的威胁不容小觑,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以及与银行在业务方面的重叠,必然给银行业带来极大的挑战,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4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创新优势。由于其本身客户数据的优势,使其能够实时跟踪客户的需求,而有的放矢的创造适销对路的产品,创新金融服务,而这种服务体系势必会分流银行业所原有的客户群。比如:支付宝在2013年6月推出的余额宝(图4-2),由图我们可以看到余额宝的优势,支付宝与天弘基金联手,用户既可以在支付宝网站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获得较高的收益,还有有网上支付、转账功能。足见其发展空间。继余额宝出台之后,互联网上又出现了诸如活期宝、百付宝、现金宝等类似产品,这些产品的相继问世,势必会将越来越多的创新性金融服务带到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二、第三方支付系统的用户数据优势。由于第三方支付具有成本低、接入方便快捷同时支持多种银行卡、服务周全具有拓展性等特点,正逐步的受到中小客户群体的青睐。垄断部分客户的数据资源,客户在使用第三方支付时,银行无法在其获得任何关于用户的有效信息,即这部分信息由第三方支付系统完全垄断,同时这也进一步的方便了第三方支付系统根据中小客户需求提高服务创新。
第三、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客户粘性优势。即一旦客户与第三方支付系统产生关联,这种关联性一般较持久,第三方平台开展的各种增值性服务更容易留住客户,产生客户黏性。具体表现为:首先,客户拥有第三方支付账户,之后其可以通过手机终端、互联网等方式完成支付与使用网银并无差异,甚至更加方便快捷,结果导致网银客户群被分流;其次,第三方支付系统所提供的信用担保功能,增强了网络购物过程支付的安全性,使得用户倾向性更加明显。
图4-2 余额宝示意图
4.1.5银行所具有的优势
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横空出世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在第三方支付的
25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演进及需求对接 迅猛势头下,银行仍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存在,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一是信用优势。银行在我国拥有悠久的经营历史、甚至说具有政府的隐形担保,而这多年的信用积累以及雄厚的财力与技术都是银行所固有的优势所在,这些都是第三方支付平合不可比拟的,商业银行的财力优势使其有能力对在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技术方面进行高额投入,这就使得银行在计算机网络建设和安全性建设方面的完善程度远远超过第三方支付平合。另外,银行还具有监管优势,金融监管部门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业已成熟,风险监控也已较为完善,而相对应的则是第三方支付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基于此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在信用方面与商业银行尚有较大差距。这也就直接导致大客户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商业银行。
二是成本优势。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由于其所固有的客户群、完善的交易系统,从而省去了大额的网络业务推广费用,使其可以在成本上形成规模效应,形成成本优势。
三是大客户信息优势。与第三方支付平合的中小客户优势相对应的,商业银行具有大客户上的信息优势。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风险控制方面的原因,在用户每天的转入转出额度上都有限制,这对于大客户来说是致命的劣势,无法满足大客户的需求,这也形成了商业银行的大客户资源垄断,有利于银行挖掘大客户的需求,进而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创新。 4.1.6商业银行所需改革
第一,客户资源信息方面需要改革。在现有的支付系统中,第三方支付平台运用自有虚拟网关,用户在进行支付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直接获取用户相关信息掌握客户的信息与资金流。导致银行在客户的争夺上处于劣势。
第二,存款业务需要的改革:第三方支付平台会分流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虽然最终资金仍会回流至银行,银行总存款不会受到影响,但储蓄存款的分流会影响到银行的存款结构,使银行揽存压力更大。这些流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延迟付款功能,使现金流冻结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以支付宝沉淀存款为例,现如今支付宝每日均沉淀资金已达100亿元,这对银行的储蓄存款造成了严重的分流;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方支付系统
26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在迅猛发展,已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向保险保理、基金理财等业务延伸,向客户承诺预期收益超过银行存款利率,比如余额宝向用户承诺,其年预期收益率超4%,为银行活期存款的10倍,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也对银行中小客户资金流造成严重的威胁。
第三,中间业务所需改革:在经济学中,银行中间业务是指支付结算、咨询、担保、承诺等业务,而伴随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的逐步进行,银行利差在不断的缩小,中间业务逐渐成为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由之前所述,第三方平台的发展,使银行中间业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第三方支付业务向中间业务的延伸尤其自身的优势比如价格更低、操作简单快捷、延迟支付功能都在挤压着银行的各种业务,目前,已有7家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了代理基金销售的准入资格,直接与银行展开价格战,如汇付天下基金申购手续费仅为银行的40%,从而吸引大批客户逐渐转而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的垄断格局在逐步被打破,更为严重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还在改变着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逐步的由线下购物转战线上购买,而使得用户越来越依赖第三方平台。
4.2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网络融资
网络融资产业是我国互联网金融重要的细分行业组成。互联网通过信息透明化,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信用恰恰是金融的本质与核心。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向陌生人成功融资,这个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却成为了现实。通过互联网,把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信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匹配,产生了网上直接融资这一全新的融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资金供需双方不需要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互。 4.2.1 网络融资行业发展现状阐述
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互联网金融形势的出现,我国出现了众多网络借贷平台,他们以“人人贷”为旗帜和宗旨,在银行贷款难、中小微企业难贷款的矛盾下产生,是市场需求催生的新型融资渠道。
“人人贷”是P2P(Peer to Peer)借贷的中文翻译。通过网站平台,借钱人和放款人经过网站注册和审核后,需要钱的人发布信息,有闲钱和投资需求的人参与竞标,一旦双方在额度、利率方面达成一致,交易即告达成。没有抵押、没
27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演进及需求对接 有担保,以双方可以接受的利息,向陌生人借钱,或者把钱借给陌生人,听上去如同天方夜谭,但时下已经风靡网络平台。对于借款人,P2P的吸引力在于方便和容易获得;对于放款人,资金回报率远高于银行存款或多数理财产品,网络平台省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大量成本。
