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总结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纲要》指出: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发展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还要帮助和指导他们学习生活自理能力,锻炼保护能力。幼儿自入幼儿园以后,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量占据幼儿的大量时间,这就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更能加强教育效果。为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幼教工作者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和指导他们,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使孩子获得必要的能力与对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纲要》总则第四点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明确目标,端正思想
根据托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方面应达到的能力目标是:
1.进餐
在老师的指导下,会使用餐具:右手拿勺,左手扶碗;
在老师的帮助下,坐姿自然:座位固定,双脚放在桌子下面;
在老师的指导下,基本保持桌面干净,地面干净,身上干净,碗内干净。
2.睡眠
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将鞋子脱下并放在指定的地方;
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会自己穿脱裤子和衣服;
能按老师的要求,轻轻走进午睡室,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
午睡时能自己表示大小便。
3.盥洗
在老师的提醒下,知道洗手要先卷衣袖(长袖边短袖);
在老师的帮助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小肥皂抹一抹,自来水冲一冲,小毛巾擦一擦;
在老师的帮助下,会自己脱裤子,解大小便。
有的老师可能与有的家长的想法一样,认为孩子还小,有的事情让孩子做,反而会更添麻烦。比如,让孩子自己吃饭,会吃得满桌满地都是饭菜,还得帮他们收拾;让他们自己穿衣裤、穿鞋袜,穿反了,还得帮他脱下来重新再穿,又浪费时间又麻烦,还不如自己替他们做了。其实,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不仅仅是一项维护孩子生存,增进幼儿健康的必要活动,而且还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向幼儿进行各方面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时机。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的护理和能力的培养,可促进他们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引起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自理能力,加强对语言的理解
和运用。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良好时机,利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二、把生活能力培养寓于易读易记的儿歌中,寓于有趣的活动中
教师在指导幼儿学习时,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动作,向幼儿讲解、示范,使幼儿听懂所要掌握动作技能的具体方法和完成步骤,便于他们更好的进行模仿。比如,在教幼儿学习洗手时,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看清洗手的正确方法和步骤,我就端来了了盆水,组织幼儿围坐成半圆,边念儿歌边配合相应的动作;排好队,向前走。做什么?去洗手。小肥皂抹一抹,自来水冲一冲,小毛巾擦一擦。小手洗的真干净,我们大家拍拍手。儿歌内容浅显易懂,幼儿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日后的洗手活动中,我都会和小朋友们以便排好队,一边念着儿歌洗手,这样小朋友们不但都能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还学会了儿歌。再如:学吃饭,我们在培养小朋友吃饭时尊重和培养让其自己吃饭的欲望,让孩子自己吃自己的饭,虽然边吃边掉饭粒,但老师还是坚持让小朋友自己吃完,随时帮助幼儿拿勺的姿势,我们老师还不时提醒幼儿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不掉饭、不把菜洒出来、好好吃、吃得胖胖的,现在的孩子偏食现象较多,这时我就在饭前设计了兔妈妈请客,请喜欢吃菜的小朋友来吃,让其他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
,看着他吃得那么香其他幼儿也很想吃了,在进餐时兔妈妈鼓励小兔子使他们吃得更快。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学着做,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三、要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自信心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形成的,只有在实践中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孩子去试一试、
做一做。同时应注意根据托儿的能力和发展特点,遵循发展性教学原则,逐渐增加活动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还有在吃带皮、带包装纸的点心时,我不是一个个替他们剥好了给他们吃,而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适当的帮助,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更好的实现目标。再如,午睡时,有的孩子自己在脱衣服,可是由于没有掌握动作要领,他们有的怎么也脱不下来,有的把里面的衣服也脱了下来,急的他们大叫:老师,我脱不来。这时,我先帮他们把两只衣袖脱出,再由他们自己脱出头部,或者,先帮助他们把头部套进,再由他们自己把衣袖穿上。在这些过程中,每当孩子获得了一丝的进步,我都会与他们同样的喜悦,祝贺他们取得了成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快。这样,他们就会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努力,去争取更新的成功。
四、运用有效应用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所谓的有效应用行为,就是为顺利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获得满意效果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在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阶段的增强物和正强化的方式,最终顺利达到预定的终点目标,并使其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习惯。比如,班里这学期有个新来的小朋友,吃饭一定要用两只碗,一直放饭饭,一只用来盛汤,然后还要老师喂,一口饭一口汤的,不这样吃他就不肯吃饭,让你简直没办法。偶然一次活动中,我发现她非常喜欢老师表扬他,肯定他。于是,后来的吃饭中,
只要他有一点点的进步,我就马上第一时间的表扬他,肯定他,尽管中间还有不大肯自己吃饭的现象,但他还是进步了很多,我也实现着自己的诺言多表扬他,肯定他。现在他不用老师喂了,吃饭也开始跟上小朋友的进度,并且只要一只碗吃饭就可以了。其实孩子虽小,但对自己所作所为同样也渴望获得成功,受到赞扬。因此,幼教工作者在教育孩子学习过程中,可充分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一颗五角星、一件小玩具、一块小糖果、一句话:宝宝真能干,在我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可在孩子们的眼里它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五、把生活能力的培养寓于情景中
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因为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幼儿园把游戏作为组织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游戏不但有利于幼儿社会化过程屯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和智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在游戏中向孩子展现,孩子的创造才能也是在游戏中显示,没有游戏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发展。采用游戏的方法,能把幼儿难以理解或简单的指令变成有趣的模仿活动
,或具体的游戏情节。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使托儿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学会自我服务的能力。比如说教孩子空裤子,我对孩子们说,这里有两个山洞(两只裤管),两列火车(两条腿),现在火车要钻山洞罗,小心一旬火车钻一个山洞,千万别碰头。孩子们一边说着:开火车了,一边就把两只脚伸进去了。再如,有的孩子在吃饭时挑食或突然闹情绪了,不愿吃饭或菜,我就说:哎呀,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在你心里,他们肚子饿了,你快喂他吃饭吧。这样他们就会很快把饭吃完。此外,我们在操作区,投放了一些塑料瓶盖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豆、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游戏,在娃娃家布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巩固和强化,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六、把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家长工作联系起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请家长在家配合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召开家长会时,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的方法和孩子们进步等,我们还通过评比小红花的活动,即孩子在某一方面自理能力达到要求有所提高时,就着安康网上奖励他一朵小红花,这样,家长对孩子
的情况一目了然,并能督促家长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这样,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为孩子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综上所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处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人重视幼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处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