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由体操与啦啦操之间的运动技能迁移初探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08.1

体育世界学术

自由体操与啦啦操之间的运动技能迁移初探

!张丽娟

邹会军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运动技能迁移原理利用我国的体操优势,为发展我国的技巧啦啦操运动提供理论支持,更希望届时发展成熟的中国啦啦队在2008年奥运会之际为我奥运健儿助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声像观摩法。研究结果如下:1自由体操与技巧啦啦操有着诸多的相似点,我国应充分发挥体操强国的优势,大力发展我国的竞技啦啦操事业,早日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名次。2发掘和利用退役体操运动员或不出成绩体操运动员的最大价值,使其转型成为竞技啦啦操运动员,减轻国家安排退役运动员的负担。3技巧啦啦操这项综合体操运动在美、日、英等国的学校体育中都得到了广泛和良好的发展,我国应加强研究与推广,使当前萎靡不振的学校体操运动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自由体操;啦啦操;运动技能迁移

自由体操与技巧啦啦操同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群,在竞赛中均依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难度,优美程度和稳定性来评定成绩,我国是体操强国,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选材、训练、比赛、保障体系,并且拥有众多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本文希望通过运动技能迁移原理利用我国的体操优势,发展我国的技巧啦啦操运动,早日进入国际竞技啦啦操体系。

1运动技能迁移的概念,原理及原则1.1运动技能迁移的概念

运动技能迁移是指运动员掌握某一种运动技能后会影响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这种技能间的相互影响的现象叫做运动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叫做技能的正迁移。

1.2运动技能迁移的原理

概括话理论认为,迁移是由于人对各任务间具有的一般性因素进行了概括.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由于各任务中各种成分具有共同因素,这种成分一般包括相似刺激或相似反应.格式塔理论认为,如果在两种学习情景中发现了一种动态模式或关系就可以发生迁移.双因素理论认为迁移是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不仅可以\"学习如何进行学习\"迁移一般的工作方式,还可以通过掌握刺激与反应的模式来学习各项

特殊任务。

1.3迁移的原则

(1)两任务的训练条件高度相似时,迁移量最大.(2)刺激相似而反应相同时,会产生正迁移,随着刺激相似的增加,正迁移量也增加。(3)刺激相似而反应不同时,会产生负迁移,随着新反应与旧反应相似性的减少,负迁移量增加。(4)两任务如果反应不同,刺激越相似,正迁移越小。学习一些有关联的任务时,连续练习有助于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对序列性相关任务进行大量练习可是顿悟发生的更为频繁。(5)先前任务的练习量越大,迁移量越大。(6)理解两任务或更多任务所共同具有的一般原则即对两任务建立认知关系后,迁移量可能增大。

2自由体操与技巧啦啦操之间运动技能迁移的原因2.1两个运动项目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相似性2.1.1两运动项目体能的相似性

(1)形态特征的相似性。两个运动项目均要求运动员形体优美匀称、身高适中、体重较轻、肢体比例适宜。(2)机能特征的相似性:两个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高,视觉、听觉、触觉及本体感觉灵敏准确。(3)素质特征的相似性:高强度高技巧是两个项目的共同特征,因此要求运动员具有全面的身体素质,突出表现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以及时空感觉及平衡能力。运动员的素质是完成

一练习为辅。随着技术动作的完善、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对打的练习量。

5.2多球练习可以达到一定的训练强度,而不会像一般练习方法那样将时间浪费在捡球上,在练习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组学生打球,另一组学生捡球,这样就能在场地少,网球少,练习时间短,学生多的情况下,使学生的训练强度达到一定水平。

5.3多球练习,每组的练习量,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掌握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以大强率、短间歇的练习方法为主。多球练习过程中,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还应强调击球的命中率,以督促练习者认真对待每一个来球。

5.4在多球练习中,教师应注意送球的稳定性和多变性,对于初学者要将球送得慢而稳,使他们能轻松打到球,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打球兴趣,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要采取多变的线路,使他们能动起来打球,这样能和打比赛有效地结合起来。多球练习能提高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

参考文献:

[1]宋志平.网球乒乓球羽毛球[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朱征宇.对网球选修课学生状态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梁斌.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04(1)(作者简介:张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体育教学部。)

-86-

难度动作的必要条件,同时对评分类项目来说,身体素质是体现动作表现力和塑造优美造型的保证。

2.1.2两个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的形似性(1)协调能力的相似形。两个运动项目均要求运动员判断准确、灵敏,本体感觉精确以及对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强,快速用力,运动节奏合理,在规则限定的条件下克服体重以及外界阻力运动自如。(2)战术运用的相似性。两个运动项目都是通过事先编排定型,经过反复练习,才形成固定的动力定型,在编排上都是扬长避短,合理布局动作,并且都选择具有鲜明主题,衔接之处连贯能够有助于表达动作意义的音乐,使得音乐的表现力与动作的表演性达到完美的统一,这也是两个运动项目最高水平的体现。