“人人贷”模式2005年首创于英国伦敦的Zopa网站,之后迅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复制。他们的口号是“摒弃银行,每个人都有更好的交易”。目前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有格莱珉银行、PROSPER、lendingclub等。在中国,2007年8月第一家P2P网贷平台——“拍拍贷”诞生。随后以“网上借钱,解决燃眉之急”的口号吸引着大学生、小微企业、农民等“缺金者”,“人人贷”模式发展一发不可收。调查数据显示,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络融资整体规模已由2007年的2000万元升至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5%。同时,网络借贷平台开始由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人人贷”也从单纯的个人对个人的信贷中介平台发展为线上和线下兼营模式,业务范围也从个人借贷发展到理财、信托等多种综合业务[45]。而到2012年年底,全国网贷平台已超过300家,全行业成交量高达200亿元[46],现存模式如下图4所示。
4546
本报记者 贺骏.网络贷款 偷走了谁的奶酪?[N].证券日报,2011-09-21(D01) 数据来源:安信证券2013统计
28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4-3 国内P2P贷款的主要运作模式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2013)
4.2.2网络融资:阿里小贷模式优势和劣势
(一)阿里金融小额贷款业务简介
2007年5月,阿里巴巴联合工行、建行,向会员企业推出网络联保贷款服务。成为会员后,则无需任何抵押,但需要三家或三家以上企业联保,则可以通过阿里巴巴向银行申请贷款,阿里巴巴则起一个贷款中介的作用,将企业的信用记录交给银行审核,而最终的贷款申请结果则由银行决定,然而在这整个过程中,阿里巴巴用其掌握的企业交易数据建立完整的企业信息数据库与信用评价体系,以及风险控制机制。
29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演进及需求对接 阿里金融的贷款业务还有诸如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同样的无需抵押及担保,在限额100万元之内的贷款,整个贷款流程全部网上操作,从申请、审核到贷款发放以及收回。而贷款申请时间上从三分钟到七天。阿里金融的信用贷款信用贷款是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无需提供任何担保即可申请的贷款,由系统自动综合评价申请人的资信情况、核对放贷风险等因素之后自动核定授信额度,发放贷款,具有最高限额100万的规定。小微企业利用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在银行贷款,因为其抵押物的资质等问题,而阿里巴巴的信用贷款则可以利用其交易数据给予贷款,缓解其资金压力。而阿里巴巴的订单贷款是针对淘宝卖家的,卖家可以以个人名义申请贷款,从而形成订单,系统对订单审核,满足条件的并且在其资信额度内的最短3分钟即可放贷,日息为万分之五,订单贷款的申请,可以使卖家增强自身的资金利用率,从而便面了从其发货到买家收货付款时间内的资金流动性不足的缺陷。
(二)阿里金融优势剖析
①以阿里巴巴为依托,具有持续且庞大的客户资源
金融机构大多都在追求稳定而庞大的客户群,而这正是阿里金融一个很大的优势,因其依托阿里巴巴持续而又庞大客户的资源。从2003年开创至今,阿里巴巴平台依托于电子商务市场高速发展的,交易额呈现飞速增长,从而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
下面我们以淘宝网为例,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因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信任、支付问题,2003年淘宝网的交易额度只有约2000万元。而紧随其后的,在阿里巴巴公司推出支付宝之后解决了这诸多难题,随之而来的则是淘宝网的迅速发展,呈现了爆发式增长的趋势。2004年,淘宝网交易额攀升至10亿元,2005年则达到80亿元,而且淘宝网一直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至今。截至2012年11月30日,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万亿的省份仅有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四个省的情况下,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说明淘宝一年的销售总额已可以与我国较发达的省份全省交易额向媲美。而阿里金融则是基于这样背景下的阿里巴巴平台之上,为其会员提供订单贷款及信用贷款服务,由于小微企业贷款比较困难,从而注册成为阿里巴巴会员拓宽贷款渠道,为方便向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在其平台交易,由此可见,阿里金融在这不可比拟的客户资源优势背景下,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30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严格的信用控制机制,减少贷款坏账率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信息披露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使银行对小微企业真实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从而缺少信用基础又缺少抵押物,使得不论是宽松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在银行贷款都很困难。
而阿里小额贷款公司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凸显出来,阿里巴巴通过小微企业在其平台上进行的交易,从而积累了小微企业的各种信用记录数据包括现金流、交易额、成长状况等情况,通过这些数据使得阿里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情况比银行要了解的多,在这样的基础上给予信用评价,根据其交易资料包括近一年的总资产、经营成本、销售总额、总负债其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交易额占当年销售总额的比例等财务数据,阿里巴巴再结合客户交易时平台上积累的企业订单数量、仓储周转,销售增长、以及投诉情况等信息,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评定其可贷信用额度。阿里小额贷公司利用其数据信息优势,从而严格控制贷款风险,成立仅两年的阿里小额贷累计放贷280亿元中不良贷款率仅有0.72%,可见其风控的有效性及严格性。
③批量试贷款模式,实现成本规模效应
制约小微企业贷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贷款成本问题,银行贷款的成本对500万以下贷款无法覆盖,若无抵押物的情况下。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高,使其探索出了集体审批的模式,不同于针对大客户的一对一服务,分行业、分类别集中审批,同质化较高的类型企业采取批量授信。但小微企业贷款成本高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即使批量授信,由于每家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不一样,仍然需要银行提供的不一样的金融服务。
针对上述问题,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则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出一条小额贷款流水线,采取金融产品商品化在线上出售的形式,批量式生产,从而大大降低了贷款成本,提高贷款效率,阿里小额贷每位工作人员能服务1000家企业,相对应的银行的客户经理每人服务100家小微企业已经是极限。阿里巴巴具体的贷款工业化流程通过其平台上积累的客户交易数据,通过大数据处理,设计风险模型,实现贷款。在阿里巴巴后台的操作屏幕上,客户申请贷款后,工作人员可以看到每个贷款环节客户的信用状况,滞留情况以及推进速度等情况。而一旦出现坏账情况,专门设有电催部门进行催收,避免人工催收,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三)阿里金融问题情况分析
31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演进及需求对接 ①主体身份不明确,定位较模糊
阿里小额贷就其本质来说依然是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其依托的是电子商务平台,就目前来看,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还没有对小额贷款公司明确的定性,小额贷款公司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在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出台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取得了合法地位,然而其主体定位仍然模糊,无法认定其为银行金融机构、一般企业或者民间金融组织[47]。
而这种模糊的定位也为其带来的如下不利因素:由于无法确认其为金融机构,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按一般企业缴税,未享受到金融机构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压力过重,另一方面导致监督管理部门职能的交叉,经常出现“多头监管”或“无人监管”的局面。另外,阿里小贷因无法纳入人民银行结算系统,不能按照“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从其他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也无法获取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的信息,无法开展对公业务。
②资金规模有限,无吸收存款权限
