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教材教法培训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培训

来源:榕意旅游网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过关培训讲稿

坡渡中学: 吴光槐

初中语文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及“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的指示精神,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意照顾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力求教材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教材和课堂之间本来就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教材只表达一种“可能性的教学”,课堂则追求一种“现实性的教学”,教师应该调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说要处理好教材的原则性和教学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原则性方面:

教材中各方面的要求都应该落实,三个维度的要求,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应该落到实处。在新课程实施中,有的老师仍按老的教法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有意无意地甩掉一些重要内容(如人文性内容),这是与教材编写意图相违背的,即使从考试的要求来说也是不合时宜,现在的中考语文题都大量地渗透人文内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考查越来越成为一个积极发展的方向。

灵活性方面:

第一,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灵活调整,举例说,有的教材文言文过于集中,可以分散教学;有的课文与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紧密相连,可以合起来组成一个阅读写作、表达交流、探究实践相结合的有机的教学整体,如七下《黄河颂》可以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有的内容根据需要可以提前学,如对联,是中考内容,所以从七年级就应该讲授相关知识,之后加以训练,提升能力。因此,就有必要

将在八年级下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中的“对联知识”提到七年级“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这一内容中来教学,在这个学习内容中提到了对联,就可以以此为契机。重点说说语法知识,语法的掌握程度是决定一个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程度的重要因素,新教材在七年级下册到九年级上册附录中涉及了部分语法知识,这些内容应该作为教学内容出现。有些知识教学顺序也可以调整,比如,如果在七上讲对联,就应该把七下附录中“汉语词类表(实词)”提前教学,为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也可以把八上附录“汉语词类表(虚词”一并教学;入初中几次作文就可以了解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如有问题,可针对问题将八年级下册附录中“标点符号用法”提前教学;九年级上册附录“常用修辞简表”可结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习的任务不是很重,把一些语法适时放到这一学 期来教学,我认为不会影响教学进度。

第二,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应该加以补充完善,因为这套教材是几年前编写的,受那个时期形势的影响,人文性过强,工具性偏弱,那么,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额外加进一些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容。例如,作文方面,新教材没有写作知识导引,只有人文性话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没有逐步升级的台阶,那么老师们可以参考老教材,适当地补充一些内容。又如,每课后面都有一个“读一读,写一写”,从名目上看,这些词语仅供随意地读一读,写一写,照这样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训练力度过小,那么应该把这项训练变得丰富、复杂起来,可以听写、默写,可以找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可以另造句子,总之,新课程以前长期“行之有效”的词语训练方法应该沿用。

此外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处理好主体性与主导性的关系

所谓主体性讲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所谓主导性讲的是以老师为主导。从根本说应该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落实各种新理念的进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的落实最为艰难。我觉得,问题的关键还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自己发言和同学之间讨论的机会太少。

比如《在山的那边》中“山的那边是什么”“这里的山和海象征着什么”这样需要思考的问题和答案、《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生命感受等都应由老师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时间来完成。

不过,听取许多老师的反映,感觉也有两难的选择:如果放任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效率太低,课堂上完不成任务;满堂灌才是“效率最高”的。这是一种偏颇、偏激的言论。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其中的悖谬,从时间的效率来说是“最高”的,可是从收效、成效来说是“最低”的,就是说老师灌得多,学生真正在理解的前提下所接受的东西太少了,而且学生根本没有自己尝试其中的操作过程、实践过程,没有亲自体验其中的过程和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性变得麻木了,迟钝了。本来老师想教给学生“最正确”的东西,是为学生学习和考试着想,可是学生学完三年进入考场,根本没有训练过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又如何应对现在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考试呢?

我们所设想的好课堂、新课堂,应该是学生老师一样重要,一样地独立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一样地具有尊严和权威。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像课堂外一样精力旺盛,灵活敏捷,而不是萎靡不振,麻木迟钝。老师最好多提问,以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把课堂变成探究问题的场所;老师即使知道答案也最好引而不发,只引导学生思考和下结论,而不要每次的结论总是由老师作出,即使老师准备好了精彩的思想和言论,如果学生自己说出来,你老师也不得不“收藏”起来,把“精彩”让给学生;老师最好多多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轻松;老师最好多让学生四人小组、六人小组讨论,学生之间讨

论总是轻松自由的,当然老师也得监督检查,不要乱了秩序。

二、处理好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现在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这是好事,顺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人才要求。现在的考试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这方面的素养、能力。所以老师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

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我想,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创造性是与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主体性强的人创造才强,相反,缺乏主体性的人一定缺乏创造性。其实当代中学生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只是在语文课堂上被压抑了。比如,学生第一次表达“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时,老师如何处理?是难堪,还是高兴?是讥讽,还是欣赏?是给机会让他充分表达见解,还是立刻封堵住他的嘴?如果你一次封堵了他的嘴,他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表达个人见解了。你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死气沉沉,或许他们在小学时被老师挫伤过积极性;如果你现在挫伤了他的积极性,或许他就留下深刻的记忆,到高中了也会在语文课上变得谨小慎微。当然,给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不等于立刻见到他们创造性的表现,但至少这是创造性表现的开始吧。所以老师们要有一种“反叛的期待”,即期待着学生提出不同于教材的意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意见、不同于专家的或社会上流行的意见。当然,从表面上看,提出“我不同意”很容易,其实很难,因为要从思想上别开生面,另创新见,还得说得有道理,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说“同意”很容易,庸人们都能做到;说“不同意”就是在创造,在革新,既要胆略,又熟悉你所“不同意”的意见,还要让你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法立于不败之地,何其难哉!

这就涉及有关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另一点,即基础孕育创造。道理很简单,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人才具有创造性,如果缺乏“基础”,所谓“创造”就成了无源

之水、无本之末了,或者说成为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狂怪的个性表现。现在新课程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一些偏差,出现背离新课程的精神原则、背离语文学习本有规律的现象,试举几例,记得有一位老先生说过,听某一堂高中公开课,课上得很热闹,学生发言很踊跃,课快结束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说“我觉得作者曹ǒ怎么怎么着”,把禺(鱼,阳平)说成藕;我在某地听过一堂初中语文课,学生也是很活跃,争着上台来写成语,有一个学生想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是螳螂二字不会写,憋了半天,最后还是空在那里;黄雀呢?写成了黄鹤。如果按照主体性标准来考查学生,他们都能得满分;如果按照基础性标准来考查,应该是不及格的。这样的学生或许能说会道,某些方面能力很强,但他们的语文素养实际上浅薄得很,他们不符合当代语文教育应该培养的人才的标准。所以我们说,语文的基础性应该与创造性并重,不可偏废。

那么,语文的基础性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般的,凡是语文工具性所包含的都属于语文的基础性的内容。就是说听说读写要全面地协调地发展,尤其是读写方面的基础一定要牢固扎实。如果再细化、条理化,语文基础性的建构大致可以分出这样几个不同层次:一是语文知识的层次,二是语文能力的层次,三是语文学习方法的层次,四是语文学习习惯态度的层次。当然,第四层次似乎与语文的人文性交叉了,但也确确实实可以划入语文的基础性范围。这四个层次的排列是从微观走向宏观,重要性也逐渐加强,就是说,从奠定和语文的基础方面看,习惯、态度、方法等是最重要的,这是上位的,这方面做好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至于语文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是不重要,而是说在习惯、态度、方法等确立之前,它总是外在于学生主体的,如果习惯不良、态度不正、方法不当,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事倍功半的。

2016年9月18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