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核

来源:榕意旅游网


浅谈《大学》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核

[摘要]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大学》是中国的先贤们向人类社会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而为人类整体的道德提升和和谐共生所作出的理论贡献,探讨它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核,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大学》 文化意义 精神内核 明德 日新 慎独

以《大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从内心去发掘自己内心的“扪心自问”,是进行心灵的反省的“致良知”,是让人拿出自己本真的知觉的精神醒悟与人格铸成。大学之道就是把礼——社会的伦理内化成内在的仁心和仁爱,又把这种内在的仁心和仁爱变成一种外在可见可感的君子形象。儒家并不鼓吹让人获得千千万万的财产之后才变成一个伟大的人物,相反,儒家认为,颜回的高尚在于他于清贫之中对道的追求,清贫并不意味着个体德行(道)的低矮。因此,儒家思想还特别强调了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的和谐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去供奉一份公心平常心,通过对自我内在精神美德的光大发扬,去做有利于这个世界和谐发展的事情,当然有其积极意义和正面价值,这些都体现出传统儒家思想超越历史的不可泯灭的价值。 概括《大学》精神内核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明德精神

“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第

一个纲领,主要强调的是自我启蒙。儒家找到了一种面对世界的佳善方式就是“明明德”。面对这四重天,去把自己内在的光辉发掘出来。《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了将人性内在的光辉发扬出来,进而培养更光辉的人性,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侵蚀,这样才能把每个人心里所有的光明德行激发彰显出来。在我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以一种自我的启蒙, 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

二、日新精神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指的是殷商王朝的奠基人成汤,是一位很有作为很有德行的帝王,在自己的实践中很少犯错误。这么一位很少犯错误的帝王,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或者说他的不犯错误是因为他能够时刻警醒自己。《盘铭》之“盘”就是浴盆洗澡之器,“铭”是刻下的文字。他为了不让自己做错事,天天给自己一个警告。在沐浴洗刷自己的时候,在每天把自己变得清洁的过程之中,也提醒自己。“苟日新”,“苟”,成也,也可以解释成假设——如果的意思。如果每天都是新的,就像我洗澡一样,“日日新”,我经常地洗涤自己,不仅洗涤身体,还洗涤灵魂,不仅洗涤自己,还洗涤整个世界。“又日新”,如果一天能够革新的话,那么每日每刻能够都可以变得更新,而且天天往前走,天天革新,这样一来,这个社会就可以更加美好。

三、自修精神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最高领导人到一般老百姓都有一样的规则,都应该把修养身心看作自己处事的根本。修身为本的“本”就强调每个个体、全体民众乃至最高统治者都应该去修身,无分上下,这是超越上下关系的人伦大本。只有这样,整个民族修养才能得到提升,全民才会有教养,这个社会才会是一个文而化之文明知礼的社会。

四、慎独精神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有言:“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在《大学》看来,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私下里,都应是堂堂正正的君子。正可谓:“独行不愧影,独卧不愧衾。”

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又往往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广大民众、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儒家经典《大学》源于夏、商的原始宗教精神,至周代逐步蜕化、发展、建立成为以人的道德理性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集中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而“三纲领”与“八条目”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这是《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理解《大学》的关键所在。《大学》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建构了一套关于民众主体应该如何修养好自身品行的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实质上就是凸显了孔子长期倡导的人内在于生命之中的“仁”,“仁”成为人生命本质的性。从作为生命本质的性,孟子又进一步传承了孔子提出的人生命之内的“仁”,阐释为每一个人应该可以把握的“心”。这些观点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所倡导的思想价值、人格理念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如今这些观点是我国文化建设和重点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汉代郑玄说:

“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 也。”今天我们仍在不断探讨《大学》的意义。

一、《大学》集中体现了一种人格理念,强调了高尚的人生观,强调了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本质。

《大学》中“明明德”倡导人们以自觉地显发自己的明德为本,不被心理或生理的冲动或欲望所遮蔽牵引。人人天生即有光明澄澈的心灵,都可自作主宰;又因个人在气质上有所差异而有殊别,所以,立人之道,并非去宰制他人、为他人安排一切,而是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文章指出,礼乐教化,可以启迪他人自觉,使他人自作主宰,去除物欲,不断提升民众主体的德行,显发天赋的光明的心灵,这就是“亲民”。从“明明德”到亲民,了无间断,使心灵所具的天理,普遍地、具体地呈现于人伦日用之间,令万事万物无一不恰如其理,而皆臻至于极,这就是“止于至善”。由道德来教化人心,以正风俗民情,使民众“有耻且格”地安分守己正是《大学》弘扬儒家博施济众的思想成就,亦是在事功上的崇高人格理念的集中体现,成为人们立身、处事的准则,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相吻合。它尤其强调了在我们这个思想大活跃、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应该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去引领社会风尚,从而形成凝聚全民的民族文化理念。《大学》中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及“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用了物事对举的阐释方法,其中“物”是指心、身、家、国、天下而言;“格物”即是感通于心、身、家、国、天下,对心、身、家、国、天下发生作用,亦即发生修、齐、治、平之“事”的效果。所以,“格物”内可明体、外使人与物及事上的感应,能通内外,冀望人与人的互相影响的互动过程通向“至善”的境界。正是《大学》中这些被升华了的文化精神不断打造着中华民族文明的纽带,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流精神。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大学》依然以它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言形式来传扬文化精神,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新思想新视点的思考,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透视世界各类跨文化现象,并促进世界优秀文化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融会发展。

