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伍子胥籍贯考——兼对伍子胥忠孝问题的探讨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18年2月汉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8卷第l期Journal of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Feb. 2018 Vol. 38 No. 1 伍于青籍贯考兼对伍子膏忠孝问题的探讨王洪军l,都财2(1.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湖北112000)十堪442000;2.汉江师范学院旅游与管理系,湖北十堪[摘要]对于伍子脊的籍贯历来有不同看法,如监利说、卒阳说、老河口说、宿迂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通过对伍子骨祖父封邑的考证,我们认为伍子骨的籍贯应为湖北宜~.关于伍子臂的忠孝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历朝士人多有评说,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虽谓君巨大义,而实际上更为重妥的是孝道p[关键词]伍子寄:籍贯;忠孝[doi]lO. 19575/j. cnki. cn42-1892/g4. 2018. 01. 005 [中图分类号]K225[文献标识码]八[文章编号]2096-3734(2018)02-0021-06伍子膏,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人”,成为吴国重臣。L山74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故事流传千年不断。然对其籍贯众说纷纭,伍于青为使吴国富强来助己复仇,向吴玉闺阁建议=“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玉,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靡,治兵库。斯则其术也。”L2」40闺间以为然,遂莫衷一是。本文拟对此问题略加考证,以资同仁参考。一、伍于青其人其事伍于青(公元前559年一公元前484命其主持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今苏州古城的地址,建造了闺间大域。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膏,本楚国椒邑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公元前506年,伍于青协同孙武带兵攻人楚都。伍于青掘楚平玉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在伍子青等人协助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一举申,也称申青。祖父伍举,父伍奢。伍举由于直育规谏而受到楚庄玉的宠信,伍氏家族开始显赫。楚平王时伍奢任太子太傅,伍氏家族至此盛极一时。后因费无忌的诲而称霸。闺阁死后,其子夫差继位E夫差困伍子青助其上位而对他礼待有加,甚至打算言,伍奢被陷害入狱,与其长于伍尚一起被杀害,另一于伍于青从楚国逃到了吴国,幸免于难。在吴国,伍子晋结识了吴公子光,并参与策划刺杀吴王僚,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闺阁。闺阁任命他为“行将吴国分给他,伍子膏“顾不敢望”。伍子青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昕。夫差急于进国中原,率大军攻齐,伍于青再[收稿日期]2017-12-20[作者简介]王洪军0970h男,湖北宜城人,汉江师范学院旅浒与管理系教授,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基地历史文化中心主任,主妥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目HJSFXYXB 24 王洪军,郭财z伍子骨籍贯考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昕信太宰伯喜否诲言,称伍于青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霄,令其自杀。伍子青自杀前对门客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人灭吴也。”L山180吴玉夫差闻之大恕,直月初五把伍子晋的尸首用鸥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伍于青对吴国一片丹心,最终却死于非命,“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青山”,后来也有了人们在五月初五以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伍于青的习俗,是为端午节。Lo」49在伍子青自杀丸年后,吴国果然被越玉勾践所灭。吴国灭亡后,据说吴玉夫差因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膏,是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的。二、伍于青籍贯考证籍贯一词,《现代叹语词典》中认为是指“祖居或个人出生地。”