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简论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简论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来源:榕意旅游网
简论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于瑞雪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教师应注重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如,将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入生活事例,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以此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生活化教学中、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懂得管理自己的行为举止,从而提高学生行为举止的规范性和道德品质,表明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运用生活化教学法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实际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教师应将生活化教学法落实到实处,通过讲解生活中的事例渗透教学内容,并联系生活讲解课程内容,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到生活化教学中学习知识和文明的举止,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本内容,同时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表明开展生活化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并把其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与信息化重新诠释。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导渠道——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社会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当前,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应将生活化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中,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讲解生活事例渗透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积极联系生活思考知识,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学生也会意识到课程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促使学生主动从生活中积累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投入到生活化教学中更容易理解、掌握课程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此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及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既创设了生活化教学情境,同时也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活化的知识点,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文明举止、良好的习惯、知识等等,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效率和道德素养。由此可知,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引入生活事例,渗透课程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程内容,应注重将生活化教学法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引入生活事例,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渗透课本内容,以此加强生活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学更加积极的学习教学内容。

例如: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教师先详细分析新课程的内容,之后表述生活当中应做到自己洗漱、自己收拾书包、自主完成作业、自主穿衣等等,这些事情应自己去做,学生听讲的过程意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在明確这一点以后,学生在生活中做到独立和自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讲解,在生活中完成作业时,不应过度依赖父母辅导自己写作业,应做到自主完成作业以及积极写作业,无需父母反复提醒能够主动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自觉性,反思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觉按照要求独立完成作业,表明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入生活事例,通过分析和讲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渗透课程内容,能够使学生积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使学生快速理解生活化的知识点。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始终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高度重视运用生活化教学法,运用过程中教师将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兴趣提升以后,也会更加积极的学习生活中的知识点,逐渐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养成生活好习惯》时,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详细讲述生活中应做到勤洗手、不乱丢垃圾、自觉排队、课堂上举手发言等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讲述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方方面面,如果不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后很难改正,还会影响自己未来发展,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除了好好学习,还应做到文明有礼,以及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知识感兴趣,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生活化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言行举止的规范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主动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同时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将生活与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生活化的课程内容,逐渐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学习《我是小学生啦》时,教师在讲解新课程时,引导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并组织学生开展大扫除活动,以此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打扫卫生、熟悉校园环境,学生既熟悉新的环境,同时也在劳动中感受到应爱护校园环境,从而增强学生保

护环境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打扫卫生的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在劳动中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并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懂得如何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小学生。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上不断的进步,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同时也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邓桂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 作者简介:于瑞雪,大学本科;二级教师;从教20年;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