二、《大学》承袭了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理念,倡导一种自我教育。

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永恒探讨的话题,教育的起点是什么,目标如何界定,以及对其方法的探索,贯穿了教育发展的历史。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又与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相关,即教育究竟应当是知识与规范的外在灌输,还是自

我教育与自我开发潜能?对此问题,我们的古人早就有过深入的探讨,《大学》就明确回答,教育应当是一种自我教育肯定了明德人人皆具,教育也就成了“自

明其明德”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众所周知,时下教育的方法大都偏重于灌输为主。这就导致了道德教育走向外在化、虚伪化,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失败。问题的症结很明显,即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符合人性的开发原理,其实也与我们古人的教育方法背道而驰。作为一种自我教育的理论,《大学》必须首先肯定人性本善,这是自我教育何以可能的根据,二是承认现实中恶的存在,这是自我教育何以必要的根据。对此问题,《大学》开篇就作了明确的回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继承了孔子的方向并将之系统化———这就是《大学》所提出的“诚意”、“慎独”的教育方法。肯定人人皆具“明德”,是《大学》自我教育的起点;强调“诚意”及“慎独”,是《大学》自我教育的方法;建立在“修身”基础上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大学》自我教育的目标。,《大学》“八条目”以对宇宙人生之理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价值信念的建立与理性认知的提高为指向(诚意、正心),以德、才兼备、整全人格的提高为中枢,在此基础上训练一个人各方面的才能,从而实现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目标。通过对人之“明德”的肯定,经由人人“诚意”、“慎独”的自我教育行为,《大学》旨在实现以修身为基础的治国、平天下的实践目标。这种强调通过自我教育以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从而实现理想的人生、理想的社会的自我教育原则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整全性、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的健康发展的今天,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理想之境,终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大学》倡导了一种振兴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奉献精神,也成为儒家精神的核心之一。

几千年来《大学》一直从某个角度塑造并影响着中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积淀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底蕴。如同《大学》“挈矩之道”,坚持在制约自我欲望达成中和平衡方面,对社会的精神生态和人的心理和谐都有其价值。人们践行《大学》之道,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不怨天尤人,至诚尽性,中正平和的境界。在坚持至诚和谐中,当代人放弃“我执”,就有可能激发自我的善良天性,尊敬自然万物的本性,参与天地化育万物,找到人类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大学》思想在现代性的困境和现代性的恶果中,将以其自身不偏不倚不极端的思维方式,中正平和的价值构成,抵制放纵情感欲望和唯理性的偏颇,坚持辩证看待社会和人生,透析人性的弱点,使人类重新看待东方思想中的合理因素,避免在现代性的误区中,将人类引入“技术的夜半”和“发展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今日重温《大学》,也是通过回忆唤起曾经被遗忘了的东方思想文化经验,而打开面向更高生存形式的可能。自我看来,今天众多的重要理念和政治命题或多或少与《大学》相关。诸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成己成物”、“过犹不及”、“通权达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己达人”,“居安思危”、“多难兴邦”、小康社会、与时俱进、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等等,其中都寓含了《大学》的哲理与方略。《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都给知识分子个体修为和担当天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真正的知识分子会永远坚持这一高标准。但是,我仍不无担忧地问: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否还有承担“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气概?心中是否还有“天下”?手中还有没有“公器”?

总之,经典论著《大学》内容严谨、体例完整,最能体现儒家的精神价值,尤其是“三纲领”中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已经成为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终极目标。尽管全文不长,仅有短短两千余字,然而它却富有永久生命力,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也正源于此,《大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自宋代列入“四书”以后,其影响力更为巨大。最近出土的郭店竹简中许多观念范畴都与《大学》相近,为今天重新理解、探讨《大学》内容及思想地位提供了重要材料。如今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中国文化精神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更需要的是充分重视其在现代文化背景下选择、融合、批判的过程中对精髓予以积极的弘扬。《大学》思想的深刻精辟,不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在我国当代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上应当具有重要的功能、地位和作用。 就如朱熹所谓的“规模”, 指的就是这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大学》 虽没有将这种精神境界说的如后代儒家学者清楚明白, 但它所要揭示的确实是这种精神, 它不但有这种精神, 而且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方法次第一一排列了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历代学者对《大学》 均给予高度重视的原因, 它所揭示的这种精神内涵, 也就是朱熹反复强调, 要人去理会的“道理”。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光讲理会还是不够的, “合内外”, “与万物为一体”, 这种精神境界不但要从“理”上“会”得, 而且更要从“体”上“会”得, 也就是说, 它不仅仅是个知识的问题, 更是个须要践履的道德实践的问题。所以《大学》说: “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知之至”就是“知本”, 而“知至”须得在道德实践中完成。《大学》所说的: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中国的古代贤哲所揭示弘扬的这种宏阔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以“治国平天下”、“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的气魄, 张扬了人类的道德理性。这不正是中国的先贤们向人类社会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而为人类整体的道德提升和和谐共生所作出的理论贡献吗!《大学》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千百年,但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战争、灾难、瘟疫和人的精神生态失衡的状况下,《大学》中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东方思想的光辉仍然透过历史的迷雾而映射出来。

参考文献

[1]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 赛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年版。

[3]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大学》 [M ]. 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社, 1999.

[4]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5] 黎靖德. 朱子语类[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6] 陈克明. 群经要义[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7] 吴震. 王阳明著述选评[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8]诸子集成·论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6:4,7,267,3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