因阳关于伍子晋的籍贯的说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说〔5]576,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说[6],安徽省阜阳市说白137-139,江苏省宿迁市说[B]o而我们认为伍子膏应为湖北省襄阳市宜城人。《史记》中记载=“伍于青者,楚人也,名员。”[山山当时楚国领地有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和安徽、江苏、江西等部分。L~」~~RO;lo 16这里所谓的“楚人”的说法就比较模糊,难以确定其籍贯究为何处。司马迁著史持重而不虚谈,审慎而严谨,受到后人好评。在《史记》书中介绍传主详细的籍贯的列传,如“苏秦者,东周锥阳人也”、“五蔚者,频阳东乡人也”等,共有大约三十八个,而仅仅记载传主为哪国人的一共大约有十七个。只记为哪国人而未详细说出传主的籍贯,可能是因史料等原因,司马迁对传主的籍贯也不敢断言。伍于青的籍贯问题,可能也属于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依据《史记》是元法得知伍子青的籍贯当为何处。《春秋左传正义》中说z“伍举,于青祖父椒举也。”[叫1042椒为楚国的邑,伍举因封于此地而以“椒”为氏,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鲜见。而《伍氏族谱》中关于战国之前的事多出于附会,以椒作为本氏困椒举封于伍故称伍举,实属荒谬。如果椒真为本氏,那么为什么史书上最早记载伍举的先人为伍参而不是椒参呢?椒位于何处呢?刘秉中等人认为在“今江西建新东北部”[ll]47,但作者并没有用任何史料来详细论证这一观点。《太平御览》中弓|《元和郡县志》说z“j除州,永阳郡。春秋时期楚地,在汉为全椒县。”[叫6().1郑威先生又指出z“《水经注·淮水》有‘焦陵肢’,杨守敬引《新唐书·地理志Y汝阴南三十五里有椒肢塘’,又弓|《元丰九域志》‘汝阴有椒肢镇’认为椒肢之‘椒、焦音同,即此肢也’,应在今阜阳市南。《淮水》篇复有‘淮水又北,左合椒水乡的记载,熊会贞按云z‘椒水即今之焦同湖,今县西南五十里淮北岸鲁家沟’,在今凤台县西南。”[13]98由此,可以推论出椒在今阜阳至凤台一带。然而在宋库《国语补音》、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和四库全书本的《国语》中,“椒举”均作“揪举”。《史记·伍子膏列传》中《集解》说揪“音椒”,《索隐》则更是言漱不仅青椒“又如字”0L1J~1叫这大概就是人们对伍子青的籍贯产生分歧的原困所在E那么,“椒”和“揪”到底是不同地名混为一谈,还是同一地名不同时代的说法呢?从地名出现的时间来说,“漱”作为地名出现在史书上比“椒”要早,楚文王时已有漱地,而椒地却未见记载。椒作为邑地首次出现在史书上是在楚灵王时期,而终灵王之时楚国也并没有占领阜阳一带。也许事实是这样z楚国大约在战国初年征服了阜阳一带,同时把自己的文化带过去并HJSFXYXB 25 王洪军,郭财z伍子骨籍贯考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所以才出现了如音又如宇的“揪”和“椒”的情况。《春秋左传正义》有这么一段记载=“(庄公〉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於津。还,曹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於陵。还,及澈,有疾。”L10J201楚文王“立,始都邹”。关于邹都的具体位置,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是在荆州市,当然也存在其他说法,但好像没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在安徽省境内的。如果说“漱”即“椒”且在阜阳,何以楚文玉回都时要走一条毫不相干的路呢?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伍举所封之椒邑应为i秋邑。《左传》中的i歌,杜预注解说:“南郡都县有揪城。”魏晋时期南郡所辖地大部分处于原来楚国的领地范围之内,且楚昭王国惧吴而曾迁都于部,所以社预所说的揪城应为春秋时期楚国的揪地。部又位于何处呢?春秋初年在国名都国,《春秋左传正义》言:“都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固,其后迁於南郡郡县。”L10」42日也就是说都国在被秦攻破商密后迁往楚国,为楚国所掌控,但仍称都,这一名称便一直流传下来。《宋书》育=“都县令,汉旧县,作‘若’字。《晋太康地志》作‘部’。《永初郡国》及何志属襄阳。”[时川《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言:“都亦作若。《汉书·地理志》z南郡若,楚昭王自邹徙此。今襄阳府宜城县有若县故城。”Llo」lfi2《水经注》言z“城在襄水之阳,故日襄阳……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其土,古部、都、卢、罗之地,秦灭楚,置南郡,号此为北部。叫时川《湖广通志》言=“都郡,则今宣城与部州接壤所称廓部是也。”L17」《通志》言z“今襄阳宜城西南有郡亭山。”L1制《史记·楚世家》中《正义同|《括地志》言z“楚昭王故城襄州乐乡县东北三十二里,在故都城东五里,即楚国故昭玉徙都都町SFXYXB26 城也。”〔1]171以上史料均指出漱在今湖北省宜城市。近人著作又有人认为揪在湖北省钟祥市附近,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漱,春秋楚地。在今湖北钟样县北。《左传庄公十九年》楚子伐黄,还及激。《水经注》枝水西南流径揪城东南。”