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计规模
给水处理厂的设计水量以最高日平均时流量计。设计处理水量150000m3/d,水厂自用水量占5%,故设计总进水量为Q=175000×1.05/24/36000=1.82 m3/s。根据处理水量,水厂拟分为2个系列,平行布置。
2 配水井设计
2.1 配水井设置
一般按照设计规模一次建成,停留时间取30s。 2.2配水井有效体积
V=Qt=1.82×30=54.6m3
2.3 配水井尺寸确定
配水井进水管的设计流量为Q=1.82(m3/s),查水力计算表得知,当进水管管径
D1=1000mm,V=2.59m/s 。
设计其高为H=2m,其中包括0.5m超高。 则配水井底面积为:S4S3.14V36.4m21.5
D436.46.8m,取D=7.0m 3.142D池子的有效容积为V03.141.557.7m354.6m3,满足要求。
24.3药剂投配设备设计 4.3.1 溶液池容积W1 W1506562.5aQ= =26.23m327m3
417cn417103 式中:a——混凝剂的最大投加量,本设计取50mg/L(查设计手册得);
Q——设计处理的水量,6562.5m3/h;
c——溶液浓度(按商品固体重量计),一般采用5%-20%,本设计取10%;
n——每日调制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本设计取3次。
设计容积取27m3,溶液池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2个,以便交替使用,保证连续投药。单池尺寸为L×B×H=3.0×3.0×3.5,高度中包括超高0.5m,有效高度2.0m,置于室内地面上。
溶液池实际有效容积: L×B×H=3.0×3.0×3.0=27m3,满足要求。
池旁设工作台,宽1.0-1.5m,池底坡度为0.02。池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
4.3.2 溶解池容积W2
W2=(0.2~0.3)W1=0.2 ×27=5.4m3
式中: W2——溶解池容积(m3 ),一般采用(0.2-0.3)W1;本设计取0.2W1。
溶解池分1个,单个溶解池尺寸:L×B×H=1.5×1.5×2.8,高度中包括超高0.3m,有效高度2.5m,池底坡度采用0.02。
溶解池实际有效容积:W2 = L×B×H= 1.5×1.5×2.5=5.63m3
溶解池的放水时间采用t=10min,则放水流量:q0=W2/(60t)=5.63×1000/(60×10)=9.38L/s。
查水力计算表得放水管管径d0=150mm,相应流速v=0.61m/s,管材采用硬聚氯乙烯管。溶解池底部设管径d=100mm的排渣管一根,采用硬聚氯乙烯管。溶解池的形状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
4.3.3.投药管
投药管流量
q=
W1210002721000==0.625L/s
246060246060查水力计算表得投药管管径d=60mm,相应流速为0.23m/s。
4.3.4. 计量投加设备
本设计采用计量泵投加混凝剂。 计量泵每小时投加药量:
q=
式中:W1——溶液池容积,m3。
计量泵型号为,选用两台,一备一用。
W1=2.25 m3/h 124.3.5.药库的设计
(1)药剂仓库与加药间宜连接在一起,存储量一般按最大投加量期的1个月用量计算。
(2)仓库除确定的有效面积外,还要考虑放置泵称的地方,并尽可能考虑汽车运输方便,留有1.5米宽的过道。
(3)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并组织受潮,同时仓库的地坪和墙壁应有相应的防腐措施。
仓库容积考虑存放15天的混凝剂用量。仓库靠近加药间。 每日混凝剂用量为
50×157500/106=7.875t
药剂通道系数采用15%,则面积为115%
药品堆放高度按2.0m计,则所需面积为(7.88×15×1.15)/3=45.31m2 取48㎡,平面尺寸为8×6㎡。
4.3.6.需用空气量
(1)溶液池所需空气量
Q=nFq=3×3×3×8=216L/s
式中: Q——溶液池所需空气量; F——药池平面面积,m2;
q——空气供给强度,L/(s.m2),取8 L/(s.m2);
n——每日调制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本设计取3次。
(2)溶解池所需空气量
Q=nFq=3×(1.5×1.5)×5=33.75L/s
式中: Q——溶液池所需空气量; F——药池平面面积,m2;
q——空气供给强度,L/(s.m2),取5 L/(s.m2);
n——每日调制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本设计取3次。
4.4混合设备的设计
本设计分两个系列,采用机械混合池,在机械混合池内安装搅拌装置,用电动机驱动搅拌器。混合池采用方形。混合池时间取60s,G值为600~1000s-1,混
