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年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案)-word文档资料

来源:榕意旅游网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知识点 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 人教版区域

适用年级 课时时长(分钟)

初二 2课时

度的单位及测量、时间的单位及测量、误差 1.知道测量的意义、单位、及其作用

2.知道国际单位制以及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米” 3.会进行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了解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长度的单位的换算 2、测量长度的工具的使用

我们打一生下来就开始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了,在大家还不懂事的时候,你们的父母就教大家认东西了,数数等。事实上大家已经对周围的事物在进行比较了。而测量就是一种比较,人类最早的测量就是数数,当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测量不能只停留在数数上。

下面看:

1、观察两只铅笔。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长短不一样。长短比较

2、问:大清早和中午比较感觉上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大清早凉,中午热。这是冷热比较 3、运动会上,我们说谁跑得快,也是一种比较。

在以上的这些比较中有一种基本的比较,就是长度的比较。 基础知识回顾 1.长度的单位

我们之前数学中学过一些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的大小关系为: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2.时间的单位

我们之前数学中也学过一些时间单位,年、月、周、天、小时、分钟、秒。

第 1 页

1.

长度的单位。我们之前学过一些长度单

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长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m)。在物理学中我们要更进一步的学习长度的单位。它们是微米(µm)和纳米(nm)。

2. 长度的测量。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零刻度、量程、分度值),学会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时间的单位及测量。认识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学会使用时间的测量仪器停表。

4. 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测量中存在的误差是不能消除的,但我们能尽量减小它

1)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2)长度的换算:

1千米(km)=1000米(m)

1米(m)= 10分米(dm)= 100厘米(cm) = 1000毫米(mm) 1毫米(mm) = 1000微米( µm) = 1000000纳米(nm)

生活中,我们要知道很

多物体的长度,那么就要进行测量,人们为了更准确的测量长度,设计了很多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我们现在就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如下图: 我们现在来认真观察一下刻度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左上方的第一条线) (2)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0―15cm)

(3)它的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是多少?(1mm) 怎样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才能更精确呢?(讨论)(归纳总结)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会认:即正确认识刻度尺的零刻度、最小刻度、测量范围;

第 2 页

(2)会放:把刻度尺的刻度尽可能与被测物体接近,不能歪斜; (3)会看: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与刻度尺;

(4)会读: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数字外,还应估读最小刻度下一位的数字; (5)会记:记录的测量数据,包括准确值、估计值以及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毫无意义的)

像长度一样,时间也是我们经常要测量的一个物理量。很久以前人类就以一周,一天作为时间单位。那么现在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回答)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h=60min 1min=60s

其实这些我们在小学时已经都学过了。那么时间我们要如何测量呢?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计时仪器来测量时间。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钟、表来测量时间,在体育比赛中我们还会使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观察分度值)(思考:如何进行测量,读取数据)

同学们,我们刚刚在测量长度和时间时,有没有发现我们每一次测量的读数都不同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测量时所用的仪器和测量的方法不同,这样就造成了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我们把这个差别就叫误差。那么这个误差是因为我们测量不当造成的吗?(不是)所以说测量中存在的误差是不能消除的,但我们能尽量减小它。(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减小误差的方法: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在测量中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去按照使用规则进行,不然就会造成测量的错误。我们要知道错误并不是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2dm的是( ) A. 乒乓球的直径 B. 书桌的高度

第 3 页

C. 成人大拇指的宽度 D. 初中物理教科书的宽度 【答案】D

【解析】解答:A. 乒乓球的直径在4cm=0.4dm左右。不符合题意;B. 书桌的高度在70cm=7dm左右。不符合题意;C. 成人大拇指的宽度在2cm=0.2dm左右。不符合题意;D.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2dm,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2dm.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如下图甲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如下图乙所示的时间共为______s. 【答案】1.40、218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示数应为1.40cm;停表大盘刻度单位为s,小盘刻度为min,所以现在的时间是3min38s=3×60s+38s=218s。读数为218s。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刻度尺及停表的使用。刻度尺记录读数时:准确值+估读值+单位;记录停表的示数时注意单位的换算。

