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Jilin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4Nov.2010
城市文脉基本问题的系统思考
于苏建1,2,袁书琪1*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通过对城市文脉内涵、要素、特征等基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辨析,解读城市文脉的深刻内涵、解析城市
文脉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析城市文脉的本质特征,并构建城市文脉的系统性研究框架,以期为城市文脉研究基础理论的奠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文脉;内涵;要素;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873-(2010)04-0055-04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中国城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在此表象掩盖之下的是城市环境特色的消逝、城市空间活力的缺失、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建设的无序、城市个性的衰退和
是共时的文脉概念[1];二是作(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来龙去脉之解,这是历时的文脉概念
[1]
.对context涵义的广义理解,是指事物(元素)
之间的内在联系,更确切地说,是指事物个体与整体在共时和历时状态下的内在联系.
消亡.如何在城市高速的发展中认清自我,在新的1.2不同学科的文脉内涵观发展形势和背景下重拾自我、升华自我,将不由文脉一词首先为建筑学界所引用,其渊源在得我们不进行深思.于对现代建筑所推崇的技术至上和仅凭借功能主义
城市文脉注重从自然、人文、历史等角度出发对城市进行研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倡导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城市地域自然特色的塑造;在人文环境中,推崇对城市历史精髓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对城市文脉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解读城市文脉的深刻内涵、解析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了城市文脉系统研究的思路.
进行创造的建筑理论的批判和反思.建筑学引用文脉一词的用意,或者说建筑文脉的内涵可归结为两
点,一是建筑在历时状态中的前后承接关系,即建筑对人文历史的延续与表达;二是建筑在共时状态中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建筑与整体环境的有机构成与和谐
[2]
.强调建筑文脉即将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
语言,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新老建筑的对话,实现对历史建筑的延续与发展;置于现时的有形和无形环境中,进行建筑与环境的沟通,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有机整体的形成.
文脉的研究由建筑学延伸至社会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不同学科因研究主体角度不同,对二字拆分,文指文明、文化,脉指脉络,并系统阐析文脉是文化的关系,文脉与人类文化、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脉是文化的脉络特色塑造方面的研究[5].
[3-4]
1城市文脉内涵的解读
针对文脉一词的争辩已持续数年,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文脉一词的译解存在不同认识.文脉一词自建筑学领域,延伸至城市研究领域,并逐渐扩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应用.1.1文脉内涵的解读
需清晰认识文脉,追根溯源,还要从语言学中的术语context一词说起,因文脉译自context.con-text有两种解释:一是作上下文、语境(语言学中
展到社会学、旅游学等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对文文脉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学领域,将文脉
.旅游学对文
脉进行了定义,其引用文脉一词,侧重与地域旅游
的)之解,用于表明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这1.3城市文脉内涵的揭示
收稿日期:2010-09-04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A09177)
第一作者简介:于苏建(1973-),男,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通讯作者:袁书琪,教授,博导,E-mail:yuangsq@163.com.
55文脉由建筑学领域自然延展至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其内涵也自然引申出来.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文脉概念的界定可大致归为三种.其一,指城
探讨显、隐性要素或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规律和模式,为城市文脉的空间融合奠定基础.
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2.2城市文脉要素及相互作用分析
[1]
影响的那些背景.在此,文脉被理解为环境、背2.2.1显性环境景,这是context的直译;其二,认为是城市、自然环境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此定义突出了文脉的时空联系特征,强调城市与时空环境背景因素之间的动态关联;其三,认为是城市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氛围和环境,文化
-8]现象的地理空间表征[7.这种理解结合了城市文脉
[6]
(1)自然环境控制选择作用.自然环境是城市产生、发展的自然基底和最基本因素.产生和发展于不同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
市形态、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正如北方平原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上一般多规整、紧凑,南方丘陵山地区的城市,整体布局上一般表现出顺应自然山水格局的形态,而江南水乡地区的城市,往往结合水网形态,进行功能分区和道路网规划,形成独特的水乡城市景观.但自然环境对城市空间格局和形态只是起
的内涵与外显,凸显了城市文脉的历史、人文特性.