2.1.3两个运动项目心理及智能特征的相似性

(1)心理特征的相似性。

两个运动项目均要求运动员感知觉精确敏锐,有清晰的运动表象,紧张有效的思维,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具有良好的持久性,善于自我调节保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勇敢果断的精神,具有较高的自信心。(2)智能特征的相似。两个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较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善于思考和记忆动作,善于观察,分析和判断动作。

2.2两个运动项目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的相似性2.2.1两个运动项目比赛条件的相似性

两个运动项目均是在规定范围的平坦而富有弹性的场地,在规定的时间内伴随音乐完成事先编排定型的动作。

2.2.2两个运动项目对手对比赛成绩影响的相似性

由于两个运动项目都是非同场,非对抗性的竞技项目,对手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排名成绩,而对手的赛场表现也会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

2.2.3两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对比赛成绩影响的相似性

竞赛规则引导者竞赛技术的发展方向,竞赛规则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两个项目都是评分类项目,评分标准和确定最后得分的因素对运动员比赛成绩产生直接影响,裁判评分的公正,准确对运动员起者重要影响。

2.3两个运动项目训练特征的相似性2.3.1两个运动项目训练发展趋势的相似性两个运动项目的发展趋势都是难、美、新。训练都突出“绝招”训练,重视加强动作艺术表现力的训练,2.3.2两个运动项目训练内容,方法的相似性

(1)训练内容都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和艺术表现力的训练。(2)身体训练方法的相似性,采用非专项的运动项目促进运动员的机体健康水平的发展,十分重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身体训练贯穿全年不同的训练时期中,儿童时期以柔韧和速度为主,少年时期侧重于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技术训练方法的相似性,一般采用基本动作训练、难新动作训练、成套动作训练的顺序,基本训练贯穿多年训练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始难新动作的学习,训练中要采用多样的方法,对于同样的训练内容要适时变化训练形式,保持运动员训练的新鲜感与积极性。心理训练方法的形似性,主要通过念动训练,模拟训练等培养运动员意志品质、自信心、想像力和对抗干扰能力等,消除疲劳,克服紧张情绪,为运动员掌握高难度动作并在比赛中充分展示提供心理支持。艺术表现力训练的相似性两个项目都以形体训练为主,形体训练是塑造正确的身体姿势,培养美的意识,学习体操动作的基本技术和掌握音乐舞蹈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青少年的形体训练必须从最基本的站立,行走和举手投足开始,严格要求动作的规格,同时在音乐的伴奏下

使运动员掌握最基本的动作节奏和韵律,启发他们的想像力为动作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4两个运动项目训练过程组织与控制的相似性

(1)训练过程的系统性与阶段性想结合,(2)训练过程的计划性与可变性想结合。(3)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诊断,加强对训练过程的科学组织与控制。(4)训练过程的科学保证、物质技术保证、医务监督、创伤预防与急救、负荷后的恢复措施。

3两个运动项目间的运动技能的负迁移两个运动项目存在着不同会对运动技能迁移产生消极影响,自由体操是单人项目,而技巧啦啦操是集体项目,它讲究配合与队形,造型的变化以及动作的整齐。自由体操要求动作的高、飘、远。而技巧啦啦操则要求动作有较好的加速与制动。啦啦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要求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弹性,力度是啦啦操区别其他动作的主要标志,两个运动项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运动员的分析,分辨能力,并加以合理的训练,才能使运动技能提高.

4结论与建议4.1自由体操与技巧啦啦操有着诸多的相似点,国外许多优秀的啦啦操运动员都有着较好的体操基础,我国应充分发挥体操强国的优势,大力发展我国的竞技啦啦操事业。

4.2发掘和利用退役体操运动员或不出成绩体操运动员的最大价值,使其转型成为竞技啦啦操运动员,即自谋生路又与专业相关,更减轻国家安排退役运动员的负担。

4.3技巧啦啦操这项综合体操运动在美、

日、英等国的学校体育中都得到了广泛和良好的发展,我国应加强研究与推广,使当前萎靡不振的学校体操运动找到新的发展契机,而体操得到推广与发展又可为啦啦操运动的开展打好基础,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走商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12-115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9-63

[3]张玲.试论竞技体操与竞技健美操之间的运动技能迁移.辽宁体育科技[J].,2006,28(2)71-72

[4]殷恒婵,傅雪林,刘淑芳.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2003,(1)66-68

[5]徐亮.试探运动技能的迁移和干扰湖北体育科技[J]..2001,20(3)69-70

[6]王丽娟试论我国开展竞技啦啦队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2005,24(3)117-118(作者简介:张丽娟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邹会军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

-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