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会认:即正确认识刻度尺的零刻度、最小刻度、测量范围;会放:把刻度尺的刻度尽可能与被测物体接近,不能歪斜;会看: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与刻度尺;会读: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数字外,还应估读最小刻度下一位的数字;会记:记录的测量数据,包括准确值、估计值以及单位,故B错误。 【点睛】本题考察学生对刻度尺的规范使用,使用刻度尺严格按照“5会”的使用原则。 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72cm,2.71cm,2.62cm,2.73cm,2.72cm,其中错误的数值是__________cm。 【答案】2.62cm

【解析】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数据是估计的,它只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一位,即0.1 c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很明显2.62cm这个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

第 4 页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知识点,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求平均值时一定要先把错误数据筛选出来,然后用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

1、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cm,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__cm;停表的读数为

________s.

【答案】0.1;2.35;337.5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图中显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0.1cm,被测物体的起始刻度是10.00cm,终了刻度是12.35cm,物体的长度是12.35cm-10.00cm=2.35cm。

(2)图示测量时间的工具为停表,即大盘刻度单位为s,小盘刻度为min,所以现在的时间是5min37.5s=5×60s+37.5s=337.5s. 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错误带来的影响 B.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测量工具带来的误差 C. 错误一定是人为造成的,误差一定是工具造成的 D. 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错误,但不可以避免误差 【答案】D

【解析】A. 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误差不是由于实验中产生的错误造成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但不是错误错误带来的影响,故A错误;B.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不能减小测量工具带来的误差,故B错误;C. 错误一定是人为造成的,误差不一定是工具造成的,即使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也不能避免误差,故C错误;D.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错误,但不可以避免误差故D正确。

3、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 、2.58 cm、2.58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rn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是在减小误差的方法中是如何取平均值的。在测量中我们要多测几组数

第 5 页

据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在计算平均值时,我们也要读取准确值的后一位的方法,不能算出多少位都取。所以本题应取2.58cm。

1、图是常用的5号电池的示意图,其型号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为“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这型号电池高度为( ) A. 14mm B. 145mm C. 500mm D. 50.0mm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所以500是5号电池的高度,结合生活常识可知5号电池的高度约是5cm,即50mm,所以答案D正确,故选D. 2、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1A. 110mm=110mm×1000=0.11m=1.1×10-1

B. 360km=360×1000=360000m=3.6×105m

1C. 72km/h=72km/h×3.6m/s=20m/s

D. 10m/s=10×3.6km/h=36km/h 【答案】D

1【解析】A. 110mm×1000得到的单位仍然是mm,而不是m,故A错误;B. 360×1000没有

单位,故B错误;C. 72km/h×13.6m/s得到的单位“km/h×m/s”实际不存在,故C错误;D. 10m/s=10×3.6km/h=36km/h,换算过程及进率正确,故D正确。故选D. 3.、(多选)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刻度尺忘记估读属于误差 B.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 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按要求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D.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CD

【解析】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因此误差不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造成的,故A错误;认真测量只能减小误差,而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C正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故选CD。

第 6 页

1、在班级体能达标测试中,“小马虎”小明忘记写上小刚各项成绩的单位,记录的成绩分别为铅球5.8、60m跑10、跳高80、400m跑1.3,如果让你把单位补上,你认为( )是正确的。

A. m、s、cm、min; B. m、s、m、s; C. m、min、m、h; D. cm、s、cm、min; 【答案】A

【解析】铅球应该可以扔5.8m,60m跑10s左右,跳高80cm,400m跑应该用时1.3min。 故答案为:A

2、如图所示,在下列测球的直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 【答案】A

B. C. D.

【解析】A、刻度尺最下端与1cm刻度线对齐,三角板对应刻度值减去1.00cm即为球的直径.故A正确;

B、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靠紧,此方法不能确定乒乓球的直径.故B错误; C、最下端没有与0刻度线对齐,此方法不能确定乒乓球的直径.故C错误; D、此方法不能确定乒乓球的直径.故D错误. 故选A.

3、某同学对一物体进行了四次测量,分别为:2.56cm、2.58cm、2.54cm、2.55cm,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后,记录结果正确的是: ( ) A. 2.5575cm B. 2.558cm C. 2.56cm D. 2.5cm 【答案】C

【解析】物体的长度为 故选C.