随着放贷规模的不断放大,由于不能吸收存款,阿里小额贷也遇到和其他小额贷款公司同样的资金瓶颈问题。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根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仅限于接收捐赠的资金、股本以及不超过资本净额50%的借入资金。就现状来说,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6亿元,按照规定还可以借入银行8亿元资本,也就是说,其可供放贷的资金最多是24亿元,若不扩增注册资本的话,即使其放贷资金的周转率高,放贷规模也依然是有限的。
2010年6月,《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首次明确了“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意味着虽然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上拥有巨额沉淀资金,然而阿里小贷无法使用其资金进行放贷,获取收益。而这巨额的沉淀资金必须作为备付金存放在银行。
③放贷后的风险措施不足
阿里小额贷对于贷款的发放,在放贷前会严格的审查,凭借其对客户交易情况的掌握以及风险控制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效的降低了坏账率。然而,由于阿里小额贷无抵押无担保的完全信用贷款,必然存在着高风险。随着放贷规模
47
32
潘意志.阿里小贷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存在问题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03):30-33.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不断放大,潜在风险也在不断积聚,放贷之后,一旦发生信用风险,损失将无法收回。这就需要阿里巴巴进行后台实时监控,而这势必会对其造成极大的挑战。阿里金融针对这个弊端也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法,例如:自主研发风险控制系统,用标准化方式不断审视贷款客户行为,合理控制贷款风险;通过自身对小微企业的了解,引人国外一流的核心风控技术,也正是由于去独创性,金融互联网风控模式的探索仍需不断的完善。 4.2.3网络融资惠及小微企业
作为交易平台,互联网早已有之;作为借贷的法定机构,银行早已有之。那么,为何网络和借贷能在最近几年迅速合体并呈爆发式增长?答案就在于网络融资的出现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由于我国多年维持的宽松货币政策,多余的流动性在市场中扰乱社会秩序,累积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流动性泛滥的危害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也日益显现,资产泡沫和高通胀反作用于宏观调控政策,经济政策开始面临持续的被动收紧压力。执行货币从紧的信贷政策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以及个人信贷难的问题。急需资金者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民间借贷,与往年同期相比,典当行、小额贷款业务大幅攀升。但是,这种借贷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往往让一些亟需借贷的人望而却步。于是,网络借贷以其快捷便利等诸多特点进入人们的视线[48]。随着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新36条》发布,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嗅觉灵敏的人们便开始运作网上的贷款平台,加上由于网上贷款平台规避了“人情往来”的烦恼,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P2P就顺其自然地诞生了。
举例来说,王某要在某城市经营一家卖女鞋的小店,他想赶在春节前进一批新货,需要3万元钱。3万元,对于银行来说金额太小。按照银行业业内目前约定俗成的标准,500万元以下为小微企业贷款。像王某这样的小微企业主根本无法进入银行小微贷款的视野。现在王某只需在人人贷上提交了身份认证、工作认证、信用报告和收入证明,接下来等待审核。几天后,王某的邮箱会收到数个给他放款的信息邮件。第二天,王某的贷款就到账了。不过,王某需要付给借款人15%的年利息,付给人人贷3%的服务费,分9个月偿还,月还本息3545元。
48
网络借贷——中小微融资的“春天”[J].时代金融,2013,(10):68-69.
33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演进及需求对接 与本文第三章所述相符,网络借贷特别适应融资金额小、需求急迫、频率高等特色的资金流转市场。小额与分散,正是互联网上借贷生意运行的重要逻辑。很多网站不仅要求每位出借人将资金分成多份,也将每笔借款拆分成多份,这是重要的风险控制策略之一。可以说,在银行贷款难与中小微企业借贷难的双重矛盾下,是市场需求催生出了新兴的融资渠道——网络借贷。
4.3互联网金融发展新阶段——在线金融服务
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下,新型互联网企业把目标放到了金融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支付领域,相继推出创新型的金融互联网结合产品,如在线融资,基金销售,综合理财等,从而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金融、互联网、电子商务三者的融合。
在线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或者第三方机构为实现金融产品销售目的、通过网络环境搭建的平台,是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一环,是连接客户和金融机构的纽带和桥梁: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金融销售平台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销售平台最直接地反馈客户需求、投资偏好。 4.3.1互联网网销基金:余额宝
商业模式的创新在被不断探索,像支付宝利用其独有的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客户资源、海量交易数据不断的进行着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余额宝”是在支付宝基础上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自2013年6月上线以来,短短半年的时间,余额宝募集资金数额已高达4000亿元,而与其对接的天弘增利宝也因此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作为支付宝的一项增值理财服务,余额宝既可以满足用户随时购物消费和转账的需求,同时将基金公司的直销系统内置到其网站中,通过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公司系统对接一站式为用户完成基金开户、基金购买等过程。
余额宝最低一元即可购,本质上是一款消费型货币基金,购入的基金理财产品盘活了用户支付宝余额资金,满足增值需求的同时进行了高效便捷的理财体验。余额宝的推出有助于其积累其运营经验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开发,并且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用户黏性和活跃度,从而赢得更多的合作商户,借以巩固其互联网支付市场首要地位。
本质上来说,余额宝是一个直销类基金产品,天弘公司把其发行的增利宝基
34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嵌入到支付宝系统,创新出余额宝服务模式。如图5所示,余额宝在运营过程中包括三个直接主体:支付宝公司、支付宝客户和基金公司。在这个运营系统中,支付宝提供产品对接、完整的第三方结算工具和直销平台,以用户长期在支付宝建立的支付习惯加以引导,天弘基金发行的增利宝是产品提供者和销售者,支付宝客户中基金的购买者,将资金从银行转入支付宝,然后直接转入余额宝,用以实现对增利宝基金的购买,同时可以从余额宝方便的转回支付宝,实现基金的赎回。
图4-4 余额宝的主体架构示意图
4.3.2在线金融服务特征
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为广大用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了诸多便利。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无进入门槛,满足大众金融需求。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多数设置了金额限制(5万元左右)而这对于普通的群众来说,是较高的起售门槛,使人敬而远之。而余额宝则在这一点上进行了创新,零门槛的设置吸引了大众消费者的眼球,小额资金即可进行申购,盘活了用户的闲置活期存款资金,也满足了群众的一定理财需求。
二是可观的收益、高指数的安全性,增加其吸引力。
就其本质来讲,余额宝就是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年收益率为活期存款利率的10—12倍,普遍位于3%-4%之间,相比银行活期存款,用户对于其闲置的账户资金显然更愿意选择余额宝来纺织。就其安全性来说,货币基金是一种较股票理财产品要安全许多的理财方式,而且支付宝平台本身还对用户提供了被盗金额补偿允诺,确保资金安全性。
35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演进及需求对接 三是用户体验方便、灵活、快捷。
余额宝的操作流程简单人性化,使用起来较为简单,不论是资金的转入还是理财产品的购买都容易实现。资金的高流动性体现了其灵活性,用户可以随时将账户中的钱赎回用于消费购物、转账等。还具有提现功能,以及实时到账无手续费新体验。
由于拥有上述特点,余额宝的成功推行也引起了互联网公司的迅速“跟风”行动,类似基金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诸如数米基金网的“现金宝”、东方财富网的“活期宝”、百度的“百付宝”等,掀起了一波互联网现金理财产品热潮。这众多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均是实现碎片化理财服务,只是细节上稍有不同,惟一不同的是在不同平合之上购买不同种类的货币基金进行保值。