合池池深和池宽之比为1:1~3:1。
4.4.1混合时间
T=60s
4.4.2混合池流量
Q=1.82m3/s
4.4.3混合池有效容积及尺寸
W=QT=1.82×60=109.2m³
混合池深取4.4m,故混合池尺寸为5.0×5.0×4.368m3。
4.4.4搅拌机转速,旋转角速度和轴功率
(1)搅拌机转速
n0==60×3/(π×2.8)=20.46(r/min)
n0——搅拌机垂直轴转速;
v——浆板外缘线速度,1~5m/s,本设计取3m/s;
D0——搅拌机直径(1/3~2/3)D,其中D为矩形混合池等效为圆形的直
径为5.6m,本设计中D0取3.7m; (2)搅拌机旋转角速度
w=v/r=3/1.15=2.61(rad/s)
w——搅拌机旋转角速度;
v——浆板外缘线速度,3m/s;
r——搅拌机半径,r=D0/2=1.85m;
(3)轴功率 a.计算轴功率
N2——计算轴功率;
w——搅拌机旋转角速度,2.61rad/s;
C——阻力系数,0.2~0.5,取0.5;
γ——水的容重,1000kg/m3; Z——搅拌器叶数,取2;
e——搅拌器层数,取2层;
B——搅拌器宽度,B=(0.1~0.125)D0,本设计中B=0.125×2.3=0.29m; R0——搅拌器的半径,1.85m;
b.需要轴功率
N1——需要轴功率;
μ——水的动力粘度,查手册知,22℃时为0.9691×10-3;
W——混合池容积,109.2m³;
G——设计速度梯度,取600s-1;
N1≈N2,故满足要求。
c.电动机功率
N3——电动机轴功率;
n——传动机械效率,一般取0.85;
N2——计算轴功率;
4.5絮凝设施的设计
本设计絮凝反应池采用隔板往复式絮凝池
4.5.1 设计参数
絮凝池设计n=2组,每组设1池,每池设计流量为
Q=6562.5/2=3281.25m3/h=0.91m³/s,絮凝时间T=20min。
4.5.2设计计算
1. 絮凝池有效容积VQT 絮凝池平均水深取2.5m 。
3281.25201093.75m3 602. 絮凝池有效长度V=QT=
LV128024.4m HB2.515式中: H——平均水深(m);本设计取超高0.5m,H=2.5m; 3. 隔板间距
絮凝池起端流速取v0.5m/s,末端流速取v0.2m/s。首先根据起,末端流速和平均水深算出起末端廊道宽度,然后按流速递减原则,决定廊道分段数和各段廊道宽度。
起端廊道宽度: a末端廊道宽度: aQ11.060.6m vH0.53.5Q11.061.5mHv3.50.2
廊道宽度分成4段。各段廊道宽度和流速见表2-1。应注意,表中所求廊道内流速均按平均水深计算,故只是廊道真实流速的近似值,因为,廊道水深是递 减的。
表4-1 廊道宽度和流速计算表廊道分段号各段廊道宽度a(m)各段廊道流速(m/s)各段廊道数各段廊道总净宽(m)10.600.573.6020.800.3874.8031.000.3076.0041.500.2056.00四段廊道宽度之和b3.64.86.06.020.4m
取隔板厚度=0.20m,共26块隔板,则絮凝池总长度L为:
LL260.220.4260.225.6m
4.水头损失计算
2vitvi2himili
2gCi2Ri式中: vi——第i段廊道内水流速度(m/s); vit——第i段廊道内转弯处水流速度(m/s); mi——第i段廊道内水流转弯次数;
——隔板转弯处局部阻力系数。往复式隔板(1800转弯)=3;
li——第i段廊道总长度(m);
; Ri----第i段廊道过水断面水力半径(m)
Ci——流速系数,随水力半径Ri和池底及池壁粗糙系数n而定,通常按
11曼宁公式CiRi6计算。
nR1a1H0.63.5==0.28 m
a12H0.623.511116C1R10.28662.22,C123871.32
n0.013絮凝池采用钢筋混凝土及砖组合结构,外用水泥砂浆抹面,粗糙系数为n=0.013。其他段计算结果得:
R20.36C264.882C24209.41R30.44 C367.09 C324501.07 2R40.61C470.84C45018.31廊道转弯处的过水断面面积为廊道断面积的1.2-1.5倍,本设计取1.4倍,则第一段转弯处流速:
vitQ13818.130.361m/s
1.4aiH36001.40.63.53600式中:vit——第i段转弯处的流速(m/s); Q1——单池处理水量(m3/h);
ai——第i段转弯处断面间距,一般采用廊道的1.2-1.5倍; H——池内水深(m)。
v2t0.271m/s其他3段转弯处的流速为: v3t0.216m/s
v4t0.144m/s各廊道长度为:
各段转弯处的宽度分别为0.84m;1.12m;1.4m;2.1m(1.4倍的廊道宽度);
l1n(B0.7)7(150.84)99.12ml2n(B0.84)7(151.12)97.16ml3n(B1.12)7(151.4)95.2ml4n(B1.75)5(152.1)64.5m
第1段水头损失为:
