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叙事——
续编故事·点石成金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故事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寓言,产生于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讲述故事,让学生在积累、内化、表达中巧妙悟理,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也让寓言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动、扎实而又富有情趣。 那么,生动的故事就是寓言的血肉,使寓言丰满而又充满生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抓住这一文体特点,还故事教学以本色——讲述。以讲故事为重要目标,又以讲故事为策略,引导学生在讲故事中阅读理解课文,展开言语实践,在言语实践中悟得言语表达的形式,习得语言,让寓言故事的语文教学价值得以完整体现。
我在执教《揠苗助长》一课时,牢牢抓住了“故事”这一特点展开教学。故事是适宜讲述的,学故事就得先学会讲故事。课堂上,我不惜时间,按照“故事新手”“故事能手”“故事高手”“故事大王”这样的层次不断提升要求,清清楚楚指导学生如何讲好故事,扎扎实实让学生练习讲故事,学生兴致盎然,讲得绘声绘色。事实上,要把故事讲好,必须真正读懂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农夫的急于求成,好心办坏事,也懂得了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必然导致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道理。讲述和体悟如水乳交融,学生在对故事的积累内化中,巧妙悟理,言意皆得。
讲故事,让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拥有了进行言语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中国古代寓言借事说理、寓意含蓄的特点,更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故事的智慧。
寓言的篇幅大多简短,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如《愚公移山》
《盲人摸象》等;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如《狐假虎威》《蚊子和狮子》等。寓言的表现方法多为借喻,通过讲述故事,来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此喻彼。其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故事表现具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寓言的特点是故事情节的虚构性,鲜明的教育性,强烈的讽刺性;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寓言短小而精悍,犹如一份份浓缩的“智慧快餐”。阅读寓言是一件既有趣又快乐的事。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术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很多的东西;寓言是一面镜子,通过它,能照出生活方方面面的真实……读着它们,我们仿佛触摸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历史翻滚的风云,欣赏到一出出或悲或喜的小戏剧,观照到人类生活经验的深层底蕴。
寓言中的故事多是虚构的,寓言中的形象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再现了作者的想象能力。但这些想象绝不是作者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大胆的幻想创造出来的有充分现实依据的。我们在阅读寓言时,既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感受其中的理趣,也应该把寓言作为培养思维、丰富想象力的好素材。
在教学《井底之蛙》后,我让孩子带回家进行续编当做日记来写。但不少孩子反应,能不能不写寓意,只创编结尾?可见,这篇文章的寓意不容易理解。我想先稍作提醒是必要的。便问,井底之蛙,听了鳖的话,最后为什么不好意思呢?
学生有说太骄傲,有说太自大,有说见识少,有说看不起人。我顺势说,是啊,这不就是寓意吗,不就是告诉我们,不能——
孩子们稍稍明白。我说,最后会不会见到大海?在大海里的生活怎样?
没想到有学生说:“会遇到鲨鱼啊!”……
我心一紧。不过这也是面临的现实之一啊。跳出井口,确实会有危险,但因为有危险,就不去见世面,就封闭自己吗?我继续问:“是啊,肯定会有危险,那你希望它呆在海里还是呆在井里?”学生们炸开讨论,有说海里,有说井里。
后来日记收上来后,很多孩子写的是青蛙到大海里逛了一圈后,又回到了井里,难道是现在的孩子没有出去经历世面的勇气了吗?课堂上问为什么,有的说海水咸,有的说青蛙是两栖动物,有的说青蛙喜欢唱歌,海浪声音太大,淹没了,在井里好……最好问,如果不是青蛙,而是你自己,你喜欢呆在哪里呢?这次绝大部分孩子希望呆在海里,就是喜欢外出经历,去见世面。个别孩子声称喜欢呆在家里,原因是父母需要人陪伴,我们就此问题又展开了一番讨论。
纵观上述教学过程,由寓言故事的阅读,语言文字的体会,到达文章的中心——寓意,这一过程犹如顺流而下,自然天成,既是语言文字工具性的体现,也符合学生心理的认知规律。然后,由“理”出发,逆流而上,回溯故事,体会作者如何得出这个“结论”,或联系生活实际反思自己或身边人的言行,或表达自己对这个“理”的看法和理解,如此由“理”溯“言”,让道理和寓意都回归到生活实践和语言实践中。创写故事,是学生把阅读产生的“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产生新的“意”,并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而出的过程,以“言”寓“理”,使理解和表达同生共长。孩子创写的故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给人启迪,发人深思,这是寓言学习价值的真正体现。在这一过程中,阅读、理解、表达相辅相成,读写共生,语文学习的价值更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讲述、续编、创写,使寓言教学凸显了“故事”本色,达到了“言意共生”的境界。它是由“意”到“言”,由“言”到“意”双向通途中的风景,不光关顾落点于言和意的获得,更着眼于获得的过程。在或讲述、或续编、或创写的过程中,故事读透,寓意彰显,言意共生,水到渠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