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精华全彩标注版笔记
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① 实践性、阶级性是它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实践性)
② 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③ 科学性是指一方面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它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原理的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①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维、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3. 哲学上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只是表现而不是本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矛盾的精髓原理是:绝对和相对关系、普遍和特殊关系、共性和个性关系
5.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运动的因果性和规律性的客观普遍性
6.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焦点: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原子论基础上的哲学观点,即把自然科学变成哲学观点,因此这种观点有科学依据,不否认物质的客观性。但它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形态。即用个性来取代共性,也就是不懂得一般和个别之间的辩证关系。
7. 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立:
(1)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焦点: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哲学流派 1.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
(庸俗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范畴,它将意识作为物质,取消了思维和意识的特点)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在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促进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先导作用,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缺陷: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不彻底性。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2. 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物质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精神的。
唯物主义主要代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费尔巴哈);
唯心主义主要代表: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黑格尔(康德、谢林、费希特)以及现代大部分西方哲学基本都为唯心主义!
哲学二元论指的是谋求调和哲学上两者的矛盾,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主要代表有蓍名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实际上他也是一元论者,为什么?因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和精神,而统一于物质和精神之上的是上帝!所以他最终倒向了唯心主义和神学,哲学史上大部分的二元论者基本都最终倒向唯心主义和神学;只有一小部分倒向唯物主义,也可见他们的思想不坚定!
3. 形而上学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直线论和循环论
直线论:是指把事物的发展看成直线,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形而上观点。直线论则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看成一条直线,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勇往直前的。
循环论: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象走马灯式地从一点出发,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质,否认事
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形上升运动。
4.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19世纪)
康德--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不可知论者;
费希特--主观唯心主义
谢林--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辩证法(形成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 相对主义(relativism),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① 主要特征: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② 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
6.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为人所认识的,世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一切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主观唯心主义者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不可知论的定义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否承认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实质是: 对立统一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
➢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
3.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正确解决事物矛盾的关键或前提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
➢ 构成事物的诸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8、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量变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量变为质变准备了条件。
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质变: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只有质变才能使量变成果体现出来、巩固起来;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最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具体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1、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物质范畴是对物质所下的定义,所 以属于意识的范畴所以是第二性的 )
2、物质和物质形态有什么区别?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物质形态是客观实在的存在形式
3、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列宁)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辨证唯物主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① 世界是统一的;
② 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包括:
① 物质是客观存在,对意识具有先在性、根源性;
② 意识是主观存在,对物质具有派生性、依赖性;
③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④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包括:
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②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③ 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
①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③ 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① 整体依赖部分,有部分构成的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② 部分依赖整体,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在整体中的性质和功能
③ 整体与部分的属性和功能可以相互渗透
④ 整体与部分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 1、实践具有的基本特征:客观实现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力量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都只能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活动,每代人把前代人的实践力量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壮大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①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 人的存在方式
③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④ 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的中介
3、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与人之间互换其活动的过程。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
6、感性认识的直接来源是实践和经验。(认识开始于直接经验,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8、实践和理论(认识)的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可以预见未来,指明实践的正确方向。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9、认识的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11、第一,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12、第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1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14、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看,真理性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
15、第二,从特定事物看,真理性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16、反映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全部感性、理性认识过程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反映过程是能动积极,辩证发展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唯物史观又叫劳动史观或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包括:哲学、科学、道德、宗教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非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意识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4、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 政府机构、军队
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5、国家按其基本类型来说,可分为剥削阶级国家 、无产阶级国家
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按地区划分居民、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7、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8、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9、价值与价值观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才能和提高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之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生道路的选择)。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 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
❖ 劳动者
❖ 劳动资料-->居首要位置的是:生产工具
❖ 劳动对象-->使用劳动工具所加工的一切对象
3.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 生产资料所有制
➢ 产品分配形式
➢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4.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5.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6.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7. 社会规律的特点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8. 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度性质
9. 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10.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1.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2.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13.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4. 发展的含义(应该是更加抽象的,揭示事物性质的)是事物总是向前进的趋向性
变化 发展的具体表现: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发展的过程性: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15.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必然性是指客观必然性即是客观规律。客观必然性(客观规律)对人的存在和活动具有强制性,人不能摆脱客观必然性的制约。人在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内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决定,并通过实践把选定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获得自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