v12tv120.36120.52h1m12l13799.120.162m 22gC1R129.862.220.28表4-2 各段水头损失表段数1234合计mi7775li99.1297.1695.264.5Ri0.280.360.440.61vit0.3610.2710.2160.144vi0.500.380.300.20Ci62.2264.8867.0970.84Ci23871.334209.414501.075018.31hi0.1620.0880.0540.017h=∑hi=0.321m
5.GT值计算(t=200C时)与核算
Gh10000.32152.54s1<60s1,符合设计要求; 460T600.96911020GT52.54206063048(在104-105范围之内)
絮凝池与沉淀池合建,中间过渡段宽度为1.5m。
4.6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
本设计采用平流沉淀池。 4.6.1 设计流量
本设计采用两组池子,每组设计流量为
Q=7656.26/2=3828.13 m3/h=1.06 m3/s
4.6.2 平面尺寸计算
1.单池容积为:
V=QT=3828.13×1.0=3828.13m3
式中:V——沉淀池的有效容积,m3;
T——停留时间,h,一般采用1.0~3.0h,设计中取为1.0h。 2.沉淀池长为:
L=3.6vT=3.6×20×1=72m。
式中:L——沉淀池长度,m;
v——水平流速,mm/s,一般采用10~25 mm/s设计中取为20 mm/s。 3.沉淀池宽为:
B=V/LH=3828/(72×3.5)=15.0m,取为15m
式中:B——沉淀池宽度,m;
H——沉淀池有效深度,m,一般采用3.0~3.5 m,设计中取为3.5m。
4.6.3 校核
a.长宽比
沉淀池长宽比为L/B=72/15=4.8>4,满足要求。 b.长深比
沉淀池长深比为L/h=72/3.5=20.6>10,满足要求。 c.弗罗徳数
水力半径R=BH/(2H+B)=15×3.5/(2×3.5+15)=2.39m=239cm
弗劳德数Fr=v2/Rg=(20×10-1)2/(239×981)=1.7×10-5(在1×10-4~1×10-5之间),满足要求
Fr——弗劳德数; v——水平流速,cm/s;
R——水力半径,cm;
g——重力加速度,cm/s2;
d.雷诺数
雷诺数Re=vR/ν=20×239/0.9691=4932(在4000~15000之间), 为紊流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Re——雷诺数; v——水平流速,cm/s;
R——水力半径,cm;
ν——水的运动粘度,22℃下为0.9691。
4.6.4 进水穿孔墙
1.沉淀池进口处用砖砌穿孔墙布水,墙长15m,墙高3.5m(有效水深3.2m,用机械刮泥装置排泥,其积泥厚度0.1m,超高0.2m。
2.穿孔墙孔洞总面积
絮凝池与沉淀池之间采用穿孔花墙配水。孔口总面积为
A=Q/v=1.06/0.2=5.3m2.
式中:A——孔口总面积,m2;
v——孔口流速,m/s,一般取值不大于0.15~0.2 m/s设计中取为0.2m/s 。
3.孔洞个数
每个孔口尺寸定为15cm×8cm,则孔口数为5.3/(0.15×0.08)=442个。
4.进口水头损失:
h1=ξv12/2g=0.004m
式中: h1——进口水头损失,m; ξ——孔洞阻力系数,此处取为2。
4.6.5 出水系统
1.出水堰深度
采用薄壁堰出水,堰口应保证水平。
出水堰的堰口标高能通过螺栓上下调节,以适应水位变化。出水堰起端水深为:
2Q21.06h2=1.733=1.733=0.8m 22gB9.811.0式中:h2 ——出水渠起端水深,m; B——渠道宽度,取为1.0m。
为了保证自由溢水,出水渠的超高规定为0.1m,则渠道深度为0.9m。 2.渠道内水流速度:
v2=Q/(bh2)=1.06/(1.0×0.8)=1.33m/s
3.沉淀池的出水管管径
管径初定为DN1000,此时管内流速为
v3=4Q/(πD2)=4×1.06/(π×1×1)=1.35m/s
4.6.6 沉淀池的放空管
沉淀池放空时间按3h计,则放空管直径为
0.7BLH0.50.715723.50.5d===0.362m
T33600采用DN=400mm。
T——放空时间,此处按3h计; H——池内平均水深,此处为3.5m;
4.6.7 排泥设施选择
沉淀池底部设泥斗,污泥斗深0.6m。采用机械排泥。
4.6.8 沉淀池的总高度
H总=h3+h4+H=0.5+0.6+3.5=4.6m
式中:H总——沉淀池总高度,m;
h3 ——沉淀池超高,m,一般采用0.3~0.5m,设计中取为0.5m; h4 ——泥斗高度,m。
集水渠出水总渠潜孔进水出水总管图3-3 平流沉淀池简图
4.7过滤设施的设计与计算
本设计采用V型滤池,其设计计算过程如下:
4.7.1 设计参数
滤池分两组,每组滤池设计水量Q=91875m³/d,设计滤速ν=12m/h,过滤周期48h;
滤层水头损失:冲洗前的滤层水头损失采用1.8m
第一步气冲冲洗强度q气1=15L/(s·m2),气冲时间t1=3min;
