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卷第7期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Vo1.30 NO.7 2014年7月 Joumal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Ju1.2014 认知与运作:国内医疗口译人才培养研究初探 叶辉 ,岳峰 ,冯欣 (1.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4; 2.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通过研究国内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介绍欧美医疗口译研究现状,提出国内医疗口 译员的培养应依托国内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早设通用口译课,增加医疗口译课,增设医疗术语等配套 课程。同时,应鼓励部分医学专业学生攻读英语专业作为第二学历,引进外籍医学人士教授国外医疗教 材和“双师型”人才,建立面向市场的实习机制,并整合院校、医院、社会机构等有效资源。 [关键词]医疗口译研究;医疗口译员;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042(2014)07-0065-03 Cognition and Operation: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Domestic Medical Interpreters YE Hui ,YUE Feng ,FENG Xin (1.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4,China; 2.Foreign Language Colleg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through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 of English Major in domestic medical colleges and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status medical interpretation in Europe and America,puts forwar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domestic medical interpreters should rely on the English major of domestic medical colleges,offer general interpretation course earli— er,increase of medical treatment interpretation course,and add medical terminology the likes supporting courses.At the same time,it should encourage a part of medical students to study English major as a second degree,introduce foreign medical professionals,professors,foreing medical textbooks and“double—qualiifed”teachers。establish market—oriented practice mechanism,and integrate the effective resources such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ospitlas, socila institutions. Key words:study on medical interpretation;medical interpreters;personnel training 医疗口译(Medical Inteprreting)作为社区口译之 中文水平有限者,在就医时他们常遭遇与医疗人员 子类,是指医疗背景下的口译,主要发生在医院、诊 之间的沟通障碍。学界不断呼吁根据不同层次的需 所、医生办公室等适于医患交谈的场所。 求以及各个学校不同的培养能力进行专门口译人才 目前,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 的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至于具体的医疗口译员 国人来华学习、商旅,根据出人境管理局的统 培养体系,学界则鲜有详细阐述。本文拟通过研究 计数字,仅2013年共有5250.91万外国人人出境, 国内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借鉴欧美医 其中入境多达2629.02万人次。然而,他们中不乏 疗口译成果,提出培养国内医疗口译员的模式。 收稿日期:2014-05-26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13697S);福建医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J12004)。 作者简介:叶辉(1979-),男,福建东山人,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话语分析研究。 ・66・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月 一、国内医疗口译研究现状 国内医疗口译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笔者 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医疗口译”为主题词检索 发现,截至2014年5月,共有7篇论文和2篇优秀学 位论文,发表期刊不乏《外语研究》、《中国科技翻 译》等核心期刊,这其中少有涉及对医疗口译员培养 的研究,且社会上也鲜见医疗口译培训。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医疗口译员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 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双语基础和口译能力,而且还必 须熟知医学术语、医学常识,还应具备医患问顺利沟 通、保证诊疗效果等能力,以应对诊疗时出现的语 言、文化、伦理、道德、信仰等问题。而这些知识和能 力的培养是国内非医学院校做不到的,从而使得一 般外语院校和培训机构轻易不敢尝试医疗口译员的 培养项目。 教育部2000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 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确立的人才培养 目标核心是“复合型英语人才”。复合型人才主要是 指具备了两种专业技能的外语人才。近年来,国内 多所医学院校相继开设英语专业,这些专业尽力突 显自身具有医学的特色,创立“英语专业+医学知 识”的复合型模式,培养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具有 一定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能从事 口笔翻译的应用性新型外语人才。然而,由于实际 培养课程与市场需求脱离,培养出来的人才还未达 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欧美医疗口译研究的发展及启示 (一)欧美医疗口译研究的发展 欧美医疗口译员培养起步早,具有职业化特征。 在美国,有超过2500万的居民英语水平有限(Limit— ed English Proficiency)人士,法律规定他们享有同等 医疗待遇,为此,几乎每个州都制定了医疗口译员培 训计划。2001年1O月至2006年6月美国罗伯特・ 伍德・强生基金会(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 tion)通过调查得知,全美医疗口译培训机构、培训项 目多达33所/项,专业性强,门类划分齐全。在欧 洲,瑞典是欧洲研究社区口译最发达的国家,自20 世纪60年代以来,该国就开始提供公共基金资助大 学医疗口译培训计划。至今,欧美国家和民间 机构越来越注重对医疗口译的投入与研究。 (二)欧关医疗1:2译研究的启示 著名法国口译研究者Gile提出口译理解公式: “C=KL+ELK+A”,即:理解(Comprehension)=语 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言外知识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 该模式着重突出了语言知识、语外知识及口译技巧。 通过研究以上欧美医疗口译员培养课程,我们不难 发现两者与Gile模式高度吻合,突出强调医疗口译 所必须的双语语言能力(语言知识)和医学术语、医 学知识、跨文化知识、服务规范等(语言外知识),以 及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现场实践(口译技巧实 践)。