4.3.3在线金融服务对应大众金融理财需求
互联网金融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进行着创新,逐步的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资金保值、增值需求。在线金融服务的出生到成长时刻满足着大众理财需求的发展,除了在线理财产品自身低门槛、高收益、方便灵活等特点之外,笔者总结出有如下优势:
第一,互联网理财的发展具有长尾效应。就目前状况来说,互联网企业都在追求常委效应,都在积累用户资源,获取交易数据。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对象时客户“二八定律”中的“八”,即金融需求小额、分散的用户资源。虽然分散但是一旦积聚起来,其凝结的客户群则不容小觑,最终会形成海量用户群。交易数据的不断积累目的在于,通过对客户交易数据的分析更有效、更科学、更快捷给客户进行信用评价,从而在这种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适合的金融增值服务。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开始逐步打破商业银行在物理和政策方面的天然屏障瞄准银行客户“长尾”市场,将目光放在了被商业银行垄断的16万亿活期存款,与商业银行开展了争夺战。
第二,互联网金融独特的包容性和普惠性。传统银行业等金融服务机构受制于银行网点的局限性,服务范围和对象都是及其有限的。而互联网金融通过其本身优势,无地域限制的开展扩展其业务范围。用户只要拥有网络就可以享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这种金融服务可以延伸到每一个互联网所覆盖到的地区,使得
36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众群体都可以享受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这就是“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尤其对于那些被排挤在传统金融机构门槛之外的、相对弱势的组织和个体需求者提供了不可取代的服务,为其开脱了融资渠道,虽然互联网金融模式服务的对象依然是传统的政府、企业和个体范畴,但其包容性和普惠性则是传统金融模式所没有的。
第三,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以“爱情险”为例,在竞争激烈的“光棍节”保险理财市场中,众筹网与长安责任险联合推出的“爱情保险”异军突起,成为最受欢迎的保险理财产品之一,再有诸如“赏月险”等都大受消费者青睐,客户潜在的个性化理财需求的需求,在依托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背景下,理财产品的创新更加准确、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偏好。在云计算、移动互联、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特有数据来源,大数据经过清洗挖掘,就可以形成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以及群体性分析,从而形成更精准、针对个性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充分发掘已有的资源之上,梳理其具有的内在逻辑并最终做好科学规划后,就有可能创新出更多的适合客户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
第四,互联网企业借助网络入口和移动端获得客户优势。理财营销渠道创新的重要性在互联网企业对于网络和移动入口的争夺上更加凸显出来,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在不断发展的未来的一定会借助于移动终端,比如腾讯微信等已经将战场转移到手机移动端,在手机终端可以绑定银行卡、信用卡,可以进行实时的消费,开通了买卖金融产品的新通道。“一块钱就可以理财”、“买基金就像网购其他商品一样方便”在这种新形势下也变为现实,互联网金融的终端免费模式,降低了理财产品门槛。
4.4 小结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不断发展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现有的金融垄断业务经营地位。就短期来说,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在做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延伸,其服务的对象主要针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但就长期来来说,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市场的抢占最大的威胁是其所具有的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转变与脱媒效应。基于此种分析结论,商业银行应认识到自身的威胁所在,转变经营业务方式,在存款业务、中间业务和
37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演进及需求对接 客户资源维护上加强创新,以减少互联网金融对其业务方面的冲击以及对其用户群的分流。并且积极的推进自身网络化的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推进战略差异化发展。
网络微型借贷在我国既有以“人人贷”为代表的P2P融资模式,也有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阿里金融模式。网络融资业务的出现,将有可能在极大程度上满足我国目前小微金融需求的巨大缺口,服务于在传统融资模式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小微企业。首先,网络融资具有成本低,风险小,辐射范围广,资金周转快速,灵活等特点,其依托于数据与互联网所开创的量化放贷模式与小微金融业务的需求十分匹配,能够满足小微企业的长期融资需求。其次,网络融资的量化放贷模式有着一定的系统性风险,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类数据,有助于其较好的控制风险。这需要政府部门完善各类相关数据的开发,加快小微金融征信体系的建立,这对互联网小微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线金融服务之所以如此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市因为其降低了信息和资金交易的成本,具有成本规模效应,从而取得了传统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优势。并且其以民间金融领域为突破口,扭转了普通百姓投资保值、理财难的问题,这是传统金融机构所无法实现的,即使其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也难以走入小客户群体需求中。在线金融服务是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一环,是连接客户和金融机构的纽带和桥梁: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金融销售平台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销售平台最直接地反馈客户需求、投资偏好。
38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5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创新研究
从2012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出现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迄今为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将很多行业洗牌,除笔者在上述章节探讨的三种主要模式之外,互联网金融更是进一步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人们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并通过合理监管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未来,传统银行会不会消失?笔者认为不会,但现在需要互联网金融为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使其具有互联网基因,并加强彼此的合作,从而惠及越来越多的人。本章首先讨论互联网金融多样化创新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提示。其次分析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必备要素以及创新模式探索。最后引出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建议:打造跨界战略联盟。
5.1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多元化趋势及风险警示
目前由于监管方面的缺失,虽然互联网金融呈现了及其快速的发展创新趋势,试图在深度改变现代金融生态体系的同时,实现与传统金融业的融合,形成全新的现代金融生态体系。但是其金融风险隐患却制约着其未来发展,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已经开始展露风险隐含问题,若仍不对其进行风险防范,极有可能最终形成系统性风险。
5.1.1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呈现多元化