第二步气-水同时反冲,空气强度q气2=15L/(s·m2),水强度q水1=4L/(s·m2), 气水反冲时间t2=4min;
第三步水冲强度q水2=5L/(s·m2),单独水反冲时间t3=5min;
冲洗时间共计t=12min=0.2h;反冲洗周期T=48h;反冲横扫强度1.8 L/(s·m2)。
4.7.2 池体设计与计算
1.池体工作时间t′
t′=24-t
2.滤池面积F 每组滤池面积为:
F=
滤池总面积640㎡。
3.滤池的分格
为节省占地选双格V型滤池,池底板用混凝土,单格宽B=4m,长L=10m,面积40m2。每组滤池设置N=4座,每座滤池面积f=80m2,一组滤池总面积320 m2,两两合建共2组,故滤池总面积640㎡。
4.校核强制滤速
24=24-0.1=23.9h(式中未考虑排放初滤水) TQ91875==320m2 vt1223.9v′=
Nv412==16 m/h<17 m/h,满足要求。 N1415.滤池高度的确定 滤池超高H5=0.3m 滤层上的水深H4=1.5m 滤料层厚H3=1.0m 滤板厚H2=0.13m
滤板下布水区高度H1=0.9m 则滤池总高为:
H=H1+ H2+ H3+ H4+ H5=0.9+0.13+1.0+1.5+0.3=3.83m
6.水封井的设计
滤池采用单层加厚均粒滤料,粒径0.95~1.35mm,不均匀系数1.2~1.6 均粒滤料层的水头损失按下式计算:
V1m01ΔH1=180l0v 3gm0d022式中: ΔH1——水流通过清洁滤料层的水头损失,cm; V——水的运动黏度,cm2/s,22℃时为0.009691㎝²/s; g——重力加速度,取为981 cm/s2;
m0——滤料孔隙率,取为0.5;
d0 ——与滤料体积相同的球体直径,取为0.1cm; l0——滤层厚度,cm,取为100cm; v——滤速,12m/h=0.33cm/s; φ——滤料颗粒球度系数,取为0.8。
0.009691(1-0.5)212故ΔH1==180× ×()1000.33=18.34㎝ 30.80.19810.5根据经验,滤速为8~12 m/h时,清洁滤料层的水头损失一般为30~50㎝,计算值比经验值低,取经验值的下限30㎝为清洁滤料层的过滤水头损失。正常过滤时,通过长柄滤头的水头损失h≤0.22m,忽略其他水头损失,则每次反冲洗后刚开始过滤时的水头损失为
ΔH2=0.3+0.22=0.52m
为保证滤池正常过滤时池内的液面高出滤料层,水封井出水堰顶标高与滤料层相同。
设计水封井平面尺寸2m×2m,堰底板比滤池底板低0.3m,水封井出水堰总高
H水封=0.3+ H1+ H2+ H3==0.3+0.9+0.13+1.0=2.33m
每座滤池过滤水量:
Q单=vf=12×80=960m3/h=0.27 m3/s
所以水封井出水堰堰上水头由矩形堰的流量公式Q=1.84bh计算得:
0.272h水封=()=()3=0.175m
1.84b1.842.0Q单2323则反冲洗结完毕,清洁滤料层过滤时,滤池液面比滤料层高0.175+0.52=0.695m。
4.7.3反冲洗管渠系统设计
本设计采用长柄滤头配水配气系统,冲洗水采用冲洗水泵供应,为适应不同冲洗阶段对冲洗水量的要求,冲洗水泵采用两用一备的组合,水泵宜于滤池合建,且冲洗水泵的安装应符合泵房的有关设计规定。
1.洗用水量的计算
反冲洗用水流量按水洗强度最大时计算,单独水洗时反洗强度最大为 5L/( m².s)
Q反= q水2f=5×80=400(L/s)=0.4(m³/s)=(440m³/h)
V型滤池反冲洗时表面扫洗同时进行,其流量为:
Q表= q表f=0.0018×80=0.14(m³/s)
2.反冲洗配水系统的断面计算
配水干管(渠)进口流速应为1.5m/s左右,配水干管(渠)的截面积
A= Q反/v进=0.40/1.5=0.27m2
反冲洗配水干管用钢管,DN600,流速1.41m/s。反冲洗水由反冲洗配水干管输送至气水分配渠,由气水分配渠底侧的布水方孔配水到滤池底部的布水区。反冲洗水通过布水方孔的流速按反冲洗配水支管的流速取值。
配水支管流速或孔口流速为1~1.5m/s左右,取v支=1.0m/s,则配水支管(渠)的截面积为:
A支= Q反/v支=0.40/1.0=0.40m2
此即配水方孔总面积。沿渠长方向两侧各均匀布置20个配水方孔,共40个,孔中心间距0.6m,每个孔口面积:
A孔=0.40/40=0.01m2
每个孔口尺寸取0.1m×0.1m。 3.反冲洗用气量的计算
Q气= q气f=15×80=1200L/s=1.20 m3/s
4.配气系统的断面计算
配气干管(渠)进口流速应为5m/s左右,则配气干管(渠)的截面积
A气1= Q气/v气进=1.20/5=0.24m2
反冲洗配气干管用钢管,DN600,流速4.2m/s。反冲洗用空气由反冲洗配气干管输送至气水分配渠,由气水分配渠底侧的布气小孔配气到滤池底部的布水区。布气小孔紧贴滤板下缘,间距与布水方孔相同,共计40个。反冲洗用空气通过布气小孔的流速按反冲洗配气支管的流速取值。
反冲洗用配气支管流速或孔口流速为10m/s左右,则配气支管(渠)的截面积为:
A气2= Q反气/v气支=1.20/10=0.12m2
每个布气小孔面积
A布=0.12/40=0.003m2
孔口直径为
