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
学习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4、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重点难点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文言知识点。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体会雄辩的艺术。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公元前361年,魏
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答案】 C(A.洿:wū;B.莩:piǎo,D.畜:x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 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日出江花红胜火
【答案】 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答案】 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B(都是宾语前置)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 B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 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