综合文脉的最本质涵义、各学科的理解以及对城市文脉研究意义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城市文脉
应具有由表及里的三层内涵.控制选择作用,而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心层,指对城市的发生、发展有着潜在的、深(2)建成环境空间环境效应.建成环境指城刻影响作用的环境、背景,既包含显性环境、背景要素,也包含隐性的环境、背景要素.
中间层,指城市与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背景之间的时空动态关系,即城市文脉的历时和共时概念.
边缘层,城市文脉上升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即以城市文脉的历时传承和共时融合的思想和理念来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如图1).
市中人类已建造的各类建筑物、道路、人工绿化等以及由它们所组合、围合而形成的各类城市空间.对城市建成环境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物质实体,更为重要的是对城市空间演化的机制、规律和空间意义的研究,以及对城市空间的整合思考,这也正是将建成环境作为城市文脉核心研究内容的目的所在.建成环境是人的直接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空间物化表现,是历史的积淀,其反映的正是人、城市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折射出的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但同时城市建成空间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将产生环境效应,人通过对建成环境空间信息的解读,将形成主观上的空间感受,从而作出恰当的环境行为.2.2.2隐性环境
图1城市文脉内涵示意图
(1)政治制度控制导向要素.政治之于城市空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体制和政策等几个方面.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几千年历程,封建的政治礼制制度和宗法制度始终贯穿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之中,在其思想指导下建设的中国古代都城,给人以规整、宏伟、严谨,但缺乏个性的空间意象感.城市发展政策导向往往决定了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无论何种政治制度最终将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空间上,其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作用不言而喻.
(2)经济活动根本动力要素.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扩展、城市用地功能的转换及结构的重组,由此对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产生影响,换而言之,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正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适应.城市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由此产生的产业空间布局的
2城市文脉要素解析
对城市文脉的任何研究终须落实到具体的文脉要素上,因而有必要对城市文脉要素进行系统性的划分.城市文脉要素的划分可从城市文脉历时和共时内涵出发,对城市文脉进行系统性的划分.2.1城市文脉要素划分
从城市文脉的历时出发,可将城市文脉分为历史文脉、现代文脉和未来文脉.对城市文脉进行历时划分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梳理、延续,更在于立足现代城市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及现代城市文脉的发展.从城市文脉的共时出发,可将城市文脉划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两大类,或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文脉共时要素划分的研究重点在于56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此外,城市地价作为城市经济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城市各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组合规律,往往导致城
通性、叠置性、历史承载性、可持续性、社会性等等.对城市文脉基本特征的认识,应从城市文脉的本质内涵、文脉要素研究需要出发进行界定.
市空间形态向三维立面空间的发展.3.1地域性
(3)科学技术发展推动要素.科技的更新与地域性特征是城市文脉的首要特性.产生和发进步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产生广泛的影响,并进而引发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如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应用于城市建设中,系统构建城市较为完善的河湖水系,不仅解决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航运、灌溉,增强了城市防御能力,且常常与城市的街巷布局相结合,形成独特
展与不同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城市,受到各自内在动态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隐性环境的综合作用和影响,经历各异的城市发展历程,其城市文脉
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换言之,不同城市各自独特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组合,造就了城市文脉的地域差异和地域特色.如位于太湖之
的城市空间格局和优美的城市景观.现代高科技术的滨,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的苏州古城,自公元前
迅速发展,使城市发展受自然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小,514年伍子胥运用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之法建吴城市空间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4)隐性文化价值主导要素.隐性文化包含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范畴.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于存储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9].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物质形态,可以说,城市形态是地域文化的载体[10].城市形态形成和演变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映射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结
国都,历经秦、汉、晋、唐、宋、明清近2400年的古城发展历程,在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及水利工程
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的古城山水格局,前街后河、水路兼备的古城交通系统、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古城风貌和水乡文化.