40.0031d气孔=()20.06m,取60mm。
3.14每孔配气量为
Q气孔= Q反气/40=1.20/40=0.03m3/s=108m3/h
5.气水分配渠的断面设计
对气水分配渠断面面积要求的最不利条件发生在气水同时反冲洗时,亦即气水同时反冲洗时要求气水分配渠断面面积最大。因此气水分配渠的断面设计按气水同时反冲洗的情况设计。
气水同时反冲洗时反冲洗水的流量
Q气水反= q水1f=4×80=320L/s=0.32 m3/s
气水同时反冲洗时反冲洗用空气的流量
Q气= q气f=15×80=1200L/s=1.20 m3/s
气水分配渠的气、水流速均按相应的配水、配气干管流速取值。则气水分配干渠的截面积
A气水= Q气水反/v进+ Q反气/v气进=0.32/1.5+1.20/5=0.45m2
4.7.4滤池管渠设计与计算
1.反冲洗管渠 (1)气水分配渠
气水分配渠起端宽取0.4m,高取1.5m,末端宽取0.4m,高取1.0m。则起端截面积0.6m2,末端截面积0.4m2。两侧沿程各布置20个配水方孔和20个配气小孔,孔间距0.6m,共40个配气小孔和40个配水方孔,气水分配渠末端所需最小截面积为0.45/40=0.011 m2<末端截面积0.4 m2,满足要求。
(2)排水集水槽
排水集水槽顶端高出滤料层顶面0.5m,则排水集水槽起端槽高
H起= H1+ H2+ H3+0.5-1.5=0.9+0.13+1.0+0.5-1.5=1.03m
式中H1、 H2、 H3同前,1.5m为气水分配渠起端高度。 排水集水槽末端高
H末= H1+ H2+ H3+0.5-1.0=0.9+0.13+1.0+0.5-1.0=1.53m
式中H1、 H2、 H3同前,1.0m为气水分配渠末端高度。 底坡i=(1.53-1.03)/L=0.5/13=0.0385 (3)排水集水槽排水能力校核
集水槽超高0.3m,则槽内水位高h1=0.73m,槽宽b槽=0.4m,n=0.013
水流截面积ω=bh=0.4×0.73=0.292m2 水流湿周χ=b+2h=0.4+0.73×2=1.86m 水力半径R=A/ω=0.292/1.86=0.157m
水流速度v=R2/3i1/2/n= (0.1572/3×0.03851/2)/0.013=4.37m/s 过流能力Q排集=ωv=0.292×4.37=1.27m3/s
实际过水量Q水= Q反+ Q表=0.40+0.14=0.54 m3/s<过流能力Q排集=1.27m3/s 2.进水管渠 (1)进水总渠
四个滤池分成独立的两组,每组进水总渠过水流量按强制过滤流量设计,流速0.8~1.2 m/s,则强制过滤流量为:
Q强=(91875/3)×2=61250m3/d=0.709 m3/s
进水总渠水流断面积为:
A进总= Q强/ v进总=0.709/1.0=0.709m2
进水总渠宽1.0m,水面高0.8m。 (2)每座滤池的进水孔
每座滤池由进水侧壁开三个进水孔,进水总渠的浑水通过这三个进水孔进入滤池。两侧进水孔孔口在反冲洗时关闭,中间进水孔孔口设手动调节闸板,在反冲洗时不关闭,供给反洗表扫用水。调节阀门的开启度,使其在反冲洗时的进水量等于表扫水用水量。
孔口总面积按滤池强制过水量设计,孔口两侧水位差取0.1m,则孔口总面积为:
A孔= Q强/(0.82gh)=0.709/(0.829.80.1)=0.63 m2
中间孔口面积按表面扫洗水量设计:
A中孔=A孔(Q表/ Q强)=0.63×(0.14/0.709)=0.12 m2
孔口宽B中孔=0.12m,高H中孔=0.1m。
两个侧孔口设阀门,采用橡胶囊充气阀,每个侧孔面积为:
A侧=(A孔- A中孔)/2=(0.63-0.12)/2=0.26 m2
孔口宽B孔=0.52m,高H侧孔=0.1m。 (3)每座滤池内设的宽顶堰
为保证进水稳定性,进水总渠引来的浑水经过宽顶堰进入每座滤池内的配水渠,再经滤池内的配水渠分配到两侧的V型槽。宽顶堰堰宽b宽顶=5m,宽顶堰与进水总渠平行设置,与进水总渠侧壁相距0.5m。堰上水头为:
h宽顶=[Q强/(1.84b宽顶)]2/3=[0.709/(1.84×5)]2/3=0.18m
(4)每座滤池的配水渠
进入每座滤池的浑水经过宽顶堰流至配水渠,由配水渠两侧的进水孔进入滤池内的V型槽。
滤池配水渠宽b配渠=0.5m,渠高1m,渠长等于滤池总宽,则渠长L配渠=7m。当渠内水深为h配渠=0.6m时,流速末端流速(进来的待滤水由分配渠中段向渠两侧进水孔流去,每侧流量 /2):
v配渠= Q强/(2b配渠h配渠)=0.709/(2×0.5×0.6)=1.18 m/s
满足满足滤池进水管渠流速在0.8~1.2m/s的范围内的要求。 (5)配水渠过水能力校核
水力半径R配渠= b配渠h配渠/(2 h配渠+b配渠)=0.5×0.6/(2×0.6+0.5)=0.18m 水力坡降i配渠=(nv配渠/R配渠2/3)2=(0.013×1.18/0.182/3)2=0.002
渠内水面降落量Δh配渠=i配渠L配渠/2=0.002×7/2=0.007m
因为配水渠最高水位为h配渠+Δh配渠=0.6+0.007=0.607m<渠高1m 故配水渠的过水能力满足要求。 3.V型槽的设计
V型槽槽底设表扫水出水孔,直径取d孔=0.025m,间隔0.16m,每槽共计80个。则单侧V型槽表扫水出水孔总面积
