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差异对比
一.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初中课程标准的衔接,笔者认真研读了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现就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如下:
(1)课程理念的区别与联系
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在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和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总之,对于三维目标,课程标准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同时,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3)课程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42个)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在主题形式的同时,初中历史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9个专题)、经济(8个专题)、文化(8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时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不管是初中的主题还是高中的专题,都力主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打破过去的“通史”模式,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4)教学建议的区别与联系
初、高中的教学建议都提出了落实课程目标,把握好课程内容、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的转变等三方面的要求。初中的教学建议,着重强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强调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高中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客观和及时的评价。在探究学习方面,初中主要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参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高中则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教学除了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外,还提出了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的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看待历史问题,特别是历史与语文、地理、英语的联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有利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历史方法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历史教学地位的异同。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由于思想上的轻视,人们过于重视理科而忽略文科尤其是历史学科,认为历史是“副科”,在初中出现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简单重复,测试重知识轻
能力,学生划书背书,甚至出现中考开卷考试等现象。有些学校高一刚入学对学生就进行文理分科,有的学生甚至早已做好了高二分科后就放弃历史学科学习的准备。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敷衍了事,给基础年级的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三、学生学习态度及能力分析 (1)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有所不同。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以上分析说明,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跃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断层。而高一历史新教材中恰恰注重了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新的课型,改变了单一授课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在学生思维断层的情况下很难落实。 (2)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
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消除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台阶,已成为高一历史教学的迫切任务所在。
4.教学方式的差异。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年龄特点、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根据中考学科分数比值确定教学目标侧重点。因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值低,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教师根据有限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在教学上就出现了教师赶进度,整合或者复述教材,更有甚者教学满堂灌;学生划教材、背教材,强化训练题、中考模拟试题“满天飞”。初中教学现状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与初高中新课改要求和三维目标的落实以及与高考考纲能力目标的达成相距甚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