L叫川《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与之基本相同z“春秋楚地。在今湖北钟祥市北。《左传》=庄公十九年(前675),楚文王伐黄,‘还,及敞,有疾’。《水经·河水注》=枝水‘西南流径漱城东南’,,[叫2517而《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则较二书相对简略,未引用《水经注》且只是聊备一言的说:“近人或说在今湖北钟祥县北。”L21J41日实际上所谓的“钟祥县北”有极大的误导倾向,让人以为至北也不会超过钟祥。今天的钟祥在宜城东南不远处,所谓的北就是指宜城一带,亦如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中说z“《清一统志》谓漱在湖北省钟样县北,《春秋大事表》谓在湖北省宣城县东南,其实一也。”[叫211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伍子晋应是湖北省襄阳市宜城人,其籍贯当为湖北省宜城市。三、伍子青的忠孝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伍子晋的忠孝问题,是指伍于青怀父兄之仇而攻灭故国,尤其是鞭楚平玉之尸这一行为而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史记》前的各史籍均未载伍于青鞭尸之事,仅有个别的史书如《吕氏春秋》、《淮南子》和《谷梁传》提到了“鞭坟”和“鞭墓”等,而较早的如《春秋》、《左传》和《国语》等史书却没有相关方面的记载,直到《史记》的出现才有了所谓的“鞭尸”之说。依照顾顿刚的“层累地造就古史说”的观点,越接近史事发生时代的史料,其可信度就越高,反之则需要加以严谨的考证而王洪军,郭财z伍子骨籍贯考不能盲从。孔子和伍子青为同一时代人,如果伍于青果真有如此“丧尽天良”的行为,孔子是绝不会一育不发的。而《左传》中也不乏“发家辱尸”的记载z“齐髓公之为公子也,与即歇之父争田,弗胜。及即位,乃掘而剧之。,,Ll0」574如果伍子晋鞭尸确有其事,何以《左传》不载?又联想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述自身痛苦、孤独和忧愤之情,无怪乎太史公要大力赞扬伍于青说他“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非伟丈夫孰能致此哉”![1]2剧由此可见,鞭尸之说的真实性令人置疑。伍子晋在历史上以忠的形象出现,且常与比干等人并列。如屈原说=“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于遭殃兮,比干植匾。叫23]112李斯说=“睡乎,悲夫!不道之君,何为计哉!昔者柴杀关龙逢,纣杀五于比干,吴玉夫差杀伍于青。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於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叭lJZooo邹阳说:“臣闻比干剖心,子晋鸥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川山嗣凡此种种,并不鲜见。何以后人多只说伍于青尽吴而死为忠,却少言其破故国而为不忠?《礼记·檀弓上》z“于夏问孔子曰J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回z‘寝苗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J’同书《曲礼》:“父之僧,弗与共戴天。’阳山18;H4 《春秋公羊传·定公四年h“父不受诛,于复僧,可也。父受到诛。子复僧,推刃之道也。”[26]178《孟子·梁惠玉下》z“齐宣玉问曰z‘汤放架,武玉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z‘臣就其君,可乎?’曰z‘贼仁者谓之残,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就君也。”L叫14启通过上述三段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孝道之义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君臣之义,且臣子并不是盲目忠于君主的,如孟子所言=“君之视臣如于足,则臣视君如腹心p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p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J’这就是发展了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思想,而程树德在《论语集抨》中寻|《皇疏》更进一步地表示z“君若元礼,则臣亦不忠也口,川JB7所以,伍子晋怀不共戴天之仇率吴破楚,是符合亲孝之义的。所以申包青在昕说伍于青鞭楚平玉之尸时派人对他说=“于之报傲,其以甚乎!”之后他又斥责伍子青不念旧国,亦本于此。而《春秋谷梁传·定公四年》注疏中说:“《春秋》料量至理,尊君卑臣,子晋有明罪矣。君者臣之天,天元二日,士元二王E子青藉吴之兵,载平王之尸,可谓失矣。虽得壮士之偏节,失纯臣之具道。叫29]322注疏者用《春秋》的尊卑大义来推论伍于青有罪,有失偏颇。今人说儒家礼基本上都解释为“等级”,却不知“合理”也是礼的一种。《礼记》有言z“凡君非理杀臣,《公羊》说=‘子可复仇。乡故子青伐楚,《春秋》|贤之。”L2HJ84这大概就是后世少有人申讨伍于青破故国为不忠的原因。