A表孔=(3.14×0.0252/4)×80=0.04(m2)
表扫水出水孔低于排水集水槽堰顶0.15m,即V型槽槽底的高度低于集水槽堰顶0.15m。
据潜孔出流公式Q=0.8A2gh,其中Q应为单个滤池的表扫水流量,则表面扫洗时V型槽内水位高出滤池反冲洗时液面
hV液= [Q表/(2×0.8 A表孔)]2/(2g)= [0.14/(2×0.8×0.04)]2/(2×9.8)=0.24m 反冲洗时排水集水槽的堰上水头由矩形堰的流量公式Q=1.84bh2/3求得,其中b为集水槽长12m,Q为单格反冲洗流量Q反单=Q反/2=0.4/2=0.2m3/s
反冲洗时排水集水槽的堰上水头为:
h排槽= [Q水单/(1.84b)]2/3=[0.2/(1.84×12)]2/3=0.04m
式中:Q水单——单格滤池反冲洗流量,Q水单=Q水/2=0.2 m3/s; b——集水槽长,12m。
V型槽倾角45°,垂直高度1m,壁厚0.05m。 反冲洗时V型槽顶高出滤池内液面的高度为:
1-0.15- h排槽=1-0.15-0.04=0.81m
反冲洗时V型槽顶高出槽内液面的高度为:
1-0.15- h排槽- hV液=1-0.15-0.02-0.24=0.59m
4.冲洗水的供给 选用冲洗水泵供水。
(1)冲洗水泵到滤池配水系统的管路水头损失Δh1
反冲洗配水干管用钢管,DN600,流速1.41m/s,1000i=4.27,布置管长总计60m。
则反冲洗总管的沿程水头损失为:
Δhf=il=0.00427×60=0.26m
主要配件及局部阻力系数见下表:
表3-2
配件名称 90°弯头 DN600闸阀 等径三通 ∑ξ
Δhj=ξv2/(2g)=6.78×1.412/(2×9.8)=0.69m Δh1=Δhf′+Δhj′=0.26+0.69=0.95m
(3)滤池配水系统的水头损失Δh2 a.气水分配干渠内的水头损失Δh反水 气水同时反冲洗时:
Q气水反= q水1f=4×80=320L/s=0.32 m3/s
数量/个 6 3 2 局部阻力系数ξ 6×0.6=3.6 3×0.06=0.18 2×1.5=3 6.78 则气水分配渠内的水面高为:
h水反= Q气水反/( v进b气水)=0.32/(1.5×0.4)=0.53m
水力半径为:
R水反= b气水h水反/(2 h水反+b气水)=0.4×0.53/(2×0.53+0.4)=0.15m 水力坡降为:
i反渠=(nv渠/R渠2/3)2=(0.013×1.5/0.152/3)2=0.005
渠内水头损失为:
Δh反水= i反渠×l反渠=0.005×12=0.06m
b.气水分配干渠底部配水方孔的水头损失Δh方孔
Δh方孔= [Q气水反/(0.8 A方孔)]2/(2g)= [0.32/(0.8×0.4)]2/(2×9.8)=0.05m c.反冲洗经过滤头的水头损失为Δh滤≤0.22m d.气水同时通过滤头时增加的水头损失Δh增
气水同时反冲洗时气水比为n=15/4=3.75,长柄滤头配气系统的滤帽缝隙总面积与滤池过滤总面积之比大约为1.25%,则长柄滤头中的水流速度为:
v柄=Q气水反/(1.25﹪f)=0.32/(1.25﹪×80)=0.32m/s
通过滤头时增加的水头损失为:
Δh增=9810n(0.01-0.01v+0.12v2)
=9810×3.75(0.01-0.01×0.32+0.12×0.322)
=702.2Pa=0.072mH2O
则滤池配水系统的水头损失为:
Δh2=Δh反水+Δh方孔+Δh滤+Δh增=0.06+0.05+0.22+0.072=0.40m
(3)砂滤层水头损失Δh3
滤料为石英砂,容重γ1=2.65吨/m3,水的容重γ=1吨/m3,石英砂滤料层膨胀前的孔隙率m0=0.41,滤料层膨胀前的厚度H3=1.0m。则滤料层水头损失为:
Δh3=(γ1/γ-1)(1-m0) H3=(2.65-1)(1-0.41) ×1.0=0.97m
(4)富裕水头Δh4取1.5m。
清水池最低水位与排水槽堰顶的高差H0=5m
H水塔=Δh1+Δh2+Δh3+Δh4=0.95+0.40+0.97+1.5=3.82m
则反冲洗水泵的最小扬程为:
H水泵=H0+Δh1+Δh2+Δh3+Δh4=5+0.95+0.40+0.97+1.5=8.82m
选四台250S14单级双吸离心泵,三用一备,扬程11m时,每台泵的流量为576m³/h。
5.反洗空气的供给
(1)长柄滤头的气压损失Δp滤头
气水同时反冲洗时气水同时反冲洗时反冲洗用空气的流量为:
Q气= q气f=15×80=1200L/s=1.20 m3/s
长柄滤头采取网状布置,约55个/m3。则每座滤池共计安装长柄滤头:
n=55×80=4400个
每个滤头的通气量为:1.20×1000/4400=0.27 L/s 在该气体流量下的压力损失最大为:
Δp滤头=3000Pa
(2)气水分配渠配气小孔的气压损失Δp气孔 反冲洗时气体通过配气小孔的流速为:
v气孔= Q气孔/A布=0.03/0.003=10m/s
孔口流量系数μ=0.6,则气水分配渠配气小孔的气压损失为:
Δp气孔=( Q气孔2γ)/(2×36002μ2 A布2g)