国内医学院校具备雄厚的医学资源,其所设立 的英语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综上所述,对于培养国内医疗口译员,笔者认为 各医学院校英语专业具有很大优势,可以考虑将医 疗口译课程以及医疗口译员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借 鉴国外先进培养经验,对相关课程进行新的规划,开 发新的课程并进行课程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可行性 与可操作性,整合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工作。 三、国内医学院校医疗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医疗口译员培养目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和穆雷两位教授提出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认为翻译专业本科的培 养模式体现为:扎实的双语应用能力+熟练的双语 转换能力+基本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应的人文素 养。通过融合欧美培养课程和“广外模式”,我们认 为,医疗口译员应熟悉医学术语,了解医学常识与工 作规范,其扎实的双语基础可以胜任在医疗背景下 协助病人、医生、口译员三者的有效沟通。其培养应 该以学校教育为主,以医院实习为辅。这里所说的 学校,以国内具备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或医 科大学为主,医学院校与外语教学力量强大的院校 的跨校合作也未尝不可。 (二)医疗口译员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从国内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 设置上看,医学院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一般设在三 或四年级,每周两课时,两个学期约为64个学时。 和欧美相比,这些学时对培养医疗口译员是远远不 够的。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就应开设口译课程,进行 口译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此时可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流,对口译素质好、有志学习医疗 口译的学生进行进一步集中训练。具体说,三年级 医疗口译开始授课操作,持续一年半。医疗口译课 与普通口译的区别,在于医疗口译课嵌入了医疗背 景,但无论如何,这都无法覆盖医疗口译所需要的系 统知识,而我们又不可能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去全 面学习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基础课程、预防医学、全 科医学等专业知识,这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操作的。 因此,需要系统地开设分专题的医学术语课,持续时 第30卷 第7期 叶 辉等:认知与运作:国内医疗口译人才培养研究初探 ・67. 间也是一年半。此外,还应开设一学期医学治疗与 护理常识课。如果教学效率高,这两门课基本可以 满足医疗口译所需要的基础医疗知识。当然,有余 力的学生也可以选修医学专业部分课程。但是,实 事求是地说,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外语专业学生 攻读医学专业学位是不可能的。 2.师资配备。从师资队伍来看,我们设想的模 式与传统的运作方式也不同。引进外教并非新理 念,但引进具有医学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的外教,在国 内是鲜有的做法,而这种做法可以直接促进医疗口 译员的产生。历史上的福建船政学堂创办初衷并非 是为了培养翻译人才,而是培养造船人才的,但却产 生了严复、陈季同、马建忠、王寿昌等一批翻译家,对 中国的影响至深且巨。这种情况与该校外教采用国 外教材的教学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各大学在 亚洲大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与其国际化有很大的 关系。国内各大医学院校有很多教师海外留学回 来,无论医术还是外语知识和技能都相当扎实。因 此,要注意引进这种“双师型”人才,补充至师资队伍 中来。此外,该课程所有的相关外语教师也应加强 自身的医学术语学习,比如通过《医学英语词典》、 《新编全医药学大辞典》等来学习医学专业词汇与术 语,增加医学知识储备。此外,院校还应制度化地为 医疗口译有关人员创造学术交流、继续教育以及中 外交流合作的机会。 3.培养对象。进行跨学科培养医疗口译员,医 学专业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应充分发挥其医学知识 和医学术语理解全面精确的有利条件,选拔语言基 础好的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疗口译技能的培训。医 学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一同参加医疗口译培养 课程学习,能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一方面,医学专 业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术语储备保证医疗口译的 准确性;另一方面,英语专业的语言基础也可以为医 学专业学生提供示范。当然,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还 可以考虑让外语综合能力强的医学专业学生攻读英 语专业双学位,大胆尝试让医学专业学生在医学专 业的第三、四年修读英语专业,作为第二学历。 4.实践机制。医院和医疗机构是医疗口译员见 习、实习的场所,也能为医疗口译员提供就业岗位。 传统教学模式中不设置外语专业的学生到医院实 习。但在医疗口译学习后期,应安排学生前往医院 或其他社会机构,在真实环境下见习、实习,将课堂 知识与实地操作相结合。目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 创办了海外教育学院,比如福建医科大学创办了海 外教育学院,2007年至今,该院共招收三百多名海外 留学生。该校外国语学院就尝试由受过医疗口译培 训的学生为患病需要就诊的海外留学生作口译。当 然,如果让学习医疗口译的一批学生在一个不恰当 的时间到一所不合适的医院实习,势必浪费学生许 多时间,因为实习机会不够。这种情况怎么解决? 我们认为,一是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灵活安排实习 时间;二是建立语料库,组织人员编写各专科医生看 病的对话,还可将医院各科医生“请进来”并邀请海 外留学生,模拟医患对话,让学生模拟医疗口译。 总之,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医疗口译有着越来 越大的市场需求。医学院校在培养医疗口译员方面 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研 究成果,建立以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为依托,整合院 校、医院、社会机构有效资源的共同培养体系。该培 养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为我国培 养医疗口译员提供参考。当然,本培养体系还有待 实践检验,从而使医疗口译员的培养更加紧密地贴 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应用 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侯阗.美国医疗口译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科 技翻译,2011,(1). [2]刘和平.职业口译新形式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 2003,(3). [3]肖晓燕,郁锐玲.社区口译新趋势——电话口译[J].中 国翻译,2009,(2). [4]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 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5]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Improving Patient—Pro- vider Communication for Latinos Interpreter Training Pro— grams<http://www.州f.org/pr/product.jsp?id:23795 >2O06. [责任编辑战锐]