这种血亲复仇的思想是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所恃有的产物,到了封建社会随着君权专制的进一步地确立,尤其是到了董仲舒倡言“君为臣纲”时,这种思想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自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君为臣纲的社会,君为天子,就君是最大的“恶”。而通过史籍我们发现,隐藏在君臣大义之下的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是孝道。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曾亲口和身边的将领说=“昔者在E克仇齐,于青伐楚,终能畅其刚烈,名流千载。卿等既投身在道,当使元惭昔人也。,,[30]317虽为劝勉之辞’然而其中肯定伍子晋破无道之国,正是应了“凡君非理杀臣,子可复仇”之义。又唐穆宗在长庆人年制中说=“父子之傲,不同于天。虽天下至匹士而犹寝苦枕戈,以期必报。是以于青不狗伍奢HJSFXYXB 27 王洪军,郭财z伍子骨籍贯考之死,卒能发荆王之墓,鞭不义之尸取贵春秋,垂名万古。”[31]1308如果说要用言辞来激励将士们的话,为何这些君主要援引“不忠旧国”的伍子晋的事例?所以,贵之在理,合之于礼,孝道之义大于君臣之义,在孝而后有忠。亦如孔子所言z“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p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驮!”[28]10《后汉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不韦,宇公先。父谦,初为郡督邮。时魏郡李青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璜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畏其势搓,莫敢纠问。及谦至,部案得其捕,论输左校。谦累迁至金城太守,去郡归乡里。汉法,免罢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师。而谦后私至洛阳,时嚣为司隶校尉,收谦诸掠,死狱中,需又因刑其尸,以报昔怨。不韦时年十人,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撞而不葬,仰天叹曰z‘伍于青独何人也!歹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富于诸陵间,不克。会需迁大司农,时右校告仓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仓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傍达嚣之寝雯,出其床下。值嚣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克,留书而去。青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丸徙,虽家人莫知其处。每出,辄剑斡随身,壮士自卫,不韦知雷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泵,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嚣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家掉。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意感伤,发病欧血死。叫叫207朋对于这件事,当时的土大夫们只是讥讽不韦把李冒的罪归于其亡父身上是不符合古义的,却没有否定他为父报仇的这一行为。介休三贤之一的郭泰认为=伍于青虽然说也是逃命,但他凭借了吴国的力量町SFXYXB28 才得以报仇。而不韦以匹夫之力却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和伍子晋相比不是更优秀吗?随后“议者贵之”。李富虽非君主但也是高官,而不韦只是一介平民,议者不论“犯上”、不论“刑罚”,只说不韦将罪归咎死人不符合古义,这正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社会中孝道之义大于君臣之义。几百年后的唐朝徐元庆案也与此相类似。唐朝武则天时期,同州下部县徐爽因事被县尉赵师植“所杀”,其子徐元庆闻知后一心复仇,改变姓名,伺机接近赵师惶。过了很长时间,已经升任御史的赵师租恰好下榻于徐元庆所在的驿站,被他亲手杀掉。徐元庆随后即自缚报官请罪。武则天念其孝,b,欲赦免徐元庆死罪,不料却引发了当朝大臣陈子昂与柳宗元之间的一场激烈论争。后依陈子昂之议,先杀了徐元庆以正国法,然后再来表彰他为父报仇的孝行,此即“诛之而蛙其阁”。而在此前历朝历代类似的案子,封建统治者大多选择的都是直接赦免犯罪人。所以,伍子晋的忠孝问题所反映的E是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对忠和孝的看法。人们普遍认可伍子青的做法,不责备他率领吴国军队来攻打楚国是不忠的行为,只说他为吴而死忠犹如比千E这正说明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虽谓君臣大义,而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孝道。[参考文献][I][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z中华书局,1963.[2丁[汉丁赵哗.吴越春秋[M].上海z商务印书馆,1937.[3][梁]宗惊.荆楚岁时记[M].