=(1082×1)/(2×36002×0.62 ×0.0032×9.8)
=14mmH2O=138Pa=0.138kPa
(3)配气管道的总压力损失Δp管 a.配气管道沿程压力损失Δp1
反冲洗空气流量计1.20 m3/s,配气干管用钢管,DN600,流速4.24m/s。反冲洗空气管总厂60m,气水分配渠内的压力损失不计。
反冲洗管道内的空气气压为:
Δp气压=(1.5+H气压) ×9.8=(1.5+1.5) ×9.8=29.4 kPa
式中:Δp气压——空气压力,kPa;
H气压——长柄滤头距反冲洗水面的高度,m,H气压=1.5m。 此时空气管道的摩擦阻力为9.8 kPa/1000m。 则.配气管道沿程压力损失为:
Δp1=9.8×60/1000=0.59 kPa
b.配气管道的局部压力损失Δp2 主要管件及长度换算系数K见下表
表3-3
配件名称 90°弯头 闸阀 等径三通 数量/个 5 3 2 长度换算系数K 5×0.7=3.5 3×0.25=0.75 2×1.33=2.66 ∑K
当量长度的换算公式:
l0=55.5KD1.2
式中: l0——管道当量长度,m; K——长度换算系数; D——管径,m。 空气管配件换算长度为
l0=55.5KD1.2=55.5×6.91×0.61.2=207.8 m
则局部压力损失为:
Δp2=9.8×207.8/1000=2.04 kPa
配气管道的总压力损失为:
Δp管=Δp1+Δp2=0.59+2.04=2.63 kPa
(4)气水冲洗室中的冲洗水水压Δp水压
6.91 Δp水压=(H水塔-Δh1-Δh反水-Δh方孔) ×9.81=(3.82-1-0.06-0.05) ×9.81=26.59 kPa 则要求鼓风机出口的静压为
p出口=p管+ p气+ p水压+ p富=2.63+0.138+3+26.59+4.9=37.26 kPa 式中: p管——输气管道的压力损失,kPa,即Δp管; p气——配气系统的压力损失,kPa,即Δp气孔+Δp滤头; p水压——气水冲洗室中的冲洗水水压kPa即Δp水压,; p富——富余压力,取为4.9 kPa。 (5)设备选择
根据气水同时反冲洗时反冲洗系统对空气压力、风量要求选三台LG40风机。 风量40m³/min,风压49kPa,电机功率55kW,两用一备。正常工作鼓风机风量共计80m³/min>1.1Q反气=1.1×1.2×60=79.2m³/min。
V型滤池的简图如下:
排水管V型槽排水集水槽均质滤料反冲洗空气管反冲洗水管 图4-1 V型滤池简图 4.8消毒设施的设计与计算
已知设计水量Q=183750m3/d,本设计消毒采用液氯消毒。
4.8.1加氯量与储氯量
设计加氯量应根据试验或相似条件下水厂的运行经验,按最大用量确定,并应使余氯量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规定的要求。氯与水的接触时间 不小于30分钟。
1.加氯量为:
q=bQ
式中: Q总——设计水量,m3/d;
q——每天的投氯量,g/d;
b——加氯量, g/ m3,一般取0.5~1.0 g/ m3,本设计采用0.5 g/ m3。
q=bQ=0.5×183750=91875g/d=91.88kg/d
2.储氯量
储氯量按一个月考虑
G=30q=30×91.88=2756.3 kg/月
4.8.2加氯设备选取与设计
1.本设计采用ZJ-Ⅱ型加氯机两台,交替使用,每台加氯机加氯量为0.5~9.0 kg/ h。加氯机外形尺寸为:高×宽=330mm×370mm。加氯机安装在墙上,安装高度在地面以上1.5m,两台加氯机之间净距为0.8m。
2.采用容量为500kg的氯瓶,氯瓶外形尺寸为外径600mm,瓶高1800mm。氯瓶自重146kg,公称压力2MPa。氯瓶采用两组,每组7个,一组使用,一组备用,每组使用周期约33d。
4.8.3加氯间尺寸计算与确定
在加氯间低处设排风扇一个,换气量每小时8~12次,并安装漏气探测器,其位置在室内地面以上20cm。设置漏气报警仪,当检测的漏气量达到2~3mg/kg时即报警,切换有关阀门,切断氯源,同时排风扇动作。
加氯间平面尺寸:长3.0m,宽9.0m;氯库平面尺寸为:长12.0m,宽9.0m。
4.9清水池的设计与计算
4.9.1清水池的有效容积
清水池的有效容积包括调节容积、消防贮水量和水厂自用水量的调节量。清水池的总有效容积:
V=kQ
式中: V——清水池的总有效容积,m3;
k ——经验系数,一般为10﹪~20﹪取为10﹪。 Q——设计供水量,m3/d,为183750m3/d。
V=0.1×183750=18375 m3
清水池设4座,则每座清水池的有效容积V1为:
V1=V/4=18375/4=4594m3
4.9.2平面尺寸的确定
每座清水池的面积
A= V1/h
式中: A——每座清水池的面积,m2;
h ——清水池的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h=4.0m
A=4594/4=1148.5 m2
取清水池宽度B为30m,则清水池长度L为:
L= A/B=1148.5/30=38.29m,设计中取为39m
则清水池实际有效容积为39×30×4=4680m3 清水池超高h1取为0.5m,清水池总高H为:
H=h1+h=0.5+4.0=4.5m
4.9.2清水池的管道系统
1.清水池的进水管
D1=[Q/(4×0.785v)]1/2
式中:D1——清水池进水管管径,m;
v——进水管管内流速,m/s,一般采用0.7~1.0 m/s设计中取v=0.9 m/s
D1=[2.13/(4×0.785×0.9)] 1/2=0.87m
设计中取进水管管经为DN900,进水管内实际流速为0.84m/s。 2.清水池的出水管
由于用户的用水量时时变化,清水池的出水管应按出水最大流量计:
Q1=KQ/24
式中:Q1——最大流量,m3/h;
K——时变化系数,一般取1.3~2.5,本设计取为1.5; Q——设计水量,m3/d。
Q1=1.5×183750/24=11484.38m3/h=3.19m3/s
出水管管径
D2=[Q/(4×0.785v1)] 1/2
式中:D2——清水池出水管管径,m;
v1 ——进水管管内流速,m/s,一般采用0.7~1.0 m/s设计中取v1=0.9 m/s
D2=[3.19/(4×0.785×0.9)]1/2=1.06m
设计中取出水管管经为DN1100,出水管内实际流速为0.84 m/s。 3.清水池的溢流管
溢流管的直径与进水管管径相同,取为DN900。在溢流管管端设喇叭口,管上不设阀门。出口设置网罩,防止虫类进入池内。
4.清水池的排水管
排水管的管径按2h内将池水放空计算。排水管内流速按1.2 m/s估计,则排水管的管径为:
D3=[V/(3600t×0.785v2)] 1/2
=[4594/(3600×2×0.785×1.2)] 1/2 =0.831m
式中: D3——排水管的管径,m;
t ——放空时间,h; v2——排水管内流速,m/s。 设计中取排水管管径为DN900。
4.9.3清水池其余设施计算
1.导流墙
每座清水池设两条导流墙,间距5m,导流墙底部每隔1.0m设0.1m×0.1m的过水方孔,使清水池清洗时排水方便。
2.检修孔
在清水池顶部设圆形检修孔2个,直径为1200mm。 3.通气管
清水池顶部设通气孔共12个,每格4个,通气管管径为200mm,通气管伸出地面的高度高低错落,便于空气流通。
4.覆土厚度
清水池顶部应有0.5~1.0m的覆土厚度,并加以绿化,此处取覆土厚度为1.0m。
第5章:高程布置
5.1 高程布置
构筑物高程布置与厂区地形,地质条件及所采用的构筑物形成有关,而水厂应避免反应沉淀池在地面上架空太高,本设计采用清水池的最高水位与地面标高相同。本设计规定清水池的最高水位为±0.000m。
5.1.1 管渠水力计算
(1)清水池
清水池最高水位标高为±0.000m,池面超高为0.5m,则池顶标高为0.500m,有效水深4.0m,则池底标高为-4.000m。 (2)V型滤池
滤池到清水池之间的管长为:26.47m,设2根管,每根管流量为1.06 m3/s,管径为DN1100,查水力计算表:流速v=1.12m/s,坡度i=1.5‰,沿线设有两个闸阀,一个等径丁字管,进口和出口,阻力系数分别为:0.06,1.05,1.0,1.0,则管中水头损失为
v21.51.02hil26.47(0.0621.0511.01.0)0.217m
2g100029.81滤池的最大作用水头为2.0~2.5m,设计中取为2.2m。
(3)平流沉淀池
沉淀池到滤池管长为L=22.48m设2根管,每根管流量为1.06m3/s,管径为DN1100,查水力计算表:流速 v=1.12m/s,坡度i=1.5‰, 沿线设有两个闸阀,一个等径丁字管,进口和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为0.06,1.05,1.0,1.0,则管中水头损失为:
v21.512hil22.48(0.0621.051.01.0)0.202m
2g100029.81
絮凝池最大作用水头为:0.4~0.5m,设计中取0.45m。 沉淀池最大作用水头为0.2~0.30m,设计中取0.25m。 (4)机械混合池
混合池到沉淀池之间的管线长为25.60m,设两根管,每根管流量为1.06m³/s,管径为DN1100,查水力计算表:流速v=1.12m/s,坡度i=1.5‰,沿线有两个闸阀,一个等径丁字管,进口,出口的阻力系数分别是:0.06,1.05,1.0,1.0,则水头损失为:
v21.51.02hil25.60(0.0621.051.01.0)0.212m
2g100029.81机械混合池水头为0.05m。
5.1.2 给水处理构筑物高程计算
1.清水池最高水位=±0.000m,清水池顶标高0.005m。
2.滤池水面标高=清水池最高水位+清水池到滤池出水连接渠的水头损失+滤池的最大作用水头=0+0.217+2.2=2.417m
3.沉淀池水面标高=滤池水面标高+滤池进水管到沉淀池出水管之间的水头损失+沉淀池出水渠水头损失=2.417+0.202+0.25=2.879m
4.絮凝池水面标高=沉淀池与连接渠水面标高+絮凝池的水头损失=2.929+0.25=3.179m
5.其余各部位具体标高见水池高程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