城市文脉的地域性差异是城市特色与魅力之所在,是城市个性塑造的立足点,也正是城市文脉研究
构的印迹.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天人合的目的之所在.一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其思想指导下,塑3.2整体性造出无数优美的中国古城空间环境,充分展现出山水、城、人的和谐相融.宗教对城市空间的直接影响是佛寺、塔、庙等建筑对空间景观的丰富.风水思想关于城市选址与布局的模式,为诸多古城空间营构所采用.文艺赋予了城市空间环境以意境之美.再如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城市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差异(见图2).
城市文脉是外显和内涵的结合,是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与隐性人文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环境对建成环境的形成起控制性选择作用,而建成环境在隐性人文环境因素的主导下,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建成环境是隐性人文环境的外显,是城市文脉的表层结构,而隐性人文环境是建成环境的内涵,是城市文脉的深层结构.但建成环境对隐性人文环境也会产生能动作用,隐性人文环境的主体是人,建成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空间环境效应,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促使隐性人文环境的改变.同时城市文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是城市发展的综合背景,从总体上制约城市功能的转换,城市性质的演变和城市空间的演进.
城市文脉的整体性要求必须应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城市文脉,不仅关注城市外显空间的优化与整合,更加侧重对深层内涵的综合思考,也可以表达为,符合内涵变化的外显优化.
图2城市文脉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简要示意图
3.3动态性
城市文脉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传承性和变异性两个方面,其中传承性是相对的、局部的,而变异性是绝对的、整体的.城市文脉的动态性主要取决于城市文脉要素的变化.城市文脉要素中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的时期内,会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性,隐性环境
573城市文脉基本特征的梳理
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城市文脉的基本特征进行过
各个角度的归纳和总结,其表达不下10余种,诸如地域性、层次性、主次性、概括性、系统性、阶段性、贯
虽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但其中某些要素,如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存在一定时空上的延续,因而,城市文脉总是处在相对的稳定和不断的变化之中.
就城市显性文脉而言,从城市发展的某个时期,城市的某个局部来看,有时甚至整个城市的建成环境,均能表现出相对的延续性.如历经2700多年的平遥古城,迄今为止,整体上仍基本维系了原建古城的格局、形态和肌理,保持了空间视觉上的连续性、完整性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意向的统一性.城市文脉变异性是绝对的、全面的,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始终处在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之中.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演化可以看成是对原有城市显性文脉不断的复合和拼贴.
城市文脉的动态性要求必须要以继承,更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城市文脉,立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精髓的延续,另一方面是对现代城市文脉的发展.
3.4层次性
城市文脉的层次性是指针对城市显性环境空间研究尺度的不同而进行的层面划分,共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研究层面.城市文脉层次性依然可从历时、共时角度来理解和区分.宏观层面,从共时来看,即将整个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当成一个研究个体,而将对其产生影响的自然和隐性人文环境视为整体,研究城市与整体环境的的相互关系.从历时出发,将城市现状整体空间环境视为个体,而将其整个历史演化过程看成整体,研究现状与历史
[11]
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微观层面,即建筑层面,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以及对历史文脉的传承.
4城市文脉研究的系统思想
综合城市文脉内涵、要素和基本特征的解读和梳理,城市文脉研究应以城市个性塑造为研究目的,以时空融合为指导思想,以历时、共时为研究脉络,以环境、背景要素为研究对象,以空间整合为研究重点、以时空分析为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如图3).
图3城市文脉系统研究框架示意图
5结语
城市文脉所关注的自然、人文、历史研究角度正是城市个性与特色塑造的立足点,可以说城市文脉研究是城市个性和特色形象塑造的有效途径,然而
演化长河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观层面,城市及自然环城市文脉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几乎境被视为整体物质空间环境,而城市空间的点、线、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且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面等结构和形态要素,如历史街区、传统街巷、城市节点、城市地标、城市轴线等作为个体空间要素,一方面从共时角度,研究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实现空间的整体协调与融合.另一方面从历时角度,研究空间个体要素与历史演化的关系,实现对城市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高毅存.文脉主义与朝埠文化街关于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探讨[J].北京规划建设,1999,(6):10~11.[3]牛龙菲.文经.三章.[N].甘肃日报,1994-08-13(8).[4]刘承华.园林城市的文脉营构[J].中国园林,1999,(5):17~19.