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逐渐显露多元化的趋势,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通讯技术等为依托的背景之下,这种多元化趋势势必增强。除上述讨论的三种主要模式之外,互联网金融还出现了诸如互联网金融门户和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众筹模式等金融创新模式。
第一,互联网金融门户。在国际互联网金融门户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国内互联网金融门户也借鉴其经验在近两年内迅速崛起。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金融产品的搜索、比价以及推荐、交易、销售等服务的平台即为互联网金融门户。比如融360网站,是我国第一家互联网金融门户搜索引擎,主要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
39
第5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创新研究 贷款产品垂直搜索比价,在其开业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为大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了融资贷款查询排名,以及将其推荐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贷款。
第二,大数据金融模式。目前所有的以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集团为代表的金融服务模式都可以称之为大数据金融模式,这种形式下,主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挖掘潜在有价值的客户,定位其需求并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种模式创新。可以说大数据是继土地、资本、人力之后的一种新型资源要素,我们可以期盼大数据交易所类似的市场出现,从而实现各类市场主体资源共享。大数据金融模式将会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可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从而解决企业资产与负债结构流动性不向匹配问题;可解决在成本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存在的运营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可解决客户不足的问题,拓展为数几千万的小微企业市场,前景广阔。
第三,信息化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开展各种金融业务,将会节省物理网点和各种资源的投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创造了更多价值,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模式则依托于信息化金融机构的出现,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改变原来的金融服务模式采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网络化,现在的此种模式有线上银行、线上保险、线上证券和线上理财等多种创新模式的出现。
第四,众筹模式。目前是比较新的一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不是很快,其中以点名时间网站等为代表,还不具有普遍性,这种模式是指个人把自己心中的创意或梦想,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在网站上发布,设定目标达成所需金额及时限,而对该项目感兴趣的人可以承诺捐献或投资一定数量的资金助其实现。虽然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但这种模式的将可以实现一些特定人群的创意或创业梦想,未来值得展望。
以上是在我国现有的四种模式,可以展望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新型模式的出现,或者是基于以上四种模式的融合,最终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会跟上国际发展节奏。
5.1.2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隐患
创新与风险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作为重要的跨界创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互联网仅仅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其核心
40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仍然是金融,因此在金融流域所存在的风险同样存在于互联网金融中,比如:流动性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在以上这些传统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之外,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特点,还存在以下特有的风险特征:
第一,风险极易扩散,危害范围广。互联网金融所依托的高科技信息网络技术为其提供强大技术支持的同时,由于其具有的高速远程处理功能也带来了其模式中风险扩散速度极快的特征。
第二,风险不易监管,无法有效控制。由于互联网技术本身的高科技性特征,使得对其监管难度系数大,尤其是技术上的监管,出现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金融业务对时间和地理的全面覆盖以及交易的相对虚拟化,使得交易过程变得不透明,风险形式出现多样化,这势必为当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金融风险存在交叉传染的可能性。传统金融可以通过分业经营、设置市场屏障等方式隔离风险,使之发生在相对独立市场内部。而在互联网金融中这种物理隔离的有效性相对较弱,网络黑客的存在也会提高各个市场风险相互渗透的弊端,甚至可能导致突发性金融危机的出现。
5.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模式创新
截至2013年6月,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在线金融服务平台、以阿里金融和P2P为代表的小微和个人贷款平台、以阿里巴巴“支付宝”为代表的数家第三方支付支付平台已经全面进军我国金融业。可以说这三类主要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已经对我国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造成了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树立“银行再造”思想,推动传统金融模式的创新。 5.2.1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银行再造”
企业再造思想由美国著名管理大师迈克尔·哈默在1990年发表的《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一文中首次提出。1993年,哈默与詹姆斯·钱匹合作出版的《再造企业:企业管理革命宣言》一书明确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将再造思想引入银行业的是保罗.阿伦,他在1994年出版的《银行再造 存活和兴旺的蓝图》一书中,将银行再造界定为“银行为了获取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
41
第5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创新研究 等绩效方面的巨大改变,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
银行再造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法,而且已经上升为一种哲学和一种思想方法,已经扩展为对传统银行经营范式的反思和调整。全球范围内已经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银行再造浪潮。第一次是通过并购实现银行的全能化,追求资产规模效应,将整个组织视为一个流程整体,信息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但最大并不见得最好,特别是金融危机的频发使银行开始注重优化资产质量管理,更加重视客户价值的实现。第二次银行再造是银行开始向做强、做精转变,强调资源的集约化效应,开始建立跨界战略联盟。银行再造的实质是探索一种更先进的银行经营模式,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业可能引领第三次银行再造。 5.2.2商业银行模式创新分析
银行互联网创新的模式、能力支持 和组织支持如下图5-1所示。
图5-1 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的模式、能力支持和组织支持
如上图所示,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交易方面的风险管控能力远远高过互联网金融企业,若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经验,应该:首先,提高客户交互水平,通过打造银行业电商、交互式门户等方式提高互联网的渠道能力,通过吸引客户把有交易需求的客户引入银行已有的优势系统中。其次,做大做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巩固原有的理财平台,发展小微贷款业务,在支付业务上进行创新。最后,通过前两步的推动建设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生态圈,通过上下游客户的全方位、
