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文中的观点以及背后要表达的情感。
理解课文中重要词汇的隐喻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要词汇的隐喻意义。
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以及背后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引入:以分糖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送去”和“拿来”,进而引入课题——《拿来主义》。
过程设计:糖分几种:普通硬糖、普通牛奶软糖、包装精美的巧克力。找几个学生,两个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糖类,另外一个随机选择剩下的糖果。由此引出“拿来”和“送去”的话题。
结构把握:
1.在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之前,课文中总共出现了几次“主义”?(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
学生呈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需注意学生把象征主义混入的现象,引导学生理清象征主义与闭关、送去、拿来三主义的不同。
2.什么是闭关主义?闭关主义下人们心态是怎样的?结果怎样?(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
学生呈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心态:惧外——极端恐惧外部新生事物,封闭自我。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结合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具体地理解“闭关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3.“送去”都在送去些什么东西?鲁迅怎么看待这些东西?反映了什么心态?
学生呈现:送去的是古董、“大师”,是一些脱离世界发展趋势的过时事物——守旧的人物、过时保守的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将这种行为定位为:媚外。
由“显出一点进步了”“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可以看出鲁迅对这种态度反对与不屑。
注意:引导学生从鲁迅先生对于“送去主义”态度来理解后文他对“拿来主义”的态度。
4.第三段最后两句的作用? 学生呈现:
结构上——承上之送去,启下之送来。(鲁迅先生的文章之法)
内容上——展示送去主义对外的态度:磕头贺喜、讨(理解鲁迅先生的态度)
5.“送来”了哪些东西? 学生呈现: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引申提问:
20世纪二三年代中国处境与迫切任务是什么? 学生呈现:
战乱频繁,列强环伺,国家危机重重。
引导学生理解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与国家富强崛起无用而有大害的西方之物。
6.清醒的青年们为什么也对于洋货发生的恐怖,他们想要什么?
学生呈现:
送来的东西不是他们的想要的,想要强国新民的药方,而这些需要国人自己来拿。由此引出对“拿来主义”的论断。
引导学生感触鲁迅先生的驳论、立论的写作方法。 7.闭关、送去、送来体现出的心态是怎样的? 学生呈现:惧外、媚外、崇外。
引申提问:体现了当时国民怎样的精神状态? 呈现:骨子里透着一种不自信与不自持。
8.鲁迅所谓的拿来主义是要处理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心态?
学生呈现:处理如何面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而扩展到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现代国家文化的再造。(与前文中对待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的态度对比)
心态:自己要自信、自持。
9.“大宅子”在课文中是什么含义?对待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呈现:当时中国的文化状态。(曾经辉煌过,现在已经没落——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
态度:拿来。
10.文章还列举哪几种不妥当的做法?你怎么看?(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
学生呈现:不敢进的孱头,烧光的昏蛋,接受一切的的废物。 教师引导学生:它们分别代表了面对人类文化遗产时的闭关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投降主义的文化观,是对建设现代国家文化无益的。
注意:次节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应该用更多时间引导学生自主理解。
11.拿来主义面对“大宅子”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呈现:态度
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
烟灯烟枪——送博物馆 姨太太——遣散
引申提问:那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又具体指什么呢?
实质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有价值的糟粕 烟灯烟枪——旧文化形式 姨太太——封建遗毒
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要来拿,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自主地解决民族文化建设的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惯常的隐喻写作手法,感受这种手法的具体效果。
12.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呈现:变旧主人为新主人,变旧宅子为新宅子。 就是沉着冷静,有辨别,有自信的面对中西文化,主动选择,为己所用,自主地进行现代国家文化的建设。
最终实现新人和新文化的再造。
仅从这一点来看,“民族魂”之谓,非先生莫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