第 7 页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长度和时间单位及换算、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要重点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测量结果的记录,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同时,误差与错误的区别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误差的产生原因,减小误差的方式。能够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为我们下一节课学习做了铺垫。

1、多吃水果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下列四种水果成熟后,一般情况下,单个水果体积最接近2cm的是( )

A. 木瓜 B. 菠萝 C. 龙眼 D. 椰子 【答案】C

【解析】木瓜、菠萝、龙眼、椰子成熟后,一般情况下,单个瓜果体积最接近2cm3的是龙眼,其余水果的体积都远远大于2cm3;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2、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是_____cm。 【答案】3.20

【解析】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5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2mm;物体A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3.00cm,物体A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20cm,所以物体A长度为6.20cm﹣3.00cm=3.20cm。

点睛:(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3.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3.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下图是用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示意图。由图可知,刻度尺量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木块长度为:_________cm。 【答案】 10cm 1mm 7.25cm

【解析】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由图可得刻度尺量程是10cm,精确值为7.2cm,估读值为0.05 cm,则木块长度为:

第 8 页

7.25cm。

故答案为: 10cm 1mm 7.25cm

4、某同学对一物体进行了四次测量,分别为:2.56cm、2.58cm、2.54cm、2.55cm,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后,记录结果正确的是: ( ) A. 2.5575cm B. 2.558cm C. 2.56cm D. 2.5cm 【答案】C

【解析】物体的长度为 故选C. 1、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的比较,对生活中常见物体尺度的感悟是提高估测能力的基础.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1)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6.9_____ 2)中学生的高度约为1.6_____ 3)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_____ 4)自行车车轮直径约为8_____ 【答案】cm;m;m;dm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6.9cm;中学生的高度约为1.6m;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m;自行车车轮直径约为0.8m。所以只有“D”合理。

2、如图所示,海螺的长度为________cm,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cm. 【答案】2.15 1.20

【解析】海螺的长度为2.15 cm,其中2.1 cm为准确值,0.05 cm是估读值;硬币的直径为1.20 cm,其中1.2 cm为准确值,数据末尾的“0”为估读数字.

3、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是2.72厘米、2.73厘米、2.42厘米、2.73厘米、2.72厘米,则正确的测量结果该为( ) A. 2.72厘米 B. 2.71厘米 C. 2.725厘米 D. 2.73厘米 【答案】D

【解析】分析五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2.42cm这个数据与其他四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

错误数据;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D.

2.72cm2.73cm2.73cm2.72cm42.73cm.,故选

第 9 页

1、全国各地频发雾霾天气(如图),河北各地市多次启动重污染天气Ⅱ级橙色预警。雾霾主要由一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2.5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PM2.5的微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5( ) A. nm B. μm C. mm D. cm 【答案】B

【解析】PM2.5的微粒是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故ACD错误,B正确为答案。

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刻度尺,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cm。 【答案】 A 2.20

【解析】分析: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应紧贴被测物体;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分度值,物体端点与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物体另一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是物体的长度。

解答:由图示可知,刻度尺A有刻度的一侧贴紧被测物体,则刻度尺A放置正确;由图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2.20cm;故答案为:A;2.20。 3、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方法,测得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__cm。 【答案】1.85

【解析】分析:两端硬币与刻度尺的接触点示数之差是四枚硬币的直径之和,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读出刻度尺示数,然后求出硬币的直径。

解答: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左端硬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最右端的硬币所对应的刻度是7.40cm,则硬币的直径

故答案为:1.85。

4、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5.32 cm、5.34 cm、5.53 cm、5.35 cm、5.33 cm,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cm。 【答案】 5.53cm 5.34

【解析】已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长度测量要求有一位估读值,在5个测量结果中,5.53cm与其它有效数值相比偏差较大,所以是错误值;物体的长度为 故答案为:(1). 5.53cm (2). 5.34

5、用一把刻度尺、一根没有弹性的软棉线和笔,就可以从全国交通地图上测量并推算出合

第 10 页

肥和阜阳之间铁路线的实际长度,写出做法__________.

【答案】仔细使细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在合肥和阜阳处分别做上标记然后把线拉直,测出两标记点间的长度,然后根据比例尺来计算出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解析】用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首先将细线摆在地图上,使线与地图铁路线重合,在两地的位置标上记号,然后将细线伸直,用刻度尺测量细线两点间的长度,最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两地间铁路线的长度。

第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