42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性化服务发展供应链金融,找准时机打造跨界金融联盟。通过以上三步骤实现商业银行的模式创新。 5.2.3模式创新必备要素分析
必备要素一:优质的客户经理资源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布局重点还是在于高端客户,相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服务重点在于“草根阶层”。根据长尾效应,我国国内还有广大的中产阶级属于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都没有布局的真空领域,他们的投资和消费理财需求在未来是我国金融市场上的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对于互联网金融产业来说,他们缺少专业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而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他们并没有足够和优质的客户经理资源来服务中产阶级。建议商业银行拓展并优化现有客户经理资源,在互联网渠道的业务当中也可以引入“网络客户经理”,在线提供理财和投资咨询服务,并向客户传递和宣传理财知识。
必备要素二:在线小微贷款服务
由于贷前贷后的高成本和较差的担保能力,我国小微贷款业务一直不被商业银行重视。我国民间小微贷款需求极其旺盛,在这样的需求面前,商业银行的在线小微贷款服务推出也迫在眉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在线小贷业务也有目标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降低人员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节省客户经理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在线平台可以让双边信息更加对称,展现真实的资金供求。另外在发展优势方面,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财务方面的信息更加了解,产品设计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也高于互联网金融公司,只要进一步借鉴现有互联网融资平台发展的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就能比他们走的更远。在线自服务的能力越强,小贷贷款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利润也就越高,所以在发展在线小微贷方面要合理调整传统贷款流程。
必备要素三:新供应链金融平台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概念中,我国商业银行位于按需供给的地位,会在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介入提供相应金融服务,服务内容依赖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或者购买者各自的需要各有不同,这样提供的金融服务是基于某一时间点的某企业的信用状况,而不是供应链个主体完整的信用情况。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基于自身优势和大客户优势,借助互联网渠道搭建新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综合
43
第5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创新研究 性、一体化的电商服务功能;如在每个供应链环节对接相应金融服务,如电子票据、抵押管理、信用担保等服务;另外及时加入物流、保险、证券、法律等第三方附加服务。银行通过搭建互联网金融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借助银行雄厚的资金技术能力为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全局服务,消除因供应链发展失衡带来的产业脱节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给商业银行自身带来更多产品和服务创新收入,了解客户信用状况,提高客户粘性,掌控全局风险,促进整体产业发展。
必备要素四:大数据金融
资金的本质是数据,银行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从事经营数据服务。过去我国银行经营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即小数据,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商业银行要有能力来经营大数据金融。
从本质上大数据有两层含义:全社会范围内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更大范围、更加深入的数字化,以此来完成社会数字化的最后一步 。从另一个角度,对银行业来说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补充企业传统信用数据库,在现有资料之外加入互联网渠道采集的客户行为数据信息,让银行更全面地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全貌,如渣打银行曾及时分析研究南美的飓风信息,分析对当地可可种植业农场主的金融业务带来的影响,及时提供相应的客户服务、更多的金融产品、更多的风险拨备等。
5.3 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跨界战略联盟
5.3.1跨界战略联盟的定义
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推出余额宝,华夏基金与百度合作推出“百賺”,华夏基金联手腾讯开通微理财,光大保德信基金与中国银联推出“天天富”„„这些都是跨界战略联盟的典型案例。另外,阿里小贷与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的诞生,一定意义上也是合作后的产物,尽管双方已经“分手”。可以说,当下给市场带来冲击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或服务,基本上都是“联姻”的“结晶”。
美国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和DEC公司总裁裁简·霍普兰德首先提出了战略联盟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有的观点认为战略联盟为巨型跨国公司采用,但这决不仅限于跨国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经营战略,它同样适
44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于小规模经营的企业[49]。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用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释义为交叉、跨越。它代表着一种新锐的思维特质。金融服务的内涵、外延和规模都没有边界,也不是原来我们想象的边界和范畴[50]。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可能会创造更多的需求,创造新的市场,而互联网的“搅局”,会让金融业焕发更多的生机。比如“赏月险”的推出就拓展了原先外界对于保险的内涵和外延。
除互联网巨头外,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信息技术公司、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公司,电信、移动运营商,以及金融机构相互之间都可以发展联盟关系。联盟的具体形式可以多元化,并选择合适的联盟方参股或者实施并购。同时,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与合适的联盟方开展合作。 5.3.2建立跨界战略联盟
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战略联盟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选择战略联盟组成方式。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一般规模较大、资金充足、财务健全的公司可以选择依赖自身力量解决。或者可以成立专门子公司、并购或者风投的方式。在选择之前对收益和成本做一个深入的分析研究,然后再来选择是完全市场化,还是建立联盟或是并购。
第二,理性选择联盟伙伴。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是一个联盟能否取得预期战略效果的重要一环,因此在选择联盟方时,金融机构一定要非常审慎。其一要考虑联盟方的规模。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总是愿意选择那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建立联盟关系。但需要指出的是,规模大、实力强的合作伙伴所提出来的筹码也相对较髙,比如不愿意接受排他性条款、营销费用明显偏高等,金融机构在合作中往往需要做出一些让步,同时合作伙伴对联盟的忠诚度相对较差。其二要考虑联盟方所处的行业。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金融机构需要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开展合作。如果联盟方来自垄断或寡头垄断行业,则金融机构选择的余地就较小,因此往往会被动一些;如果联盟方来自竞争性行业,往往对金融机构比较有利。其三要考虑联盟方的市场形象和商业信誉。在选择联盟方时,金融机构自然应该选择那些市场形象好、商业信誉高的企业合作。从这一点看,金融机
4950
王彦,姚文平.证券电子商务中的战略联盟[J].证券市场导报,2003,(03):37-42.