[5]陈传康,王新军.海南岛旅游开发与投资走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1):29~36.
[6]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158(4):40~43.[7]郑向敏.论文物保护与文脉的传承与中断[J].旅游学刊,2004,5(4):25~27.
[8]杨磊,邱建.建筑空间的文化更新与城市文脉的有机传承[J].城市建筑,2007,:18~19.[9]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0]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1]吴云鹏.论城市文脉的传承[J].现代城市研究,2007(9):69~72.
性远非历史上的城市所能比拟,这就需要我国本土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探索,不仅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发展和创造既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又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城市.
(下转第62页)
58[6]J.ParkandS.A.Reveliotis.Deadlockavoidanceinsequentialresourceallocationsystemswithmultipleresourceacquisitionsandflexibleroutings[J].IEEETrans.Automat.Contr.,2001,46:1572~1583.
[7]K.Y.Xing,F.TianandX.J.Yang.OptimaldeadlockavoidancePetrinetsupervisorsforautomatedmanufacturingsystems[J].JournalofControlTheoryand
Applications,2007,5(2):152~158.
[8]KeyiXing,MengChuZhou,HuixiaLiu,FengTian.OptimalPetr-iNe-tBasedPolynomia-lComplexityDeadlock-AvoidancePoliciesforAutomatedManufacturingSystems[J].Systems,ManandCybernetics,PartA,IEEETransactionson,2009,39(1):188~199.
[9]K.Xing,M.Zhou,K.Shi,andL.Ren.Enumerationalgorithmsformaximalperfec-tresource-transitioncircuitsandstrictminimalsiphonsinS3PR[C].in
Proc.17thIFACWorldCongr.,Seoul,Korea,Jul.6-11,2008,pp.14490~14495.
[10]TMurata.Petrinets:Properties,AnalysisandApplication[J].IEEE,1989,77(4):541~579.[11]袁崇义.Petri网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2]吴哲辉.Petri网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3]岳昊,吴哲辉,刘关俊.Petri网本原可重复向量的求解算法及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30(9):1815~1818.
[14]H.Yue.OneTypeofSpecialResourcesinPetriNetsModelsof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s[C].inProc.ofthe8thWorldCongressonIntelligentCon-trolandAutomation,Jinnan,Shandong,China,2010,6~9:2319~2322.
[15]张桂杰,王帅.决策树分类ID3算法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3):135~137.[16]孙丽.线性加工时间的成组排序问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3):141~143.
SplitOperationPlacesinPetriNetModelsof
AutomatedManufacturingSystems
YUEHao1,LIWen-jie2,3
(1.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Zhangzhou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2.CollegeofMechan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ing,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Qingdao266510,China;
3.NorthwestInstituteofNuclearTechnology,Xian710065,China)
Abstract:Thesplitoperationplaceisthereasonthatcausesnon-perfectionoftheresourcetransitioncircuit(RTCfor
short)inPetrinetmodelsofautomatedmanufacturingsystems.Iftherearenosplitoperationplaces,alltheRTCsareperfects.IfthereexitsaRTCwithR1(whereR1isanarbitraryresourcesubset)asitsresourceset,= (上接第58页) TheReflectionontheBasicProblemsabouturbanContext YUSu-jian1,2,YUANShu-qi1 (1.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2.ArchitectureandPlanningDepartment,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reflectiononurbancontextfromitsconnotation,elementsandcharacteristics,thispaperin-terpretsitsdeepconnotation,analyzestheinteractionsamongitselements,andilluminatesitsessentialcharacteristics.Itfurtherconstructsthesystematicresearchframework,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establishingthebasictheoriesofurbancontext. Keywords:urbancontext;connotation;elements;basiccharacteristic 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