太原2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4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z商务印书馆,2012.[5][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M].济南2齐鲁书#士,2005.王洪军,郭财z伍子骨籍贯考[6]汤礼春.伍子青与老河口[JJ.中国审计报,2005'guoxuedashi. com] 1785一卷一百十六~卷一百-t(08). [7丁胡天生.伍民先祖封地事迹考[JJ.江淮文史,2016,(4). A. pdf. [18][宋丁郑樵.通志[M].北京z中华书局,1995.[19丁戒励酥.中国古今地名太辞典[M].北京z商务印书[8]许蒙.宿迁英雄伍子膏[NJ.宿迁晚报,2014-12 馆,1982.一15.[20]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z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t町谭其骤.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21丁石泉.楚国历史文化摔典[M].武汉z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0][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z中华书局,1995.[23]林家拥.楚辞[M].北京z中华书局,2009.[11]刘秉中.楚国公族姓氏考略[JJ.江汉考古,1999,(01). [24丁t汉丁班固.汉书[M].北京z中华书局,1964.[25][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z中华书局,1999.[26]中华书局编辑部.汉魏古注十三经〈下)[M].北京z中华书局,1998.[12][宋]李肪.太平御览C且ii].石家庄z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口3]郑威.西周至春秋时期楚国的采邑制与地方政治[27丁焦循.孟子lE义[M].北京z中华书局,1987.[28]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s中华书局,2014.体制口].江汉考亩,200日,(03).[14]:南朝]沈约.宋书[M].上海2汉语大词典出版丰土,2004.[29][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z中华书局,1999.[1町t清丁弘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M].长春z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口o][唐丁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1]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南京2凤凰出版?士,2006.[16][北魏1邸道元.水经注[M].长春s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32][南朝]范哗.后汉书[M].北京z中华书局,1974.[17] [清]徐国相.湖广通志[DB/OL].http://a. guji. guoxuedashi. com/ pdf/140/ [国学太师www.【编校:饶睫戚,事贤富】A Textual Research of Wu Zixu’s Native Place -A Discussion on哥VuZixu’s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WANG Hong一jun1,GUO Cai2 (1. The Hanjiang River Culture Research Rase of Hubei Province,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hiyan 442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hiyan4422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about Wu Zixu·s native place, such as Jianli, Fuyang, Laohekou and Suqian. After a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this paper has found that Wu Zixu should be from Yicheng, Hubei Province. Wu Zixtfs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have been paid mu巳hattention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filial pie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feudal society, which is hidden under the monarch and subject justice. Key words: Wu Zixu; native place; filial piety HJSFXYXB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