记者 彭洁云.金融机构不是魔鬼 互联网公司也不是天使[N].第一财经日报,2014-01-28(A09)
45
第5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创新研究 构在与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合作时一定要谨愤,要对合作伙伴做深入全面的尽职调查,不然源自合作伙伴的风险如欺诈等就可能会传导到金融机构。
第三,利用战略联盟实现多元化和专业化。在人们固有思维里,专业化和多元化是相互矛盾的,选择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企业就要放弃多元化,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企业就要放弃专业化。其实这一认识并不科学,战略联盟的出现就为企业实现专业化和多元化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中小规模的金融机构可以完全参考此种做法,通过跨界战略联盟的建立,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获得丰厚回报,另一方面借助合作伙伴的优秀业务模式实现多元化跨界发展。
5.4 小结
综合上述,互联网的多元化的金融发展正改变着现代金融生态系统的深度,并结合传统的金融部门,一个新的现代金融生态系统或系统正在形成。但是要看到,当前互联网金融创新进程中已出现某些金融风险隐患,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自律规范和加强监管。而传统金融机构在拓展互联网业务时,目光不应该只盯着同行业竞争对手,而应该主动创新,在互联网模式、能力和组织三方面入手,努力建立全新的战略定位。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相互渗透导致了跨界战略联盟的出现,金融机构可以更广泛、更开放、更全面地与其他企业或组织开展跨界战略联盟。
46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6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6.1政府部门
6.1.1建立并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制度体系
建立并完善互联网金融业界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使之互联网金融模式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加深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发展现状,对比国外发展最新动态,充分认识当前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从而推动其服务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二是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力度,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垄断、产权保护、征信体系、监管体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三是严厉打击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洗钱、欺诈、非法集资等金融业违法犯罪活动。其四是加强国际范围内的法律适用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全力营造健康、规范和有序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 6.1.2推动互联网金融自律组织建设
2013年8月我国首家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协会在中关村成立,通过签署行业自律公约,各会员单位共同接受社会监管、自觉防范外界风险,这对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从自身做起、通过自律组织的形式为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其一是充分发挥已成立的行业自律组织在完善互联网金融模式建设和企业自律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界的自律组织被称为行业协会,成立行业协会一方面可以推动互联网业界的行业资源整合,通过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之间深入的协调沟通实现优势互补、行业自律,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互联网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对接和交流,尽快出台相关行业发展规范,从而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二是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对消费者的信息沟通和权益保护,有利于畅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投诉受理渠道,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47
第6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6.1.3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水平
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和阳光化发展,我国政府部门一定要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其一是合理掌握金融创新的发展限度,一方面要尊重互联网行业自身特点和规律,鼓励并肯定金融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坚守风险管理基本底线,在确保监管充分的前提下,鼓励互联网企业的健康发展。其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监管单位和各机构的监管职责,为确保监管的有效性,有针对的制定并实施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相关规范和监管制度,考虑到互联网行业的虚拟性和开放本质,建议使用非现场监管和行为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其三是对互联网金融业界的准入制度、公平竞争、系统风险都方面的综合监管,建议相关互联网金融企业申请ICP备案时,严格登记并审核其从事金融业务的范围和种类,并进行风险披露和相应的信息公开。其四是对互联网金融各个模式的网站平台和数据进行实时和动态的监测,在重点保证交易安全的前提下展开业务,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私密性。其五是在各监管机构之间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因责任分配不清导致的多头监管、空白监管和责任重叠。
6.2商业银行
综合上述,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改善金融脱媒是大势所趋。其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准确把握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最新趋势,一方面推动顶层设计出台,另一方面从业务创新入手,竭力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管理经营模式,推进以创新为目的的银行金融改革。 6.2.1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互联网金融以开放式的金融平台、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服务、交互式的营销手段以及方便快捷的操作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客户群体。要想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竞争中占据主动,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重视客户体验,以客户需求为第一要务,金融服务满足客户、产品设计围绕客户,进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其一,巩固现有客户基础,根据自身老牌业务优势和风险控制优势巩固传统业务渠道,并根据新的形势不断更新市场定位。其二,应加快转变服务意识,加速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应根据各年龄段客户群体需求有效提升现有服务质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摒弃原有的推销式经营管
48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模式。其三,提升用户体验,简化业务办理手续和办理流程,根据客户细分需求,布局移动互联网终端,通过在移动客户端布局金融产品和服务,让客户自主决定、个性选择从而使用户体验实现最大化。 6.2.2完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
商业银行在商业信誉、资金运作、项目管理、客户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商业银行以传统的优势金融服务为基础,应通过“跨界联盟业务+自营业务”的方式,努力建设“消费+商务+社交+金融”四位一体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用以适应网络经济生活特点和客户习惯。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应融合商务支持、数据支持、资金管理等服务模式,整合便民生活服务提高客户粘度,致力于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泛金融”服务。其一,在消费服务方面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融资贷款、资金托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其二,在社交服务方面力争与客户建立新型互动关系,把金融服务融入网络社交和网络圈子,让客户感受到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其三,在金融服务方面以满足各类客户的金融需求为目标,以最佳的客户体验提供集金融资讯、产品销售、理财顾问、客户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其四,在商务服务方面以促进与客户的深度融合为目标,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覆盖销售、采购、融资等配套专业化金融服务。 6.2.3积极跨界开展竞争合作
商业银行要重新认识互联网金融与自身的关系,从战略导向上谋求改变,实现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合理竞争,同时实现与非金融机构的有益合作。其一,发挥商业银行资金实力优势。应发挥其在金融产品、营销手段与客户人性化沟通方面的优势,通过经营电商平台获取数据,实现对银行客户的二次价值开发。其二,突出线下交易特长。银行线下交易时应凭借客户管理和先进的支付结算系统优势、自身的资源,努力维持自身的市场份额。其三,通过部分服务外包展开合作。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响应速度、服务灵活程度等方面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将部分非核心增值服务通过合作外包的形式交由专业的互联网公司运营,服务于银行主营业务发展。其四,推动支付模式创新,商业银行可以有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技术,按照“便捷、安全、融合”的原则,积
49
第6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极推动支付模式创新,以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为突破,重新树立银行的支付核心地位。
6.3互联网企业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业界中具备支付、渠道和金融等跨界实力的企业将拥有更强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未来自身服务的发展上,互联网金融企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目标定位大众和小微企业需求。我国大众特别是以年轻一代为代表具有强烈的消费意念,但其局限性是资金拥有不多,使其无法通过传统理财的方式满足金融需求,但其较小的需求叠加起来就会有明显的“长尾效应”。该效应强调“定制化”、“个性化”和“低利润追求大市场”,即赚很多人的小部分资金。对于现代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应该牢牢把握长尾效应,用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进一步制定对接大众和小微企业需求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
第二,发展移动互联网金融。传统互联网金融发展是一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其发展形势已经不仅仅体现在个人PC终端上,人们开始通过各种不同手段连接互联网。随着移动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界的商业模式也收到极大影响,个人消费行为更加偏向通过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未来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进一步挖掘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充分利用移动信息平台研发、销售和宣传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来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三,加快跨界合作和行业渗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业界的行业壁垒逐渐冲到冲击变得模糊。这在在互联网企业中表现尤甚,随着行业发展互联网企业开始向物流、保险、证券等其他行业进行拓展,通过这种拓展获取跨界利润,这种行业间的渗透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当然在跨界之前,互联网企业需要对相关行业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这样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和协同效应。
第四,注重风险管理。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客户对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保密和交易保密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创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到位严格的金融风险管理,使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接不同的业务需求,这样来确保互联网金融客户的信息和资金安全。
第五,拓展客户渠道。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谁掌握了更多的客户,就占据了
50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业务发展的先机。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获得海量交易信息和庞大的上下游客户资源,这些渠道和资源构成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实现模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业务发展原动力。
第六,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虽然通过互联网金融近两年快速的发展,使其逐渐被大众熟悉和接受,但不能否认仍有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操作较为专业、复杂,这导致部分用户因为客户体验的不足放弃了互联网金融。所以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操作更加便捷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今后发展的趋势所在。
6.4小结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原因来自多方面,要实现金融与互联网产业的更好对接,政府、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三方需各有突破,政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金融部门提供优良的创新性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自我完善使模式更加健康和可持续,通过三方合力,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
51
结论
结论
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理论基础,在分析互联网金融时代各主体金融需求的基础上,把握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和发展现状,对互联网金融时代可能的创新途径做出分析,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从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和个人用户三大主体的金融需求角度出发,通过展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现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证实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①第三方支付对接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需求。②网络融资对接小微企业资金需求。③在线金融服务对接个人用户理财和消费需求。
2012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呈现“百家争鸣,野蛮生长”的态势。但任何一种创新都伴随风险,如何保证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①政府加强引导和规范。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完善配套监管法律法规,引导行业协会自律。②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行业渗透,通过跨界打造跨界战略联盟,同时注重风险控制,保证健康、可持续发展③商业银行应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通过“银行再造”加快业务模式调整,通过创新破解金融脱媒。只有通过政府部门、我国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三方合力,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才能使互联网金融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
52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马蔚华.互联网金融不是商业银行的终结者[J].IT时代周刊,2013,(Z2):19. [3]向松祚.向松祚:中国商业银行面临三个根本性挑战[J].银行家,2013,(10):16-17. [4]姜奇平.银行业的互联网进化路线图[J].互联网周刊,2012,(21):34-39. [5]范晓东.互联网开启“大众金融”时代[J].互联网周刊,2012,(20):24-30. [6]博强.迎接互联网金融元年[J].大众理财顾问,2013,(02):80-81.
[7]钱文彬,李小波.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第三方支付的研究[J].金融会计,2012,(09):26-30. [8]程国树.携手or漠视? 商业银行如何选择第三方支付[J].金融与经济,2010,(01):72-74. [9]黄亚娟,杨国明,杨丽影.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6,(12):61-62. [10]钱金叶,杨飞.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金融论坛,2012,(01):46-51. [11]丁婕.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及借款人行为研究[D].导师:陈冬宇.:西南财经大学,2012.
[12]乔婧祎.基于小微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3,(34):98-99. [13]范敏.“余额宝”业务发展趋势、影响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3,(26):138-139. [14]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3,(09):84-87.
[15]Herzenstein,Dholakia & Andrews(2010): Strategic Herding Behavior in Peer-to-Peer Loan Auctions[J]. Newark DE;Houston, TX.
[16]Klafft, M. (2008): Peer to Peer Lending: Auctioning Microcredits over the Internet[R].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p. 1-8). Dubai: IMT.
[17]Freedman & Jin(2008): Dynamic Learning and Selection: the Early Years of Prosper[J]. Com, working paper. College Park, MD.
[18]James & Houston(2006): What a Difference a Month Makes: Stock Analyst Valuations Following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March 2006,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Stiglitz & Weiss(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pp.393 - 410.
53
参考文献 [20]Yu Y.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the Third Party Payment Service[J]. 2013.
[21]Solomon Antony,Z.L.,Bo Xu. Determinants of Online row Service Adoption:An Experimental Stud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3(42):1889-1900.
[22]Ziqi Liao,Michael Tow Cheung. Internet—based e-shopping and consumer attitudes: An empirical study[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1(38):299-306.
[23]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谢平.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要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03-10(020)
[24]阿克尔洛夫(1972),《次品问题》 [25]斯宾塞(1973),《劳动市场的信号》
[26]斯蒂格利茨(2001),《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
[27]海蓓.新型民间资本流动方式[D].导师:陈永生.:西南财经大学,2012. [28]梁志元.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D].导师:孙少岩.吉林大学,2013. [29]巴曙松.等.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R]. 博鳌亚洲论坛,2013.
[30]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潘功胜.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夯实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基础[N].金融时报,2012-09-19(001)
[31]黄腊梅.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27-28.
[32]曹洪辉、李汉.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蓝皮书(2011)[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6-7. [33]韩壮飞.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D].导师:王作功.:河南大学,2013.
[34]贝为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与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1,(01):40-44.
[35]本报记者 贺骏.网络贷款 偷走了谁的奶酪?[N].证券日报,2011-09-21(D01) [36]赖智慧.马云金融帝国十年决战[J].新财经,2012,(11):24-27.
[37]潘意志.阿里小贷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存在问题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03):30-33.
[38]网络借贷——中小微融资的“春天”[J].时代金融,2013,(10):68-69.
[39]王彦,姚文平.证券电子商务中的战略联盟[J].证券市场导报,2003,(03):37-42. [40]记者 彭洁云.金融机构不是魔鬼 互联网公司也不是天使[N].第一财经日报,2014-01-28(A09)
54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朱玛.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资金的权属争议及法律监管——兼谈“余额宝”的创新与风险[J].西南金融,2013,(12):6-9.
55
致谢
致谢
三年的硕士生涯匆匆过去,还没来得及慢慢欣赏期间的人和事,它却已经到了结束的开始了。一路走来,幸福、辛酸、欢喜、悲伤的感觉仿佛依然萦绕在身边,依然回味无穷。这是我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一段旅程,必将成为我今后宝贵的人生财富。在这三年中给予过我帮助和支持的人太多太多,在这里我要郑重地感谢他们。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志元老师,他是对我的研究成果和论文撰写最大帮助的人。在开题答辩和中期审核期间的讨论中,张老师深厚的经济学知识,敏锐的思想都让我获益匪浅。从学习到工作,从工作到做人,张老师都有独特的见解以及明晰的指导,在我前进的道路上点亮了盏盏明灯。衷心希望张老师在今后的育人生涯和研究工作中继续取得累累硕果,为业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接着要感谢张丽华老师、吕海霞老师,感谢这三年来的教诲,给予的帮助,希望两位老师在研究工作和学院工作中再次绽放光彩!
感谢实验室的同学肖茜茜、陈振家、石成、孙喜庆,还有金融2011级的同学们,他们在生活上给予我温馨的关怀和照顾,给我的生活添姿添彩。
感谢养育我的父母,一句简单的谢谢已经无法表达我的恩情,正是他们的无私付出才换来了我今天的成绩。我只有继续努力,好好做人,认真工作,贡献社会才能对得起父母对我的照顾、关爱、支持与包容!
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以及朋友,无论是简单的支持还是一句不经意的问候,对于我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虽然无法一一列出你们的名字,但是请允许我致以由衷的感谢!
最后,向百忙中抽空审阅论文的各位专家评审和老师表示最衷心的谢意!
高策
2014年4月
56
基于需求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高策
山东财经大学
引用本文格式:高策 基于需求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